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群中第2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有效方法治疗这种慢性疾病。心脏神经体显像可以直观显示心脏交感神经的完整性和功能状态,是评价心脏交感神经功能的灵敏指标,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PD尤为重要。笔者重点阐述了心脏神经体显像在诊断与鉴别诊断PD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帕金森病 心脏成像技术 交感神经系统 感觉感受器细胞
  • 简介:摘要4例以颅神经累起病的儿童淋巴瘤,2例患儿以进行性视力下降为突出表现,1例表现为进行性听力下降,1例患儿在进行性视力下降同时伴有面神经麻痹,起病至确诊历时40~45 d。4例患儿在诊断明确后予以相应化疗方案后神经累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以颅神经累起病的儿童淋巴瘤疾病早期与其他疾病鉴别困难,容易误诊,如及早确诊并进行综合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罕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为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中广泛分布的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随着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的出现,该疾病确诊数量增多,但其表现多样,异质性强,常常误诊。报道1例临床表现为单纯自主神经损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其病程较长,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突出,认知功能损害不明显。希望能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膀胱,神经原性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活组织检查 脑白质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背根神经受压(CCD)对大鼠脊髓背角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和CCD组,其中假手术组9只,CCD组33只。按照术后时间点不同,将CCD组细分为术后1 d组(6只)、术后3 d组(6只)、术后7 d组(9只)、术后14 d组(6只)、术后28 d组(6只)。术前及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术后1 d、3 d、7 d、14 d、28 d,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活化的β-连环蛋白(active β-caten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术后7 d,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大鼠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的核转位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CCD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CCD术后各时间点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CCD术后7 d,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CD术后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表达增多且发生核转位,星形胶质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CCD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显著激活,提示其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Wnt信号通路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芬兰型家族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2020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1例芬兰型家族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并对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唇腺、直肠及皮肤活组织检查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患者为60岁女性,50岁出现左侧面瘫,55岁出现右侧面瘫及口唇增厚,56岁出现言语不清、吞咽困难。体检可见相应脑神经累体征及皮肤菲薄光滑等改变。裂隙灯显示角膜呈晶格样改变。电生理结果显示双侧腕管综合征;双侧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形分化欠佳,潜伏期延长,双侧C7以上、T12以上至双顶皮质深感觉传导通路障碍。3个部位的活组织检查均提示腺体周围基底膜及血管壁存在淀粉样物质沉积。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凝溶胶蛋白(GSN)基因的4号外显子存在c.654G>T杂合突变,相应蛋白187位点由天冬氨酸变为酪氨酸(p.D187Y)。结论芬兰型家族性淀粉样变性患者以进行性多脑神经病变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晶格样角膜病变和皮肤改变,可伴视神经及深感觉上行传导通路电生理异常,并存在GSN基因D187Y突变。

  • 标签: 淀粉样神经病,家族性 突变 角膜营养不良,遗传性 活组织检查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DRG中膜联蛋白A2(ANXA2)的表达及分布规律。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0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只)、CCD模型后7 d组(30只)、CCD模型后14 d组(24只)及CCD模型后28 d组(24只)。后3组大鼠采用"U"形棒制备CCD模型。采用机械痛刺激仪和热痛刺激仪测量各组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辐射缩爪反应潜伏期(TWL)。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DRG中ANXA2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和神经元标志物微管蛋白β3(TUBB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D模型后7 d组、CCD模型后14 d组大鼠的MWT与TWL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的免疫反应性较对照组增强。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显示CCD模型后7 d组大鼠DRG中ANXA2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中。结论CCD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与热痛阈下降,受压侧DRG内ANXA2蛋白表达上调及免疫反应性增强,ANXA2可能参与CCD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背根神经节 膜联蛋白A2 持续受压 神经病理性疼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迫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2月在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下肢静脉CT造影(CTV)的263例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CTV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4例、女119例,年龄18~88(61.9±11.9)岁。将患者按年龄分为18~45、46~55、56~65、66~75和≥76岁组。在CTV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左髂总静脉受压点及受压点近心端、远心端各1 cm处的前后径D1、D2、D3,并计算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率(Dsr)。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左侧Dsr。依据左侧Dsr值将狭窄程度分为Dsr<25%、25%≤Dsr<50%、Dsr≥50%,评估不同狭窄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263例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Dsr为22.0%(13.5%,31.8%),其中Dsr≥50% 21例(8.0%),25%≤Dsr<50% 77例(29.3%),Dsr<25% 165例(62.7%)。男性18~45、46~55、56~65、66~75、≥76岁组Dsr分别为34.6%±16.7%、25.8%±14.8%、20.0%±11.6%、16.6%±10.9%、17.2%(13.8%,21.1%),女性分别为24.6%(21.7%,41.8%)、24.4%(19.9%,33.0%)、27.6%±18.2%、22.7%±18.6%、16.9%±13.5%。总体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Z=-2.165, P<0.05)。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比较,仅56~65岁组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t=-2.199, P<0.05),其余各年龄组Dsr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比较:Ds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8, P<0.01);两两比较显示,18~45岁组的Dsr明显大于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年龄组间D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间D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2, P>0.05)。男性、女性及总体Dsr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男性=-0.305、r女性=-0.244、r总体=-0.272, P<0.01)。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与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趋势关系,且为负相关(χ2=13.215, R=-0.225, P值均<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大,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年轻男性患者Dsr最大。对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检查左髂总静脉受压情况,狭窄率≥50%时应同时行左侧髂总静脉血管腔内治疗,解除左侧髂总静脉压迫情况。

  • 标签: 静脉曲张 左髂总静脉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静脉造影术
  • 简介:摘要介绍FRP筋混凝土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采用ABAQUS建立FRP筋体和混凝土,并在ABAQUS中考虑两者间的粘结滑移及其在偏心受压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去掉代表滑移的弹簧单元后,再对其承载力进行研究,并最终验证考虑FRP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即在筋体与混凝土之间加入弹簧单元后进行模拟是可行的。

  • 标签: FRP筋 混凝土 弹簧单元 滑移
  • 简介:摘要我们回顾性分析89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病例和210例非DVT病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测量和计算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短径、受压程度、右髂总静脉(RCIV)内径以及左髂腔静脉夹角(left iliac -vena cava angle,LIVCA)。发现左髂腔静脉夹角小是双重髂静脉受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双重型LCIV受压往往比单一型LCIV受压更容易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1例接受腔内治疗的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单纯球囊扩张组(20例)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组(21例)。两组均获30个月以上随访。两组12个月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比4.8%,P>0.05)。但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组术后30个月内复发率(60.0%比19.0%)、术后30个月内无复发时间中位数(19.5个月比30.0个月)均优于单纯球囊扩张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疗效良好,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的中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球囊扩张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在平卧位手术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行择期平卧位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中压疮预防措施;15°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调整手术床角度;30°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30°-平卧-右倾30°调整手术床角度。评价3组患者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及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结果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分别为16%(8/50)、0、4%(2/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120,P<0.05),进一步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术后压疮发生率高于15°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与30°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分别为(27.880 ± 1.637)、(27.520 ± 1.693)、(26.920 ± 1.947)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779,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与15°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高于30°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可在不影响手术医生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降低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其中间隔30 min,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的手术床角度调整方案效果最优。

  • 标签: 手术体位 压疮预防 手术 平卧位 间断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干预对肩关节镜手术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施常规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降温组和升温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降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术中受压界面皮肤实施降温干预,升温组则实施升温干预。观察手术不同时间段各组温度变化和差异,比较术后72 h各组PI的发生率。绘制ROC曲线,分析受压界面平均皮肤温度在预测PI中的价值。结果三组麻醉前、手术开始时受压界面皮肤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升温组术中、术后受压界面皮肤温度明显高于降温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降温组PI总发生率最高,与升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术中受压界面平均皮肤温度在预测PI中的AUC为0.423(0.329,0.518),最佳截断值为35.635时,敏感性为81.80%,特异性为78.90%。结论对术中患者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实施有效干预,可以降低术后PI的发生率。

  • 标签: 受压界面 皮肤温度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在平卧位手术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住院行择期平卧位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中压疮预防措施;15°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调整手术床角度;30°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巡回护士每间隔半小时按左倾30°-平卧-右倾30°调整手术床角度。评价3组患者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及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结果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分别为16%(8/50)、0、4%(2/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120,P<0.05),进一步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术后压疮发生率高于15°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与30°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对照组、15°试验组和30°试验组患者术后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分别为(27.880 ± 1.637)、(27.520 ± 1.693)、(26.920 ± 1.947)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779,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对比显示:对照组与15°试验组、15°试验组与30°试验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满意度高于30°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性变换手术床角度可在不影响手术医生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降低手术相关压疮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其中间隔30 min,按左倾15°-平卧-右倾15°的手术床角度调整方案效果最优。

  • 标签: 手术体位 压疮预防 手术 平卧位 间断性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198例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6例患者术后并发血栓形成。11例对侧形成血栓原因为支架进入下腔静脉过深影响对侧血流;同侧5例血栓形成,1例由于支架支撑力不够受压后被压扁狭窄引起、1例由于支架移位原狭窄部位裸露仍存在、1例由于支架尺寸选择不对病变部位未能完全覆盖引起、2例支架无狭窄病变部位覆盖良好形成血栓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自身易栓加之支架异物和预防血栓不到位引起。认为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血栓形成主要原因为支架置入操作问题,但也有少数是由于患者自身原因引起的血栓形成。

  • 标签:
  • 简介:摘要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是临床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约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2%~5%,被认为是DVT最重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本文将介绍IVCS的病因,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IVCS与DVT的相关性,并从内皮间质化、miRNAs促血栓机化、氧化应激和炎症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两者相关性可能的内在机制,旨在为临床干预IVCS,预防DVT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内皮间质化
  • 作者: 梁华征 熊利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脑功能与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00434,同济大学医学院脑功能与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200434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手术联合椎体成形术+125I粒子植入术(SSVPI)治疗肺腺癌脊柱转移并脊髓受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间在我院诊治的22例肺腺癌脊柱转移并脊髓受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经后路SSVPI术,术后常规化疗及靶向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ECOG分级和VAS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在脊髓功能、体力功能和疼痛评分变化情况,并观察并发症。结果胸椎平均植入125I粒子25.3颗,腰椎平均植入125I粒子33.2颗,病椎骨水泥平均注射3.62 ml。术前2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损害症状,术后16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P < 0.05)。22例患者术后第1、3、6个月的VAS评分和ECOG分级均低于术前(P < 0.05);22例患者中除了5例患者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和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外,均未出现气胸、肺栓塞、放射性脊髓炎和二次脊髓受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SSVPI术治疗肺腺癌脊柱转移并脊髓受压患者不仅能够改善脊髓功能状态、重建脊柱稳定和缓解疼痛,同时可以通过组织间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增加局部抗肿瘤效果,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邻近多节段脊柱转移患者的手术方案。

  • 标签: 肺腺癌 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 分离手术 椎体成形术 125I粒子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侵及多组脑神经和马尾神经神经淋巴瘤病患者。该患者为32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马尾综合征。脑神经和腰椎MRI表现为多组脑神经及马尾神经明显增粗呈均匀明显强化,扩散加权成像表现为扩散受限明显,符合典型神经淋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由于神经淋巴瘤病在临床罕见,早期诊断困难,故当怀疑是此病时,应尽早进行MRI、活体组织检查。该患者经过骨髓穿刺和全面脑脊液检查后最终确诊为神经淋巴瘤病。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神经淋巴瘤病 脑神经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