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化疗处理逐渐成为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这种处理方式通过采用分子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替代化疗,让更多患者免受化疗所带来的心理恐惧和治疗痛苦,最终临床获益。化疗处理是卵巢癌复发后让患者免除化疗的特殊的治疗策略。然而,化疗处理仍存在着诸多争议,临床上也主要尝试用于多线化疗失败或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故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探讨适宜的免除化疗患者和精准的化疗处理方案,为进一步解决卵巢癌耐药问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去分化釉质瘤(dedifferentiated adamantinoma,dDA)是一种罕见的骨内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30岁男性,左尺骨肿物,镜下组织形态:大部分区域呈高级别肉瘤,形态多样,包括骨肉瘤、未分化肉瘤、软骨肉瘤样等;局灶呈经典型釉质瘤,稀疏的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间质内散在分布条索状及小管状上皮细胞巢,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其中小灶可见由骨母细胞围绕的不规则骨小梁呈骨性纤维结构不良形态,骨小梁间纤维性间质内无上皮细胞巢。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经典型釉质瘤区域:上皮细胞巢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5/6、上皮细胞膜抗原(EMA)、p63等阳性,间质波形蛋白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1%;高级别肉瘤区域:CK等上皮标记散在阳性,S-100蛋白、SOX9、CD99、SATB2、波形蛋白阳性,Ki-67阳性指数高达80%。患者截肢术后1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诊断时应充分取材,着重与纤维结构不良恶变、骨肉瘤、转移癌等鉴别。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铁酮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2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采取的铁治疗方法,将其分为铁胺组(采用去铁胺治疗,n=17)、铁酮组(采用去铁酮治疗,n=20)和联合治疗组(采用去铁胺联合铁酮治疗,n=15)。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心、肝MRI T2*值变化,以及治疗前和治疗3、6、9、12个月后的血清铁蛋白(SF)值变化。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治疗12个月后,铁胺组、铁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心MRI T2*值分别为(22.71±2.57)、(26.50±3.32)和(34.93±8.26)ms,分别较治疗前的(13.76±3.85)、(13.60±3.73)、(14.30±2.95)ms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97、-11.352、-9.449,P<0.001、0.001、0.001);3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心MRI T2*值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885,P<0.001)。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心MRI T2*值,分别高于铁胺组及铁酮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比铁胺组:LSD-t=5.806,P<0.001;联合治疗组比铁酮组:LSD-t=5.213,P<0.001)。②治疗12个月后,铁胺组、铁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肝MRI T2*值分别为(8.30±1.07)、(8.27±1.25)和(9.04±1.01)ms,均较治疗前的(4.27±1.06)、(4.24±1.01)、(4.23±0.99)ms显著升高(t=-12.378、-13.384、-12.619,P<0.001、0.001、0.001)。治疗12个月后,3组患者肝MRI T2*值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23,P=0.099)。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肝MRI T2*值分别大于铁胺组及铁酮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比铁胺组:LSD-t=-2.339,P=0.026;联合治疗组与铁酮组比较LSD-t=-2.057,P=0.048)。③治疗12个月后,铁胺组、铁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SF值分别为(3 051.88±233.44)、(2 891.70±101.54)、(2 800.60±202.99)μg/L较治疗前的(3 442.88±137.91)、(3 443.30±150.79)、(3 460.27±227.52)μg/L显著降低(t=22.33、6.142、22.744,P<0.001、0.001、0.001)。治疗后12个月,3组患者SF值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其中,联合治疗组SF值分别显著低于铁胺组及铁酮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比铁胺组:LSD-t=2.855,P=0.008;联合治疗组比铁酮组:LSD-t=2.359,P=0.024)。结论铁胺、铁酮及二者联合治疗均可以有效缓解重型β-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儿的机体铁负荷。其中,铁胺和铁酮联合治疗在降低该类患者SF值、心铁过载效果较单药更优。

  • 标签: β地中海贫血 铁超负荷 铁蛋白质类 去铁胺 去铁酮
  • 简介:摘要金属伪影严重影响骨科金属植入物术后患者的影像评估,CT和MRI金属伪影技术成为近年来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较成熟的MRI金属伪影技术主要有视角倾斜技术、层面编码金属伪影矫正技术及多采集与可变谐图像结合技术,以及能谱CT和相关的金属伪影技术。MRI和CT金属伪影技术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和脊柱内固定等方面的应用较为成功。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去金属伪影技术 金属植入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化脂肪细胞(DFAT)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向培养液中加入脂多糖(LPS)或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RAW264.7向M1或M2型巨噬细胞极化。分离培养C57BL/6小鼠DFAT,并对其进行多向分化诱导,通过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进行成脂、成骨干性鉴定,利用Transwell小室将DFAT与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在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变化,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人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 (MCP-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精氨酸酶-1 (Arg-1)、壳酶蛋白(Ym-1)、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量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加入LPS或IL-4刺激,可诱导RAW264.7向M1或M2型巨噬细胞极化。将DFAT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发现,DFAT细胞可使巨噬细胞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M1组和对照组M0组比较,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TNF-α的表达显著增高(5.02±0.71比1.00±0.02,t=5.648,P<0.01)、iNOS的表达显著增高(7.44±1.56比1.00±0.06,t=4.143,P<0.01)、MCP1的表达显著增高(19.64±2.48比1.00±0.04,t=7.510,P<0.01);M2组M0组比较,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Arg1的表达增高(165.40±45.72比1.00±0.07,t=3.597,P<0.05)、IL-10的表达增高(6.86±1.91比1.00±0.07,t=3.055,P<0.05)、YM-1的表达增高(5.17±2.27比1.00±0.03,t=1.834,P<0.05);DM1组较于M1组,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0.93±0.40比5.02±0.71,t=4.979,P<0.05)、iNOS的表达显著降低(1.61±0.83比7.44±1.56,t=3.302,P<0.05),MCP1的表达显著降低(2.22±1.27比19.64±2.48,t=6.244,P<0.05);而DM2组与M2组比较,Arg-1的表达显著增高(493.10±55.37比165.40±45.72,t=4.563,P<0.05)、IL-10的表达显著增高(87.84±26.90比6.86±1.92,t=3.002,P<0.05)、YM-1的表达显著增高(49.11±11.07比5.18±2.28,t=3.887,P<0.05)。结论DFAT细胞可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其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

  • 标签: 去分化脂肪细胞 巨噬细胞 极化 免疫调控
  • 简介:摘要Abi Rimmer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很难拒绝额外的轮班,但我们更应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

  • 标签: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快感缺失等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认知行为障碍。目前,临床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治疗有效率较低。(2R,6R)-甲基氯胺酮(HNK)作为快速抗抑郁药物氯胺酮的关键代谢产物,既可以发挥快速持久地抗抑郁效应,又没有氯胺酮致幻、成瘾等毒副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发现,(2R,6R)-HNK的抗抑郁效应与谷氨酸受体的调节机制以及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此外,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改变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上调,真核延长因子2 (eukaryotic elongation factor 2,eEF2)的磷酸化,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靶蛋白信号通路的激活均在该药物抗抑郁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深入了解这些分子靶点在(2R,6R)-HNK抗抑郁效果中的作用机制,对开发新型、快速、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抑郁症 (2R,6R)-去甲基氯胺酮 谷氨酸 抗抑郁
  • 简介:摘要原发于子宫的脂肪肉瘤罕见,该文报道1例原发于子宫、分化成分与高分化脂肪肉瘤两种成分混杂生长的分化脂肪肉瘤。该例发生于罕见部位子宫体,肿瘤的组织学生长模式亦为不常见模式,间质黏液样变,所以容易误导影像学诊断,而对子宫的活检和诊刮,病理学诊断亦具有一定挑战性。

  • 标签:
  • 作者: 张梦潇 韦晓 孙烁烁 张少红 陈国芳 刘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瘿病证治重点研究室 210028 张梦潇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老年病科,224000,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瘿病证治重点研究室 210028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酮饮食(KD)对db/db小鼠胰岛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db/db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3周后,分为正常喂养组(ND)、生酮饮食组(KD)、75%热量限制组(CR),另将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以标准饲料喂养。C、ND组自由进食标准饲料,KD组自由进食生酮饲料,CR组作为阳性对照组,每日以ND组75%的热量进食标准饲料。不同饮食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耐量及血β-羟丁酸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胰腺组织内胰岛的形态和结构;免疫荧光共染观察小鼠胰岛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饮食干预4周后,与ND组相比,KD组小鼠空腹血糖、胰岛素和葡萄糖曲线下面积显著降低(P<0.05);KD组胰岛形态和结构较规整,胰岛细胞数量增加;胰腺免疫荧光共染显示KD恢复胰岛β细胞的数量和排列及胰岛β/α细胞比例,恢复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等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结论KD可降低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改善糖耐量,可能与其能够恢复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逆转胰岛β细胞(转)分化有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生酮饮食 胰岛β细胞 去分化
  • 简介:摘要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本文重温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6.26指示”,回顾了作者学医从医的激情人生经历,讲述了共和国20世纪60年代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结合当前医疗改革,强调医疗卫生事业要为大多数人服务,推动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强基层、重预防,仍是当今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应坚守的方向。

  • 标签: 6.26指示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赤脚医生 农村合作医疗
  • 简介:摘要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PS)少见伴上皮样特征。该文报道1例74岁男性,左阴囊肉瘤切除术后复发,复发肿块镜下示弥漫一致片状排列的上皮样肿瘤细胞,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MDM2、INI1、p16、H3K27me3均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80%;其余CD31、CD34、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低相对分子质量角蛋白、CK8/18、上皮细胞膜抗原、Melan A、S-100蛋白、HMB45、结蛋白等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示MDM2基因扩增。复习患者外院原发肿瘤切片示经典DDLPS组织学特征,可见高分化脂肪肉瘤区,局部肿瘤细胞亦为上皮样。伴上皮样特征DDLPS极易误诊,其确诊常需结合临床病史、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综合判断。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中年女性,有高血压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典型劳力性胸痛症状且逐渐加重,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起源异常及开口狭窄可能,同时可见右冠状动脉至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因导管无法与左主干血管腔同轴,无法明确左主干开口狭窄情况,结合病史特点及侧支循环等情况认为该患者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可能性极大,故术中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明确左主干开口存在严重狭窄,最终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左主干开口起源异常并重度狭窄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高危类型,容易漏诊且猝死率极高,需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左主干 去顶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骨瓣减压术后低颅压脑积水(LPH)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0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例骨瓣减压术后LPH患者,均采用可调压非抗虹吸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患者二期行颅骨缺损钛网成形术,2例患者同期行颅骨缺损钛网成形术。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统计患者认知功能、步态、尿便功能,采用头部螺旋CT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脑室-腹腔分流术后1周~2个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且脑室系统明显回缩。分期行脑室-腹腔分流与钛网成形术,术后患者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表现改善较快。结论可调压非抗虹吸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骨瓣减压术后LPH的有效方法,并且在二期行钛网成形术的治疗效果可能更佳。

  • 标签: 低颅内压脑积水 去骨瓣减压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 颅脑创伤 颅骨修补
  • 简介:摘要肺动脉神经治疗(pulmonary artery denervation,PADN)可阻断局部肺动脉交感神经,降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肺血管重塑及右心室心肌肥厚、纤维化,进而改善心室功能。前期基础实验已确定肺动脉交感神经在肺动脉内膜位置,并证实PADN对PAH动物模型安全有效,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作用。PADN已开展成人临床应用研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此基础上正初步探索PADN在儿童PAH中应用的可能性。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去神经 自主神经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