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衰减校正(CTAC)对智能(IQ)-SPECT/CT和低能高分辨率(LEHR)- SPECT/CT心肌血流灌注显像(MPI)图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MPI)的31例确诊或者可疑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49.4±12.01)岁。所有患者同日分别行IQ-SPECT/CT+CTAC及LEHR-SPECT/CT+ CTAC。视觉分析IQ-SPECT/CT CTAC前后图像及手动配位后图像、LEHR-SPECT/CT CTAC前后断层图像;同时比较左心室各个室壁(心尖、前壁、侧壁、间壁、下壁)IQ-SPECT/CT和LEHR-SPECT/CT CTAC前后与重新配位后的放射性摄取值(%)。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①视觉分析:IQ-SPECT/CT与LEHR-SPECT/CT CTAC前图像比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Kappa值=0.795,P<0.001)。IQ-SPECT/CT CTAC后心肌节段出现放射性分布明显稀疏的比例为77%(24/31),远高于LEHR-SPECT/CT CTAC后的23%(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2,P<0.001)。将MPI与CT图像手动重新配位后,IQ-SPECT/CT左心室心尖的放射性分布为16%(5/31),与LEHR-SPECT/CT的23%(7/3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748)。②放射性摄取值(%):IQ-SPECT/CT CTAC前后比较,左心室心尖[(65.71±25.69)%对(58.68±20.39)%]、前壁[(204.23±43.24)%对(184.66±41.22)%]及间壁[(316.19±47.43)%对(270.03±65.33)%]的放射性摄取值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14、4.232、5.473,均P<0.05);LEHR-SPECT/CT CTAC前后比较,左心室前壁[(204.68±41.14)%对[(211.81±35.04)%]、间壁[(319.13±44.90)%对(350.87± 44.24)%]及下壁[(185.48±31.06)%对(228.67±29.45)%]的放射性摄取值显著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1,P =0.019;t=-5.968,P<0.001;t=-11.311,P<0.001)。IQ-SPECT/CT CTAC配位后与IQ-SPECT/CT CTAC前比较,左心室前壁[(212.06±33.59)%对(204.23±43.24)%]、侧壁[(372.84±39.37)%对(355.81±46.79)%]、下壁[(219.13±25.10)%对(191.58±33.06)%]和间壁[(335.00±36.84)%对(316.19±47.43)%]的放射性摄取值均明显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8;t=-2.672,P=0.012;t=-7.632,P<0.001;t=-3.557,P<0.001)。结论LEHR-SPECT/CT CTAC后左心室间壁及下壁的放射性分布得到补偿;而IQ-SPECT/CT CTAC后左心室心尖、前壁及间壁的放射性分布却更加稀疏。在IQ-SPECT/CT采集模式下,CTAC后容易出现矫枉过正,重新手动配位后这种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衰减校正 心肌灌注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碱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20年3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男性碱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磺胺嘧啶银组30例和VSD组30例,年龄分别为(36±8)、(35±10)岁,烧伤总面积分别为(7.2±2.0)%、(8.5±3.0)%体表总面积。入院后,磺胺嘧啶银组患者给予清创后常规磺胺嘧啶银换药治疗,每日换药1次;VSD组患者给予清创后持续VSD治疗,将负压设置为-10.67 kPa,每6~8天更换1次负压材料。治疗第1、4、7天,收集磺胺嘧啶银组患者创面渗出液和VSD组患者创面引流液,采用便携式pH计行pH值检测并统计渗出液/引流液量;治疗7、14、21 d后,计算2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治疗前、治疗7 d后,采集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治疗14 d内每次换药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2组患者疼痛评分;统计2组患者医疗费用、出院时满意度评分。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结果(1)治疗第1、4、7天,VSD组患者引流液pH值分别为9.75±0.59、9.01±0.46、8.13±0.28,明显高于磺胺嘧啶银组患者渗出液的9.35±0.62、8.18±0.18、7.58±0.09,t=2.03、6.80、7.56,P<0.05或P<0.01。治疗第1、4天,VSD组患者引流液量分别为(553±83)、(239±65)mL,明显多于磺胺嘧啶银组患者渗出液的(440±77)、(175±49)mL,t=3.44、2.24,P<0.05;治疗第7天,VSD组患者引流液量为(21±8)mL,明显少于磺胺嘧啶银组患者渗出液的(149±44)mL,t=-12.61,P<0.01。(2)治疗7、14、21 d后,VSD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9±6)%、(74±10)%、(92±3)%,均明显高于磺胺嘧啶银组的(25±3)%、(59±6)%、(77±6)%,t=7.07、5.59、7.09,P<0.01。(3)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8水平均相近;治疗7 d后,VSD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8水平均明显低于磺胺嘧啶银组(t=-8.75、-8.04,P<0.01)。(4)VSD组患者换药时疼痛评分、医疗费用明显低于磺胺嘧啶银组(t=-4.28、-7.56,P<0.01),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磺胺嘧啶银组(t=10.91,P<0.05)。结论VSD技术应用于临床碱烧伤创面可有效促进残留碱液的去除,减轻碱液对皮肤组织的进一步损伤,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有效去除炎症介质,减轻换药疼痛,降低治疗总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烧伤,化学 负压伤口疗法 伤口愈合 碱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吻合夹(over-the-scope clip,OTSC)在闭合医源性肠道穿孔中的疗效。方法对应用OTSC夹封闭肠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穿孔长径为1.0~4.0 cm,均在内镜下一次成功闭合,平均封闭时间为9.1 min,平均住院6.5 d,术后无迟发性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无病患死亡。结论使用OTSC封闭医源性肠道穿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肠穿孔 结直肠肿瘤 医源性疾病 内镜吻合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至2019年12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剂量CT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低剂量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权重CT剂量、最大有效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1.7%(55/60),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P<0.05。观察组权重CT剂量和最大有效辐射剂量少于对照组,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CT和低剂量CT在早期肺癌的诊断过程中均能够发挥出作用,但低剂量CT的诊断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肺癌 低剂量CT 常规剂量CT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戈谢病患者胸部C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肺部浸润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搜集2003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戈谢病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胸部CT检查,分析和描述其肺部间质和实质等影像表现。结果43例戈谢病患者中,有20例胸部CT表现异常。肺部呈弥漫性小叶间隔增厚10例,主要分布在双肺下叶;肺部呈单叶段或多叶段的磨玻璃征象5例;细小结节影2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结节影;肺纤维化者1例,以左肺上叶更为显著。其他表现包括肺囊泡3例、局限性胸膜增厚2例、气胸1例、肺动脉高压1例、胸腺增大12例。戈谢病患者出现肺部病变者以10~14岁居多,其中,小叶间隔增厚与胸腺增大等征象多见,在该年龄区间内分别各有5例。结论戈谢病患者半数累及肺部,肺部表现多样,多表现为弥漫间质病变,主要征象为小叶间隔增厚和磨玻璃样透光度减低,与戈谢细胞浸润病理一致,但不具备特异性,需要结合临床进行诊断,并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肺浸润相鉴别。

  • 标签: 戈谢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用于烧伤整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行整形的烧伤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对照组59例,观察组术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对照组术后应用传统聚维酮碘油纱条换药。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植皮时间、创面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植皮失败率、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植皮时间、创面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8.15±1.02)d、(6.25±1.36)d、(16.02±3.58)d,均短于对照组的(14.02±1.25)d、(12.15±3.36)d、(22.15±4.6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47、12.502、8.067,均P<0.001);观察组疼痛评分为(1.65±0.25)分,低于对照组的(3.75±0.36)分(t=36.803,P<0.001);观察组植皮失败率[1.69%(1/59)]、感染发生率[5.08%(3/59)]、抗生素使用率[30.51%(18/59)]均低于对照组的18.64%(11/59)、20.34%(12/59)、49.15%(29/59)(χ2=9.276、6.186、4.279,均P<0.05);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58±2.36)d、(18.25±2.61)d,均短于对照组的(9.69±2.75)d、(25.24±2.36)d(t=4.472、15.259,均P<0.001)。结论对烧伤整形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有助于缩短植皮时间、创面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还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抗生素使用,且植皮失败率低。

  • 标签: 烧伤 外科,整形 引流术 负压伤口疗法 疼痛 感染 创面治疗 植皮 抗菌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在手足外科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手足外科住院的患者100例(VSD技术治疗145次)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51例采取集束化管理,对照组49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VSD治疗失败、感染、疼痛、出血等发生情况,比较护理满意度指标。结果实验组的VSD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15.7%,低于对照组的6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1%,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VSD治疗患者实施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治疗结果 负压封闭引流 集束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年龄≥35岁)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or repetitive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与封闭抗体和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就诊且符合纳入条件的RSA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年龄不同分为高龄RSA组66例,正常孕龄RSA组334例,另收集179名正常体检妇女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封闭抗体和淋巴细胞亚群,统计分析检查结果。结果高龄RSA患者封闭抗体阴性率为77.27%(51/66),与正常孕龄RSA患者封闭抗体阴性率83.53%(279/3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显著高于正常妇女封闭抗体阴性率23.46%(42/179)(P=0.001);封闭抗体封闭效率结果显示高龄RSA患者CD3封闭效率0.10(-0.50,0.60)显著低于正常妇女CD3封闭效率0.60(0.00,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龄RSA患者CD8封闭效率0.00(-0.60,0.63)显著低于正常妇女CD8封闭效率0.30(0.0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高龄RSA患者CD8+T细胞比率(26.93±7.25)显著低于正常孕龄RSA患者(29.22±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高龄RSA患者CD4+/CD8+比值(1.64±0.99)显著高于正常孕龄RSA患者(1.37±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高龄RSA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比率(16.13±7.10)显著高于正常妇女(14.04±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且高于正常孕龄RSA妇女(15.57±7.02)。结论高龄RSA患者与正常孕龄RSA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差异;自然杀伤细胞比率升高可能是RSA发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龄RSA患者。

  • 标签: 反复自然流产 高龄 封闭抗体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前,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包括: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四象限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八"段"分型和十"段"分型、四柱九段分型等。本文综述胫骨平台骨折各种CT分类的方法、优缺点和手术入路选择。胫骨平台骨折的CT分型的精髓更加注重冠状面骨折线,尤其后方的冠状面骨块。将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四象限分类与胫骨平台周缘皮质的四柱分类相结合,再辅以非关节面结构(髁间棘、胫骨结节、腓骨头),有可能对胫骨平台骨折提供更加完整的描述,但也可能因为配对组合太多,太过繁杂,临床使用困难。

  • 标签: 胫骨平台 骨折 分型 CT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快速锥形束CT (CBCT)扫描模式对图像质量和配准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适合快速CBCT的扫描预设。方法分别使用常规和两种快速扫描模式在CBCT模体上进行检测,定量评价不同扫描模式下的配准精度和图像质量;随后使用33例临床肿瘤患者278组CBCT数据进一步验证不同扫描模式在临床环境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模体3种扫描模式测量结果与标准值最大偏差0.70mm (平均偏差0.51mm),同一部位各扫描模式间的测量结果一致(偏差0.00mm);常规模式的均匀度结果最好(平均值为3.62%),快速1模式次之(平均值为3.90%),快速2模式最低(平均值为4.84%);常规模式的噪声结果最好(平均值15.69),快速2模式次之(平均值17.23),快速1模式结果(平均值21.74)最低;3种扫描模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测量结果一致(至少可以分辨3个线对);快速1模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结果最好(1.69),常规模式次之(2.10),快速2模式结果最低(2.31);3种扫描模式的几何精度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最大偏差基本一致(平均偏差0.05mm)。临床病例常规和快速1扫描模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好(R2>0.90,P<0.01),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95%一致性限度均<1mm界值)。结论快速1扫描模式拥有与常规模式接近图像质量和一致的配准结果,而且拥有更快的扫描速度、更低的扫描剂量,故推荐使用快速1扫描模式作为临床扫描方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锥形束 摆位误差
  • 简介:摘要骨髓瘤和转移瘤均为脊柱常见的恶性病变,它们的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相似。当患者仅以腰痛就诊时,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尤为重要。作者从CT、PET-CT和MRI在多发性骨髓瘤及转移瘤鉴别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脊柱 多发性骨髓瘤 转移瘤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欧盟委员会(EC)发布了最新《欧洲儿童成像诊断参考水平指南》(辐射防护第185号)。该指南详细介绍了建立欧洲儿童成像诊断参考水平(DRL)的背景、目的、方法和用法,涵盖X射线摄影、透视、CT及介入放射学(IR)方面。回顾性分析了现有欧洲儿童国家级DRL(NDRL)的现状、优势和局限性,在现有辐射剂量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达成了一些共识,出台了欧洲儿童的DRL(EDRL),为欧洲儿童的辐射防护优化提供了最新的指导意见。对于国内放射从业人员了解相关知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医疗照射 儿童 体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 诊断参考水平 剂量优化
  • 简介:Abstract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risk of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risk-group stratification, early recurrence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imaging modalities, what is the PET-CT. Moreover,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thyroid carcinoma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specialized teams throughout life. Therefore, interdisciplinary case discussions in tumor conferences may improve the use of multimodal therapy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poorl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s. After baseline follow-up, if there is a suspicion of thyroid carcinoma, early PET-CT should be used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appropriate planning. Fortunately, due to the good localization possibility, the PET-CT enables a focused surgical procedure with avoidance of an unnecessary tumor search and thereby a reduction of the risk of injury of neighboring structures which is a concern with reoperative neck surgery.

  • 标签: Thyroid Thyroidectomy PET-CT Thyroid cancer Recurrence
  • 简介:摘要CT是诊断胃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无创等优势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支持,可通过形态学特征、密度及强化方式等多角度阐述病情的变化,有助于诊断胃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TNM分期以及评估化疗疗效等。本文就目前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对CT在该领域应用价值的认识水平。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灶的CT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手术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MSCT)对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部位、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包括有无钙化及钙化形态等)、病灶边缘、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80例患者共计有94枚病灶,CT征象中簇状微钙化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1,P<0.001),增强扫描后出现晕征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9,P=0.015),咬饼征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04,P<0.001),形态不规则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82,P<0.001),高强化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2,P=0.001)。结论通过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影像分析,对作出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局部氧疗对创伤性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9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60例创伤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2~72岁[(42.2±12.8)岁]。受伤部位:下肢48例,上肢9例,背部3例。创面面积30~156 cm2[(76.9±25.1)cm2]。20例给予传统换药术(A组),20例给予VSD+生理盐水冲洗(B组),20例给予VSD+局部氧疗(C组)。比较三组细菌清除率、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创面组织液氧分压,比较B、C组泡沫干瘪率、堵管率,同时比较三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和住院时间。结果A组细菌清除率为(58.5±11.1)%,B组为(78.3±7.0)%,C组为(85.3±9.7)%, B组和C组与A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为(49.1±14.7)%,B组为(71.5±9.9)%,C组为(86.0±9.2)%,B组和C组与A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创面组织液氧分压为(49.4±11.2)%,B组为(49.5±10.1)%,C组为(80.9±12.1)%,B组和C组与A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泡沫干瘪率[9.5(5.0,13.8)%]、堵管率[0.6(0,1.7)%]与B组泡沫干瘪率[9.0(5.0,10.0)%]、堵管率[0.6(0,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6.5±4.8)d ,B组为(25.9±3.9)d、C组为(25.5±4.2)d;A组换药次数为23.0(20.3,27.8)次,B组为8.0(6.0,9.0)次,C组为7.5(5.3,9.0)次;A组住院时间为23.5(19.0,27.8)d,B组为17.0(15.3,19.0)d,C组为17.0(16.0,18.8)d,B组和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换药方法比较,VSD联合局部氧疗用于创伤性创面能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换药次数;与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比较,VSD联合局部氧疗能提高创面细菌清除率、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 标签: 负压伤口疗法 冲洗治疗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杭州市大江东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后,再进行全脑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A检查。记录辐射剂量,通过头颈部CTA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缺血病变节段及其狭窄情况,全脑CT灌注成像分析所有患者的局部脑血流显像(rCBF)、组织灌注量(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且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头颈部CTA对血管狭窄分析,狭窄血管段主要分布在M1~M3段(3例闭塞,11例梗阻≥50%,19例30%≤狭窄<50%)、A1~A3段(4例梗阻≥50%,7例30%≤狭窄<50%)和基底动脉(2例闭塞,6例梗阻≥50%,11例30%≤狭窄<50%)。全脑CT灌注成像通过自身不同区域比较,对照区域rCBF高于缺血半暗带区且高于梗死区域,其rCBF分别为(50.31±11.21)100 g/min、(34.45±22.17)100 g/min和(6.87±3.52)100 g/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81、19.14,均P<0.05);对照区域rCBV高于缺血半暗带区且高于梗死区域,其rCBV分别为(3.35±1.01)mL/100g、(2.87±0.55)mL/100g和(6.87±0.51)mL/10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9.19,均P<0.05);对照区域MTT低于缺血半暗带区且低于梗死区域,其MTT分别为(4.52±1.21)s、(7.88±1.01)s和(11.81±1.1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0、13.54,均P<0.05)。两种方法进行一致性比较,kappa值大于0.75,表现为高度一致性。结论全脑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能差异不大,都能够精确诊断出疾病,其中全脑CT灌注成像能够通过判读缺血半暗区的位置,而头颈部CTA可以根据病变血管的阶段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均可以对个体化治疗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薄层CT在99Tcm -联肼尼克酰胺-3聚乙二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二聚体{HYNIC-PEG4-E[PEG4-c(RGDfK)]2 ,简称3PRGD2 }显像诊断肺部孤立性占位中的增益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因肺孤立性占位收住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87例,排除其中未获得病理结果者,最终纳入74例[男49例,女25例,年龄37~80(58.4±9.6)岁]。对患者常规行99Tcm-3PRGD2 SPECT/CT显像,全身平面显像以肿瘤/对侧正常肺组织最大放射性计数比值(T/N)≥1.5、断层显像以T/N≥2.0为阳性标准;显像后1 h行胸部薄层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99Tcm-3PRGD2平面及SPECT/CT显像、胸部薄层CT及三者联合诊断肺孤立性占位良恶性的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74例肺占位患者中,手术病理结果示恶性51例,良性23例。99Tcm-3PRGD2平面显像、SPECT/CT显像、胸部薄层CT诊断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7.1%(24/51)、65.2%(15/23)、52.7%(39/74)、75.0%(24/32)、35.7%(15/42),86.3%(44/51)、47.8%(11/23)、74.3%(55/74)、78.6%(44/56)、11/18和84.3%(43/51)、52.2%(12/23)、74.3%(55/74)、79.6%(43/54)、12/20,三者联合后相应指标分别98.0%(50/51)、73.9%(17/23)、90.5%(67/74)、89.3%(50/56)和17/18。99Tcm-3PRGD2平面显像、SPECT/CT显像、胸部薄层CT以及三者联合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100、0.250、0.354和0.765(均P<0.001)。结论胸部薄层CT对99Tcm-3PRGD2 SPECT/CT显像诊断肺孤立性占位的良恶性有增益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肺诺卡菌病确诊时的胸部CT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6例肺诺卡菌病患者,分析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CT特征。结果16例患者中单纯肺诺卡菌病15例,1例为播散性诺卡菌病(皮肤、肺)。多数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或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少数可出现咯血、胸痛。胸部CT常表现为多发结节(81%,13/16)、实变(75%,12/16)、支气管扩张(56%,9/16),其他表现包括空洞(25%,4/16)、胸内淋巴结肿大(44%,7/16)、胸膜增厚(56%,9/16)、胸腔积液(6%,1/16)、肿块(13%,2/16)。结论肺诺卡菌病的胸部CT表现是多样性的,常见的表现为结节和实变,少见空洞病变常发生在免疫抑制宿主,支气管扩张患者出现新发结节需高度警惕并发肺诺卡菌病。

  • 标签: 肺诺卡菌 胸部CT特征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描述儿童CT扫描频度和受照剂量的发展趋势,主要介绍儿童CT扫描致癌风险评估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结果,阐述了儿童CT扫描的致癌风险,为儿童受照剂量的优化提供依据。

  • 标签: CT扫描 儿童 癌症 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