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技术治疗不同分型髋关节撞击综合(FAI)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医院收治的85例FAI患者资料。男52例,女33例;年龄为19~59岁,平均36.9岁。根据髋臼和股骨近端解剖形态分型:凸轮型26例,钳夹型16例,混合型43例。常规行髋关节镜手术,切除增生滑膜,凸轮型患者均行股骨头颈成形术,钳夹型患者切除过度覆盖的髋臼、行盂唇缝合术,混合型患者切除过度覆盖的髋臼、盂唇缝合后行股骨头颈成形术。术后1年使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非骨关节髋关节评分(NAHS)和髋关节结果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OS-ADL)对患髋功能进行评定,并应用CT测量α角和中心边缘角。结果85例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术后1年所有患者的mHHS评分、NAHS评分、HOS-ADL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3.1±7.9)、(62.5±7.5)、(62.3±7.9)分提高至(83.4±8.7)、(82.9±8.2)、(83.6±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轮型、钳夹型和混合型患者术后1年mHHS评分、NAHS评分、HOS-ADL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凸轮型、混合型患者的α角分别由术前67.3°±5.2°、64.2°±5.2°减少至50.3°±2.9°、49.6°±2.8°,钳夹型、混合型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分别由术前52.9°±4.6°、50.9°±3.6°减少至33.1°±4.5°、31.3°±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髋关节镜技术能够有效治疗凸轮型、钳夹型和混合型FAI,近期疗效良好。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髋关节 股骨髋臼撞击 盂唇缝合
  • 简介:摘要肩关节撞击综合是引起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常见病因之一。广义的肩关节撞击综合包括肩峰下撞击综合、喙突下撞击综合和内撞击综合,以肩峰下撞击综合最为常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肩关节撞击综合可能的病因和评估撞击造成的损伤情况。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肩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病因
  • 简介:摘要踝关节撞击综合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是在反复发生急慢性损伤的基础上,造成踝关节的肌腱、韧带、关节软骨进行性损伤,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局部瘢痕组织形成、关节内游离体、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伴随过度的背屈和跖屈运动引起相邻组织的撞击、挤压、磨损,导致患者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体征。根据发生撞击综合的部位和主要表现,踝关节撞击综合分为前方撞击、前外撞击、前内撞击、后方撞击和后内撞击。MRI是踝关节撞击综合的主要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损伤发生的部位、类型、程度,以及合并存在的其他病理改变,同时还能进行鉴别诊断。本文从相关解剖结构、撞击发生机制、病理改变和影像学诊断要点等几个方面对踝关节撞击综合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FAI)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78例FA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同一患者分别采用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获得的髋关节图像诊断符合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在FA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78例FAI患者,73例(93.59%)患者存在髋臼唇损伤,5例(6.41%)患者无盂唇损伤;伴随软骨损伤12例,唇旁囊肿10例,股骨头囊肿4例,圆韧带损伤3例,股骨颈疝囊3例;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98.63% vs 69.86%,χ2=16.472,P<0.001)。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在软骨损伤、唇旁囊肿、股骨头囊肿上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χ2=8.147,P=0.001;χ2=114.361,P<0.001;χ2=10.712,P=0.001)。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692(0.503~0.818),灵敏度为81.10%,特异度为69.03%;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917(0.826~0.969),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7.64%,均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结论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可全面展示髋臼盂唇形态、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情况,为FAI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髋关节 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斜冠状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FAI)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78例FA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同一患者分别采用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获得的髋关节图像诊断符合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在FA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78例FAI患者,73例(93.59%)患者存在髋臼唇损伤,5例(6.41%)患者无盂唇损伤;伴随软骨损伤12例,唇旁囊肿10例,股骨头囊肿4例,圆韧带损伤3例,股骨颈疝囊3例;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98.63% vs 69.86%,χ2=16.472,P<0.001)。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在软骨损伤、唇旁囊肿、股骨头囊肿上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χ2=8.147,P=0.001;χ2=114.361,P<0.001;χ2=10.712,P=0.001)。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692(0.503~0.818),灵敏度为81.10%,特异度为69.03%;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917(0.826~0.969),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7.64%,均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结论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可全面展示髋臼盂唇形态、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情况,为FAI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髋关节 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斜冠状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临界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36.13±8.67)岁(范围20~50岁)。术前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为22.3°±1.6°(范围20.1°~24.7°)、α角为64.1°±4.6°(范围56.0°~69.8°)。术前通过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封闭试验排除髋关节外疾病,采用髋关节镜下髋臼有限成形、盂唇缝合、头颈区充分成形、关节囊紧缩缝合术治疗。术前、术后1年、术后2年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和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评价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 ±0.8)年(范围2.0~4.7年)。VAS评分由术前(6.07±1.56)分降低至术后1年(1.96±0.92)分、术后2年(1.86±1.0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4,P<0.001);mHHS评分由术前(53.87±13.04)分提高至术后1年(86.12±8.64)分、术后2年(88.71±8.15)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70,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40.00±7.33)分提高至术后1年(76.27±9.50)分、术后2年(78.67±1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91,P<0.001)。术后α角降低至40.27°±4.52°(范围34.8°~49.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4,P<0.001)。随访期间无一例需行翻修手术。结论关节镜技术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术后2年随访期间翻修率低。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股骨髋臼撞击征
  • 简介:摘要股骨髋臼撞击综合(FAI)是一种由于髋关节解剖结构异常,导致股骨与髋臼异常接触从而引起髋关节弹响或疼痛的疾病,是引起髋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髋关节软骨及髋臼盂唇损伤,进而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但FAI的发病较为隐匿,不易引起重视。因此,尽早发现对治疗FAI十分重要。超声、X线影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通过观察髋关节骨形态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尽早诊断FAI并区分其分型,以便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基于此,本文将对FAI的最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FA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髋关节 影像学诊断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部调衡法治疗肩峰撞击综合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36例肩峰撞击综合患者,通过松解颈、胸、肩、上臂部相应肌肉及筋膜,调整肌肉张力,抗阻强化相关肌肉,纠正肱骨头向下移位,减缓肩峰下间隙内压力和减轻肩部周围软组织张力,达到筋骨平衡,治疗肩峰撞击导致的疼痛。结果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价患者肩关节整体功能,结合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评定:36例患者治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91.7%。结论肩部调衡法是一种治疗肩峰撞击综合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肩关节 肩撞击综合征 肩部调衡法 功能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关节松动术联合肌力训练在肩关节撞击综合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肩关节撞击综合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取Maitland关节松动术联合肌力训练,观察组采取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及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SPADI、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SPADI分别为(2.75±0.29)分、(29.88±4.85),观察组分别为(1.20±0.15)分、(12.04±2.29),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对照组:t=9.60、9.15,观察组:t=17.47、19.51,均P<0.01),观察组VAS评分、SPADI均优于对照组(t=28.00、19.63,均P<0.01);治疗后,对照组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屈曲主动关节活动度分别为(69.06±8.77)°、(67.83±13.25)°、(164.06±17.94)°、(160.15±20.24)°,观察组分别为(84.74±10.13)°、(82.24±15.06)°、(179.84±19.16)°、(176.45±23.2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7、4.22、3.53、3.10,均P<0.01)。结论相比Maitland关节松动术联合肌力训练,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肩关节撞击综合患者肩关节疼痛感,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受限状况,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肩撞击综合征 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 Maitland关节松动术 肌力 训练 活动范围,关节 关节功能 临床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分析脑卒中后肩痛(PSSP)患者并发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的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分型。方法将脑卒中后肩痛合并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的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肩关节查体、MRI影像学分析,并对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进行分型。结果MRI影像学表现提示,PSSP合并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的患者中,4例患者为Ⅰ型,即肩胛下肌前方撞击型;7例患者为Ⅱ型,即肩胛下肌后方撞击型;1例患者为Ⅲ型,即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下方撞击型;2例患者为Ⅳ型,即肩胛下肌上缘撞击型;1例患者为Ⅴ型,即混合型,这一类型主要是由Ⅰ、Ⅱ、Ⅲ型撞击混合而成。结论PSSP合并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患者的撞击类型并不相同,且不同类型的肩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其撞击部位和特点也不同,MRI是诊断肩关节前方撞击症不同分型的重要方法。

  • 标签: 脑卒中 肩痛 肩关节前方撞击症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AATF)撞击综合(AATFIS)的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报告。纳入2017年3月—2021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伴腓骨肌痉挛的AATFIS成年患者18例(18足),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2~56(42±11)岁。18例患者均行距下关节融合+跗骨窦清理+AATF切除术,其中7例伴腓骨短肌短缩患者同期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术中模拟患肢负重状态,并与非负重状态交替,观察两种情况下距下关节旋转以及AATF与跟骨颈撞击情况。术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评估,并将末次随访观察数据与术前进行对比;同时,根据患者末次随访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8例患者均可见较大的AATF,其中软骨损伤13足、距跟前韧带损伤16足、距跟骨间韧带损伤7足,副关节面周围及跟骨颈部骨赘增生11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43(17.5±6.3)个月。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资料均显示距下关节融合良好,无不融合病例。术后患者痉挛解除或缓解,足弓恢复良好,后足力线良好,前中足无明显外展。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4.6±6.2)分]高于术前[(33.8±6.7)分],VAS评分[1(0,2)分]较术前[7(7,8)分]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0级9例、1级9例)较术前(3级6例、4级12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5、Z=3.78、Z=3.84,P值均<0.05)。根据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疗效,本组患者疗效优5例、良9例、可4例。结论距下关节融合是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AATFIS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关节疾病 关节融合术 距下关节 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 撞击综合征 腓骨肌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斜形截骨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技术治疗特发性尺骨撞击综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采用尺骨斜形截骨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探查修复术治疗25例尺骨撞击综合患者资料,男14例,女11例;年龄(32.5±4.9)岁(范围,18~62岁);均为单侧病变,均合并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术中先使用腕关节镜探查TFCC损伤、月骨软化及月三角韧带损伤情况,清理增生的滑膜,修复TFCC损伤,清除月骨及三角骨剥脱的软骨,而后在尺骨中下段背侧行尺骨斜行短缩截骨内固定。分别记录手术前、后尺骨变异,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关节镜探查示25例TFCC损伤者,根据Palmer’s分型,其中ⅠB型5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ⅡC型4例、ⅡD型4例。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1.9)个月(范围,12~46个月);所有患者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4.0±1.9)周(范围,12~20周)。术前尺骨变异值为(3.8±1.5)mm,术后降至(-1.5±0.5)mm。术前VAS评分为(7.8±0.7)分,末次随访时降至(1.3±1.5)分;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2.8±15.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3.0±11.2)分,其中优1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6%(24/25);握力由术前的(6.3±1.5)kg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2.3±1.9)kg。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及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0例患者出现钢板的激惹症状,拆除钢板后症状消失。结论尺骨斜形截骨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技术治疗尺骨撞击综合能明显减轻腕关节疼痛,增强手部握力,改善腕关节功能,临床效果肯定。

  • 标签: 腕关节 关节镜检查 尺骨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干骺端截骨治疗尺腕撞击综合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对12例尺腕撞击综合患者进行尺骨干骺端截骨结合锁定加压尺骨远端钢板内固定术。根据手术时间、术后骨愈合时间、术前术后尺骨变异值、PRWE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临床指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4~18个月,平均16.2个月。手术时间(43.1±9.3) min,所有患者均Ⅰ期骨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12.6±1.7)周,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X线检查尺骨变异值(-1.0±0.6) mm显著低于术前(2.6±1.2) mm(P<0.001)。末次随访PRWE评分(21.7±3.8)显著低于术前(52.2±7.3),P<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0.8±0.7)显著低于术前(6.8±0.8)(P<0.001)。术前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57.9±8.1,其中可5例、差7例;末次随访为85.4±8.9,其中优5例、良5例、可2例,术后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01)。结论尺骨干骺端截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腕撞击综合可促进骨愈合,明显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缓解疼痛,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 标签: 尺骨 截骨术 尺腕撞击综合征 钢板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后足关节镜下肌腹部分切除术治疗长屈肌腱撞击综合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接受全后足关节镜下的长屈肌腱部分肌腹切除联合部分腱鞘清理治疗的27例(27足)长屈肌腱撞击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17足)、女10例(10足),年龄19~45(28.78±7.85)岁,右侧15例、左侧12例,病程6~41(18.33±7.74)个月。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情况及足踝部运动情况,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获一期愈合,未出现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8~41(25.37±9.07)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后侧疼痛完全消失,踝关节及趾活动正常,疼痛VAS评分0分,AOFAS评分(98.15±2.38)分(优26例、良1例),KAFS评分(98.41±1.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全后足关节镜下肌腹部分切除术治疗长屈肌腱撞击综合,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效果可靠,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关节镜 肌腱病 长屈肌腱撞击综合征 肌肉切除术 全后足关节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下关节镜下切除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撞击综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距下关节镜下治疗的12例13足距骨前外侧副关节撞击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3~51(38±11)岁,左侧6足、右侧7足,5例伴有腓骨肌痉挛。12例患者均在距下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切除术,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13足镜下均可见较大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其中8足有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软骨损伤,12足有距跟前韧带损伤,5足有距跟骨间韧带损伤,4足有明显的关节滑膜炎表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1(17.46±6.28)个月。5例腓骨肌痉挛患者术后情况:3例腓骨肌痉挛消失;1例明显缓解,但长距离行走时仍可诱发,休息即可缓解,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后解除痉挛;1例未缓解,患者拒绝行肌腱延长术,针刺加药物治疗后疼痛较前减轻。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距骨前外侧副关节撞击解除。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2.77±4.99)分和(1.62±1.33)分,与术前AOFAS评分(47.69±13.42)分、VAS评分(7.62±1.0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80、14.162, P值均<0.01)。结论距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切除是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撞击综合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距骨 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 距跟撞击综合征 距下关节镜
  • 简介:摘要一名42岁的女性因腰背痛5天伴向右脚放射的烧灼痛,在非工作时间就诊于全科医生。她的体质指数为39 kg/m2,有12年的慢性腰痛病史,左侧大腿间歇性"坐骨神经痛",会阴部"刺痛",不伴尿失禁。经检查,全科医生认为患者的肛门张力和肛周感觉正常,腿部力量、张力、反射和感觉也是正常的。患者接受了镇痛治疗,医生建议如果她出现了双侧坐骨神经痛、大小便失禁或者腿部无力,则需再次复查。3天后,她因马尾综合入院,并接受手术减压治疗。她的后遗症包括下肢无力、会阴部麻木、性功能丧失以及大小便失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下距后三角骨切除联合清理长屈肌(FHL)滑膜治疗骨性后踝撞击综合(PAIS)合并FHL腱鞘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踝显微外科收治的14例PAIS合并FHL炎的患者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29~53岁,平均42.4岁。采用后踝俯卧位全踝关节镜下切除距后三角骨和巨大的距骨后外侧突,并松解、清理FHL。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Maryland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活动度由术前跖屈19.2°±4.0°、背伸14.2°±2.9°改善为术后1年跖屈42.9°±2.7°、背伸24.5°±3.2°,AOFAS评分由术前的(42.1±4.2)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91.6±2.7)分,Maryland评分由术前的(43.9±4.1)分提高至术后1年(91.9±3.5)分,VAS评分由术前的6(6,7)分降为术后1年的0(0,0)分,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全踝关节镜距后三角骨切除联合松解FHL治疗PAIS合并FHL腱鞘炎效果良好,创伤小,能同时解决FHL病理性炎症、PAIS等问题。

  • 标签: 踝关节 关节镜 腱鞘炎 撞击综合征
  • 简介:摘要患者女,68岁。因腕管综合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松解治疗。术后病理发现淀粉样物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临床实验室检查血Kappa轻链及Kappa/Lambda异常升高。最终诊断为淀粉样关节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SIS)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106例S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ESWT组、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3组患者均积极配合家庭康复锻炼,rESW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组则辅以系统运动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控制训练及肌腱拉伸训练等),常规理疗组则辅以痛点超激光及低周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3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CMS、SF-36各项指标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运动组CMS疼痛评分、总分明显优于常规理疗组水平(P<0.05);rESWT组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范围、肌力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3.9±2.1)分、(16.6±3.0)分、(34.1±5.1)分、(23.4±6.8)分及(87.9±6.8)分]均明显优于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水平(P<0.05)。运动组SF-36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4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理疗组水平(P<0.05);rESWT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精神健康5个维度评分[分别为(87.5±15.2)分、(83.2±11.2)分、(80.9±9.7)分、(82.9±8.6)分及(85.9±7.6)分]均明显优于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水平。结论rESWT对SIS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与运动康复疗法及常规物理疗法比较,SIS患者经rESWT治疗1个月后其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均能获得更显著改善。

  • 标签: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关节功能评分 简明健康调查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