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生物可吸收(BRS)因具有能够避免金属支架长期存在造成的冠状动脉金属化等优势,被誉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4次变革。近年来,来自中国的BRS数据陆续发布。国产首个BRS于2019年2月上市后,已开始在国内医院应用。为使此项新技术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获得规范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51位国内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参考国内外BRS临床研究循证证据和欧美专家共识的相关推荐,特拟定首部《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对BRS的适用范围、临床使用流程、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者的培训、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及随访等给出了建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可吸收的植入对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所纳入25例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植入药物可吸收患者(支架组)和25例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未进行可吸收植入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及跛行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者症状、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跛行距离及通畅率。术前及术后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术前与术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通畅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支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踝肱指数值较术前显著增高(0.18±0.11与0.85±0.15,t=18.5,P<0.05;0.22±0.15与0.87±0.10,t=20.8,P<0.05),卢瑟福分级显著降低[(4.66±0.21)级与(2.10±0.11)级,t=9.2,P<0.05;(4.58±0.33)级与(2.3±0.22)级,t=12.9,P<0.05],跛行距离显著增加[(27±8)m与(300±43)m,t=20.8,P<0.05;(42±14)m与(320±18)m,t=32.6,P<0.05]。两组组间进行比较术前踝肱指数值及术后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及跛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支架组患者及对照组踝肱指数(0.72±0.03 与0.54±0.12;t=10.2, P<0.05)、卢瑟福分级[(1.72±0.17)级与(3.23±0.22)级;t=12.8,P<0.05]及跛行距离(580.00±137.00)m与(267.00±54.00)m;t=8.2, P<0.05],支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架组6个月的通畅率为68%(17/25),优于普通球囊扩张组的通畅率56%(14/25)。结论植入药物可吸收可以明显改善接受动脉球囊扩张手术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膝下病变 药物可吸收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置入生物可吸收Firesorb的患者术后4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FUTURE I研究的4年随访结果。FUTURE I研究是一项评估Firesorb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可行性、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单中心、非盲法的首次人体试验。2016年1至3月在阜外医院入选原发、原位、单支、单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后,以2∶1比例随机分为队列1(n=30)和队列2(n=15)。队列1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2年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队列2患者在术后1、3年时进行上述检查。所有纳入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患者相关临床复合终点(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的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患者,年龄为(54.4±9.3)岁,其中男性35例(77.8%)。随访4年时队列1中10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其中2例患者置入的支架已经完全降解吸收,其他8例患者与队列2中患者3年时的OCT图像比较,支架降解程度增加,未见任何支架贴壁不良。4年临床随访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PoCE事件(4.4%),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 天发生了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并且于术后2年再次发生靶血管非靶病变血运重建;另1例患者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行了非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4年随访期间无TLF、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在置入Firsorb支架术后4年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架的完全降解吸收。Firesorb支架治疗简单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首次人体试验 预后
  • 简介:摘要随着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支架置入治疗逐渐成为外周动脉疾病,特别是下肢动脉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由于永久金属支架弊端的不断显露以及可吸收材料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远期并发症更少的可吸收。目前可吸收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运用已经相对成熟,本文就可吸收锌合金支架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可吸收置入物 支架 外周动脉疾病
  • 作者: 章鸿 张平 李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骨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骨科 215000,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43007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武汉 4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离体猪后足屈肌腱修复模型评估一种新型内置式肌腱连接器修复肌腱效果。方法用猪后足趾深屈肌腱模型,对于同一猪后足的第2、3趾分别采用内置可吸收连接器(实验组)或双津下法(对照组)予以缝合,采用Instron5848微观力学实验系统记录和分析2 mm间距形成时拉力负荷、屈服点负荷、最大抗拉负荷、修复刚度。对于取材自同一猪后足的第2、3趾测试差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内置连接器法抗拉强度显著高于双津下法,其中2 mm间距形成负荷差值为(17.93±8.66) N(t=7.169,P<0.01),屈服点负荷差值为(12.73±6.66) N(t=6.148,P<0.01),最大抗拉负荷差值为(22.06±12.43) 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22,P<0.01)。结论这种内置式连接器法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新型肌腱修复技术,为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望减轻肌腱粘连。

  • 标签: 肌腱修复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可吸收生物补片修补小儿食管裂孔疝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第一医院小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小儿食管裂孔疝1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腹腔镜下可吸收生物补片修补并进行Nissen胃底折叠。按照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分类,该组滑动性疝9例、食管旁疝7例,混合型1例。所有病例术前经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结果17例患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10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10 mL。术后1~2 d开始进食,5~10 d出院,平均8 d。随访6~53个月,平均30个月,患儿均生长发育良好,无1例复发,1例出现吞咽困难(食管狭窄),予以食管扩张后好转。结论腹腔镜下可吸收生物补片修补小儿食管裂孔疝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疝,食管裂孔 腹腔镜检查 疝修补术 生物假体 假体和植入物 胃底折叠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运用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旋前外旋型(PER)、旋前外展型(PAB)Ⅰ~Ⅱ型踝关节骨折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于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2年内收治的PER、PABⅠ~Ⅱ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单侧骨折,年龄18~55岁;排除标准:三角韧带断裂或下胫腓前韧带撕脱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既往患侧下肢骨折,无法遵嘱功能锻炼。共纳入93例研究对象,PER组39人,PAB组54人。用Mann-Whitney U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踝关节的背屈、跖屈角度变化,及踝关节内翻应力位下X线片前后位的踝穴宽度变化。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并记录异物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PAB组的踝关节的背屈(Z=-3.418,P<0.05)、跖屈(Z=-2.476,P<0.05)角度变化均小于PER组,PAB组的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恢复较佳。2组患者的踝穴宽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96,P>0.05)。术后3个月,PER组踝关节AOFAS功能评分为(84±5)分、PAB组踝关节AOFAS功能评分为(8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0,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基本一致。PER组有2例(5.1%)、PAB组有1例(1.9%)患者出现轻度异物反应。所有观察对象均未发生断钉。结论运用可吸收螺钉治疗Lauge-Hansen踝关节PER、PABⅠ和Ⅱ型骨折效果确切,PAB患者比PER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跖屈改善较佳。

  • 标签: 踝骨折 可吸收性植入物 活动范围,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可吸收板用于眼眶骨折修复手术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眼眶骨折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修复材料Medpor进行眼眶骨折修复手术,观察组则采用可吸收板进行手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复视分级及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2%(47/51)高于对照组的76.5%(39/51)(χ2=4.74,P=0.029)。术前1 d、术后1周复视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1.56,P=0.853、0.130);两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复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00、-2.95,P=0.003、0.003)。观察组近立体视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较对照组恢复程度更高(χ2=3.96、4.55,P=0.047、0.033);观察组恢复得更快(χ2=-3.46,P=0.001)。结论可吸收板修复眼眶骨折可显著改善复视及双眼立体视功能。

  • 标签: 板,可吸收 手术,修复,骨折,眼眶 分级,复视 功能,立体视,双眼
  • 简介:摘要拉提带中面部提升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面部提升手术方法。手术用双平面提升的方式。深平面:在骨膜层面进行隧道式分离,松解后软组织获得一定活动度,将拉提带置入分离后的软组织深面进行提升,提升后的组织易位愈合,加强了提升力量和持久性;浅平面:在SMAS层面和颧脂肪垫后用针芯作为锥状剥离器进行蜂窝状隧道式松解,将带线的拉提带片置入隧道内进行提升,提升后的组织同样获得易位愈合,拉提带对面部提升、尤其是中面部提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中面部 拉提带 提升术 微创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粤北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30.25±2.37)岁,给予微型钛板及螺钉固定;观察组男24岁、女36例,年龄(30.49±2.28)岁,给予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咬合力、咀嚼效率、固定力及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咬合力、咀嚼效率、固定力分别为(160.92±4.18)lbs、(0.75±0.22)、(4.58±0.32)N,均高于对照组(100.28±4.46)lbs、(0.61±0.17)、(3.58±0.29)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颌骨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8±0.27)个月,短于对照组(3.20±0.4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6/60),低于对照组31.67%(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可显著改善颌骨骨折患者咬合关系,固定及复位的稳定性较高,可显著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并避免了金属残留引发的并发症,效果较好。

  • 标签: 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颌骨骨折 咬合力 咀嚼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羧化多糖可吸收止血纱(其编号为NWL-K)对兔肝、脾创面的止血效果。方法60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只,分别建立肝和脾创面出血模型;两组模型再根据使用止血材料的品种,分成普通纱布组、速即纱组和NWL-K组,每组10只。采用造模出血量和切除肝组织重量评估模型稳定性。脾脏出血模型按压3 min后每隔(30±5)s以及肝脏出血模型按压30 s后每隔(20±5)s分析各组止血时间和止血评分,观察创口与纱布的黏合情况。结果各肝脏、脾模型组造模时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时肝脏组织切除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模型造模稳定,对之后的止血实验不产生影响。在脾脏创面出血模型止血时间上,NWL-K组[210(180,248)s]、速即纱组[255(233,300)s]分别与普通纱布组[465(383,660)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WL-K组相较于速即纱组止血时间更短(P<0.05)。在肝脏创面出血模型止血时间上,NWL-K组[70(70,95)s]、速即纱组[90(85,110)s]分别与普通纱布组[250(225,290)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模型各观察时间点速即纱组、NWL-K组止血评分下降快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0 s时NWL-K组和速即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模型50,70,90 s时速即纱组、NWL-K组止血评分下降快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110,130 s时普通纱布组与NWL-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WL-K吸水性和周围组织黏合性均优于普通纱布和速即纱。结论对于肝、脾出血创面,与其他类型纱布比较,应用NWL-K能有效缩短止血时间,减少出血量;NWL-K吸水性强,与创口黏合稳固。

  • 标签: 腹部损伤 止血 壳聚糖 羟乙基壳聚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可吸收聚左旋乳酸骨固定系统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经验。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共完成4 424例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1 967例入选,按照是否使用可吸收聚左旋乳酸骨固定系统分为使用组(A组)和未使用组(B组)。A组1 015例,男650例,女365例;年龄1个月~4.7岁,中位年龄6.3个月;体质量3.6~20.0 kg,中位值6.4 kg。B组952例,男570例,女382例;年龄1个月~4.2岁,中位年龄6.1个月;体质量3.4~20.0 kg,中位值6.5 kg。结果术后因胸骨活动致伤口愈合不良并行清创缝合术者A组3例(0.29%),B组18例(1.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可吸收聚左旋乳酸骨固定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小儿心脏手术后因胸骨活动致伤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 标签: 可吸收聚左旋乳酸骨固定系统 心脏手术 伤口愈合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倒刺线在双镜联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中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行双镜联合治疗的胆囊息肉患者10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可吸收倒刺线缝合胆囊壁的65例为观察组,采用普通可吸收缝线缝合胆囊壁的38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胆囊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胆漏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12、0.114)。观察组胆囊缝合时间[(5.58±1.14)min]、手术时间[(60.71±11.03)min]均短于对照组[(6.32±1.04)min、(68.24±9.61)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3.50,P=0.002、0.001)。观察组术后未发生胆漏,对照组发生胆漏4例(1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32)。结论可吸收倒刺线用于双镜联合治疗胆囊息肉术中缝合胆囊壁安全可行,其可明显缩短腹腔镜下胆囊缝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并降低胆漏发生率,临床优势明显。

  • 标签: 胆囊疾病 息肉 腹腔镜 胆道镜 缝线 缝合技术 手术时间 胆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复合可吸收骨锚钉重建伸肌腱中央束止点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们采用复合可吸收骨锚钉治疗伸肌腱中央束止点断裂患者1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5例合并中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术后克氏针固定4~6周,拔除克氏针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2~26个月,平均12个月,5例撕脱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7周。术后患指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主动伸直平均-3°(-5°~0°),主动屈曲平均40°(30°~65°);近指间关节主动伸直平均-5°(-15°~0°),主动屈曲平均85°(30°~9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复合可吸收骨锚钉是重建伸肌腱中央束止点的一种良好选择。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伸肌腱 骨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并探讨改良缝合法结合可吸收微型锚钉修复伸肌腱I区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51例手外伤伴伸肌腱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2例,年龄19~61岁,患者均采用改良缝合法结合可吸收微型锚钉修复重建伸肌腱止点的手术方法治疗,分析临床效果及优缺点。结果术中观察肌腱断端对合质量比较好,术后肌腱愈合良好。51例均得到1~3年的随访,其中36例(70.59%)40指经过治疗后手指可伸直180°,或者近180°,其中有15例(29.41%)18指由于合并肌腱损伤或瘢痕挛缩原因有10°~20°屈曲畸形无法矫正,但矫正后的手功能基本恢复。结论采用改良缝合法结合可吸收微型锚钉修复伸肌腱止点手术治疗方法,肌腱断端对合质量比较好,术后肌腱愈合良好,伸指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改良缝合法 可吸收锚钉 伸肌腱I区止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富马酸丙二醇酯(PPF)/β-磷酸三钙(β-TCP)制备新型可吸收骨水泥的配方及其应用于小牛椎体标本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方法采用两步法制备PPF,使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量PPF的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及聚合度分布指数,使用MR氢谱对PPF进行结构分析。将制备好的PPF与β-TCP按照10∶1、5∶1、3∶1、2∶1配制不同热交联反应体系,制备4种不同配方的PPF/β-TCP可吸收骨水泥,选择抗压强度和压缩模量均较高的骨水泥进行后续实验。选取2~3岁健康小牛腰椎L1~L4节段标本4具,分离出16个椎体,使用牙托粉填平每个椎体的椎板凹陷部位,测量每个椎体的受力面积。选择椎体受力面积相近的10个椎体,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PPF/β-TCP组和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组,每组5个。PMMA组和PPF/β-TCP组椎体使用MTS-858力学机器制备压缩性骨折模型,对比2组完成模型制备时的椎体高度、抗压强度和刚度。PPF/β-TCP组和PMMA组分别使用PPF/β-TCP骨水泥和标准PMMA骨水泥对压缩骨折模型行椎体成形术,对比2组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椎体恢复百分比,椎体抗压强度、刚度。结果PPF数均分子量为1 637±55,重均分子量为1 741±68,聚合分布指数为1.06。MR氢谱结构分析提示反应产物为PPF。配方1~4 PPF/β-TCP可吸收骨水泥抗压强度分别为(53.5±1.5)、(63.2±0.4)、(97.9±5.5)、(100.8±3.2)MPa,压缩模量分别为(0.97±0.04)、(1.05±0.05)、(1.10±0.10)、(0.45±0.18)GPa。选取压缩模量与抗压强度均高的配方3 PPF/β-TCP可吸收骨水泥用于椎体成形术。PPF/β-TCP组和PMMA组小牛椎体标本的椎体体积、高度、受力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PF/β-TCP组和PMMA组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后高度、椎体成形术后椎体高度以及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比较:PPF/β-TCP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手术前后椎体抗压强度分别为(2 282±341)N和(1 848±219)N,椎体刚度分别为(215±27)N/mm和(182±15)N/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14、2.13,P值均>0.05);PMMA组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手术前后抗压强度分别为(2 350±289)N和(3 105±452)N,椎体刚度分别为(221±26)N/mm和(296±37)N/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3.21,P值均<0.05)。组间比较:PPF/β-TCP组与PMMA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F/β-TCP组与PMMA组发生压缩性骨折时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椎体成形术后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PMMA组均大于PPF/β-TC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9、5.61,P值均<0.05)。结论PPF与β-TCP按照3∶1配制的可吸收骨水泥具有与人椎体力学性能相近、交联温度低等特点。在治疗小牛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时,PPF/β-TCP可吸收骨水泥与PMMA骨水泥术中注入量相近,两者恢复椎体高度的效果相当;且PPF/β-TCP可吸收骨水泥注入后椎体力学性能优于注入PMMA骨水泥者,具有替代PMMA骨水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潜力。

  • 标签: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模型,动物 可吸收骨水泥 聚富马酸丙二醇酯 β-磷酸三钙 力学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三病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的37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48.2±5.6)岁(20~69岁);左侧12例,右侧20例,双侧5例;跟骨Sanders分型:Ⅱ型20侧,Ⅲ型22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效果。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2.7)个月(13~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克氏针变形或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克氏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7例患者跟骨解剖形态均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为13.3°±1.6°、32.5°±5.5°、32.7°±5.4°,Gissane角为78.3°±6.7°、127.2°±6.7°、128.0°±6.4°,以上指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距下关节活动度:轻度25例,中度12例,中度以上受限率为32.4%(12/37)。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33/37)。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跗骨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金属螺钉固定与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82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者资料。男61例,女21例;年龄范围值为8~15岁;左侧39例,右侧43例。骨折Salter-Harris分型:Ⅱ型25例,Ⅲ型8例,Ⅳ型49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42例(采用切开复位金属螺钉固定)和B组40例(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时间、总治疗费用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摄双侧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两组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进行影像学评估,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A组与B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术后随访18.0(16.0, 21.3)个月,B组患者术后随访16.0(13.0, 20.0)个月。A组总治疗费用[2.7(2.5,3.3)万元]显著多于B组[2.3(1.9,2.7)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2.4±34.3)、(101.0±41.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89.5(88.0,91.0)°、89.7°±1.8°,B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90.0(88.3,90.8)°、89.5°±1.8°;A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前角分别为81.9°±1.8°、81.8±1.5°,B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前角分别为82.0(81.0,83.0)°、82.1°±2.2°,以上项目患侧与健侧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浅表感染发生率[11.9%(5/42) vs. 0% (0/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骺早闭发生率[11.9% (5/42) vs. 5.0%(2/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90.6±4.9)分]与B组[(92.1±4.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金属螺钉相比,可吸收螺钉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骨骺骨折在固定效果、功能和影像学方面疗效相当,骨骺早闭风险无明显增加,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同时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总治疗费用。

  • 标签: 青少年 胫骨骨折 骨骺 骨折固定术 可吸收性植入物
  • 简介:摘要探讨聚左旋乳酸(PLA)可吸收软组织提拉整形带(商品名微拉美)辅助鼻中隔软骨及耳郭软骨在鼻整形术的应用效果。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深圳宝丽医疗美容门诊部用微拉美辅助鼻中隔软骨及耳郭软骨行鼻整形45例,男1例、女44例,年龄21~32岁,平均24岁。取患者自体鼻中隔软骨延长鼻中隔,抬高鼻尖,微拉美制成2~3 cm条状,缝合加强固定,自体耳郭软骨作为鼻尖修饰移植物,膨体聚四氟乙烯填充鼻背。45例患者均取得较好效果。术后随访1~7个月,患者均对效果满意,鼻部形态美观,无不良反应。微拉美辅助鼻中隔软骨及耳郭软骨加强固定,可提高手术整体效果。

  • 标签: 可吸收软组织提拉整形带 鼻中隔软骨 耳郭软骨 鼻整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关节镜下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新鲜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4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ACL胫骨新鲜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关节镜下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膝关节功能指标,并采用随机行走模型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对比独立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骨愈合时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8.41±7.65) min、(11.93±3.24) d、(6.37±1.85) d、(23.65±2.28)周、2.78%(1/36),对照组分别为(55.37±8.62) min、(13.45±2.96) d、(8.16±2.08) d、(25.79±2.46)周、22.22%(8/36),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差值分别为(85.27±5.28)分、(85.43±1.74)分、(6.65±1.41)分、(108.45±5.79)°、(1.12±0.65) mm,对照组分别为(79.73±4.69)分、(80.37±1.59)分、(5.72±1.31)分、(97.58±5.42)°、(2.24±0.72) mm,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行走模型评价实验组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关节镜下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指标,术后恢复快,安全性较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缝线 胫骨骨折 疗效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