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SMS)对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15例。实验一,刺激组第1天在膀胱容量为100 ml时给予1次SMS,第2天在膀胱容量为200 ml时给予1次SMS,第3天在膀胱容量为300 ml时给予1次SMS。SMS参数:刺激频率为15 Hz,刺激时间10 s,间歇时间30 s,共1500次脉冲。假刺激组SMS参数与刺激组相同,但将磁刺激线圈旋转90°;2组患者在100、200和300 ml膀胱容量下,在每次SMS刺激前和刺激后即刻检测最大逼尿肌压力(MDP)。实验二,从第4天开始,刺激组接受SMS治疗,假刺激组接受假刺激,均为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膀胱容量为0、100、200和300 ml时的MDP。结果实验一,SMS刺激后即刻,刺激组在膀胱容量为200和300 ml时的MDP均较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且均较同时间点假刺激组明显增加(P<0.05),而在膀胱容量为100 ml时,刺激前与刺激后即刻MDP未见明显变化(P>0.05)。实验二,治疗4周后刺激组患者在膀胱容量为100、200和300 ml时的MDP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明显优于同时间点假刺激组(P<0.05)。结论SMS治疗对逼尿肌无力有效,但有效性可能与膀胱容量有关。

  • 标签: 骶神经磁刺激 逼尿肌无力 最大逼尿肌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刺激(S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徐州市康复医院、徐州市中心医院和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就诊的57例PNE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膀胱功能训练、觉醒训练和生活与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基于以上方法增加SMS对PNE患儿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通过遗尿程度(正常、轻度、中度、重度)、遗尿次数、疗效评价及膀胱容量进行评估对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57例PNE患儿纳入观察组28例(男15例)、对照组29例(男19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男性比例、遗尿程度及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遗尿程度均优于对照组(12比7例、8比8例、5比9例、3比5例,χ2=-2.269,P=0.030);遗尿次数低于对照组[(4.2±1.8)比(8.1±2.0)次,t=4.475,P<0.01];疗效评价总有效率和膀胱容量均高于对照组[82%(23/28)比48%(14/29)、(225±25)比(199±21) ml,Z=11.238、t=-2.249,均P<0.05]。结论SMS是治疗儿童PNE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儿童遗尿程度和次数,增加患儿膀胱容量,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康复 儿童 夜遗尿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刺激(NMES)联合运动疗法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与运动疗法组,每组30例。运动疗法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NMES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NME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恢复情况、关节活动度(肩外展、肘屈曲)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臂丛功能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NMES组优良率为93.33%(28/30),高于运动疗法组的70.00%(21/30),P<0.05。治疗后,两组VAS、SR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NMES组低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NMES组肌力分级优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外展、肘屈曲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NMES组关节活动度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两组臂丛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NMES组臂丛功能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结论NMES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可提高患者的上肢自主生活能力优良率,减轻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并可改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加快患者臂丛功能恢复。

  • 标签: 臂丛神经 损伤 神经肌肉电刺激 运动疗法 臂丛功能评分 优良率 关节活动度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肌萎缩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其发生运动障碍、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给患者个人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抗阻训练能对抗肌萎缩,但老年人常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有效进行抗阻训练,亟待改进康复手段。神经肌肉刺激(NMES)可作为抗阻训练的替代疗法来预防、减轻因衰老导致的肌肉质量及力量下降,但其确切作用机制仍需探讨。本文拟对近年来采用NMES预防老年肌萎缩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便利,为临床应用NMES防治老年肌萎缩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物理治疗 老年 肌萎缩
  • 简介:摘要神经源性吞咽障碍可发生于多种神经疾病患者中,对其进行积极康复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发展,针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咽腔刺激是一种新型的周围神经调控技术,通过悬置在咽部表面的电极导管向咽部黏膜输送电刺激,能增强咽部运动皮质兴奋性。本文主要概述咽腔刺激的作用机制、操作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从而为咽腔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咽腔电刺激 神经调控 吞咽障碍 神经源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家庭失禁护理平台在尿失禁患者神经刺激(SNS)治疗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SNS治疗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医院-家庭失禁护理平台干预,分析医院-家庭失禁护理平台在尿失禁患者治疗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困扰、心理社会影响、逃避和限制性行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自我困扰=5.723,t心理社会影响=13.890,t逃避和限制性行为=15.075,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尿失禁分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Z=5.260,P=0.022);观察组3 d排尿次数、3 d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低于对照组,膀胱最大容积多于对照组(t3 d排尿次数=16.612,t3 d漏尿次数=10.640,t残余尿量=5.576,t膀胱最大容积=9.217,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HAMA评分=29.436,tHAMD评分=16.623,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在尊重隐私、保护尊严、教育形式、及时咨询、通俗易懂、有利于坚持规范锻炼、改变错误认知及态度方面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尊重隐私=5.513,χ2保护尊严=4.444,χ2教育形式=5.754,χ2及时咨询=4.712,χ2通俗易懂=6.628,χ2有利于坚持规范锻炼=4.712,χ2改变错误认知及态度=5.513,均P<0.05)。结论医院-家庭失禁护理平台在尿失禁患者SNS治疗后管理中应用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尿失禁状态,且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满意度较高的护理模式。

  • 标签: 尿失禁 护理 骶神经刺激 管理 情绪状态 残余尿量 满意度 漏尿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血栓(VTE)是临床常见并发症。神经肌肉刺激(NMES)作为一种安全、便携的治疗技术,近年来在预防下肢VTE形成方面得到了新的临床应用,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综述主要阐述NMES在预防下肢VTE形成中的疗效、作用机制、治疗参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旨在为后期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下肢静脉血栓 作用机制
  • 作者: 李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4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3期
  • 机构: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贵州贵阳 550081
  • 简介:癫痫(epilepsy,EP)是一种慢性脑部疾患,以脑部神经元过渡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生理、生化等多因素异常有关。

  • 标签: 颅磁刺激;癫痫;神经电生理机制
  • 简介: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同时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从20世纪中期起,研究发现并证实对ALS患者进行重复神经刺激(RNS)时可观测到低频递减反应,递减反应在上肢较下肢常见,肢体近端较远端更为明显。多数研究认为ALS出现递减反应和病程、疾病分期、临床进展无关。RNS低频递减反应可以辅助ALS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对近几年ALS患者RNS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低频递减的临床特征、临床意义及理论支持进行综述,同时对RNS在ALS的诊治应用上进行展望。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重复神经电刺激 低频递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后早期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腹直肌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单胎足月顺产24 h内发生腹直肌分离的产妇117例,将其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干预,治疗组于产后第1天至第5天使用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刺激治疗。于入组时及产后6~8周时测量腹直肌间距、腹围。产后6~8周接受妇科检查,对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采用Phenix U2进行盆底肌肌力、阴道动态压力的检测。结果2组产妇产后第1天腹围、6~8周腹围缩小幅度、产后第1天腹直肌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6~8周腹直肌间距缩小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盆腔脱垂情况、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可促进腹直肌分离的恢复,且未对盆腔器官,盆底肌肌力及阴道动态压力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产后 早期治疗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PNI)后再生和修复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体重为200~22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采购:维通利华),制备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刺激治疗12周,对照组不予治疗;采用坐骨神经生理、神经行为学和透射电镜等评估刺激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结果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大鼠实验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SFI)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实验组大鼠SFI在治疗4、8、12周时分别为-52.73±1.53比-68.43±0.99、-20.77±0.95比-43.57+1.14、-5.92±0.44比-24.68±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周=24.327,t8周=43.340,t12周=68.998,P<0.05);实验组大鼠和MNCV在治疗4、8、12周时分别为(36.43±0.66) m/s比(24.44±0.51) m/s、(48.87±0.27) m/s比(39.38±0.57) m/s、(55.51±0.51) m/s比(44.45±0.36)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周=40.342,t8周=42.423,t12周=50.249,P<0.05);在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坐骨神经纤维数量为(20 707.25±227.36) fb/mm2比(19 141.25±173.43) fb/mm2(t=15.489,P<0.01),神经纤维直径为(3.81±0.09) μm比(3.35±0.06) μm(t=12.20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刺激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及修复。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周围神经损伤 再生
  • 简介:摘要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药物一直发挥着主要却不甚理想的作用,非药物干预作为辅助或替代疗法,如刺激和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仅有明显的效果,且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及患者接受度较高,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经皮神经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 脊髓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盆底磁刺激联合神经根磁刺激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CP/CPPS患者按照1:2比例分为盆底刺激组(共25例)及观察组(共50例)。待洗脱期结束后,盆底刺激组患者给予盆底磁刺激(10 Hz和50 Hz交替刺激),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盆底磁刺激神经根磁刺激(50 Hz)。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项量表(IIEF-5)及早泄诊断工具(PEDT)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盆底刺激组患者NIH-CPSI总分[分别为(13.31±4.43)和(20.55±5.42)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4.86±2.56)和(6.70±2.74)分]、排尿评分[分别为(3.48±2.16)和(6.75±2.99)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36±2.20)和(7.00±1.52)分]、IIEF-5评分[分别为(22.02±1.75)和(20.55±3.17)分]、PEDT评分[分别为(6.74±2.00)和(8.25±3.19)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经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盆底刺激组水平(P<0.05)。结论盆底磁刺激联合神经根磁刺激能显著缓解CP/CPPS患者疼痛及排尿异常,同时还能改善患者勃起功能障碍及早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盆底磁刺激 骶神经根磁刺激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勃起功能障碍 早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失血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30条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失血休克组(SHAM组)、休克组(HEM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GX组)、迷走神经刺激组(STM组)、胆碱酯酶抑制组(THA组)5组,每组6条。采用股动脉快速放血法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从制模成功即刻(0 min),以5 V、2 ms、1 Hz强度的连续电流电刺激30 min。刺激开始前经右颈外静脉置入5F Swan-Ganz漂浮导管,股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0、120 min和180 m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血浆中TNF-α,在休克前、0 min和180 min时分别计算氧合指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制模成功时除SHAM组外其余4组犬MAP[(40.70±0.82)、(41.30±1.21)、(40.50±1.23)、(41.20±1.17) mmHg]、CO[(1.10±0.20)、(1.10±0.14)、(1.10±0.33)、(1.00±0.28) L/min]和CI[(2.00±0.46)、(2.00±0.27)、(2.00±0.70)、(1.80±0.45) L/min·m2]处于低水平。HEM组在制模成功90 min时MAP(54.00±5.66)低于STM组和THA组[(65.30±10.63)、(59.30±5.85),F=120.401,P<0.01];CO在120 min时STM组(1.60±0.34)高于HEM组(1.00±0.24,F=87.409,P<0.05),180 min时THA组(1.60±0.13)高于HEM组(0.90±0.21,F=65.491,P<0.05);CI在150 min时HEM组(1.80±0.43)低于STM组(2.93±0.58,F=95.519,P<0.01);180 min时SHAM组、STM组和THA组犬血浆中TNF-α含量显著低于HEM组[(0.25±0.10)、(0.42±0.19)、(0.50±0.11)、(1.08±0.37) pg/ml,F=17.244,P<0.01];氧合指数0 min时SHAM组[(580.0±11.2) mmHg]高于HEM组[(453.0±23.3) mmHg,F=77.931,P<0.01],180 min时STM组[(523.0±18.7) mmHg]及THA组[(505.0±24.7) mmHg]显著高于HEM组[(400.0±12.7) mmHg,F=156.538,P<0.01]。结论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犬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 标签: 胆碱能抗炎通路 失血性休克 电刺激 迷走神经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摄食吞咽训练同步颏下肌群神经肌肉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轻、中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常规组)28例、摄食吞咽训练联合NMES组(联合组) 28例和摄食吞咽训练同步NMES组(同步组) 27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联合组接受摄食吞咽训练联合颏下肌群NMES治疗(即摄食吞咽训练结束10 min后,再进行颏下肌群NMES治疗),同步组则在接受摄食吞咽训练的同时进行颏下肌群NME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 )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记录其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感染情况和湿性嗓音例数。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DOSS分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步组治疗后的DOSS分级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和联合组治疗后,而联合组治疗后的DOSS分级和总有效率亦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和联合组分别出现6例和15例SAP病例,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步组SAP例数只有2例,显著低于常规组和联合组,联合组SAP例数显著多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联合组和同步组的湿性嗓音例数分别为7例、21例和6例,即常规组和同步组的湿性嗓音例数显著少于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摄食吞咽训练同步NM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轻、中度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而单纯的摄食吞咽训练可能增加误吸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影响康复训练的安全性。

  • 标签: 脑卒中 咽期吞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摄食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抗阻训练组、刺激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吞咽肌肉相关训练等,抗阻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舌压抗阻训练系统治疗,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刺激,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刺激和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VFSS、PAS、FO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VFSS、PAS、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抗阻训练组、刺激组、综合治疗组VFSS、PAS、FO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VFSS[(8.9±1.4)分]、PAS[(1.6±0.9)分]、FOIS[(6.7±0.6)分]评分优于抗阻训练组、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减少误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 渗透-误吸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电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观察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犬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条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失血休克组(SHAM组)、休克组(HEM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GX组)、迷走神经刺激组(STM组)、胆碱酯酶抑制组(THA组)5组,每组6条。采用股动脉快速放血法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将左侧迷走神经远端连接刺激电极,于制模成功即刻(0 min),以5 V、2 ms、1 Hz强度的电压持续刺激30 min。各组犬均行经右颈外静脉置入5F Swan-Ganz漂浮导管,股动脉置管,经压力传感器连接多功能监测仪,股静脉置管备用。使模型稳定40 min,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休克前、0 min和180 m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乳酸值,模型制备完成后每小时记录1次尿量。并记录氧供和氧耗的数值。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制模成功后,SHEM组平均动脉压MAP(mmHg)高于其余4组[(121.30±8.66)、(40.70±0.82)、(41.30±1.21)、(40.50±1.23)、(41.20±1.17),F=110.156,P<0.01],STM组和THA组在90 min时MAP(mmHg)高于HEM组[(65.30±10.63)、(59.30±5.85)、(54.00±5.66),F=105.649,P<0.01]。犬血乳酸值(mmol/L)在0 min时HEM组高于SHAM组[(5.58±0.57)、(0.79±0.18),F=51.454,P<0.01],在180 min时HEM组高于SHAM、STM及THA组[(9.93±2.04)、(0.86±0.14)、(3.19±0.42)、(3.50±1.12),F=75.875,P<0.01]。120 min及180 min时除SHAM组外其余组尿量均减少,但STM组和THA组均高于HEM组[(11.00±1.80)、(10.00±1.20)、(7.00±1.00) ml/h;(11.00±1.00)、(9.00±1.20)、(4.00±0.82) ml/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772、129.037,P<0.01)。180 min时除SHAM组外,犬血中氧供及氧耗均降低,STM组和THA组氧供[(284.0±14.8)、(260.7±18.1) ml/min]HEM组[(179.1±7.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375.026,P<0.01);HEM、VGX、STM和THA组氧耗[(73.6±6.6)、(71.5±4.3)、(78.4±3.2)、(73.6±9.2) ml/min]均低于SHAM组[(138.0±18.4)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667,P<0.01)。结论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 标签: 胆碱能抗炎通路 失血性休克 电刺激 迷走神经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脊髓刺激(SC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SCS治疗的81例N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选择双极刺激模式,频率为30~60 Hz,脉宽为180~260 μs,电压为0.5~2.0 V。以疼痛改善率作为SCS测试是否有效的主要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疼痛改善率=[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VAS] /术前VAS×100%;其中疼痛改善率>50%为测试有效,≤50%为测试无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NP患者SCS测试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电极。81例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率为(45.9±2.9)%;术后VAS为(4.5±2.5)分,较术前[(8.3±1.2)分]显著下降(t=13.67,P<0.01)。根据SCS测试有效的评估标准,45例患者为测试有效,36例为测试无效;测试有效率为55.6%(45/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术前VAS、病因、疼痛侧别及疼痛区感觉均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疼痛部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位于下肢是影响SCS测试效果的保护因素(OR=3.14,95%CI:1.26~7.83,P=0.013)。结论采用SCS治疗NP的测试有效率较高;疼痛位于四肢,特别是下肢的NP患者测试效果较好。

  • 标签: 神经痛 电刺激疗法 治疗结果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产后2个月至半年、腹直肌分离距离超过2.5 cm的产妇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腹直肌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疗法,其中运动疗法包括传统腹部运动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产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超声检查法测量2组产妇的腹直肌分离距离,使用软尺测量产妇的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产妇的腰痛程度。结果2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试验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及VAS评分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腰臀比(0.87±0.02)及VAS评分[(0.4±0.9)分]改善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神经肌肉刺激可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恢复,改善产妇腰臀比及腰痛程度。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产后 运动疗法 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