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Poly-IC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建立Poly-IC刺激诱导小胶质细胞免疫激活模型。本研究分为对照组(不做处理)、模型组(Poly-IC 10 μg/ml)、高剂量阿司匹林组(1 mmol/L阿司匹林)、低剂量阿司匹林组(0.1 mmol/L阿司匹林)、高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组(Poly-IC 10 μg/ml + 1 mmol/L阿司匹林)、低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组(Poly-IC 10 μg/ml + 0.1 mmol/L阿司匹林)。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活性氧﹑Iba1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COX-2的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中小胶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吞噬能力增强,活性氧产生增加,Iba1蛋白表达下降。且模型组中IL-1β(20.55±1.92)﹑IL-6 (63.98±7.83)﹑TNF-α (16.84±3.19)﹑COX-2 (6.78±0.42)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IL-1β(1.01±0.14)﹑IL-6 (0.95±0.17)﹑TNF-α (1.22±0.38)﹑COX-2 (0.87±0.11)显著增加(t=26.14,10.22,17.06,37.07;均P<0.01)。经阿司匹林预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较模型组减弱,活性氧产生较模型组降低,且Iba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有一定恢复。高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组促炎因子IL-1β(9.95±0.52)﹑IL-6 (39.64±6.89)﹑TNF-α (1.57±0.42)﹑COX-2 (2.47±0.14)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t=14.18,3.69,16.68,27.03;均P<0.01)。结论阿司匹林对Poly-IC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阿司匹林抑制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小胶质细胞 Poly-IC 阿司匹林 孕期感染 母体免疫激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IC)与HB公式法测定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24 h能量消耗的差异,探讨多发伤患者能量消耗与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ing,ISS)之间的相关性,并预测应激系数以提高HB法预测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住院治疗的152例多发伤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IC法和HB法同时测量患者的24 h能量消耗,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之间的差异,以IC法测量的24 h能量消耗作为"金标准",计算出24 h千克体质量能量消耗;依据ISS评分进行分组并较24 h能量消耗、24 h千克体质量能量消耗的差异,用Bland-Altman法检测两种测量法的一致性,两组比较用t检验,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性,用线性回归线性计算出回归方程。结果IC法和HB法测量多发伤患者的24 h能量消耗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倚,平均偏倚394.0±54.0 kcal/d。多发伤患者严重伤组24 h能量消耗、24 h千克体质量能量消耗明显高于重伤组,(P<0.05)。计算应激系数,ISS评分与应激系数成正线性相关;使用一元回归拟合出与ISS评分相关的HB法的应激系数为Y=0.770+0.018×ISS。结论HB法明显低估多发伤患者的24 h能量消耗,可以使用与ISS评分相关的应激系数校正HB法,Y=(0.770+0.018×ISS)×HB法,提高HB法预测多发伤患者24 h能量消耗的准确性。

  • 标签: 多发伤 应激系数 HB法 IC法 ISS评分
  • 简介:摘要1例24岁女性患者自服马西平约150片(共15 g)。约17 h后,被家人发现意识不清伴频繁抽搐,立即送至医院。实验室检查示马西平血药浓度为58.7 mg/L,肌酸激酶411 U/L,C反应蛋白23.7 mg/L,血氧饱和度0.78。诊断为马西平中毒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静脉补液、利尿、床旁血液过滤和对症支持等治疗。第2天,癫痫发作次数减少,马西平血药浓度降至32.9 mg/L;第3天,患者神志转清,偶有癫痫发作;第4天,马西平血药浓度下降为12.3 mg/L,无抽搐症状。继续治疗,3 d后患者痊愈出院。

  • 标签: 卡马西平 中毒 癫痫持续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罗哌因和利多因在局麻下老年腹股沟疝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择期局麻下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罗哌因组)和对照组(利多因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试验组患者接受0.5%罗哌因局部浸润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1%利多因局麻。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局麻药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脉氧饱和度的组间及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局麻药起效时间和止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当时(T4)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4 h(T5)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因用于局醉下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麻醉效果满意,其安全性高,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疝,腹股沟 罗哌卡因 局部麻醉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罗哌因复合纳布啡与罗哌因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分为0.1%罗哌因复合纳布啡0.2 g/L组(RN组,333例)和0.1%罗哌因复合芬太尼2 mg/L组(RF组,329例)。记录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产妇及助产师满意度评分、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共有547例产妇完成试验(RN组276例,RF组271例)。RN组第一产程NRS低于RF组(P<0.05),第二产程NR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及助产师满意度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中尿潴留发生率RN组(17.75%)低于RF组(30.26%)(P<0.05),恶心呕吐、瘙痒、Bromage评分大于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7分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罗哌因复合纳布啡与罗哌因复合芬太尼相比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罗哌卡因 纳布啡 芬太尼 分娩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肺诺菌病确诊时的胸部CT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6例肺诺菌病患者,分析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CT特征。结果16例患者中单纯肺诺菌病15例,1例为播散性诺菌病(皮肤、肺)。多数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或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少数可出现咯血、胸痛。胸部CT常表现为多发结节(81%,13/16)、实变(75%,12/16)、支气管扩张(56%,9/16),其他表现包括空洞(25%,4/16)、胸内淋巴结肿大(44%,7/16)、胸膜增厚(56%,9/16)、胸腔积液(6%,1/16)、肿块(13%,2/16)。结论肺诺菌病的胸部CT表现是多样性的,常见的表现为结节和实变,少见空洞病变常发生在免疫抑制宿主,支气管扩张患者出现新发结节需高度警惕并发肺诺菌病。

  • 标签: 肺诺卡菌 胸部CT特征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慢性颈深部脓肿病例,病原学提示新星诺菌复合群感染,该患者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1年,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脓肿引流术后选用敏感性相对较低但副作用小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维持治疗,随访12个月无复发。对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不典型脓肿,应警惕诺菌感染。其抗菌治疗疗程长,首选磺胺类药物治疗,如有禁忌,备选敏感抗生素配合充分外科引流同样有效。该病罕见且临床表现及治疗特殊,加强临床、检验及药学等专科的认识及协作至关重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哌因及布比因经超声引导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收治的120例需行上肢手术的患者,男75例,女45例,年龄(46.57±4.58)岁,年龄范围为27~66岁。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罗哌因组与布比因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腋路臂丛神经麻醉,罗哌因组应用罗哌因,布比因组应用布比因,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完全失效时间)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产生时间、持续时间)各项指标,采用Ramsay镇静评分与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8 h镇静情况及疼痛情况,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因组感觉阻滞的完全失效时间[(465.28±42.25)min]、运动阻滞持续时间[(268.59±39.25)min]长于布比因组[(356.58±43.69)min、(206.51±28.59)min],运动产生时间[(12.36±2.13)min]短于布比因组[(18.59±2.6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因组术后2 h[(3.14±0.61)分]、6 h的Ramsay镇静评分[(2.61±0.45)分]高于布比因组[(2.51±0.31)分、(2.13±0.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8 h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1.26±0.26)分]、6 h[(1.58±0.52)分]、8 h的VAS[(2.11±0.71)分]低于布比因组[(1.68±0.34)分、(2.31±0.71)分、(2.43±0.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罗哌因术后麻醉效果更长,镇静效果更佳,临床麻醉中可优先考虑,但其运动阻滞时间较长,若患者有早期肢体活动需求当考虑改用布比因。

  • 标签: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Ramsay镇静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构造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寨病毒(Zika virus, ZIKV)嵌合株JEV/ZIKV包膜蛋白D393E突变的病毒感染性克隆并进行突变株的拯救,探讨D393E突变对病毒小鼠脑内神经毒力的影响情况。方法利用分子克隆和重叠延伸PCR技术构造含D393E突变的嵌合病毒质粒,并用线性化处理后的质粒片段进行转录,取得病毒RNA,电转染入细胞,获得突变株。用突变病毒、源病毒分别感染细胞和小鼠,对比两种病毒的复制效率、蚀斑特点以及脑内神经毒力差异。结果酶切结果证实:突变株JEV/ZIKV (D393E)感染性克隆成功地构建。病毒蚀斑实验:JEV/ZIKV (D393E)的蚀斑直径为0.7±0.2 mm,JEV/ZIKV蚀斑直径为1.3±0.2 mm。病毒小鼠脑内毒力检测:JEV/ZIKV (D393E)的LD50为31.51PFU,JEV/ZIKV的LD50为2.21PFU。结论ZIKV D393E突变使嵌合病毒对小鼠的脑内神经毒力减弱。

  • 标签: 寨卡病毒 嵌合病毒 神经毒力
  • 简介:摘要患儿 男,5月27日龄,因“腹泻、纳差1个月余,咳嗽4 d”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入院后查血钙3.09 mmol/L,经气管镜检查诊断氏肺孢子病。通过总结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考虑非甲状旁腺激素依赖的高钙血症,排除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及新生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家族性低尿钙性高钙血症等先天性疾病,最后,通过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诊断氏肺孢子病,排除其他因素后,诊断为氏肺孢子病相关高钙血症。氏肺孢子病相关高钙血症虽十分罕见,儿科临床医师需充分认识其特点,在进行高钙血症的鉴别诊断时需考虑此类特殊感染,并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评估。

  • 标签:
  • 简介:摘要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利多因,除了重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外,还具有突出的非局部麻醉作用。文章主要对利多因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利多因静脉输注产生的显著镇痛作用以及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达到的突出效果,其在多个炎性反应过程中发挥了抗炎作用,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在抗肿瘤、心肌保护作用方面也有不断发现。此外,利多因在治疗耳鸣、呃逆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围手术期推荐的利多因静脉输注剂量处于相对安全的范围。

  • 标签: 利多卡因 静脉输注 镇痛 抗肿瘤 抗炎
  • 作者: 茹梦 谷雷 文文 谢小云 黄爱文 宋洪涛 赖国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0年第24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药剂科,太原 03000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400016,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福州 350025,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临床药学科,福州 350025
  • 简介:摘要溶血反应是米芬净少见的不良反应。本文报道1例老年患者使用米芬净后出现急性溶血反应,评价该不良反应关联性,阐述引起溶血反应的机制,以提高对药源性溶血反应的认识,确保米芬净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米卡芬净 不良反应 溶血
  • 简介:摘要3例癫痫患者(例1女,60岁,有心脏病史;例2男,29岁;例3男,18岁)均因癫痫发作口服奥西平(例1:0.3 g、2次/d,例2:0.45 g、2次/d,例3:0.6 g、2次/d),例1、例2和例3分别在用药4、5、1 d后出现间断性晕厥或心悸。3例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提示心律失常,例1出现心房颤动、心脏停搏、Ⅲ度窦房传导阻滞、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例2、例3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考虑为奥西平所致心脏毒性反应。例1停用奥西平3 d后晕厥次数由2~3次/d减至1次/d,复查心电图仍有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在心脏科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未再出现晕厥。例2停用奥西平5 d后未再发生晕厥。例3将奥西平减量至0.45 g、2次/d并加用其他抗癫痫药物2 d后未再出现心悸。

  • 标签: 心脏毒性 心脏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停搏 奥卡西平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HE)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1例KHE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为5 d至2岁,男8例,女3例。在早期5例患儿的治疗中,不管血小板计数是多少,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普萘洛尔治疗,激素每日口服4.0~4.5 mg/kg,隔日1次,普萘洛尔每日最大剂量是2 mg/kg,分3次给药,每8 h 1次。在后期6例患儿的治疗中,以血小板危急值20×109/L为临界值,对于血小板高于危急值者,常规给予激素及普萘洛尔。而对于血小板低于危急值者,在服用激素及普萘洛尔的基础上,患儿口服西罗莫司,0.8 mg/m2,平均每12 h给药1次。其中2例患儿治疗过程中曾加用长春新碱,剂量为0.05 mg/m2。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随访。结果随访3~8年,11例中3例无血小板减少,激素和(或)普萘洛尔治疗,效果较好;1例血小板20×109/L的患儿,采用激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后瘤体消失;7例血小板低于危急值的患儿,其中5例使用激素、普萘洛尔联合西罗莫司治疗,效果良好,1例使用激素、普萘洛尔联合长春新碱治疗,并发脑出血死亡,1例使用激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后失访。结论以血小板危急值为临界值,高于此值者常规先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普萘洛尔治疗;而低于此值者在服用激素和普萘洛尔的同时,口服西罗莫司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血小板计数 实验室临界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鲁胺对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95例患者在治疗前采集血液样本为病例组,选择8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前列腺癌患者在比鲁胺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6、9、12个月的临床症状变化以及疗效,采集患者治疗后12个月血液样本为治疗组,并且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RT-PCR)法检测比鲁胺对前列腺癌患者血清miRNA-125b和miRNA-21表达的影响。结果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前列腺体积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表达量明显降低(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前列腺体积:t=6.22,P=0.00;PSA:t=5.14,P=0.00;治疗后6个与治疗前比较,前列腺体积:t=8.32,P=0.00;PSA:t=4.11,P=0.00;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前列腺体积:t=10.14,P=0.00;PSA:t=9.25,P=0.00;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前列腺体积:t=3.82,P=0.00;PSA:t=6.23,P=0.00;有效率比较,χ2=6.38,P=0.00。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前列腺体积:t=4.16,P=0.00;PSA:t=5.77,P=0.00;有效率比较,χ2=5.74,P=0.00。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前列腺体积:t=8.11,P=0.00;PSA:t=4.92,P=0.00;有效率比较,χ2=4.44,P=0.00);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miRNA-125b和miRNA-2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t=6.22、6.88,P=0.01、0.00),而比鲁胺治疗后,前列腺癌患者血清miRNA-125b和miRNA-21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比鲁胺可以减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前列腺体积,降低前列腺癌患者血清miRNA-125b和miRNA-21的表达。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有效率 微RNAs 疼痛 表达 抗原 比卡鲁胺
  • 作者: 沈轶 张海 李锋 李志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重症监护科 200030,上海市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 200030,上海市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检验科 2000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代测序(NGS)技术在诺菌肺病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例肺炎患者的肺泡灌洗液行NGS检测,发现豚鼠耳炎诺菌感染,报告该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并在PubMed上以关键词"NGS"和"Nocardia otitidiscaviarum"搜索并复习文献。结果通过NGS快速检测诊断豚鼠耳炎诺菌肺病1例。豚鼠耳炎诺菌肺病无临床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显示肺部多发空洞或片状低密度阴影,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学检验。作为目前最前沿的微生物检测技术,NGS可以更快速、更精确地鉴定致病菌。结论诺菌肺病是一种疗程长的少见病,NGS可以帮助诺菌肺病快速精准诊断。

  • 标签: 豚鼠耳炎诺卡菌病 肺炎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报道2例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合并皮疽诺菌(Nocardia farcinica)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病例1因头痛、言语不清及肢体运动障碍就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提示颅内占位,核素扫描提示脑脓肿。脓液培养为皮疽诺菌。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病例2因咳嗽、发热入院,胸片提示胸腔积液,穿刺液培养为皮疽诺菌。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皮疽诺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可出现多部位感染灶,临床表现多样,积极行脓液引流加抗感染治疗可改善临床预后,复方磺胺甲噁唑为首选抗生素。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细菌感染 肺炎,细菌性 皮疽诺卡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保守治疗、早期手术及晚期手术治疗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收治106例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男62例,女44例,年龄最小1 d,最大43岁,中位年龄94.5 d。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29例、早期手术组55例和晚期手术组22例,保守治疗组采用激素或激素联合尿素局部注射治疗;手术治疗组行手术切除瘤体,发病至手术时间<3个月为早期手术组,≥3个月为晚期手术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为瘤体消失或基本消失,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有效为瘤体显著缩小,血小板明显回升;无效为瘤体无缩小或继续增大,血小板无回升或继续下降。比较3组治疗后的总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7、14 d患者血小板值的变化;比较早期手术组、晚期手术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患者均获6~23个月随访,治愈65例,有效24例,无效12例,死亡5例。治疗7 d后3组血小板值分别为保守治疗组68(31,157)×109/L、早期手术组(294.75±150.59)×109/L、晚期手术组(221.48±148.71)×109/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3组血小板值分别为保守治疗组78(25.5,154.5)×109/L、早期手术组281(234,356)×109/L、晚期手术组(219.67±140.95)×109/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少半年后3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保守治疗组62.07%、早期手术组96.34%、晚期手术组81.82%,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术后血小板值升高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与晚期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优于晚期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应作为治疗波西样血管内皮瘤首选方案,应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临床分析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联合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106例癫痫患儿,参照密封信封法的随机分配法将入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马西平,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托吡酯治疗,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的癫痫发作次数,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脑电波背景活动和血清生化指标,评价两组患儿的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45%,49/53)高于对照组(75.47%,40/53),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儿的癫痫发作次数逐渐减少(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少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α波减少>0.5 Hz发生率、θ波增加率及δ波增加率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神经肽Y(NPY)、甘丙肽(GA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9% (8/53),对照组为13.21%(7/53),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联合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疗效显著,能明显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改善其脑电波背景活动,有效降低血清NPY、GAL及BDNF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 标签: 小儿癫痫 托吡酯 卡马西平 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与中青年奴菌感染患者在临床表现、菌种分布、体外药敏结果、治疗与预后上的差异。方法纳入2007年5月到201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经细菌培养和基因测序确诊的27例奴菌感染病例,依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并对两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7例奴菌感染中,男性11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50岁(20~84岁),中位病程3.0个月(0.5~60.0个月),其中老年组6例,中青年组21例。老年组的常见基础病为:慢性肺部疾病(4/6,66.7%)、代谢性疾病(2/6,33.3%)和结缔组织病(2/6,33.3%),而中青年组的常见基础疾病为:结缔组织病(9/21,42.9%)、慢性肺部疾病(6/21,28.6%)和血液系统疾病(2/21,9.5%);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均提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老年组中全部为单纯肺部感染,中青年组中71.4%(15/21例)为肺部感染,28.6%(6/21例)为全身播散感染;老年组患者肺部CT表现出实变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100%比42.9%,P=0.02);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的菌种分布:圣乔治奴菌3/5株(50.0%/23.8%)、鼻疽奴菌1/9株(16.7%/42.9%)、脓肿奴菌1/3株(16.7%/42.9%)、非洲奴菌1/1株(16.7%/4.8%)、沃伦斯奴菌0/3株(0/14.3%)。老年组患者死亡率为16.7%,中青年组患者死亡率为28.6%。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均为100%。结论老年奴菌感染患者常有肺部基础病,病程长,以圣乔治奴菌感染为多见,CT上常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斑片影及实变影;治疗上需多药联合,合并真菌或其他细菌感染是预后不良因素;奴菌感染的远期预后佳。

  • 标签: 奴卡菌 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