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叙事方法、步骤的心理干预对心内科护士职业认同感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护士52名,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名。对照组在护士遇到心理问题时由年资较高的护士或护士长对其进行一般心理疏导,观察组采用叙事方法及步骤的心理干预管理措施。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职业认同量表比较两组护士的职业认同感,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护士的心理状态,以职业倦怠感量表评估两组护士干预前后的职业倦怠感。结果观察组护士的职业自我概念、职业动力感、职业获益感以及职业认同感总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护士的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恐怖、精神病性、敌对、偏执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护士的倦怠、应对策略、坚强人格、工作环境、倦怠结局及总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叙事方法及步骤进行心理干预管理,能够增强心内科护士的职业认同感,降低职业倦怠感,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 标签: 心理干预 职业认同感 心理状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科病房开展贵宾式(VIP)护理模式对产妇分娩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义乌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分娩的产妇25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25例和观察组1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采取VIP产科护理模式,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321.13±28.91)min,第二产程时间(23.25±8.66)min,第三产程时间(6.12±1.02)min,总产程时间(259.18±36.03)min,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08、13.874、12.194、15.879,均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171.43±19.06)mL,疼痛评分(1.78±1.01)分,住院时间(4.02±1.12)d,护理满意度评分(95.13±3.76)分,剖宫产率12.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38、12.398、14.392、15.093、χ2=4.013,均P<0.05)。观察组发生产褥期感染2例,宫颈裂伤1例,产后尿潴留4例,新生儿窒息0例;对照组发生产褥期感染11例,宫颈裂伤13例,产后尿潴留16例,新生儿窒息6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78、3.917、4.018、4.881,均P<0.05)。结论产科病房开展VIP护理模式可以缩短产程和住院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和围生期并发症,降低剖宫产率。

  • 标签: 医院,产科 产妇卫生保健服务 产科护理 护理实践模式 分娩过程 时间因素 产后出血 分娩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因病致贫家庭患儿基本情况及救助实施状况。方法于2019年3—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现场调查及核查的方式,收集"中国儿童健康扶贫计划"首批开展救助试点工作的6省17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患病儿童信息,对汇总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回收问卷312份,患儿年龄中位数为8.54岁。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儿童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为主要导致家庭贫困的常见疾病,医疗费用支付困难是患儿看病的最主要问题。对251名患儿进行分级诊疗判断,其中193名(76.89%)患儿可在省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进行收治,43名患儿需要接受慢性病管理,有15名患儿需送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进一步确诊。结论针对贫困地区患病儿童家庭的帮扶,可在疾病预防宣教、健康扶贫政策相关知识普及、提升基层医疗队伍技术水平及医疗资源合理应用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 标签: 健康扶贫 建档立卡 因病致贫家庭 疾病核查 试点项目 现场调查
  • 简介:摘要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下,通过对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经济学作用未完全发挥、无统一表单及软件不能满足加速康复外科、中心工作、医联体工作需求等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提出完善付费制度、加快软件研发,贯穿于院前、院间、院后完整的诊疗服务过程,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统一临床路径表单等建议,促进临床路径的全面实施

  • 标签: 临床路径 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 经济学,医院 软件 医联体 付费制度 医院,市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18年6~12月接诊入院的患者中选取806例年龄≥18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每例患者转运前后的病情变化,每天详细记录患者的相关情况,包括入院后去向、转运时间、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及诊断情况等。按照国家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每例患者转运后的风险级别进行评价,并根据患者的转运风险评分进行分层,评价患者转运后病情变化的标准为有单项得分增加至3分或风险级别增加。结果发生危重度分级变化的患者共占15%,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为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系统的变化。转运风险最高的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次为转运后被收入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患者,患者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转运风险较低,若患者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无论是使用两种血管活性药物,还是一种血管活性药物,其转运风险相应较高,其危险性分别为前者的4.343倍和1.587倍(P<0.05)。结论在转运由急诊科收治入院的患者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与院内转运风险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为疾病种类、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疾病危重程度,最容易发生变化的指标为血氧饱和度与呼吸系统的变化。

  • 标签: NEWS 风险 院内转运 急诊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调查国内75所医院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情况。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75所医院进行问卷发放;对比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的施实施现况。结果医院在解读《指南》方面执行率较低,但综合医院对《指南》的解读学习情况较专科医院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616,P<0.05);母婴分离后母乳喂养率较低,喂养率≥75%的单位仅占18.7%(14/75);在提供母乳采集相关支持、袋鼠式护理和专业专职人员进行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指导方面,专科医院较综合医院开展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450、10.516、6.436,P<0.05);在质量管理方面,专科医院中62.1%(18/29)有多学科合作团队促进母婴分离母乳喂养,综合医院仅34.8%(16/46)有多学科协作团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254,P<0.05)。结论我国《指南》多参照国外相关标准,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及政策差异较大,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为提高母婴分离母乳喂养成功率,我国应建立符合国情的国家标准,以利于各级医院参照执行。

  • 标签: 母婴分离 母乳喂养 喂养技术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针对复杂疑难的口腔疾病,如何高质高效、合理规范地进行综合诊疗一直是口腔医疗工作的热点和难点。口腔多学科协作诊疗(oral multidisciplinary team,OMDT)为复杂疑难的口腔疾病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解决途径,是对传统口腔分科诊疗模式的有效补充,是口腔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外有关OMDT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和运行模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探索,提出狭义和广义OMDT的概念,并从实施目标、基本条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管理框架、制度保障、质量控制和实施效果等方面阐述OMDT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构建规范、成熟、完善的OMDT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口腔医疗的整体水平。

  • 标签: 合作行为 复杂疑难口腔疾病 多学科协作诊疗 体系构建与实施
  • 简介:摘要为提高我军卫勤保障能力,陆军军医大学定期组织军事医学综合演练,其中核应急医学救援是军事医学综合演练的重要科目。因此,亟需形成核应急医学救援演练教学规范化流程。本文首先依据核应急医学救援"杀伤区核伤员紧急救治"和"展开区核伤员早期救治"的两大任务,形成了包括"侦察、检测、分类、洗消、救治"的核应急医学救援演练教学流程。接着,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通过分析学员在学习前后救援能力的变化,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演练教学开辟新思路。

  • 标签: 核安全 应急救援 演练教学方法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出院准备服务的实施能够保证患者在不同居住场所间所受照护的连续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本文对出院准备服务的概念、实施原则、服务内容、实施流程以及出院准备服务在老年患者中的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实施成效进行述评,旨在推动出院准备服务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实践及在我国的推广实施

  • 标签: 综述 老年人 出院准备服务 住院患者 老年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实施系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开展系统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3%,观察组为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风险,提升其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系统护理 不良反应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在小儿烧伤的整个救治过程中,体位保持及抗挛缩治疗是综合性烧伤康复的重点。国内烧伤学科专家制订了烧伤康复治疗指南,但小儿烧伤抗瘢痕挛缩的体位保持和支具设计、制作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笔者团队从关注小儿烧伤的康复问题入手,特别考虑发育中患儿的解剖、心理、社会行为学等特点,有效地应用支具,最大限度预防患儿挛缩,保持及改善其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小儿烧伤挛缩的支具设计要适合小儿较小的肢体结构,并满足预期的康复目标。在制作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评估和考虑患儿的瘢痕特征、生长发育状况、活动水平及依从性,支具的适配、固定方法等,选择合适的支具类型并制订佩戴计划。

  • 标签: 烧伤 康复 儿童 挛缩 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对稽留流产患者实施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方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的稽留流产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统一进行常规的科普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的科普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情况、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和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程度以及患者再次受孕后胚胎的发育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受孕后胚胎的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胚胎发育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的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增加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促进患者自觉形成健康行为,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优生优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稽留流产 格林模式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带教模式在护理教学实施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学习人员600名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模式组和PDCA模式组,各300名。对照模式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教学,PDCA模式组给予PDCA循环带教模式进行教学。统计两组的学生考核成绩、学生满意度和教学效果。结果PDCA模式组学习人员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成绩均高于对照模式组,PDCA模式组学习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模式组,PDCA模式组学习人员一般为17.00%低于对照模式组学习人员一般26.00%,PDCA模式组学习人员不满意9.33%低于对照模式组学习人员不满意15.00%,PDCA模式组教学效果优良率81.00%高于对照模式组教学效果优良率65.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DCA循环带教模式在护理教学实施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提高学习人员的考核成绩,学习人员满意度较高,提高了教学效果。

  • 标签: PDCA循环带教模式 护理教学 考核成绩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消毒供应中心专项管理小组,探讨其实施效果。方法该院于2017年1~6月构建消毒供应中心专项管理小组,实施项目管理及工作安排。以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为观察时间段(专项管理小组成立后),以2016年1~12月为对照时间段(专项管理小组成立前),对比两个时间段内器械消毒供应情况,实习护士的带教效果,设备故障情况。结果观察时间段内器械清洗合格率、待灭菌包合格率、器材发送合格率、临床对灭菌包满意率抽检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习护士实习结束后理论成绩及技能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故障设备维修周期明显短于对照时间段,维修费用明显低于对照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专项管理小组有利于改善实习护士带教效果,降低设备损耗,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效率,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供应中心 消毒 管理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为缓解慢性病患者"配药难、配药繁"现状,促进分级诊疗,我国多地开始实施慢性病长处方政策。目前对长处方的定义及长处方实施病种等没有完全统一标准。文章通过对长处方实施现状及效果进行综述,发现目前长处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处方开具、审核、调配、发药、健康教育等环节,保证治疗安全性,同时健全医保等配套政策有助于慢性病长处方的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慢性病 社区卫生服务 长处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医生认知对精准医疗服务实施的影响因素,为精准医疗服务工作的实施与推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方法,于2019年7—9月,对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8家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41份。问卷包括医生精准诊断能力、患者知晓与采纳、患者隐私保护、组学技术创新发展、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17项内容。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因子分析。结果从回收的问卷中识别出影响精准医疗服务的3个维度,即外部支撑因素、医院驱动能力、患者信息提供与保护,其正交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5.157%、22.234%、16.343%。结论建议发展外部支撑因素、提升医院驱动能力、保证患者信息接受畅通与隐私信息安全,为精准医疗服务的实施提供重要基础和保障。

  • 标签: 精准医疗 临床医生 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 因子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持续质量改进措施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河北省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胎龄<34周且日龄<7 d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将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时收治的早产儿列为基线年组,2016年5月实施降低医院感染相关质量改进措施后至2017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列为干预1组,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列为干预2组。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3组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38例早产儿,其中基线年组216例,干预1组295例,干预2组227例,各组早产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发生率经质量改进后明显降低,3组分别为15.3%、10.2%、7.5%,干预2组与基线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共80例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败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85.0%、13.8%、1.2%。与基线年组比较,干预组手卫生依从率明显提高,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天数缩短,抗生素使用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严重颅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基线年组和干预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可降低NICU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早产儿相关并发症也可能减少。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医院感染 质量改进 婴儿,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