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手术方法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30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18例,微型钢板固定12例临床手术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克氏针内固定治疗18例27处,治疗结果优7例,良12例,差8例,优良率70.37%。微型钢板治疗12例27处,治疗结果优10例,良14例,差6例,优良率为88.89%。结论对于多发性掌骨骨折行切开复位,用克氏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有利于解剖复位,微型钢板固定牢靠,不易移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掌骨骨折 克氏针内固定 微型钢板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婴幼儿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我科自2005年8月20日,诊断收治小儿肠套叠300例,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行温生理盐水加压灌肠复位,专业的护理在小儿肠套叠盐水加压灌肠复位术后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肠套叠 超声引导 温生理盐水灌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手部骨折切开复位与内固定。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腕前方入路适用于新鲜的腕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陈旧性骨折不愈合、囊性变或近极出现缺血性坏死等的植内内固定。第一掌骨基底骨折脱位又称为Bennett骨折脱位。如整复位置不理想,或外固定不能雍持整复位置,应尽早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免造成第一腕掌关节持久性疼痛和僵直。

  • 标签: 手部骨折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旨在筛选出一种有效治疗的方法。方法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5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术 闭合复位经皮钢针固定术 疗效
  • 简介:摘要股骨远端骨折类型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是最难治疗的骨折之一。随着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创新,应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股骨髁周围有关节囊、韧带、肌肉和肌腱等组织结构附着,股骨远端骨折后这些周围结构的牵拉常造成不同程度的骨折移位畸形。另外,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多合并其他损伤也增加了复位骨折断端的难度。目前在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中采用不同方法辅助复位骨折端以减少手术再损伤的理念开始得到认可和普及。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和内固定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手术难度,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股骨远端骨折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辅助复位方法进行回顾。除徒手复位外,钢板作为一种内固定方式自身便可实现辅助复位,但对部分复杂类型骨折不适用。骨牵引床使用较为广泛,但有多种并发症的风险而受到限制。AO牵开器与下肢轴向牵开器等通过反向牵引实现骨折牵开复位,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血管及神经损伤等风险。者应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复位技术以提高复位效率,降低风险。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微笑时牙龈暴露过多(“露龈笑”)困扰着许多人,成为热门的美学话题。上唇提肌过度牵拉(thehyper—activityoftheelevatormuscle)是露龈笑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相应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本文将介绍一种改良的唇复位手术,相对保守,又能达到稳定和显著的效果。2名因露龈笑就诊的患者接受了上述手术,随访6个月,露龈量显著减少,美观满意。

  • 标签: 上唇 牙龈 改良 复位术 复位手术 露龈笑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闭合性胫骨下段骨折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闭合性胫骨下段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中流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闭合性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切开复位,能有效减少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闭合性胫骨下段骨折 切开复位 闭合复位 内固定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Ⅳ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跟骨SandersⅡ~Ⅳ骨折患者106例,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54例患者采用撬拔复位内固定治疗,另外54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治疗方式分成撬拔组与切开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不同时间进行复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跟骨Bohler’s角和Gissane’s角,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恢复期内切开组与撬拔组的患者Bohler’s角和Gissane’s角的恢复情况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1年足部功能评价发现SandersⅢ撬拔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切开组(P<0.05),SandersⅡ、Ⅳ切开组患者的评分高于撬拔组(P<0.05)。结论临床中跟骨SandersⅡ~Ⅳ骨折的治疗采用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均较好,是应用较为成熟的技术,但是根据跟骨骨折的类型不同需选用合适的内固定,以便获得较好预后效果。

  • 标签: 撬拔复位 切开复位 跟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s,DDH)闭合复位中可接受的复位标准。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接受闭合复位治疗的DDH患儿,纳入年龄≥6个月、完全脱位、治疗信息及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24例138髋。闭合复位复位稳定性以Ramsey安全区评估,包括复位后最大外展及再脱位外展角度,安全区范围为两者之差。中关节造影测量复位后内侧造影池间隙(medial dye pool,MDP)及股骨头覆盖率(femoral head coverage,FHC)。MDP以占股骨头直径的百分比表示。闭合复位后以人类位石膏裤固定,2~3个月更换石膏裤,共固定2期。一期或二期石膏裤末MRI中确认股骨头获得同心圆复位即为复位成功。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复位是否成功的相关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相关因素的临界值。结果本组病例138髋中108髋(78. 3%)复位成功。单因素分析中复位是否成功与初始治疗年龄、再脱位外展角度、安全区范围、MDP及FHC显著相关(P<0. 05)。多因素分析中再脱位外展角度(OR=0. 792,95%CI:0. 634-0. 688,P=0. 039)及MDP(OR=0. 654,95%CI:0. 439-0. 973,P=0. 036)为独立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结果判断两因素的临界值,再脱位外展角度≤30°的88髋中86髋(97. 7%)复位成功,>50°的10髋均复位失败,31°~50°的40髋中仅22髋(55. 0%)成功,但其中MDP≤20%股骨头直径的20髋均成功,而MDP>20%股骨头直径的20髋中仅2髋(10. 0%)成功。结论DDH闭合复位中可接受的复位标准取决于复位稳定性和质量。再脱位外展角度≤30°时任何MDP、31~50°时MDP≤20%股骨头直径是可接受的复位标准,可期望通过人类位石膏裤固定获得同心圆复位

  • 标签: 髋关节 闭合复位 关节造影 可接受的复位
  • 简介:摘要对30例胸腰椎骨折经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患者的护理。术前重视对锥体的保护,加强营养,呼吸功能训练的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系统评诂神经功能,做好体位、呼吸道、切口引流管、髂骨取骨区的观察与护理,系统化键康教育。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因颅脑外伤所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和高血压原因基底节脑出血并颞叶沟回疝手术中采用不切开小脑幕,显微镜下进行脑疝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颅脑外伤所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和高血压原因基底节脑出血并颞叶沟回疝患者各50例,在常规开颅手术中注重精细操作,清除血肿,坏死脑组织及侧裂池,鞍上池出血后,在保持小脑幕结构完整的前提下,在镜下直视复位脑疝组织;并与同期另一组中未行脑疝复位的各50例患者进行术后CT、意识改善、瞳孔恢复、脑梗死、脑积水等情况比较。结果采用镜下脑疝组织复位式的病例组,术后CT特征、意识改善、瞳孔恢复等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采用中镜下复位治疗部分颞叶沟回疝患者有一定疗效。

  • 标签: 颞叶沟回疝 手术复位 急性硬膜下血肿,基底节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期间,我院骨外科共收治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按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本组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9%。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闭合复位通过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和传统切开复位进行治疗后踝骨骨折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所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20例,常规组实施传统的切开复位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通过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踝骨骨折患者通过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运用和推广。

  • 标签: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 治疗 后踝骨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成Ⅰ组和Ⅱ组,各43例。Ⅰ组行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Ⅱ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Ⅱ组治疗优良率93.02%明显优于Ⅰ组的76.74%(P<0.05);Ⅰ组未出现并发症,Ⅱ组并发症发生率13.9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安全性更高,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效果显著,两种方法各有优劣。

  • 标签: 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跟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的受损侧骶髂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的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骶髂关节再移位或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即定义为内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的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6.479,P<0.01;Z=-6.256,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Z=-3.607,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3.515,P<0.01;Z=-3.506,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13,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4)。结论累及骶髂关节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骶髂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的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 标签: 骨折 骶髂关节 骨盆骨折 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