学科分类
/ 20
397 个结果
  • 简介: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事关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全局。目前学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论述主要有吸收论、并行论、并重论三种观点,但这三种观点都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从法治与德治的理论界定入手,分析当前学界关于二者关系的相关观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应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应坚持法治为主德治为辅,法治是德治的支撑点,德治是法治的辅助和补充手段。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法治 德治 法主德辅
  • 简介: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一论断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是我们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 标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治国方略 江泽民同志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简介:法律需要道德支柱,缺少道德防线的法律将直接面临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冲击,但道德更需要法治的强制力来保障,所以应坚持二者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

  • 标签: 德治 法治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中国 社会秩序
  • 简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调节节能、教育功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道德的功能,加强德治.

  • 标签: 以德治国 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2001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以德治国。他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与德是两种不同的调整方法和行为规范,二者的正确关系应是: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又保持距离。

  • 标签: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法治
  • 简介:这首先表现在立法上:第一,重要的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的重要来源。比如,我国历来大力倡导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我国的《宪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

  • 标签: 德治思想 法治建设 道德精神 依法治国
  • 简介:夏:梁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知道,中国当下的法治运动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自那时起到今天,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您认为,在这场法治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 标签: 法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授 德治 运动
  • 简介: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不仅是实施基层社会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以自治、法治、德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为切入点,总结具体做法,并对下一步深化"三治融合"作出探讨。一、"三治"与司法行政(一)"三治"的内涵自治、法治、德治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自治是核心,是保证和支持广大基层群众实行自我管理。

  • 标签: 宣传教育 创建工作 嘉兴市
  • 简介:本文以功能主义为视角,以中国历史上儒法两家论辩为素材,探讨了基本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与和谐的作用。通过审视狭隘理性社会所遭遇的困境,尤其是"囚徒困境"及其相关的集体行动问题,笔者尝试论证"礼"所包含的社会规范对中国传统社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沿着孟子的思路,笔者主张社会和谐依托一套受到广泛遵从的有效控制成员行为的基本规范。无论是采取成文还是不成文形式,这套基本规范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宪章",而"礼"正是这么一部将传统中国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宪章。中国历史否定了不切实际的法家主义信仰,也就是通过法律调整人的利益和动机就足以维持一个狭隘理性国家。现代理性选择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困境进一步否定了法家政治方案的现实可行性。本文认为,"礼"的共同实践是培养德性的必要过程,并对于解决无所不在的"囚犯困境"、维持社会凝聚力和促进社会合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既然"礼"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全盘否定礼制的激进主张必然削弱并最终摧毁传统社会宪章的约束力和凝聚力,并导致连绵不断的战争与混乱。文章最后讨论了"礼"的现代意义,尤其是一部"活的宪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功能。

  • 标签: 德治 功能主义 德性 礼治
  • 简介:我们只有知道何种制度是一种好制度,借由它对现实情况做出准确判定,其后采取的行动才可能是系统、合理的。'好制度'与'好生活'这两个问题息息相关,后者是前者的判准,一种社会制度的优劣取决于它对个人好生活的实现是否有所裨益。诚如列奥·施特劳斯所主张的,所谓'好生活'就是人们尽其本性,出类拔萃的过程,是人之为人,非为禽兽的生活——德性生活。(1)那么,好的制度就是保障该过程得以实现的制度。这样的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作为过程的法治、作为目标的法治和作为目标的德治。(2)其中,法治作为一种制度须观照到人的全面发展,需与德治相互配合,并而重之。关于如何并重,自由教育是一个可行方案。

  • 标签: 作为过程的法治 作为目标的法治 作为过程的德治 作为目标的德治 自由教育
  • 简介: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属后发外生型进程,相对于西方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它表现为人为的强劲推进力,而伴随这一历史性变迁的,就是中国急剧的社会结构转型--由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化.其间,德治秩序的解崩与法治秩序的构建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依法治国进程中重新定位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时代性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法治与德治给予应然的关切和实然的解析,并由此阐明笔者对"依法治国"内涵的理解.

  • 标签: 转型时期 法治 德治 法主德辅
  • 简介:法治的“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价值理性、价值真理的视角发现法治作为固有价值、构成性价值的本来涵义,即以规则之治为载体,以宪法和法律至上为基本原则,以严格实施法律规范、程序与制度为存在形式并以公共政治的规范化为实质;二是指赋予法治以神圣性的价值基础,它作为“道”,体现为法治捍卫公民的自由,保护共和国全体公民的人权和尊严。法治的“形”指法治的形式性,它使法治具有生命。它的出现在我国具有历史基础,但它的实现需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达成共识、需要人们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建构及社会的健康发展。法治的“魂”与法治的“形”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法治的“魂”赋予法治以“形”。法治与德治在规范方式、形成方式、内容、表现形式、实施方法等多方面均存在不同,它们各有其特定的涵义和功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并相互促进。

  • 标签: 法治 价值理性 法治的形式性 德治
  • 简介:法律之特质,为社会之规则。拟俟区别法律与类似法律诸现象时,加以说明。而社会规则之法律观念,与人格价值,即个人价值之道德,尤不可不完全区别。或谓“法律非别乎道德,乃实现道德之手段而附于道德者”,此说对于承认道德与法律区别之问题,了不相涉。吾人贝Ⅱ谓,两者之区别,为法律之外部性,道德之内部性。此言固亦有关联之意,然有不同之意四,不可不察也。

  • 标签: 法律与道德 社会规则 法律观念 人格价值 个人价值 内部性
  • 简介:在政治学法学理论研究协同创新领域,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法学理论研究基地走在了我国前列。基地科研梯队齐整,基地教研人员研究视野宽广。近期,基地在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或学术思想。

  • 标签: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法学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家 西南政法大学
  • 简介:与城管执法相关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并常被放大,使得城管部门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城管暴力冲突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权益、人民政府形象和政府民众关系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此,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莫于川教授。作为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任城管综合执法专业委员会委员的莫教授,对城管问题有过多年的深入研究。

  • 标签: 城市治理模式 共同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 专业委员会 城管部门 重构
  • 简介:1897年,美国大法官O·W·Holmes在波士顿大学法学院发表了对美国20世纪法理学影响深远的著名演讲:《法律的道路》。一百年后,R·波斯纳法官在哈佛大学Holmes讲座上作了题为《道德和法律理论的难题》的演讲,波斯纳的演讲主要涉及霍姆斯提出的支配美国法理学的其中主题之一:法律和道德。众所周知,围绕这一主题,二战后,新分析法学派的哈特和新自然法学派的富勒展开过一场著名的争论。时隔几十年后,法律和道德这一西方法理学上永恒话题再次引人注目。不过,这次争辩是在当今美国法理学中经济分析法学(或新实用主义法学)代表人物波斯纳和权利与原則学派代表人物德沃金之间展开,限于篇

  • 标签: 法律 道德 波斯纳 道德相对论 道德主观论 德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