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虽然中国的宗族社会由来已久,甚至可以上溯到父系时代,但是清代的宗族制度,却是在宋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宋代具备了许多特殊的社会条件,使得由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宗族组织,不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世家大族为特色的宗族制度,或更远古的“宗法制度”的恢复,而是在新概念上的再建。它的社会基础已不是世家大族,而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基层群体。维持宗族制度的

  • 标签: 宗族法 平民 族产 宗族问题 宗族组织 宗族制度
  • 简介:徽州人之所以大批经商,道理十分简单:徽州地理环境恶劣,适合耕作的土地少,除了出外经商,恐怕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生存方法。徽州又是一个移民社会,由于交通闭塞,中原的士族在战乱时期不断迁移到这个“世外桃源”。《新安名族志》中说,从两晋起,历代迁移到徽州的名族一共有78个。迁移到徽州的士族们失去了原有的特权,但找到了强化凝聚力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宗族精神。在徽州所看到的宗祠.

  • 标签: 宗族精神 徽骆驼 《新安名族志》 徽州人 地理环境 移民社会
  • 简介:吴越钱氏出身农家,在唐末、五代乱世中“齐家治国”,把齐家与治国巧妙结合,组建开明的执政团队,推行“以人为本、保境安民、繁荣经济、造福地方”的治国方针与治家法度。经三代入团结军民共同奋斗,把两浙区域内的吴越国建成五代十国纷争中的唯一安乐之邦,把早先贫困落后的杭州建成百事繁庶的“地上天宫”,也把钱氏家族推上两浙望族的顶峰。

  • 标签: 齐家治国 保境安民 吴越文化 地上天宫
  • 简介:<正>明清以来的福建地方教育,除了政府兴办的县学书院之外,许多乡族也往往兴设乡有族的书院学塾,培养本乡族的优秀人材,以期跻身于官僚阶层,巩固和加强本乡族的社会地位。闽北的朱氏家族,是宋代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的族裔,其办学之风自宋代迄民国时期皆盛,形成一套宗族共同遵守的学规,刊载于《朱氏宗谱》之中,兹摘引如下:

  • 标签: 族学 闽北 宗族 乡族 领出 邵武
  • 简介:徽商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界的奇迹。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进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土和生漆、茶叶等土产运销外,也以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俏的商品。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

  • 标签: 徽商 宗族精神 徽骆驼 兴衰史 明朝中叶 社会经济
  • 简介:<正>清代的宗族组织是宋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遍及全国城乡,尤以南方数省为盛。宗族组织以“尊祖敬宗,联宗收族”相标榜,以血缘为纽带,以族产、族祠、族谱相维持,将同一祖宗名下的子孙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固定的血缘社会群体。这是各省宗族的共性。由于具体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差异,各省宗族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本文仅对江西宗族组织所体现出来的一般特点作些探析,包括宗族的核心部分族产、族祠、族谱的结构特点及宗族组织功能的转化趋势。

  • 标签: 宗族组织 族产 清代江西 族田 族长 结构与功能
  • 简介:徽州现存大量的宗族"族会"文书中,有许多关于其会社产业的处置文书,从其产业的处置过程、交易方式及族会产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记载,大体上可以看出传统中国农村中宗族会社组织的产业经营活动及其经营性质、产业走向,已具备近代企业经营的要素.正因为如此,对于徽州契约文书中"族会"产权关系问题的研究,对于今天深入认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解体、转型过程中会社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与"法"的关系诸问题,提供了较为翔实的依据.本文从产权关系形成的"法"的角度,重点分析宗族族会产权关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制度,并集中讨论不同族会产业的处置程序和基本制度及由之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等问题.

  • 标签: 中国 传统社会 资产运作形态 徽州文书 宗族族会 产权关系
  • 简介:族谱修撰中的攀附和炫耀基本被学界视为普遍现象,但正是这种共识,降低了其被重视的程度,进而湮没了对于粉饰背后不同宗族在建构与策略选择上的认识,而这些正是对一个宗族形成全面且深刻了解的重要面相。在《诗山凤坡梁氏宗谱》中,充斥着对南宋丞相梁克家的凸显,这种粉饰的背后,是基于梁叶构怨所带来的近一百多年的外族威胁,使得梁氏与官方有着较多的接触,进而影响到整个宗族在家族策略上,更注重在科举功名上取得的成绩。这一粉饰背后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宗族建构与家族策略选择,也体现出了在闽南乡族自治化趋势下,国家政权存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诗山凤坡梁氏 梁克家 宗族建构 家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