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导管主动植入(TAVI)现已成为治疗有症状重度主动狭窄患者的有效措施,且适用人群也从老年高风险患者逐步扩展到中、低风险及较年轻患者,但其术后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仍不少见,并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该专家共识复习了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及国际指南,给出了TAVI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TAVI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减少缺血及出血并发症。该共识从TAVI术后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机制、缺血及出血风险评估、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抗血栓时程、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TAVI术后应综合评估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方案的制定应个体化,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抗血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运用于导管主动植入(TAVI)后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院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TAVI治疗、术后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35例。根据心室电极放置位置,分为LBBP组(12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23例)。计算LBBP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观察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第3天及1、3、6个月测量起搏器程控参数。比较两组患者TAVI术后1、3、6个月时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指标。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年龄(76.4±7.7)岁,男性19例(54.3%)。与RVAP组患者比较,LBBP组患者在起搏器置入中的手术时间[(86.58±17.10)min比(68.74±9.18)min,P<0.001]及X线透视时间[(20.08±4.44)min比(17.00±2.26)min,P<0.001]更长。LBBP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1/12,12例患者均无气胸和血胸、电极脱位、感染以及囊袋出血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起搏器程控参数均在理想范围且稳定。共随访7.43(5.21,9.84)个月,术后3、6个月时,与RVAP组患者比较,LBBP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均更高[3个月时:(60.75±2.89)%比(57.35±3.33)%,P=0.004;6个月时:(63.17±3.33)%比(56.17±3.97)%,P<0.001],NT-proBNP值均更低[3个月:822(607,1 150)ng/L比1 052(902,1 536)ng/L,P=0.006;6个月:440(330,679)ng/L比783(588,1 023)ng/L,P=0.001];术后1、3、6个月时,LBBP组患者的QRS时限均较RVAP组患者短[1个月时:99(97,107)ms比126(124,130)ms,P<0.001;3个月时:98(96,105)ms比129(128,133)ms,P<0.001;6个月时:96(94,104)ms比130(128,132)ms,P<0.001]。结论对于TAVI术后存在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LBBP是可行、安全可靠的,短期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左束支起搏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起搏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主动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3~5型出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CE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成功接受TAVI并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狭窄患者,年龄(73.8±6.9)岁,男性63例,其中21例(18.2%)在TAVI术前诊断为房颤。在术后抗栓治疗方面,非房颤组患者中48.9%(46/94)接受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47.9%(45/94)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47.6%(10/21)使用抗凝药,33.3%(7/21)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比例高于非房颤组[38.1%(8/21)比2.1%(2/94),P<0.001]。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房颤组患者在TAVI术后12个月的NACCE发生率为14.3%(3/21),在数值上高于非房颤组[6.4%(6/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1)。房颤组患者的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9.5%(2/21)比0,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NACCE发生风险相关(OR=8.308,P=0.050),而房颤与NACCE发生风险无关(P=0.235)。结论房颤患者在TAVI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NACCE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主动脉瓣狭窄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导管主动置换(TAVR)对比外科主动置换(SAVR)治疗主动狭窄的预后。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发表于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的文献,筛选对比评估TAVR和SAVR治疗主动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个月及1、2、5年的全因死亡率、卒中发生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起搏器置入、心房颤动)发生率。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7篇文献,共11 712例患者,其中接受TAVR治疗者6 007例,接受SAVR者5 705例。高质量研究4篇,中等质量研究13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接受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1个月,TAVR组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28,95%CI 0.21~0.38,P<0.001),全因死亡、卒中、起搏器置入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1年,TAVR组的全因死亡率(RR=0.85,95%CI 0.74~0.97,P=0.01)及新发心房颤动率(RR=0.28,95%CI 0.20~0.39,P<0.001)低于SAVR组;但起搏器置入率高于SAVR组(RR=1.79,95%CI 1.11~2.89,P=0.02),而两组的卒中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2年,TAVR组的起搏器置入率高于SAVR组(RR=2.23,95%CI 1.28~3.86,P=0.004),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46,95%CI 0.38~0.56,P<0.001),两组在全因死亡、卒中及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5年,TAVR组的起搏器置入率(RR=1.89,95%CI 1.13~3.17,P=0.02)及再手术率(RR=3.64,95%CI 1.75~7.58,P=0.000 5)均高于SAVR组,而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45,95%CI 0.37~0.55,P<0.001),两组在全因死亡及卒中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AVR术后全因死亡率和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均低于SAVR,对于主动狭窄患者其为一种优选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随机对照试验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导管主动植入(TAVI)已成为重度主动狭窄(AS)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具有外科手术禁忌或中、高危风险的高龄患者。手术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瓣膜口极度狭小且瓣膜结构不清、叶冗长/黏连/严重钙化等,导丝逆向跨主动进入左心室建立轨道的难度较大,由此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该文报道3例重度AS患者行TAVI手术过程中因导丝逆向跨困难而采用顺向导丝结合导丝抓捕技术,成功且快速建立轨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顺向导丝 导丝抓捕技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 作者: 张义 罗雨婷 梁鹏 董海龙 嵇福海 王庚 李茜 郭应强 朱涛 马虹 薛张纲 王天龙 黄宇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2-28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成都 610041,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西安 71003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215006,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 10003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外科,成都 61004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0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53,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主动置换(TAVR)对主动狭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AVR治疗的主动狭窄患者。依据术前1 d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纳入患者分为4组:>90 ml·min-1·1.73m-2组、>60~90 ml·min-1·1.73m-2组、>30~60 ml·min-1·1.73m-2组和≤30 ml·min-1·1.73m-2组。术后72 h再次检测eGFR,按照术后肾功能变化将患者分为急性肾功能恢复(AKR)组、急性肾脏损伤(AKI)组和肾功能无变化组。其中AKR定义为TAVR术后72 h的eGFR值增加>基线值的25%,AKI定义为TAVR术后72 h的eGFR值降低>基线值的25%。比较各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VR术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7例因主动狭窄行TAVR治疗的患者,年龄(76.7±7.4)岁,其中女性86例,胸外科医师学会评分为(9.5±5.8)分。>90 ml·min-1·1.73m-2组(n=19)、>60~90 ml·min-1·1.73m-2组(n=116)、>30~60 ml·min-1·1.73m-2组(n=70)和≤30 ml·min-1·1.73m-2组(n=12)术后达AKR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30.2%(35/116)、58.6%(41/70)和75.0%(9/12);共3例(1.4%)患者发生AKI,其中>30~60 ml·min-1·1.73m-2组2例,>60~90 ml·min-1·1.73m-2组1例。eGFR<60 ml·min-1·1.73m-2患者中AKI发生率为2.4%(2/82)。纳入的217例患者中,AKR组85例(39.2%)、AKI组3例(1.4%)、肾功能无变化组129例(59.4%)。3组的体重指数(BMI)、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术前eGFR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5.54,95%CI 1.04~29.58,P=0.045)、术前LVEDD(OR=1.22,95%CI 1.09~1.38,P=0.001)及术前eGFR(OR=2.23,95%CI 2.04~2.55,P=0.004)是术后非AKR的危险因素。结论TAVR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变或者改善,TAVR术后肾功能的变化与BMI及术前LVDD、eGFR相关。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肾功能 急性肾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症状性单纯重度主动反流(AR)的标准治疗方法为外科主动置换,但对于解剖合适的高危患者,使用导管主动置换(TAVR)是合理的。该文报道一例高危单纯AR合并腹主动瘤患者成功动脉行TAVR的病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经颈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主动置换(TAVR)对重度主动狭窄(AS)患者心肌做功的影响。方法单中心连续入选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TAVR治疗的重度AS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左心室压力-应变环评估左心室整体心肌做功,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重度AS患者TAVR术前、术后的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的变化。结果共纳入26例因重度AS行TAVR治疗的患者(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69.1±7.3)岁,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为[4.2 (1.1,9.2)]%。以主动平均跨压差加外周收缩压估测的与心导管测得的左心室收缩期内压高度相关(r=0.918)。TAVR术后组舒张压、左心房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主动峰值流速及平均跨压差均低于TAVR术前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TAVR术前组(均P<0.05)。心肌做功指标,校正后TAVR术后组GWW低于TAVR术前组,而GLS、GWE高于TAVR术前组(均P<0.05)。结论通过主动平均跨压差加外周收缩压这一无创方法能可靠地评估重度AS心肌做功。TAVR治疗后GWE显著提高,其中以GWW减少为主。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心肌做功
  • 简介:摘要心原性休克是导管主动瓣膜置换(TAVR)围期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体外膜肺氧合(ECMO)及左心辅助装置Impella等机械辅助装置为其重要救治手段。该文报道1例主动重度关闭不全患者,在行经心尖途径TAVR过程中出现心跳骤停,立即予心肺复苏并及时置入人工瓣膜,患者循环未恢复,遂进行体外循环, ECMO辅助下返回病房,但患者心功能改善不明显,后置入Impella。患者逐渐好转,康复出院,术后1、3个月随访恢复良好。与ECMO相比,Impella可直接降低左心室的负荷,有助于瓣膜病合并循环障碍患者的心功能恢复。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体外膜肺氧合 Impella
  • 简介:摘要二叶式主动(BAV)畸形是主动畸形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瓣膜发育异常。目前,导管主动置换(TAVR)是治疗中、高风险BAV患者的重要方法,但一些围期因素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对TAVR治疗BAV畸形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析,希望为提高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多方法。

  • 标签: 二叶式主动脉瓣 三叶式主动脉瓣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白塞病合并重度主动反流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主动置换,但术后周漏、瓣膜撕脱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该文报道1例合并白塞病的重度主动反流患者,接受导管主动置换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随访2年,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压差处于正常范围,无明显周漏;心脏增强CT扫描未见叶增厚、撕脱情况,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白塞病
  • 简介:摘要导管主动置换(TAVR)已逐渐成为治疗症状性重度主动狭窄(AS)的重要手段,而早期TAVR的适应证只限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者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AS患者。随着临床数据的积累,如今TAVR适应证已拓展至外科手术中危的患者。近期随着SUBTAⅥ、NOTION,尤其是PARTNER 3,Evolut Low Risk等研究结果的发布,在外科低危患者中进行TAVR的证据越来越充足。但是临床实践中低危患者往往与低龄患者有一定重叠,故不可避免的要面对TAVR瓣膜的耐久性、较高起搏器植入率及轻中度以上周漏和TAVR后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等问题。该文结合TAVR治疗低危重度AS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结果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低危 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导管主动置换(TAVR)现已成为治疗症状性重度主动狭窄的重要手段。TAVR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患者具有年龄较轻、解剖结构更为复杂等特点,这增加了TAVR的难度,二叶式主动狭窄更是一大难点。这一挑战性解剖特点对术前规划、中操作及瓣膜器械的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使用的TAVR瓣膜绝大多数仍是第1代瓣膜,临床上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狭窄亟须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特编写该建议。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二叶式主动脉瓣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主动置换(TAVR)置入Venus-A瓣膜后发生中/重度周漏(PVL)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行TAVR治疗且植入Venus-A瓣膜的主动重度狭窄患者。依据出院前胸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反流束长度与环周长之比(院内死亡患者参考中瓣膜释放后的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中/重度PVL组和轻度/无PV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主动根部及全主动CT扫描与分析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后中/重度PVL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各影响因素对中/重度PVL的预测价值。结果该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年龄(70.9±6.5)岁,其中男性46例。中/重度PVL组16例,轻度/无PVL组66例。中/重度PVL组的男性占比、瓣膜植入深度、环和左心室流出道(LVOT)长短径、LVOT覆盖指数均大于轻度/无PVL组(P均<0.05)。主动成角有大于轻度/无PVL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因环短径、LVOT长短径及LVOT覆盖指数之间均存在较强的共线性(偏相关系数R 0.251~0.779,P<0.05),未将前二者带入多因素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瓣膜植入深度(OR=1.239,95%CI 1.036~1.442,P=0.023)、主动成角(OR=1.128,95%CI 1.044~1.312,P=0.038)及LVOT覆盖指数(OR=1.123,95%CI 1.003~1.315,P=0.032)是TAVR术后中/重度PVL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瓣膜植入深度可预测TAVR术后中/重度PVL的发生[曲线下面积(AUC)=0.697,95%CI 0.554~0.851,P=0.039)],而LVOT覆盖指数(AUC=0.683,95%CI 0.512~0.853,P=0.056)及主动成角(AUC=0.590,95%CI 0.397~0.783,P=0.346)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结论行TAVR植入Venus-A自膨胀瓣膜的主动重度狭窄患者,瓣膜植入深度、主动成角及LVOT覆盖指数是其术后中/重度PVL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瓣膜植入深度对预测术后中/重度PVL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瓣周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