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OS样抗原1(FOS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Ⅲ科292例(观察组)新诊断胃癌患者和215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资料,外周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FOSL1不同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FOSL1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使用χ2检验;多态位点与胃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OSL1 rs1892901位点基因型GG频率降低(154/215比178/292,χ2=6.240,P<0.05),AA频率增高(7/215比28/292,χ2=8.3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rs637571位点基因型GG频率增高(119/215比187/292,χ2=3.910,P<0.05),AA频率降低(21/215比14/292,χ2=4.7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1892901位点AA基因型患胃癌风险增加[比值比(OR)=0.32,95%可信区间(CI):0.14~0.74,P<0.05],GG基因型减少(OR=1.62,95%CI:1.11~2.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637571位点GG基因型患者胃癌易感性增加(OR=0.70,95%CI:0.49~1.00,P<0.05),AA基因型患者患癌风险降低(OR=2.15,95%CI:1.07~4.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相关因素后,rs1892901位点AA基因型仍是胃癌的易感基因(OR=0.42,95%CI:0.11~0.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OS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明显相关。FOSL1 rs1892901位点AA基因型患胃癌风险增加。

  • 标签: 胃癌 原癌基因 FOS样抗原1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高糖培养下内皮细胞c-Casitas B谱系淋巴瘤原癌基因蛋白(c-Cbl)表达与活性变化对其成管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以5.5 mmol/L正常浓度葡萄糖(NG)、15.2 mmol/L中等浓度葡萄糖(MG)和25.0 mmol/L高浓度葡萄糖(HG)的培养基处理24 h,采用锁核酸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间隔物(LNA Gapmers)下调c-Cbl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Cbl表达及磷酸化水平。侵袭小室(Transwell)、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验检测细胞迁移、增殖能力,成管实验判断细胞的成管能力,并通过t检验评估两组间差异。结果HG组细胞c-Cbl在Y731位点的相对磷酸化水高于NG组(3.27±0.18比1.00±0.19,t=15.140,P<0.01),HG组细胞迁移数低于NG组[(38.33±6.51)个比(180.67±16.17)个,t=-14.147,P<0.01],HG组CCK-8吸光度值低于NG组(0.45±0.05比1.25±0.05,t=-19.596,P<0.01),HG组细胞成管水平低于NG组[相对总长度(0.42±0.08)比(1.00±0.11);相对结节数(0.36±0.07)比(1.00±0.07);相对网眼结构(0.32±0.08)比(1.00±0.10);t=-7.119、-10.870、-9.114,P<0.01]。另外,高糖下调c-Cbl(HG+c-Cbl KD)组CCK-8吸光度值高于高糖对照(HG+NC)组(0.81±0.06比0.46±0.06,t=6.906,P<0.01)、其迁移细胞数也高于HG+NC组[(85.00±9.00)个比(43.67±9.30)个,t=5.534,P<0.01],并且HG+c-Cbl KD组细胞的成管能力高于HG+NC组[相对总长度(0.72±0.05)比(0.42±0.10);相对结节数(0.64±0.08)比(0.33±0.12);相对网眼结构(0.62±0.08)比(0.34±0.08);t=4.874、3.734、4.266,P<0.05]。结论高糖培养下c-Cbl磷酸化激活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成管能力。

  • 标签: 高糖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RNA(miR)-19b-3p对胰腺癌PANC-1细胞原癌基因鼠双微体4(MDM4)表达和细胞增殖、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micrONrno-miR-19b-3p mimic(拟似组)、micrOFF mmu-miR-19b-3p inhibitor(阻遏组)和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阴性组)至人胰腺癌PANC-1细胞,并以未特殊处理正常生长的PANC-1细胞作为空白组,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转染是否成功,使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微RNA-19b-3p转录水平以判断转染效率。转染24、48、72 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微RNA-19b-3p、MDM4含量,转染72 h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转染后PANC-1细胞凋亡情况。转染72 h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PANC-1细胞MDM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转染后48 h 4组均有明显绿色荧光,微RNA-19b-3p转染PANC-1细胞转染效率为72.1%。转染24、48、72 h时拟似组PANC-1细胞增殖活性、微RNA-19b-3p mRNA、FL-MDM4、S-MDM4表达水平都高于空白组、阴性组和阻遏组(均P<0.05),阻遏组PANC-1细胞增殖活性和微RNA-19b-3p mRNA、FL-MDM4、S-MDM4表达水平低于空白组、阴性组和拟似组(均P<0.05),空白组和阴性组细胞增殖活性和微RNA-19b-3p mRNA、FL-MDM4、S-MDM4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组、阴性组、拟似组和阻遏组4组PANC-1细胞增殖活性和微RNA-19b-3p mRNA、FL-MDM4、S-MDM4表达均与时间呈现正相关(细胞增殖活性r=0.629、0.582、0.524、0.472,微RNA-19b-3p mRNA表达水平r=0.449、0.475、0.501、0.399,FL-MDM4表达水平r=0.504、0.423、0.447、0.431,S-MDM4表达水平r=0.472、0.428、0.414、0.408,均P<0.05)。转染72 h时拟似组细胞凋亡水平低于空白组、阴性组、阻遏组[(2.02±0.48)%比(3.48±0.63)%、(3.52±0.52)%、(8.23±0.82)%,均P<0.05],阻遏组细胞凋亡水平高于空白组、阴性组和拟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染72 h拟似组MDM4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阴性组和阻遏组[(1.162±0.114)比(0.749±0.126)、(0.663±0.137)、(0.347±0.092),均P<0.05],阻遏组MDM4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空白组和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微RNA-19b-3p可能通过影响MDM4表达,进而影响p53基因活性,促进胰腺癌的增殖,微RNA-19b-3p可能成为治疗胰腺癌新的靶点。

  • 标签: 胰腺肿瘤 微RNAs 鼠双微体4 原癌基因 基因,p5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CASC11和原癌基因c-my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体外培养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株CCD841及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HCT116、HT29、DLD-1。以癌组织中CASC11或c-myc mRNA相对表达量的均值为界,将患者分为CASC11或c-myc高表达者和低表达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CASC11、c-myc mRNA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以CASC11、c-myc mRNA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最高的细胞株进行后续细胞实验。分析CASC11、c-myc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患者癌组织中CASC11和c-myc mRNA水平的关系。采用JASPAR软件分析CASC11与c-myc基因是否有结合位点;构建野生型、突变型CASC11重组质粒,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myc与CASC11间的关系。向CASC11、c-myc表达水平最高的细胞株转染载有c-myc干扰序列质粒(Sh-c-myc组)或载有其阴性对照序列质粒(Sh-NC组),另设常规培养的空白对照组(NC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Tanswell实验检测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采用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CASC11、c-myc mRNA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癌组织中CASC11、c-myc mRNA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CD841细胞比较,各结直肠癌细胞株CASC11、c-myc mRNA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SW480细胞株CASC11、c-myc mRNA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最高,选取其进行后续细胞实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癌组织中CASC11 mRNA和c-myc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94,P<0.05)。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中CASC11、c-myc mRNA高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73.7%(28/38)比26.9%(14/52)、84.2%(32/38)比23.1%(12/52)],TNM分期Ⅲ~Ⅳ期患者癌组织CASC11、c-myc mRNA高表达率高于Ⅰ~Ⅱ期者[76.0%(38/50)比10.0%(4/40)、72.0%(36/50)比20.0%(8/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ASPAR在线软件分析显示,CASC11启动子区与c-myc基因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共转染Sh-NC和载有野生型CASC11质粒的SW480细胞比较,共转染Sh-c-myc和载有野生型CASC11质粒的SW480细胞启动子相对活性低(P<0.05)。与NC组、Sh-NC组比较,Sh-c-myc组SW480细胞CASC11 mRNA表达水平及侵袭、迁移细胞数低,细胞增殖抑制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ASC11、c-myc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株中均高表达,CASC11启动子区存在与c-myc基因结合位点。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下调c-myc可能通过抑制CASC11表达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

  • 标签: 结直肠癌 长链非编码RNA 复发转移 癌症易感候选基因11 原癌基因c-myc
  • 简介:摘要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低却死亡率高。ATC具有侵袭性强、进展迅速、预后差的特点,目前的治疗方案疗效均较差,因此迫切需要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更新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率。既往研究发现多数ATC可由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发展而来,且BRAF、RAS突变是ATC的关键驱动因素,TP53、PI3K通路、PTEN、TERT、SWI/SNF复合体亚基、NF2等突变也在ATC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单一基因的突变往往不足以驱动ATC的发生,ATC通常是由分化程度较好的甲状腺癌经过多种基因突变的累积后发展而来。因此本文综述了ATC常见联合突变的作用,以加深对ATC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 标签: 甲状腺未分化癌 基因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B-Raf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RAF)V600E、E-钙黏素(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及襄阳市中心医院诊疗的128例高分化PT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RAFV600E、E-cadherin表达;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中BRAFV600E、E-cadherin表达的差异;比较BRAFV600E、E-cadherin表达与5年无病生存率;分析PTC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影响因素。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组间生存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5年无病生存率影响因素。结果PTC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V600E表达阳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85.9%比27.3%),E-cadherin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32.8%比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99、99.673,P<0.05)。有远处转移、Ⅲ+Ⅳ期及有淋巴结转移PTC患者BRAFV600E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Ⅰ+Ⅱ期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90.0%比61.1%、92.6%比64.7%、90.8%比70.1%),而E-cadherin阳性率显著低于无远处转移、Ⅰ+Ⅱ期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11.1%比36.3%、12.1%比40.2%、13.3%比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88、27.248、19.631、22.987、17.156、18.239,P<0.05)。PTC患者BRAFV600E阳性表达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BRAFV600E阴性表达患者(67.1%比95.2%),E-cadherin阳性表达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E-cadherin阴性表达患者(86.2%比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5.133、7.523,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远处转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BRAFV600E、E-cadherin为PTC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影响因素[风险比(HR)=1.399、1.287、1.123、1.281、0.824,P<0.05]。结论BRAFV600E在PTC中高表达而E-cadherin低表达,可作为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E-钙黏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ras基因对PM2.5染毒人支气管上皮(HBE)细胞部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9月,根据K-ras基因mRNA序列,设计合成干扰序列,转染HBE细胞构建K-ras基因沉默细胞。用10、50 μg/ml PM2.5混悬液及10 μmol/L Cr6+分别染毒HBE细胞和K-ras基因沉默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myc、c-fos、N-ras、cyclin-D1、p16、p5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myc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K-ras基因沉默细胞中K-ras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降(80.5%±3.6%),K-ras蛋白表达水平下降(58.9%±4.7%)(P<0.01)。各浓度PM2.5染毒HBE细胞组、K-ras沉默细胞组及10 μmol/L Cr6+染毒HBE细胞组、K-ras沉默细胞组c-myc、c-fos、N-ras、cyclin-D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未染毒相应细胞对照组,p16和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低于未染毒相应细胞对照组(P<0.01);10 μg/ml PM2.5染毒K-ras沉默细胞组c-myc、c-fos、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低于10 μg/ml PM2.5染毒HBE细胞组,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高于10 μg/ml PM2.5染毒HBE细胞组(P<0.01);50 μg/ml PM2.5染毒K-ras沉默细胞组c-fos、N-ras、cyclin-D1、p16和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50 μg/ml PM2.5染毒HBE细胞组(P<0.01)。50 μg/ml PM2.5染毒HBE细胞组c-myc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未染毒HBE细胞组,p5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未染毒HBE细胞组(P<0.05);50 μg/ml PM2.5染毒K-ras沉默细胞组c-myc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未染毒K-ras沉默细胞组(P<0.05)。结论PM2.5可引起HBE细胞癌基因表达升高,K-ras基因沉默能抑制PM2.5诱导HBE细胞癌基因的表达。

  • 标签: 基因沉默 K-ras 细颗粒物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癌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基因沉默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染毒肝细胞(L02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6至9月,根据GenBank提供的p38MAPK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条干扰序列,退火后连接到PLVX-shRNA2-puro中,将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L02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对p38MAPK基因沉默效果进行鉴定。用浓度为50 μg/ml的PM2.5水溶物和10 μmol/L阳性对照Cr6+分别染毒L02细胞、p38MAPK基因沉默细胞24 h,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癌基因(c-fos、c-myc、k-ras)、抑癌基因(p53)和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p38MAPK基因沉默细胞中p38MAPK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L02细胞明显下降(P<0.05),p38MAPK基因沉默细胞株构建成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M2.5染毒L02细胞组癌基因c-fos、c-myc、k-ras和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水平升高,抑癌基因p53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M2.5染毒L02细胞组比较,PM2.5染毒p38MAPK基因沉默细胞组癌基因c-fos、c-myc、k-ras和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水平下降,抑癌基因p53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2.5对L02细胞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凋亡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而p38MAPK基因沉默可抑制PM2.5对L02细胞的影响。

  • 标签: 肝细胞 基因沉默 细颗粒物 雾霾 凋亡基因 癌基因
  • 简介:摘要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具有高度恶性、早期转移、易复发等特点。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sporadic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sMTC)是其主要病理类型,约占75%,与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hereditary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hMTC)有较为明确的RET基因胚系突变相比,sMTC致病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sMTC的基因变异特点及其与肿瘤风险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体细胞RET基因变异、体细胞RAS基因变异、CDKN基因变异及其他类型的分子机制等,旨在从病因学的角度为sMTC患者的诊断、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 RET RAS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PCa)是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连续多年居欧美国家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近年来我国PCa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男性健康。原位PCa动物模型是研究PCa的重要载体,可应用于研究PCa各项发生发展机制,评价防治新策略的有效性。其中基因敲除鼠模型因具有特异性高、预测性佳等特点,是原位PCa机制研究和临床药物选择的理想实验载体。如何选择与建立合适的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对研究开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常见的PCa基因敲除鼠模型,旨在为临床、科研提供参考价值。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 基因敲除技术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基因突变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并在其发展和预后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笔者对乳腺癌的易感基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应用于乳腺癌基因诊断的现状与前景,希望能促进相关技术的推广和临床应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基因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计划数据库的胶质瘤标本信息,探讨较低级别胶质瘤标本中相对低表达的基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在TCGA数据库中选取678例胶质瘤患者[包括低级别胶质瘤(LGG)患者512例,胶质瘤母细胞瘤(GBM)166例]的698例胶质瘤标本[包括LGG患者529例,GBM169例]以及5例正常脑组织,分析其基因表达水平数据以及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软件分析筛选在肿瘤中低表达的基因,对其进行基因注释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用STRING和蛋白交互作用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以R软件根据基因表达水平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标本、LGG和GBM组织均低表达的基因为155个;蛋白互相作用关系中连通性值最大的前20位基因中,得到12个基因的功能富集数据,谷氨酸离子型受体NMDA可能为重要的肿瘤生长信号通路之一。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2个基因中有7个基因与患者的生存预后改善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TCGA挖掘数据是一种有效的探索肿瘤抑癌基因的生物信息手段;谷氨酸离子型受体(NMDA)家族可能与胶质瘤的生长和预后明显相关。

  • 标签: 胶质瘤 抑癌基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结直肠癌中4种错配修复(MMR)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状态及其与4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4种MMR蛋白的表达;对存在MMR蛋白表达缺失者进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对其中236例(含缺失组的53例)进行RAS和BRAF基因检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634例中53例(8.4%)发生MMR蛋白表达缺失,Mut L同源基因1(MLH1)、PMS2、人类MutS同源蛋白2(MSH2)和人类MutS同源蛋白6(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4.4%(28/634)、4.7%(30/634)、3.3%(21/634)、3.6%(23/634)。缺失组的53例进行MSI分子检测,其中49例(92.4%)出现2~5个位点微卫星不稳定,为MSI-H。236例(含缺失组的53例)结直肠癌RAS和BRAF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RAF基因V600E突变11例,均为微卫星稳定(pMMR);v-Ki-ras2大鼠Kirsten肉瘤病毒基因同源基因(KRAS)基因突变109例,其中7例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NRAS基因2号外显子检测到突变8例,均为pMMR。结论MMR蛋白表达缺失组多发生于右半结肠,组织学分化差且常伴有粘液成分,肿瘤组织间可见显著的淋巴细胞浸润,患病年龄偏低。KRAS基因状态影响MMR蛋白表达。

  • 标签: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 微卫星不稳定 v-Ki-ras2大鼠Kirsten肉瘤病毒基因同源基因 NRAS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1例多囊肾病家系的致病性突变,为患者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并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样本进行验证,结合先证者家系的临床资料及ACMG/AMP指南进行新突变的致病性鉴定。结果该家系中的多囊肾病患者存在PKD1 c.6079delA (p.Thr2027fs)杂合移码突变,根据ACMG/AMP指南,该突变具有1个"非常强"的致病性证据(PVS1)、1个"中等"的致病性证据(PM2)和2个"支持证据"(PP3、PP4),其变异分类为"致病的"。结论PKD1基因c.6079delA致病性新突变的发现丰富了PKD1的基因突变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遗传学诊断提供了依据,为无症状的该家系成员进行了症状前诊断,预防其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PKD1基因 致病性新突变 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国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且死亡率高。肝脏基因组的畸变会导致细胞恶性转化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这也是潜在的治疗靶点。肝细胞癌微环境中不同免疫细胞的成分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可以促进肿瘤进展,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破坏肿瘤细胞。细胞中不同的特征基因表型可以促进或抑制免疫耐受,这能够解释肝细胞癌患者对免疫治疗敏感或耐药的潜在原因,为探索新的免疫治疗靶点提供参考。进一步加深对肝细胞癌中基因组与转录组特征的认知以及认识其与免疫治疗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硬化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ROS癌基因1融合阳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基因检测的1 482例肺腺癌患者,根据基因突变的不同分为ROS1融合阳性组、渐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阳性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组及3个基因突变均阴性组。另收集2017年2—12月确诊的20例ROS1阳性患者纳入ROS1阳性组。收集并比较ROS1融合阳性组与其余驱动基因突变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TNM分期、驱动基因突变、胸部CT等临床特征,连续变量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ROS1融合阳性患者共54例,其中男19例,女35例。ALK融合阳性患者共73例,男28例,女45例。EGFR基因突变患者共679例,男293例,女386例。3个基因突变均阴性的患者共676例。ROS1融合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4±12)岁,小于EGFR基因突变组的(60±1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82,P<0.001),亦小于3个基因突变均阴性组的(62±1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44,P<0.001);ROS1融合阳性组女性患者比例(64.8%,35/54)显著高于3个基因突变均阴性的肺腺癌组(28.4%,192/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4,P<0.001);ROS1融合阳性组不吸烟患者比例(72.2%,39/54)显著高于3个基因突变均阴性肺腺癌组(38.0%,257/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7,P<0.001);ROS1融合和ALK融合阳性肺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均无统计学相关性,各型驱动基因突变腺癌亚型之间TNM分期无统计学差异。ROS1融合阳性肺腺癌在胸部CT上以周围型肺癌表现为主(71.4%,20/28),多为实性密度影(75%,21/28),其中分叶状(75.0%,21/28)和细毛刺(57.1%,16/28)是ROS1融合阳性肺腺癌的常见征象。结论c-ROS癌基因1融合在肺腺癌患者中发生率低,多见于年轻不吸烟女性患者,可以与EGFR基因突变共存。

  • 标签: 肺腺癌 ROS1融合基因 EGFR基因 ALK融合基因
  • 简介:摘要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已知有270多个基因突变可以引起此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视网膜色素变性。IRDs导致的视力障碍当前无法普遍治愈,第1种基因补充疗法在近年来被批准用于治疗常染色体隐性IRDs。由于常染色体显性IRDs致病机制除了少数功能缺失性突变外,通常为功能获得或显性-负性效应,基因补充治疗并非完全有效,并且常染色体显性IRDs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因此目前临床上尚缺乏适当的治疗方法。本文对常染色体显性IRD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征以及国际上的治疗方向进行综述,总结引起常染色体显性IRDs的已知常见致病基因,旨在对常染色体显性IRDs有更深入的了解。

  • 标签: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ADAS)患儿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20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诊断为ADAS的10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特征,并随访。结果1.ADAS患儿中位诊断年龄5.7(2.4,9.8)岁,6例(60.0%)患儿有肾衰竭家族史,4例(40.0%)患儿确诊时表现为血尿合并蛋白尿,2例(20.0%)患儿出现高频听力受损。肾脏活检显示4例(40.0%)患儿肾小球基底膜(GBM)致密层为广泛撕裂分层样改变,6例(60.0%)患儿为局限性撕裂病变。2.10例患儿中4例(40.0%)为COL4A3基因杂合突变,2例为甘氨酸点突变,2例为剪接突变;6例(60.0%)患儿为COL4A4基因杂合突变,其中4例为胶原区甘氨酸点突变,1例为无义突变,1例为大片段缺失。上述突变中6个为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结论ADAS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肾外表现较少见,GBM致密层以局限性撕裂分层为主,基因突变以甘氨酸点突变为主。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 儿童 基因型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炎症性肠病差异基因的筛选以及结直肠癌队列生存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探究,为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的后续研究提供候选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中选择RNA测序表达谱数据集GSE95473和GSE107597,通过常规转录组表达谱差异分析,筛选出炎症性肠病差异表达基因(DEG),利用GO数据库获取DEG的功能注释,并利用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基于TCGA数据库进一步在结直肠癌数据集中筛选具有预后意义的基因,并评价其在结直肠肿瘤中的表达特征。结果两个数据集筛选到了共有DEGs 100个,通过主成分分析证实这些基因能够对结直肠癌肿瘤和黏膜区分良好。进一步筛选,获得ALDOB,SPINK4,REG4,IL1B,C2CD4A,CXCL8,NOS2,CXCL3等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在结直肠肿瘤中高表达,并且这些基因的高表达往往提示患者预后较好。结论ALDOB,SPINK4,REG4,IL1B,C2CD4A,CXCL8,NOS2,CXCL3可能在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待于后续炎癌转化相关功能验证和机制探究。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炎症性肠病 炎癌转化 生物信息学 GEO数据库 TCGA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