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大鼠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取10~12周龄,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2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8只。将所有SD大鼠前头盖骨区域1.5 cm×1.5 cm皮肤全层切除及并去除颅骨表面的骨膜。PRF组创面覆盖PRF;脂肪移植组创面覆盖等量脂肪颗粒;对照组创面覆盖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4、7和11天对创面换药。使用Image J软件对骨外露面积进行量化评估。应用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估创面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随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4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57.99%±11.29%;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45.92%±9.55%;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77.73%±5.57%。第7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4.29%±2.28%;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29.52%±6.33%;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36.90%±8.43%。第11天时,仅PRF组的骨外露创面完全被肉芽组织覆盖,脂肪移植组及对照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外露,分别为10.15%±1.49%和21.69%±2.40%。PRF组在各时间点创面骨外露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7天和第11天时,PRF组的骨外露比例显著低于脂肪移植组,但是在第4天时,脂肪移植组的骨外露比例却低于PR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1天时,HE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新生微血管密度为(10.37%±0.49%)显著高于脂肪移植组(4.86%±0.83%)和对照组(2.91%±0.31%)(P<0.05),马松三色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胶原纤维最丰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提示第11天时PRF组的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脂肪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作为一种取材方便的治疗手段,对修复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加快骨外露创面愈合。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创面愈合 脂肪移植 肉芽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小板功能及流变行为的影响及血必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80只清洁级8~10周龄SD大鼠(雌雄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电烧伤组、电烧伤+盐水组、电烧伤+血必净组,每组70只。假伤组大鼠不通电致假伤;其余3组大鼠给予输出电压2 kV、电流强度(1.92±0.24)A持续通电3 s,造成电流入口左前肢、电流出口右后肢各1 cm×1 cm大小高压电烧伤创面。假伤组与单纯电烧伤组大鼠伤后不予处理;伤后2 min及1、2、3、4、5、6 d,电烧伤+盐水组、电烧伤+血必净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6 mL/kg、血必净6 mL/kg。记录实验过程中大鼠的存活情况。伤前15 min及伤后1 h、8 h、24 h、48 h、72 h、7 d,每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取10只大鼠经心脏直视采血5 mL后处死。取0.05 mL血液制成活血涂片,采用多项投影显微镜于400倍视野下计数血小板聚集数;其余血样离心收集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SNK法检验。结果假伤组和单纯电烧伤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均存活,电烧伤+盐水组大鼠于伤后6 d死亡1只,电烧伤+血必净组大鼠于伤后5、6 d各死亡1只。各组大鼠伤前15 min各指标水平相近。3组电烧伤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PDGF、TPO、PAF含量及血小板聚集数均高于或多于假伤组,前3个指标于伤后8 h达峰值;单纯电烧伤组大鼠血清血小板聚集数于伤后48 h达峰值,电烧伤+盐水组和电烧伤+血必净组大鼠血清血小板聚集数于伤后72 h达峰值。其中电烧伤+血必净组大鼠血清PDGF含量于伤后48、72 h及7 d[分别为(12.8±4.0)、(11.6±4.4)、(11.0±3.6)ng/mL]与假伤组[分别为(10.4±2.0)、(10.4±2.5)、(9.8±3.3)ng/mL]接近(P>0.05),血清TPO含量于伤后24、72 h及7 d[分别为(200±52)、(192±36)、(193±32)ng/mL]与假伤组[分别为(182±30)、(184±41)、(183±33)ng/mL]接近(P>0.05)。电烧伤+血必净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PDGF、TPO、PAF含量及血小板聚集数普遍低于或少于电烧伤+盐水组和单纯电烧伤组。结论大鼠高压电烧伤后应用血必净治疗可降低血清中PDGF、TPO、PAF含量及减少血小板聚集数,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改善血小板流变性。

  • 标签: 烧伤,电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必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大鼠髋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建立髋骨骨折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行髋骨骨折。建模成功后,实验组大鼠于骨折部位注射过表达PDGF的腺相关病毒,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于骨折部位注射过表达空载的腺相关病毒。3组大鼠治疗8周后,分析骨折愈合情况和骨密度变化,采用三点弯曲法检测3组髋骨生物力学参数变化。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大鼠大鼠骨折部位骨钙素(OCN)、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保护蛋(OPG)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3组大鼠PDGF表达水平,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实验组大鼠髋骨骨折部位PDGF蛋白表达水平(1.95±0.15)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0.84±0.11、0.95±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1、3.528,P<0.05)。实验组大鼠X线评分(3.10±0.35)明显高于模型组(2.06±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P<0.05)。实验组大鼠骨密度(0.212±0.007)明显高于模型组(0.045±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4,P<0.05)。实验组大鼠髋骨最大载荷、弹性载荷、刚度和最大挠度等三点弯曲指标[(111.19±8.09) N、(81.25±6.27) N、(149.43±10.32) N/mm、(0.85±0.06) N/mm]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63.22±7.38) N、(54.29±7.81) N、(131.39±9.32) N/mm、(0.60±0.08) 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1、4.109、3.409、3.004,P<0.05).实验组大鼠髋骨痂OCN、BMP-2、RUNX2、RANKL和OPG(1.82±0.19、1.81±0.22、1.75±0.16、1.99±0.18、2.07±0.20)明显高于模型组(1.55±0.23、1.31±0.25、1.40±0.19、1.36±0.23、1.6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4、3.201、3.719、3.281、3.447,P<0.05)。结论腺相关病毒介导PDGF可显著提高骨形成,促进髋骨骨折的愈合,增强髋骨生物力学能力。

  • 标签: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髋骨骨折 骨折愈合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1例31岁孕妇在剖宫产围术期为预防感染接受头孢硫脒2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治疗。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为166×109/L。在第2次用药后(术后21 h)常规行血细胞检查,发现PLT 40×109/L。术后30 h时PLT降至最低(14×109/L),患者无出血症状。停用头孢硫脒,给予输注血小板、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和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对症支持治疗,4 d后PLT恢复正常。随访至产后3个月,患者的血小板均正常。

  • 标签: 头孢菌素类 血小板减少症 抗生素预防
  • 简介:摘要血小板反应蛋白(THBS)2作为THBS家族的一员,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且在肿瘤的发展及转移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报道THBS2在不同肿瘤中的具体作用不同,并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凋亡、伤口愈合、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目前THBS2在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探讨THBS2在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及作用机制有望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肿瘤 血小板反应蛋白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注血小板的住院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申请输注血小板的住院患者2 860例,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型、疾病种类等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结果2 860例患者中男性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0.19%(164/1 610),低于女性的16.32%(204/1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ABO血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1~45岁年龄段患者阳性率较高(18.01%,106/588)。常见疾病中免疫风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27.27%(21/77),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为20.51%(8/39)、血液系统疾病为15.66%(257/1 641)。结论性别、年龄、血型、不同疾病类型与血小板抗体产生有一定关系,有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血型 血小板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MPV/PLC)与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的关系。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经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室性早搏(观察组),余110例未发生室性早搏者纳入对照组A,另抽取同期匹配且动态心电图检查正常的健康人群45例为对照组B。另将发生室性早搏者依据室性早搏负荷分为高负荷组(室性早搏负荷>20%)、中负荷组(室性早搏负荷10%~20%)、低负荷组(室性早搏负荷<10%);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总数分为Ⅰ组(<1 000个)、Ⅱ组(1 000~10 000个)、Ⅲ组(>10 000个),比较不同亚组MPV、PLC及MPV/PLC,分析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冠心病室性早搏者室性早搏负荷、室性早搏总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MPV、MPV/PLC大于对照组A及对照组B(P<0.05);三组PLC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负荷组MPV、MPV/PLC大于中负荷组及低负荷组(P<0.05);中、低负荷组MPV、MPV/P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MPV、MPV/PLC大于Ⅰ组、Ⅱ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MPV/PLC与室性早搏负荷、室性早搏总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MPV/PLC与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存在一定关系,随着MPV/PLC比值增加,其室性早搏负荷与室性早搏总数增加,监测MPV/PLC对冠心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计数 室性早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小板裂解液(PL)与富血小板血浆(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收治的150例KOA患者的150膝,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小板裂解液(PL)组、富血小板血浆(PRP)组和玻璃酸钠(HA)组(每组50例),3组关节腔注射PL、PRP和HA频次为每周1次,连续5周。选择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为时间观察点,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疼痛评分、Lequesne肿胀评分及WOMAC综合评分评价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及综合功能等方面的区别,同时记录3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Fisher精确检验、方差分析或t检验用于数据分析比较。结果PL组49例,PRP组48例,HA组47例成功完成治疗及6个月以上随访。3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时WOMAC疼痛评分最低;治疗后3及6个月比较,PL组与PRP组低于HA组(3个月:t=1.115,P<0.01;t=2.343,P<0.05;6个月:t=0.463,P<0.05;t=1.983,P<0.01),PL组与P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23、2.983,均为P>0.05)。Lequesne肿胀评分在治疗后3个月时PL组低于PRP组与HA组(t=3.132,P<0.05;t=1.545,P<0.01),PRP组低于HA组(t=2.654,P<0.05)。治疗后6个月时,PL组与PRP组均低于HA组(t=2.513,P<0.05;t=3.313,P<0.01),PL组与P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43,P>0.05)。3组治疗完成后WOMAC综合评分比较:治疗后3个月PL组低于PRP组与HA组(t=2.442,P<0.05;t=2.415,P<0.01),PRP组低于HA组(t=1.324,P<0.01);治疗6个月比较,PL组与PRP组低于HA组(t=1.613,P<0.05;t=2.913,P<0.01),PL组与PR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413,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中,PL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低于HA组(8.5%)(P<0.05);PL组低于PRP组(P>0.05),PRP组低于HA组(P>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裂解液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取得与富血小板血浆同样的治疗效果,均优于玻璃酸钠,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骨关节炎 富血小板血浆 透明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应用rhTPO组(TPO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按照脓毒症Sepsis-3推荐方法给予综合治疗,TPO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hTPO 15 0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7 d。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治疗前及治疗第1、3、5、7天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心肌酶〔肌钙蛋白(Tn)、肌酸激酶(CK)〕、肝肾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及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并记录血液成分输注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28 d结局;根据PLT是否小于50×109/L将TPO组患者分为TPO A组(PLT≥50×109/L,16例)和TPO B组(PLT<50×109/L,34例),比较两组PLT升高绝对值、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28 d结局。结果① TPO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原发感染部位患者比例、APACHEⅡ评分及治疗前PLT、凝血功能、心肌酶、肝肾功能和炎症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 TPO组在治疗第5天、第7天PLT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109/L:第5天63.94±44.01比49.85±29.26,第7天125.85±112.31比76.81±50.87,均P<0.05),TPO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第1、3、5、7天PT、PTA、Tn、CK、AST、TBil、Cr、PCT、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 TPO组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U:0(0,0)比0(0,2.00),P=0.001〕。④ TPO组与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PO 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长于TPO 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h):131.00(0,311.00)比50.00(0,192.00),ICU住院时间(d):14.44±8.57比11.73±9.24,总住院时间(d):15.00(6.00,23.50)比18.00(8.00,31.00),均P>0.05〕;TPO A组PLT升高绝对值高于TPO 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L:65.00(16.50,131.50)比36.00(18.00,130.00),P>0.05〕。结论rhTPO可升高脓毒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PLT,从而减少血小板输注量,但不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不能减少住院费用,不能降低28 d病死率。

  • 标签: 脓毒症 血小板减少症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T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关于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研究组患者接受rhTPO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1,空白对照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20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相关临床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与R 4.1.3软件中Meta程序包,对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为有效性指标包括住院病死率、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输注量;安全性指标包括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共计14篇RCT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纳入1 029例脓毒症相关性TCP患者,其中研究组537例,对照组492例。针对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如下。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比38.8%,RR=0.84,95%CI:0.69~1.03,P=0.09)。而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MD=28.27,95%CI:16.95~39.60,P<0.001),血小板输注量显著减少(MD=-1.35,95%CI:-1.82~-0.88,P<0.001),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比0,OR=0.08,95%CI:0.01~0.60, P=0.01)。结论对于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应用rhTPO可以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输注量,减低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不能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 标签: 脓毒症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素 药物疗法 Meta分析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相关病因以及不同血小板计数(PL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入院的118例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其中98例为围产期患者,根据妊娠期检测最低值分为PLT<10×109/L组(A组)和10×109/L≤PLT<30×109/L组(B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118例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中91例(占77.1%)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其次11例(占9.3%)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形成瘀斑等。骨髓穿刺34例患者,其中26例确诊ITP,4例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AA),3例确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1例确诊急性白血病。79例患者给予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联合使用,给予输注血小板共61例。围产期患者的剖宫产率约56.1%(55/98),产后出血率约14.3%(14/98)。与B组比较,A组患者分娩孕周缩短、剖宫产率增高、产后出血量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分娩前PLT与产后出血量存在明显负相关(r=-0.352,P<0.05),而孕期最低PLT、分娩前PLT与新生儿PLT均无明显相关性(r=0.301、0.197,P均>0.05)。结论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主要病因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明确病因,提升PLT水平,可改善妊娠结局、降低产后出血量。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妊娠其并发症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慢性肝病通过多种机制引发出血和凝血系统异常,血小板减少是慢性肝病常见并发症,而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往往面临较多的侵入性检查或手术,这给临床诊疗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传统血小板输注是主要的临床干预措施,随着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获批,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现行管理标准可能面临改变。综述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目前主要非药物和药物干预措施,并基于这些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局限性,提出相应的临床管理改进策略。

  • 标签: 慢性肝病 血小板减少症 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血栓形成2年余,血小板(PLT)减低1年余就诊。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少见部位血栓及抗凝治疗中新发血栓,伴有进行性加重的血小板减少。外院及我院多次筛查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抗磷脂抗体谱均为阴性。病程中糖皮质激素冲击及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曾使血小板升至正常,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支持免疫性血小板减低。入院后筛查易栓症的病因,同时予肝素静脉泵入抗凝,利妥昔单抗600 mg 1次;IVIG 20 g/d×3 d;口服艾曲波帕50 mg/d治疗。以上治疗3周后,血小板减少无明显改善,期间仍有新发血栓。后易栓症基因筛查回报PROS1基因杂合突变,MTHFR基因型为TT型,发现少量IgGκ型M蛋白,但仍不足以解释如此顽固的血栓倾向。在排除肿瘤、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之后最终诊断血清阴性抗磷脂综合征可能性大。后续加用地塞米松20 mg/d×4 d,联合口服西罗莫司2 mg/d加强免疫抑制,抗凝方案过渡为低分子肝素后出院。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所致的头痛症状好转,PLT升至(20~30)×109/L,无新发血栓及出血。

  • 标签: 易栓症 血小板减少症 抗磷脂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输血治疗有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治疗的患者的相关数据,评估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对患者进行分组,探讨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的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和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136例,女性146例,年龄18~82岁。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2例,年龄18~88岁。经分析,282例患者红细胞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1.91%(231/282),98例患者血小板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84/98)。经卡方检验,18~60岁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60岁患者(χ2红细胞=7.415,P=0.006;χ2血小板=4.961,P=0.026),输血次数<3的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输血次数≥3的患者(χ2红细胞=7.760,P=0.005;χ2血小板=6.853,P=0.009);急性失血性疾病和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慢性失血性疾病患者(χ2红细胞=18.653,P<0.001;χ2血小板=10.597,P=0.005);发热患者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体温正常患者(χ2=8.459,P=0.004);手术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非手术患者(χ2红细胞=9.928,P=0.002;χ2血小板=5.878,P=0.015)。结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相对较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与患者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有关,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输血疗效 红细胞 血小板 有效率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21岁。因皮疹1年、水肿2个月收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心脏、血液系统,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47×109/L,血肌酐586 μmol/L,24 h尿总蛋白8.2 g。心脏超声示心肌病变、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重度肺高压。予甲泼尼龙冲击(1 g,1次/d,3 d,静脉滴注)效果不佳,出现少尿、恶性高血压,外周血涂片见破碎红细胞,考虑继发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血浆置换后可短暂缓解,但TMA仍反复发作,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 13)活性为100%,ADAMTS 13抑制物阴性。予利妥昔单抗(100 mg,1次/周,4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0.5 g,1次/d,3 d,静脉滴注),病情缓解。3个月随访时血红蛋白91 g/L,血小板计数223×109/L,血肌酐283 μmol/L。SLE继发TMA时需评估ADAMT 13,其活性正常的患者治疗反应差。早期、积极治疗获得原发病缓解是关键,血浆置换有助于病情控制。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血栓性微血管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 简介:摘要1例83岁男性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给予盐酸莫西沙星400 mg口服、1次/d。首次用药后约5 h患者双下肢出现散在红色皮疹伴瘙痒,第2天皮疹累及躯干部,双膝以下皮肤多发紫癜,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1×109/L,考虑为莫西沙星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停用该药,予止血、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输注血小板等治疗。停药第2天,PLT 3×109/L;停药第4天,PLT 35×109/L。转上级医院后给予抗免疫反应、升血小板、止血等治疗5 d后,患者的PLT升至244×109/L。

  • 标签: 莫西沙星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1例74岁男性胃体腺癌患者先后接受一线、二线和三线化疗6、8和4个周期,因化疗疗效欠佳,接受阿帕替尼靶向治疗(阿帕替尼750 mg口服、1次/d)。18 d后,患者出现乏力、头晕症状,自行停药。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41×109/L,诊断:血小板减少症(3级)。立即给予升血小板治疗,PLT恢复至153×109/L后,将阿帕替尼剂量减至500 mg口服、1次/d。21 d后患者头晕症状复现,同时出现面部水肿,实验室检查示PLT 45×109/L。考虑血小板减少症与阿帕替尼有关且存在剂量相关性。再次给予升血小板治疗。13 d后,PLT恢复至214×109/L,采用减量并间歇用药方法,即阿帕替尼250 mg/d、服药3 d停药2 d。此后再未出现血小板减少,患者病情稳定。

  • 标签: 血管生成抑制剂 抗肿瘤药 血小板减少症 阿帕替尼
  • 作者: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 王建祥 张奉春 刘晓清 唐承薇 陈良安 韩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天津 30002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 10073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成都 610041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呼吸内科,北京 100853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血小板减少症是多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或常见并发症,但目前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病因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依据,在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7个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陈述意见。该共识为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1例64岁男性右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因术前出现肺栓塞和双下肢血栓,给予那屈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1次/d抗凝治疗。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PLT)166×109/L。使用那屈肝素钙5 d后,将其剂量增至4 100 U皮下注射、1次/12 h。增加剂量后第8天实验室检查示PLT升至800×109/L。诊断:血小板增多症,考虑与那屈肝素钙有关。停用该药,改用利伐沙班20 mg口服,1次/d。换药5 d后,PLT降至590×109/L;换药34 d后,PLT 297×109/L。

  • 标签: 那屈肝素 血小板增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150例(PCa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生化指标,分析前列腺癌患者术前PDW和MPV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PCa组和对照组的PDW分别为(17.1±1.2)%、(12.2±1.2)%,而MPV分别为(8.6±0.7)、(10.5±0.4)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DW+MPV+PSA联合检测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8.1%、84.2%和0.922(0.883~0.961)。结论PDW、MPV和PSA联合检测对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抗原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