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上睑凹陷是指上睑区眶下缘处的凹陷,影响眼部美观。临床上对上睑凹陷诊断和治疗在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对上睑凹陷研究更加趋向于精确填充、改进手术方法、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从手术入路考虑,可将矫正上睑凹陷与切提眉术、重睑成形术、眼袋修复术同时进行,在直视下操作可将风险降到最低,通过1次手术即可矫正眼周多种缺陷。

  • 标签: 上睑凹陷 面部年轻化 脂肪移植 手术方式 进展
  • 简介:摘要鼻基底的骨性标志是上颌骨前壁,包括鼻旁区和梨状孔区。该区域凹陷可产生老态的中面部容貌,称为鼻基底凹陷。肋软骨作为鼻整形常用的自体移植物,材料充分,在肋软骨综合鼻整形中应用肋软骨移植,可较好地改善鼻基底凹陷。对于鼻基底凹陷合并鼻翼肥大患者,如果配合移植物填充,可进一步巩固提升效果,有效改善鼻基底凹陷外观。在没有合适的软骨供区情况下,可考虑用臀部真皮脂肪组织、脂肪颗粒、人造材料等,联合鼻整形手术一起综合改善中面部外观。

  • 标签: 鼻基底凹陷 鼻基底填充术 鼻基底松解术 肋软骨 填充
  • 简介:摘要上睑凹陷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部缺陷,严重影响眼部美观,成为近年来眶周年轻化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对上睑凹陷的发生机制、分类及凹陷程度评估方法作了介绍,对上睑凹陷的矫正方法及其适应证、优缺点和术后效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以期根据患者上睑凹陷的原因及程度寻找合适的矫正方式。

  • 标签: 眼睑 修复外科手术 脂肪组织 上睑凹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及转归。10例患儿的年龄为8~27 d;均无头部外伤史,且母孕期也无腹部外伤史。颅骨凹陷部位分别为额部2例、颞部3例、顶部5例。2例行手术复位,其中1例行颅骨撬起复位,1例行凹陷颅骨铣下整复后复位;余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案。结果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中,2例行手术复位的患儿术后颅骨凹陷即时复位,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均恢复至正常形态;余8例保守观察的患儿2~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凹陷性骨折均自然复位,未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合并出血的患儿随访时出血自行吸收,10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大多数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而避免了手术及麻醉的风险。

  • 标签: 颅骨骨折 婴儿,新生 复位术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治疗面部凹陷畸形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收治22例面部凹陷畸形患者,男4例,女18例,年龄16~56岁,平均38岁。22例患者均给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术进行治疗,通过比较面部移植术后与术前图像变化,分析其形态变化。结果22例实施面部脂肪注射填充患者,随访6~12个月,面部凹陷畸形明显改善且患者满意率高,术中及术后无明显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填充对面部凹陷畸形治疗效果佳,术后效果持久稳定,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面部 移植,自体 脂肪颗粒 面部凹陷畸形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自体脂肪移植对上睑凹陷的治疗效果,旨在简化手术方法和减少并发症。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对55例(女54例,男1例;年龄29~70岁,平均43.2岁)上睑凹陷患者行改良自体脂肪填充注射,将以往在上睑皮下深层注入较大团块注射方法改良为在皮下浅层片状均匀地注入细小颗粒的自体脂肪,并对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55例患者均在术后即刻表现为轻度上睑臃肿和轻度短时间(7~10 d)睁眼费力,两侧对称情况较好。>8个月随访,47例患者上睑凹陷明显改善,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不对称3例、上睑臃肿3例、上睑结节1例、臃肿伴不对称1例。结论改良式自体脂肪移植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但上睑臃肿、不对称、结节时有发生。

  • 标签: 移植,自体 脂肪 上睑 改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眶隔脂肪筋膜瓣在上睑凹陷矫正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对轻中度上睑凹陷女性患者38例(年龄25~55岁,平均37.5岁)用保留筋膜血管蒂的眶隔脂肪筋膜瓣转位法进行矫正,术中将眶隔脂肪的中央脂肪团外侧部转移至上睑凹陷部位,进而矫正上睑凹陷。结果35例患者术后上睑凹陷形态均得到明显改善,2例术后重睑线变浅,行再次手术调整;1例单侧存在部分凹陷,行自体脂肪颗粒补充移植,术后效果满意。结论纵向分离、保留眶隔下方包膜方法行眶隔脂肪转位,在减少脂肪吸收的同时可较好地矫正上睑凹陷

  • 标签: 衰老 眶隔脂肪 筋膜瓣 上睑凹陷 转位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释放后眶隔外团脂肪矫正上睑凹陷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北承德市口腔医院医学美容科就诊的上睑凹陷女性患者26例,年龄22~54岁,平均43岁。对26例患者行外团眶隔脂肪释放反向折叠重置术,将脂肪放置于上睑凹陷处,眶隔在中外侧做约4 mm切口,尽量保证眶隔完整。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照片进行比较,观察上睑凹陷的矫正效果及上睑形态。结果26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切口瘢痕不明显;术后6个月,19例患者效果满意;6例患者因脂肪不足效果有改善;1例患者因脂肪量太少,填充不到位效果欠佳,后用自体脂肪移植得到改善。结论外团眶隔脂肪释放反向折叠重置术矫正上睑凹陷,手术效果明显、创伤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上睑凹陷 眶隔脂肪 解剖 上眼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术前预估寰枢椎理论复位距离及复位角度的颅底凹陷寰枢椎复位几何模型,并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30例,年龄(48±15)岁(范围:19~69岁)。均以患者颈椎CT正中矢状位截面为蓝本建立寰枢椎复位几何模型,术前根据几何模型测算相关数据,并在术中选择相应高度的融合器置入C1~2小关节间,进行量化复位。收集患者由模型测算的理论复位值、术后实际复位值、术后恢复情况与并发症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理论和实际复位值的差异,以验证此几何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枢椎理论垂直复位距离为(5.79±2.96)mm(范围:1.52~10.96 mm),实际垂直复位距离为(7.43±2.96)mm(范围:1.40~12.77 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P=0.069);理论复位角度为(10.80±2.24)° (范围:7.09~14.86°),实际复位角度为(10.64±7.00)°(范围:3.50~20.5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933)。术后6个月随访时,3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融合,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无内固定系统移位、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此几何模型可在术前预估枢椎垂直复位距离和复位角度,为术中置入小关节间融合器的高度、悬臂压棒的角度及复位程度提供参考。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颅底凹陷 椎间融合器 几何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一种新的面裂面中部凹陷鼻畸形患者的数字化综合治疗方法。方法2012-2015年,分别对8例颅面裂面中部凹陷患者,采用全鼻再造,全鼻再造+梨状孔周截骨前移,梨状孔周围截骨前移采用手术导航系统辅助术前设计及术中应用,并比较术前设计和术后CT数据吻合度。结果所有8例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前模拟设计和术后随访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额部扩张皮瓣全鼻再造对先天性颅面裂鼻缺损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手术导航辅助下梨状孔周围截骨前移,用于矫正先天性颅面裂致面中部凹陷实现了精准截骨手术,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面中部凹陷畸形,先天性 数字化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纳米脂肪分层注射矫正上睑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长沙华韩华美医疗美容医院收治上睑凹陷女性患者110例(年龄20~60岁,平均39岁)191只眼,双侧81例,单侧29例。选取大腿为脂肪供区,用负压吸引获取脂肪,经过纳米化处理后,将纳米脂肪多隧道、无张力、均匀地注射填充上睑凹陷区域的皮下层、眼轮匝肌后脂肪(ROOF)层及眶隔内。结果110例患者纳米脂肪单侧上睑填充1~2 ml,平均1.5 ml。随访患者95例,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6个月。110例患者经过1次注射后,上睑凹陷明显改善,28例上睑凹陷矫正不足,3个月后行再次自体纳米脂肪填充后,效果满意。5例出现暂时性上睑下垂,3~6个月自然恢复;12例出现局部瘀斑肿胀,7~14 d自行消退。110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结节等并发症。结论纳米脂肪来源丰富,多层次注射移植可有效地填充眶周凹陷区域,矫正上睑凹陷,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眼睑 移植,自体 上睑凹陷 纳米脂肪 多层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缝隙护理干预对乳头凹陷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60例在徐州市肿瘤医院产检、分娩的乳头凹陷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在予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无缝隙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即孕28周和分娩72 h以后对乳头凹陷状况进行评估,在初产妇分娩当天以及72 h后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进行评估,对初产妇第一次的母乳喂养成功率进行评估。结果分娩72 h后相比孕28周,初产妇的乳头凹陷情况有了显著改善(P<0.001),初产妇分娩当天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内心活动维度、技能维度都比分娩72 h后低(P<0.001)。参与研究的60例初产妇第一次母乳喂养分数是(10.24±2.06)分;总分不低于8分表示母乳喂养很成功,其中,57例第一次母乳喂养总分不低于8分,即第一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5%。结论无缝隙护理干预对于初产妇乳头凹陷状况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升第一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提升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无缝隙护理干预 乳头凹陷 初产妇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纳米脂肪联合小脂肪颗粒改善泪沟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行泪沟凹陷填充女性患者78例,年龄28~56岁,平均38岁。通过吸脂获取并纯化脂肪组织,制备纳米脂肪和小脂肪颗粒,于泪沟处行分层、多点、均匀注射矫正泪沟凹陷。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中注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后随访12个月,对手术前后照片的黑眼圈改善程度、下睑细纹改善程度、皮肤色斑改善程度、泪沟凹陷的改善程度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78例患者术后均有轻度注射区肿胀,3~4 d消退,3个月泪沟注射区基本稳定;所有患者均无感染、血肿、脂肪液化、局部硬结等并发症。78例中,2例术后出现瘀斑,10 d自行消退,1例填充区域外观不平整予以局部按摩后消失。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对注射后泪沟整体改善满意度为(8.9±0.5)分,整体较满意。结论纳米脂肪与小脂肪颗粒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两者联合应用矫正泪沟凹陷畸形能达到较好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移植,自体 纳米脂肪 脂肪颗粒 自体脂肪移植 泪沟填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微晶磨削术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皮肤性病门诊收治98例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联合组50例患者(男34例,女16例,年龄19~31岁)用面部微晶磨削术联合红蓝光治疗,对照组48例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19~30岁)用面部微晶磨削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评分)(t=23.208, P<0.001);平均凹陷深度较术前均降低(t=18.586,P<0.001)。联合组患者ECCA评分(t=7.039, P<0.001);平均凹陷深度(t=3.164,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患者有效率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6.25%,两组比较(χ2=6.387,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联合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318、3.776,均P<0.05);联合组患者脱痂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t=4.419,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水肿(χ2=8.38,P<0.05)、红斑发生率(χ2=5.096,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微晶磨削术联合红蓝光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微晶磨削术。

  • 标签: 寻常痤疮 疗效比较研究 磨削术 红蓝光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糜脂肪在眼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眼睑贴骨性瘢痕所致的凹陷及萎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行腹部皮下脂肪抽吸,将获取的脂肪进一步机械细化处理获得乳糜脂肪。根据需要在眼眶区域行序列化乳糜脂肪注射,每次注射间隔时间约3个月。脂肪移植后3个月左右,对于伴发上睑下垂或眦点异位行必要的对症处理,对于下睑则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治疗修复眼睑畸形。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并发症出现情况。治疗结束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价量表(POSAS)评估瘢痕,同时使用医患综合评分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共入选6例眼睑区域贴骨瘢痕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4~53岁,平均37岁。缺损原因:外伤4例,上颌骨骨髓炎治疗后2例。病程时间:1.5~50.0年,平均14.2年。瘢痕位置:上睑4例,下睑2例;凹陷区域面积:0.5 cm×2.0 cm ~1.5 cm×3.0 cm。上睑乳糜脂肪注射3~4次,平均3.25次;下睑平均2次,单次注射量0.6~1.3 ml,注射总量1.4~2.7 ml。治疗结束后6个月,所有患者外观显著改善,眼睑软组织容量明显增加,瘢痕区域组织活动度良好、弹性改善,无并发症出现。患者自评量表(PSAS)和观察者评分量表(OSAS)分数分别为(7.0±1.0)分和(6.7±1.1)分,医患综合评分为4~5分,平均4.5分。结论对于上睑贴骨瘢痕性凹陷萎缩,乳糜脂肪能够有效增加组织容量,治疗效果良好;对于下睑,则需要在乳糜脂肪移植的基础上联合眼轮匝肌肌皮瓣,进一步增加支持结构,方可获得较好的重建外观。

  • 标签: 脂肪组织 脂肪细胞 自体脂肪移植 容积,眼睑 瘢痕,贴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血浆蛋白凝胶(PAG)治疗面部凹陷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4例、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凹陷瘢痕患者,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采取的治疗方法分组,8例患者纳入单纯CGF组,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28.50(25.50,31.50)岁;8例患者纳入单纯PAG组,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32.00(28.50,35.00)岁;8例患者纳入CGF+PAG组,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3.50(29.00,35.75)岁。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凹陷瘢痕皮下分别单点或多点注射适量自体血液制备的CGF、PAG、CGF+PAG(比例为1.0∶1.0~1.0∶1.5),以填满凹陷为度,4周1次,共3次。首次治疗前(下称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下称治疗后)3个月,采用Goodman & Baron痤疮瘢痕分级系统进行瘢痕分级并计算差值,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焦虑评分并计算差值;首次治疗结束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治疗后1、2、3个月,进行患者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采用全球审美改善量表进行瘢痕改善程度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校正、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瘢痕分级均为4.00(4.00,4.00)级(χ2<0.001,P>0.05)。治疗后3个月,与单纯CGF组的2.00(1.25,2.00)级比较,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瘢痕分级没有明显变化[3.00(2.00,3.00)、1.00(1.00,1.00)级,Z=2.199、2.003,P>0.05];CGF+PAG组患者瘢痕分级明显低于单纯PAG组(Z=3.229,P<0.01)。与治疗前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分级均明显降低(Z=2.588、2.598、2.640,P<0.05或P<0.01)。CGF+PAG组患者治疗前后瘢痕分级差值明显高于单纯PAG组(Z=3.229,P<0.01)。(2)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焦虑评分均相近(χ2=2.551、2.768,P>0.05)。与治疗前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焦虑评分均明显降低(Z=2.395、2.527、2.533,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评分差值相近(χ2=1.796,P>0.05)。(3)3组患者首次治疗结束即刻疼痛评分相近(χ2=0.400,P>0.05)。(4)治疗后1、2个月,3组患者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均相近(χ2=2.688、5.989,P>0.05)。治疗后3个月,CGF+PAG组患者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单纯PAG组(Z=2.922,P<0.01)。与组内治疗后1个月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2、3个月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均明显升高(Z=1.121、2.392,2.000、2.828,2.449、2.598,P<0.05或P<0.01)。与组内治疗后2个月比较,单纯CGF组、单纯PAG组、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治疗满意度评分均明显升高(Z=2.271、2.000、2.646,P<0.05或P<0.01)。(5)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瘢痕改善程度评分相近(χ2=4.438,P>0.05)。治疗后2个月,单纯CGF组、CGF+PAG组患者瘢痕改善程度评分分别为2.00(2.00,2.75)、2.00(2.00,2.00)分,均明显高于单纯PAG组的1.00(1.00,1.00)分(Z=3.303、3.771,P<0.01)。治疗后3个月,CGF+PAG组患者瘢痕改善程度评分为3.00(3.00,3.00)分,明显高于单纯CGF组的2.00(2.00,2.75)分和单纯PAG组的1.00(1.00,2.00)分(Z=2.450、3.427,P<0.05或P<0.01)。与组内治疗后1个月比较,单纯CGF组与CGF+PAG组患者治疗后2、3个月和单纯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改善程度评分均明显升高(Z=2.828、2.828,2.530、2.640,2.121,P<0.05或P<0.01)。与组内治疗后2个月比较,CGF+PAG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瘢痕改善程度评分明显升高(Z=2.449,P<0.05)。(6)3组患者注射后进针口均有轻微红肿,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CGF联合PAG治疗患者面部凹陷瘢痕后,患者瘢痕分级降低、焦虑程度减轻、治疗满意度增加、瘢痕改善程度增加,无明显不良反应,较单一成分注射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瘢痕 面部 血小板 浓缩生长因子 血浆蛋白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点阵CO2激光综合模式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激光美容中心采用点阵CO2激光综合模式(Deep FX+Active FX+CW)治疗的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每例患者采用CW模式和(或)Active FX模式磨削瘢痕边缘,采用Active FX模式和Deep FX模式扫描痤疮瘢痕累及区域,治疗3~5次,每次间隔时间≥3个月。由2名未参与研究的主治医师分别采用面部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量表(GAIS)和临床痤疮瘢痕评估量表(ECCA),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5次后复诊时的照片进行评分。GAIS评估痤疮瘢痕及面部整体肤质,总分为-1~3分,-1分表示恶化,3分表示非常显著改善;ECCA评估痤疮瘢痕的严重程度和密集程度,评分越高越严重。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RS)由患者对治疗后即刻的疼痛进行评分(0~10分),0分表示完全不痛,10分表示极度疼痛。统计结痂期、红斑期及色素沉着和痤疮样皮疹发生情况。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ECCA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男16例,女59例,年龄(27.2±6.2)岁(19~49岁)。3~5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12例痤疮瘢痕及面部整体肤质为非常显著改善,34例为显著改善,24例为一般改善,5例为无效,GAIS评分为(1.62±0.77)分。治疗前ECCA评分为(157.20±18.89)分,治疗后为(138.93±23.6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 P<0.001)。疼痛评分为(4.65±1.52)分,治疗后2~4 h自然消退。结痂期为(6.65±0.89) d;红斑期为(3.09±0.70)周;色素沉着发生率为1.3%(1/75),持续时间4个月;痤疮样皮疹发生率为16.0%(12/75),症状明显者外用夫西地酸等可明显缓解。无水疱、色素减退、细菌或病毒感染、瘢痕形成等不良反应。结论点阵CO2激光综合模式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 标签: 激光,气体 痤疮 凹陷瘢痕 点阵二氧化碳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应用于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本院分娩的乳头凹陷产妇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母乳喂养自信心、母乳喂养知识知晓情况及纯母乳喂养率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产后42 d、产后4个月,观察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分别为(114.61±17.12)分、(122.36±17.24)分、(113.59±15.02)分,均高于对照组(100.59±16.82)分、(92.55±15.27)分、(99.37±16.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两组母乳喂养自信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产后42 d、产后4个月,观察组技能、内心活动、母乳喂养自信心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两组母乳喂养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产后42 d、产后4个月,观察组对母乳喂养技能、母乳喂养益处、凹陷乳头矫正方法及母乳喂养知识知晓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院时、产后42 d、产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92.22%、86.67%、84.44%,均高于对照组72.22%、55.55%、4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我效能干预应用于乳头凹陷产妇可显著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自信心,提升母乳喂养知识知晓度,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自我效能干预 乳头凹陷 产妇 母乳喂养 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