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胸膜纤维剥脱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行单孔胸腔镜纤维剥脱的53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3例;年龄16~69岁,平均36岁。病变位于右侧36例,左侧17例;合并肺结核38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疗程2~24个月。所有患者术前胸腔积液或术后标本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测确诊为结核性脓胸。阐述单孔胸腔镜纤维剥脱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手术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治愈49例(92.45%)。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1.89%),为术后胸腔出血致凝固性血胸,经延长胸腔引流时间,积血溶解排出后治愈。行单孔胸腔镜纤维剥脱49例(92.45%),中转开胸手术4例(7.55%)。手术100~370 min,平均(234.53±56.06)min。中出血量50~1 400 ml,中位出血量300(175.0,402.5)ml。胸腔引流管留置3~22天,中位时间8(6.00,11.25)天。结论在围手术期评估、治疗恰当和手术操作熟练的前提下,单孔胸腔镜胸膜纤维剥脱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可行、安全、有效。

  • 标签: 胸外科手术,电视辅助 脓胸,结核性 外科手术,微创性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纤维剥脱治疗耐药结核性脓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行纤维剥脱治疗的122例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资料,男性100例,女性22例,年龄[M(IQR)]29.5(28.0)岁(范围:13~70岁)。根据手术入路和是否耐药,将患者分为三组,单孔耐药组(22例,行单孔胸腔镜纤维剥脱)、开胸耐药组(28例,行开胸纤维剥脱)、单孔敏感组(72例,行单孔胸腔镜纤维剥脱)。三组间手术和预后指标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Bonferroni法。结果单孔耐药组、开胸耐药组和单孔敏感组的中出血量[200(475)ml比300(200)ml比225(300)ml,H=2.74,P=0.254]和治疗效果(χ2=4.76,P=0.575)无明显差异。单孔耐药组比开胸耐药组有更长的手术时间和术后肺复张时间[302.5(187.5)min比200.0(60.0)min,U=171.0,P=0.007;4.5(3.0)个月比3.0(2.2)个月,U=146.5,P=0.032],更短的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9.5(7.8)d比13.0(10.0)d,U=410.0,P=0.044;12.0(7.8)d比14.5(4.8)d,U=462.2,P=0.0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6%(14/22)比71.4%(20/28),χ2=0.34,P=0.558]。单孔耐药组比单孔敏感组有更长的术后引流时间[9.5(7.8)d比7.0(4.0)d,U=543.5,P=0.031]、术后住院时间[12.0(7.8)d比9.0(4.0)d,U=533.0,P=0.031]和术后肺复张时间[4.5(3.0)个月比3.0(2.0)个月,U=961.5,P=0.001],两组手术时间[302.5(187.5)min比242.5(188.8)min,U=670.5,P=0.278]和并发症发生率[63.6%(14/22)比40.3%(29/72),χ2=3.70,P=0.054]无差异。结论对于耐药结核性脓胸,单孔胸腔镜纤维剥脱可以获得与药物敏感结核性脓胸相当的治疗效果,患者恢复状况良好。

  • 标签: 脓胸,结核性 胸外科手术,电视辅助 结核,抗多种药物性 外科手术,微创性 治疗,临床研究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剥脱治疗耐药结核性脓胸的风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武汉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46例行纤维剥脱治疗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胸腔积液或术后组织标本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为耐药组(29例)和对照组(11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肺复张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等临床指标,分析影响手术风险和疗效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耐药组的手术时间长,中出血量大,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肺复张时间和治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剥脱治疗耐药结核性脓胸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但总体而言安全、有效、可行。

  • 标签: 结核性脓胸 耐药结核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单孔胸腔镜技术对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进行全纤维剥脱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158例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全纤维剥脱治疗的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资料。男性127例,女性31例,年龄[M(IQR)]为32(28)岁(范围:14~78岁)。所有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节段切除特定5 cm长肋骨,借助切口保护套暴露切口,获得操作空间,进而借助特殊器械进行全纤维剥脱。在无漏气、引流液清亮<50 ml/d后复查CT,肺较前复张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3~6个月进行最终手术效果评估,后续门诊及电话随访至患者停药。结果早期1例患者因纤维过厚无法有效牵拉进而中转开胸,其他患者均按原计划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75(2.50)h(范围:1.5~7.0 h),中出血量100(500)ml(范围:50~2 000 ml),术后住院时间5.00(2.25)d(范围:2~15 d),术后胸腔引流时间21.00(22.50)d(范围:3~77 d)。术后1例患者因胸腔引流量多进行开胸止血,1例发生切口感染,余无重大并发症。随访时间为20(14)个月(范围:12~44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49例达到Ⅰ级恢复,7例Ⅱ级恢复,1例Ⅲ级恢复。结论借助特殊器械,单孔胸腔镜在Ⅲ期结核脓胸患者上进行全纤维剥脱是安全可行的,结合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远期恢复效果良好。

  • 标签: 脓胸,结核性 胸腔镜检查 纤维板剥脱术
  • 简介:摘要对于伴有弥漫性肺大疱、长期保守治疗失败的顽固性气胸,传统的肺大疱切除加胸膜摩擦效果不佳,术后长期漏气和气胸复发的可能较高。我们针对1例该类型患者采用了不切除肺的胸腔镜单纯壁层胸膜剥脱,手术操作简便,术后1周内胸膜完全固定,漏气愈合。随访期间患者肺功能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28岁女性患者,低热,胸闷气促,胸背部剧烈疼痛10天。肺部CT检查示左侧包裹性液气胸伴局部肺不张。胸部超声检查示左侧少量胸腔积液。2020年6月行全麻下胸腔镜探查,见左侧少许清亮胸腔积液,左下肺膈面一大小约6 cm×8cm肿物,凸向胸腔,包膜完整,蒂部与左下肺组织相连。切除肿物及部分左下肺组织,病理检查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囊性变。免疫组化检查示STAT6(+),CD99(部分+)。术后胸闷症状消失,恢复良好。胸腔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起源于胸膜或肺组织,多数病变为良性,诊断依赖于标本病理,治疗以手术为主,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化学剥脱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病和皮肤光老化的治疗,如何合理、有效、安全地应用化学剥脱是目前临床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规范化学剥脱的临床应用,中国化学剥脱临床应用共识专家组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广泛讨论基础上制定本共识,从化学剥脱的定义和分类、作用机制、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要点、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化学剥脱术 水杨酸 甘醇酸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特发性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IPPFE)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及病理组织学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至2021年收治的5例IPPFE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 30~70岁,均经病理证实,分析其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以“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为中文关键词,“pleuroparenchymal fibroelastosis”为英文关键词,在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以及PubMed 数据库检索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5月30日。阅读相关文献,总结IPPFE的临床特点。结果5例 IPPFE患者从出现咳嗽气喘至诊断时间为9个月至3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胸部CT主要表现为双侧胸膜增厚,双上肺及胸膜下为主的实变影,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或外科肺活检病理表现为特征性的胸膜及其下区域内密集分布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染色阳性,符合IPPFE。1例患者经小剂量激素治疗,2例患者未给予特殊治疗,2例患者口服吡非尼酮治疗,3例患者病情稳定。文献检索获得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229 篇,除外综述,资料不详及无病理诊断结果的文献后,最终对305例患者的进行总结。结论IPPFE的病理表现独特,但临床报道较少,可能存在漏诊或误诊,需要提高对IPPFE 特征的认识,对指导临床和治疗、判断预后非常有益。

  • 标签: 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外科肺活检
  • 简介:摘要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常用于胸膜疾病的诊断和肿瘤的分期,内镜下新型成像技术的应用使胸膜病变更易于观察。传统的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应用可弯曲钳夹检,获取标本小,组织结构挤压变形严重,耗时长,且部分组织获取困难。近年来,部分学者使用新的活检方式在内科胸腔镜下对胸膜病变进行活检,获得优质的病理标本。本文主要从冷冻、海博刀、IT刀及SB刀在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使临床医师了解并应用胸膜活检的新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出现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PPFE)的临床资料,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肺功能、胸部CT、诊断及治疗方面阐述PPFE的特点。PPFE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预后差,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肺移植是患者疾病进展至终末期的治疗选择。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胸膜肺弹力纤维增生症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0例颈动脉狭窄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70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0例行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48例,女22例,年龄(65.31±3.25)岁;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64.87±3.37)岁。对比传统式与神经生理电监测辅助下手术2种式的围期指标及神经损伤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狭窄处管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狭窄处管径均增宽,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颈动脉暴露时间分别为(68.48±15.23)min、(42.36±10.05)ml、(6.85±2.54)min,均低于对照组(81.23±16.58)min、(52.32±11.31)ml、(9.24±2.9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暂时性损伤,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观察组颅神经损伤率为1.43%(1/70),低于对照组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剥脱可改善颈动脉狭窄,恢复脑灌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可有效减少中出血,降低颅神经损伤率。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监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神经定位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CEA)的病例数据,获得围手术期脑血管事件的特点和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所做的209例CEA手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围手术期脑血管事件的特点,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并计算其优势比(OR)。结果男性多于女性患者(177∶32),脑梗死是最多的临床表现(68.42%),高血压是最多的合并症(68.42%)。围手术期出现高灌注者9例、卒中5例,其中脑出血3例。高灌注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比例高(8/9),脑出血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比例高(2/3),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脂血症是围手术期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OR=3.861,P=0.029),合并高脂血症是围手术期高灌注的危险因素(OR=17.397,P=0.001)、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OR=33.333,P=0.007),也是围手术期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1.000,P=0.002),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围手术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OR=51.000,P=0.043)。结论CEA围手术期高灌注是出现最多的脑血管事件,脑出血是最严重的脑血管事件,高脂血症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高灌注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更高的围手术期脑出血风险。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手术期 脑血管事件
  • 作者: 王爽 吕黄伟 韩如泉 赵丽云 焦力群 华扬 谷天祥 辛世杰 薛张纲 马虹 王天龙 黄宇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0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诊断科,北京 10005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沈阳 11000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53,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10073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颈动脉狭窄剥脱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颈动脉狭窄剥脱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精神状态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前1 h、术后1周焦虑评分分别为(51.01±2.01)分、(31.56±2.2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6.59±4.12)分、(42.05±3.32)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8、16.519,均P<0.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χ2=4.114,P=0.043);观察组出院当天和出院后3个月精神状态评分分别为(24.15±2.32)分、(28.56±1.01分),均高于对照组(t=8.138、8.094,P=0.001、0.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不但能够改善行颈动脉狭窄剥脱患者的焦虑情绪,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护理 焦虑 精神状态检查表 手术后并发症 整体护理 围手术期医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及中远期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 3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CAS组和CEA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年龄(t=0.098,P=0.023)、饮酒情况(χ2=8.055,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EA组合并不稳定斑块较多(χ2=4.392,P=0.038),CAS组合并较多双侧病变(χ2=9.673,P=0.038)。围手术期,CEA组应用甘露醇较多(χ2=78.614,P<0.001),CEA组切口/穿刺点并发症(χ2=5.158,P=0.035)、肺部感染(χ2=6.355,P=0.013)、脑过度灌注综合征(χ2=5.158,P=0.035)、颅外神经损伤(χ2=23.760,P<0.001)均多于CAS组,CAS组急性肾衰竭(χ2=10.393,P=0.001)较多。术后两组存活率及侧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AS组中位生存时间53.195个月(95%CI:52.040~54.350),CEA组中位生存时间54.492个月(95%CI:53.790~55.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CEA组含有更多的不稳定斑块病变,却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卒中率,支持不稳定斑块患者应倾向于内膜剥脱治疗。脑过度灌注综合征风险CEA组高于CAS组,CAS在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伤口局部并发症方面显著优于CEA。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 简介:摘要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是预防有症状或者无症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但是中阻断颈动脉缺血期可能会引起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应用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中脑缺血,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可以通过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的变化从而反映颅内灌注,判断缺血的发生,由于其操作简单、无创,可以进行中连续监测而广泛应用于CEA。文章结合近年国内外最新研究,分析CEA中各种神经监测技术的实用性及准确性,围绕CEA中各种神经监测技术、NIRS与其他监测技术之间的相关性、NIRS在预测中缺血及术后过度灌注方面发挥的作用展开介绍,多方面探索NIRS在临床中的作用,使其在临床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功效。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近红外光谱 脑缺血 脑氧饱和度 过度灌注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再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颈动脉内膜剥脱中使用补片扩大成形和直接缝合的围手术期结果,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血管科2003年3月至2016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4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手术期结果差异。结果补片组364例(74%),直接缝合组128例(26%),补片组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直接缝合组(0.8%比3.9%,P=0.031),其余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颈内动脉直径<5 mm时补片组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直接缝合组(0.7%比6.0%,P=0.001),而颈内动脉直径≥5 mm时两组无差异。结论对于颈内动脉直径<5 mm的病例,颈动脉内膜剥脱中使用补片成形可以显著降低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补片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手术切除肿瘤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恶性胸膜播散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市胸科医院NSCL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中意外发现胸膜播散的患者纳入研究。结果通过中或术后病理学检查,共有160例NSCLC患者被诊断为胸膜播散。71例(44.4%)仅行胸膜结节活检(活检组),89例(55.6%)行原发肿瘤切除(切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13个月和41个月,3、5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3.1%和5.7%,总生存率分别为56.0%和28.7%。切除组患者的PFS和OS均明显优于活检组(19个月vs 10个月,P=0.000;48个月vs 33个月,P=0.000)。切除组的3、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高于活检组(20.8% vs 3.2%,10.8% vs 0;67.8% vs 41.0%,37.7% vs 18.2%)。接受亚肺叶切除与肺叶切除患者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辅助靶向治疗、无恶性胸腔积液、T1/T2期和N0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中诊断为NSCLC伴胸膜播散的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和包括靶向治疗在内的多学科治疗获益。辅助靶向治疗、无恶性胸腔积液、低T分期、低N分期患者的预后较好。在可行的情况下,楔形切除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虽然不同手术方式亚组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创伤更小。

  • 标签: 胸膜播散 非小细胞肺癌 手术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55岁女性患者,因发作性胸痛入院。X线胸片检查示镜面右位心,胸腹腔脏器全反位;头颈部CTA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近闭塞;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三支血管严重病变。2022年2月在全麻下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右侧颈动脉内膜剥脱。先患者先垫高右侧肩,行右侧颈动脉内膜剥脱;然后取平卧位,更换经口气管插管,正中开胸,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手术共计用时5.5 h,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毕返心外ICU,术后第2天转出ICU,术后9天痊愈出院。目前随访5个月,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和一般体力活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