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腔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胸腔切除术,B组采用胸腔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P<0.05);术后1、3、7 d,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P均<0.05)。A组生存率(100.00%,30/30)与B组(96.67%,29/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FVC、FEV1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33%,1/30)与B组(10.00%,3/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切除术应用于早期肺癌患者,可减少出血量,改善功能,且疼痛度低,手术安全性良好,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且预后效果理想。

  • 标签: 肺癌 早期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 肺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性联合切除应用在支气管扩张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支气管扩张症接受胸腔联合切除的患者资料。手术指征是经高分辨CT(HR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影像学存在手术靶区,同时存在反复感染、咯血或持续咳痰等临床症状且接受内科治疗症状缓解欠佳。资料完整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解剖性联合切除(解剖组,62例)和非解剖性联合切除(非解剖组,51例)两组。检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持续漏气、支气管胸膜瘘、咯血、肺部感染等)等指标来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1年随访复查,记录两组术后1年功能变化、肺部感染再入院就诊次数以及咯血症状控制等评估手术效果。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灶范围、切除范围、术后功能(包括FEV1占预计值%变化,DLCO占预计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解剖组(116.9±29.7)min,非解剖组(107.3±28.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天数解剖组(5.6±3.8)天,非解剖组(6.9±5.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在术后并发症方面,非解剖组在术后再咯血、支气管胸膜瘘术以及后1年内因肺部感染入院次数多于2次的患者均多于解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采用胸腔解剖性联合切除的手术方式安全性良好,且并发症更少,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支气管扩张 肺段切除 解剖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孔胸腔大疱切除术和单孔胸腔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双孔胸腔大疱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单孔胸腔大疱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7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3.57%,1/28;3.70%,1/27)与对照组(14.29%,4/28;7.69%,2/2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胸腔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可缓解疼痛,改善围术期情况并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术后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 标签: 自发性气胸 胸腔镜 肺大疱 双孔 单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患者采取胸腔切除治疗时,三维重建模拟的价值。方法选择福州科医院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胸腔切除治疗,依照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切除术治疗,分为对照组(基础措施)、研究组(三维重建模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用SPSS19.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对照组治疗效果低于研究组(73.33%比96.67%,χ2=4.706,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研究组[(115.48±4.39) min比(101.33±2.14) min,t=15.869,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研究组(98.69±12.37) ml比(66.68±10.34) ml,t=10.875,P<0.05];对照组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少于研究组[(7.25±1.10)个比(4.22±1.21)个,t=10.149,P<0.05];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短于研究组[(3.91±0.15) d比(2.87±0.71) d,t=7.850,P<0.05];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研究组[(660.48±35.14) ml比(387.44±22.35) ml,t=35.910,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6.39±1.37) d比(5.31±1.02) d,t=3.463,P<0.05]。结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切除治疗时,个体化结节三维重建模拟手术具有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胸腔镜 肺段切除治疗 肺结节 三维重建模手术 手术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胸腔段与楔形切除术治疗磨玻璃结节的短期预后。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收治的磨玻璃结节患者99例,依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行胸腔切除术,观察组49例行胸腔楔形切除术。回顾性对照分析两组短期预后、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观察组出血量、手术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8.982、5.730、6.702、14.421,P<0.05)。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 d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术后1 d(t=5.523、10.740,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5.66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12%,3/49)低于对照组(16.00%,8/50),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445,P=0.118)。结论胸腔段与楔形切除术治疗磨玻璃结节短期预后良好,胸腔楔形切除术手术损伤较小,有利于缓解术后疼痛。

  • 标签: 胸腔镜 磨玻璃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胸腔切除术后多模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单操作孔胸腔下单切除术的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交替分入对照组(单纯自控静脉镇痛)和试验组(多模镇痛)。对照组仅于手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疼痛明显时自控追加剂量,如疼痛仍无缓解,则追加吗啡皮下注射。试验组做手术切口和缝合切口时采取肋间神经保护的策略,胸腔内手术操作结束后行胸腔肋间神经阻滞,胸腔内喷洒利多卡因,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PS)、按压镇痛泵和注射吗啡次数、住院时间及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分别纳入41例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段、手术时间等基础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12、18、24 h的PH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0~24 h、24~48 h按压镇痛泵次数和术后0~24 h注射吗啡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后36、48 h的PHPS评分、术后24~48 h注射吗啡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切除术后行多模镇痛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静脉镇痛泵镇痛,且实施简单,适合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腔镜 多模镇痛 肋间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保护 肺段切除
  • 简介:摘要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癌症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肺癌主要的治疗方法。肺叶切除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是肺癌的标准术式,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得到确诊,文献报道切除术治疗部分高选择性早期肺癌可达到不差于肺叶切除术的远期疗效,且保留了更多的功能。

  • 标签: 电视胸腔镜 肺段切除术 肺肿瘤 肺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大疱切除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友爱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胸腔大疱切除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对照组放置胸腔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氧合指数、术后24 h、48 h、72 h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24 h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疼痛评分分别为(2.6±1.2)分、(1.5±0.8)分、(0.9±1.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1.4)分、(3.8±1.5)分、(2.8±1.7)分(t=1.34、1.13、0.92,均P < 0.05)。观察组术后胸腔积液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33%(1/30)、20.00%(6/30),均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46.67%(14/30)(χ2=6.40、4.25,均P < 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3.4±0.8)d、(1.1±0.3)万元,均明显短于、少于对照组的(6.5±1.4)d、(1.4±0.5)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2、-1.88,均P < 0.05)。结论胸腔大疱切除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是可行的、安全的,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胸腔镜检查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肺大疱切除术 胸管 胸腔引流 氧合指数 疼痛测定 手术后并发症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胸腔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Ovid Medline、Scopus数据库及Google Scholar上搜索,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3月。检索胸腔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NSCLC的对比研究,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共计2 090例患者,其中切除术组696例,肺叶切除组1 3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临床Ⅰ期NSCLC,VATS切除与VATS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R=0.78,95%CI:0.59~1.02,P=0.07)、术后复发率(RR=0.78,95%CI:0.52~1.17,P=0.23)、术后住院时间(MD=-0.27,95%CI:-0.58~-0.05,P=0.10)和5年生存率(RR=0.94,95%CI:0.87~1.03,P=0.17)、无瘤生存时间(RR=0.95,95%CI:0.92~1.09,P=0.34)、手术操作时间(MD=-0.43,95%CI:-10.10~9.25,P=0.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VATS切除可减少术中失血量(MD=-23.81,95%CI:-42.00~-5.63,P=0.01)、缩短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MD=-0.31,95%CI:-0.51~-0.12,P=0.002),但在淋巴结的清扫方面切除术少于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数目(MD=-4.89,95%CI:-7.57~-2.20,P=0.0004),1年术后/术前FVC%百分比(MD=7.50,95%CI:5.81~9.18,P<0.00001)及1年术后/术前FEV1%百分比(MD=8.26,95%CI:6.43~10.0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Ⅰ期NSCLC的治疗过程中,两种术式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操作时间、复发率、5年生存率、无瘤生存时间及住院时间上疗效相似,在淋巴结清扫方面段少于肺叶切除术,但是在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等方面胸腔切除效果更好且切除术更加有利于对功能的保护,胸腔切除术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可能是一种更合适的治疗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本中心微创切除术的经验,比较机器人与胸腔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机器人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胸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行微创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机器人组(100例,男33例,女67例,中位年龄51岁)和胸腔组(90例,男34例,女56例,中位年龄54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液量和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和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吸烟情况、合并基础疾病、肿瘤大小、病理学类型等基线特征和切除段的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和胸腔组比较,手术时间短[120(60~225)min对155(75~330)min)],出血量少[30(20~400)ml对100(20~1 6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两组术后引流管带管时间[4(1~15)天对4(2~29)天]、总引流量[755(200~3 980)ml对815(280~3 920)ml]、疼痛评分[2.33(0.88~4.75)分对3.13(0.95~5.29)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4%(14/190)对6.3%(12/190)]、术后住院时间[7(3~19)天对6(4~21)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安全有效且疗效相近;同时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4.83±3.18)个对(6.15±4.1)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进行随访,中位时间6.5(1~26)个月,均健康生存,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机器人辅助切除安全有效,能够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短期疗效与胸腔相近,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 标签: 肺结节 肺段切除 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 胸腔镜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胸腔肺叶切除肺癌患者康复临床护理流程,并探讨对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入院的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2019年6—10月入院的41例患者设为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围手术期康复临床护理流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0 d 6分钟步行距离(6MWT)和6MWT后即刻呼吸困难(Brog)评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 d生命质量(QLQ-C30)评分。结果干预组6MWT在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0 d分别为(471.22 ± 54.89)、(325.38 ± 17.65)、(407.27 ± 13.84)m,与对照组的(440.95 ± 70.51)、(306.69 ± 21.49)、(355.94 ± 26.10)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69、-4.304、-11.128,P<0.05)。干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9%(2/41),与对照组的19.5%(8/4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088,P<0.05)。干预组术后30 d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80(73,87)、83(83,83)分,与对照组的73(33,80)、83(67,1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862、-2.448,P<0.05),疲劳、疼痛、呼吸困难和失眠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胸腔肺叶切除肺癌患者康复临床护理流程可促进患者心肺耐力的提高,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躯体和认知功能水平,改善术后相关症状和生命质量。

  • 标签: 肺癌 肺康复 护理流程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使用定位针在单孔胸腔下行结节切除术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归纳32例结节患者在单孔胸腔精准术前行CT引导定位针穿刺定位的护理措施,重点护理为定位前做好普胸的术前准备工作,定位时协助患者取恰当体位,密切监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定位后穿刺针的固定及异常情况的处理。结果:32例均成功完成定位,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围术期优质的护理工作是CT引导定位针穿刺定位成功的保障。

  • 标签: CT引导;肺定位针;单孔胸腔镜;肺结节;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胸腔解剖性切除术和传统胸腔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共326例胸腔手术患者,其中解剖性切除术209例,肺叶切除术117例,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根据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吸烟史、体质量指数等因素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切除组和肺叶切除组各89例入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手术前后功能各项指标。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值(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FVC改变量[(0.48±0.40)L对(0.34±0.37)L,P=0.215]、FEV1改变量[(0.52±0.46)L对(0.43±0.77)L,P=0.364)、FVC改变率(%)[15.23(8.74,21.25)对14.58(7.75,19.40),P=0.122]、FEV1改变率(%)[17.25(9.56,22.78)对16.42(9.15,20.28),P=0.154]、DLCO%改变率(%)[18.54(10.88,25.68)vs. 17.45(9.58,23.75),P=0.245]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时肺叶切除组与切除组FVC改变量[(0.50±0.47)L对(0.29±0.31)L,P=0.031)、FEV1改变量[(0.44±0.34)L对(0.24±0.23)L,P<0.001)、FVC改变率(%)[14.27(7.87,22.32)对9.95(5.56,17.24),P=0.008]、FEV1改变率(%)[15.23(8.36,22.17)对10.05(5.15,18.54),P<0.001]、DLCO%改变率(%)[13.74(6.24,19.78)对4.45(-2.32,13.75),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时肺叶切除组与切除组FEV1改变量[(0.34±0.49)L对(0.18±0.26)L,P=0.006)、FEV1改变率(%)[10.45(3.15,21.32)对6.50(1.55,14.24),P<0.001]、FVC改变率(%)[9.28(2.15,18.94)对5.24(0.52,11.45),P=0.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FVC改变量(0.29±0.36)L对(0.21±0.24)L,P=0.176)和DLCO%改变率(%)[8.35(2.15,16.45)对6.23(2.12,14.54),P=0.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是在术后短期6个月内还是在术后中期1年内,切除术比肺叶切除术能够更好的保留术后功能。

  • 标签: 肺功能 肺段切除术 肺叶切除术 胸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胸腔内异物的取出可以通过外科开胸手术、外科胸腔及内科胸腔等的方法进行。本例报道采用内科胸腔成功取出胸腔内遗留断裂胸腔引流管。内科胸腔相比外科手术及外科胸腔对于患者来说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能迅速解决患者病情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 作者: 尚凯茜 金亮 张功伟 李雪霏 余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成都 610041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麻醉科,成都 610041,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乐山 614000,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麻醉科,成都 61020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胸腔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围术期资料。记录患者术后24 h内血常规并计算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术后2 d至出院,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PCs将其分为非PPCs组和PPCs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PCs的危险因素,以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患者699例,其中非PPCs组620例,PPCs组79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ASA分级Ⅲ级、切除、肺叶及以上切除、多孔胸腔手术和术后SII升高是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术后SII预测PPCs的AUC (95% CI)为0.636(0.599~0.671)(P<0.05),其预测截断值为1 052.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4%和57.3%。结论BMI≥25 kg/m2、ASA分级Ⅲ级、切除、肺叶及以上切除、多孔胸腔手术和术后SII升高是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SII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胸腔切除术患者PPCs的发生。

  • 标签: 胸腔镜检查 肺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行单孔全胸腔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3例;其中男20例,女3例;年龄(60.3±6.0)岁。手术全部通过单孔全胸腔完成解剖性全切除。统计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数据。结果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无中转开胸病例。其中单孔胸腔左全切除17例,右全切除6例。手术时间(160.8±65.0)min,术中出血(131.3±121.3)ml,总住院(14.0±6.3)天,术后住院(8.0±4.5)天。术后并发症4例(17.4%),其中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1例,术后对侧气胸发作1例,经治疗后均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肺癌,其中腺癌5例,鳞癌15例,大细胞癌2例,腺癌合并大细胞癌1例。结论选择合适病例且熟练掌握胸腔技术,单孔全胸腔切除术安全可行,未增加全切除术围手术期风险,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单孔胸腔镜 全肺切除术 肺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剑突胸腔(S-VATS)胸腺扩大切除术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行S-VATS胸腺扩大切除术患者6例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VATS胸腺扩大切除术,无中转开胸,R0切除率为100%。手术时间为(175.50±67.78)min,术中出血为(40.83±31.37)mL,术后引流时间为(7.17±3.55)d,术后引流总量为(1 781.67±1 293.53)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67±6.35)d,总住院时间为(19.67±5.65)d。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12±0.48)分。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均为1级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3/6),无3~5级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S-VATS胸腺扩大切除术安全有效,手术视野良好,可同时进行双侧胸腔手术,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胸腺 外科手术 胸腔镜 剑突 手术后并发症 失血,手术 疼痛,手术后 安全
  • 简介:摘要先天性气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s,CPAMs)即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肺部发育畸形。但随着产前常规筛查的普及与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明显升高。目前针对CPAM的治疗策略尚未形成共识,肺叶切除仍是该病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近年来,胸腔解剖性切除在国内逐渐开展。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术前检查、手术技术、手术并发症、远期功能影响及CPAMs与肿瘤的关系等方面系统分析,为临床医生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 标签: 胸腔镜 先天性肺气道畸形 肺叶切除术 肺段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胸腔楔形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6例因肺癌行胸腔楔形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转入及转出复苏室交接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12 h的VAS评分分别为(2.06±0.52)、(2.46±0.8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72±1.10)、(4.06±0.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住院时间、转入及转出复苏室交接时间分别为(56.34±10.10)min、(7.12±1.17)d、(2.10±0.32)min、(2.52±0.50)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能加快胸腔楔形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

  • 标签: 肺肿瘤 胸腔镜 疼痛 不良反应 整体护理 保温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