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豆豆读四年级了,他有一个做人类研究的爸爸。但是,人类到底是做什么的,豆豆却一直不明白。于是,今年暑假,豆豆跟着爸爸一起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知识彩虹糖田野调查是人类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需要参与当地人的生活,记录他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 标签: 人类学家 田野调查 研究资料 生活
  • 简介:羌族的禁忌源于原始社会羌人对于万物有灵和神灵、祖灵、鬼灵的信仰崇拜,具有传统久远,分布广泛的特征;羌族禁忌的核心功能是自我保护,其在稳定羌族社会秩序方面,有着一定的"社会契约"的功用,对于羌族传统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等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羌族民众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 标签: 人类学 羌族 信仰 禁忌
  • 简介:以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为例,从人类的学科视角,对蒙古族哈达文化进行阐释和分析。通过论述哈达在蒙古族仪式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得出哈达的文化角色是仪式用品、礼仪用品与礼物;进一步探讨了哈达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总结出哈达文化具有表达性、工具性以及文化表演、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功能。

  • 标签: 哈达文化 文化角色 社会文化功能
  • 简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政治人类不断遭受质疑和挑战,新政治人类适时而变,打破以1940年《非洲政治制度》定义政治人类的界限,将政治人类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权力",使得政治人类的研究视角无限延伸。新政治人类关注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政治现象,关注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精神、探寻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以及人类权力的产生和异化等问题。新政治人类的研究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抓住了政治体系变革的关键,相比于传统政治人类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 标签: 传统政治人类学 新政治人类学 人类学政治化 权力要素 田野研究
  • 简介:我以皖江音乐进课堂的文化人类研究视角,分析研究文化人类视野下的皖江音乐文化传承、皖江音乐文化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化人类视野下对皖江音乐进课堂的要求以及皖江音乐进课堂的实践路径与实践意义。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皖江文化 皖江音乐 本土音乐
  • 简介:蒙古族安代舞作为科尔沁草原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现在正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局的关注。安代舞不仅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研究的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人类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安代舞主要在库伦旗民间进行传承,学校传承方面的关注不足,相关研究更少。从教育人类的角度出发,使用教育人类研究方法对安代舞进行研究,根据安代舞的传承方式和现状,提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传承模式,并有效地开发安代舞的教育功能。

  • 标签: 安代舞 教育功能 学校传承 民族文化
  • 简介:通常意义上,人类将1940年《非洲的政治制度》一书的出版作为政治人类诞生的标志,但事实上人类与权力的交集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迹可循。要追溯人类与权力的渊源,离不开对“制度”的探讨,这里提到的“制度”延伸了传统意义上的“制度”的概念,它囊括了现实社会中人的行动所依据的行为准则与法律规定的具体化的“制度”,又涵盖了那些由历史沿袭下来的未形成法律条文的“非制度”的风俗民约。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试图探索新政治人类下制度研究的本源。随着理论的不断丰富,新政治人类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也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在新时代,新政治人类肩负着实现人自由和个性发展的个人价值取向以及追求善治的政治抱负的双重目标。

  • 标签: 制度 非制度 新政治人类学
  • 简介:撒拉族在青海循化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从艺术人类视野下对该民族婚姻习俗的分析中,可以窥见隐藏在习俗表象下的深层文化意象,使读者对该民族的婚俗文化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

  • 标签: 撒拉族 婚礼 艺术人类学 变迁
  • 简介:张承志的《金牧场》是一部具有浓厚人类主题意义的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素材。从文学人类的视角来看,《金牧场》在新时期长篇小说的创作上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融合内蒙古草原、天山、西海固等多种文化题材,更重要的是《金牧场》是张承志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一次大总结,也是作家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为我们提供了一幅20世纪80年代中国蒙古族游牧迁徙生活的全景图,为我们了解当时游牧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草原全貌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 标签: 《金牧场》 张承志 文学人类学
  • 简介:寨英古镇地处武陵山区梵净山下,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寨英滚龙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神话传说与高超复杂的编扎工艺为寨英古镇所独有。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寨英滚龙神话传说、编制工艺、舞龙仪式等进行历史人类考察,透过神话传说的背影来叙述真实的历史记忆,从而解读滚龙文化相传百年经久不衰之原因。

  • 标签: 滚龙神话 编扎技艺 历史人类学 解读
  • 简介:苏永前专著《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人类实践研究》是近年来中国文学人类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收获.作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20世纪前期学人的文学人类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无论是对原始资料的爬梳剔抉,还是立论的稳健审慎,均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学人类学术史研究的前沿水平.

  • 标签: 中国 文学人类学 20世纪前期 苏永前
  • 简介:随着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少年大量涌入城市。然而,许多从小浸淫于乡村文化的乡村少年遭遇迥异的城市文化时,既放弃了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又不能被城市文化认同和承认,产生了文化认同危机,成了游离于城乡文化之间的文化流浪者。乡村少年的文化认同危机包括价值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危机和自我认同危机。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教育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系统,应该摆正乡村教育的位序;乡村教师需要引导乡村少年进行文化反思;重视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以建构乡村少年的文化认同。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文化认同危机 乡村少年 乡村教育
  • 简介:本文对中外教育人类研究的问题意识、传统问题及当今中国教育人类主要热点问题、教育人类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阐发与梳理,以期从教育人类角度发现并提出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社会、文化之关切。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问题取向 问题分类与总结 问题意识的培养
  • 简介:教育人类致力于将人类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给民族教育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民族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人类的理论和实践支持。通过对教育人类的简要介绍,基于具有代表意义的个案分析并且梳理教育人类在中国的现状、发展、不足,揭示教育人类对我国民族教育学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民族教育学 本土教育
  • 简介:德国"教化"传统蕴含着三重独特的教育学和人类论证:作为"教化以成人"的新型理想、作为异化与复归的尺度、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受此影响,当代德国教育人类形成了三大本体性问题:一是如何基于人类形象进行教育?二是如何基于教育逻辑审视人类形象?三是如何建立人类与世界之间的教化互动关系?这三大问题互有内在关联,它们关切人类存在、关乎学科基础、关怀实践境遇,塑造着德国教育人类的关系性原点、过程性原点和实践性原点。三大本体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世界教育人类体系贡献了来自德国教育人类的声音与经验。

  • 标签: 教化 原点 德国教育人类学 本体性问题
  • 简介:中国人类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秉承多元、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情怀,聚焦民族教育发展的人文性与本土化。本届年会围绕教育人类研究理论与方法、民族教育实践问题、双语教育等民族教育政策与实践、国际民族教育比较研究四个主题。学者们展开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学术对话,睿智的思想进一步凝练了教育人类科发展方向,形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思想和新表达。依据当前教育人类科建设的特征,未来教育人类研究需要坚守良好的学术传统,同时开创研究的新范式,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人类话语体系。

  • 标签: “一带一路”战略 教育人类学 民族教育实践 双语教育 国际民族教育
  • 简介:清末民国时期,包头市北梁是“丝茶驼路”的中转站和贸易枢纽,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包头文化“根”和“魂”的所在地。自民国二年(1913年),北梁回族建立了包头市第一所回族小学——清真小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头北梁回族教育经历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中的艰难改革阶段,又经历了日军统治时期的奴化教育,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原清真小学接管,从此结束了回族几百年以来的自办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回族整体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了根本改观。但由于旧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不予重视,办学经费紧张以及回族传统教育观念和重商思想的影响,使回族青少年接受高中和高等教育人数明显少于接受小学教育人数,造成如今北梁回族人口整体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甚至影响到北梁回族的整体发展。

  • 标签: 北梁 回族 教育
  • 简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依托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地区大力开展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四川省松潘县小姓乡埃期村举行的毕曼歌节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的典型个案。它一方面促进了妮莎古歌在当地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关注,极大地带动了地方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 标签: 毕曼 妮萨 羌族多声部民歌 乡村文化振兴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东南亚研究出现了从宏观的国家研究向微观的族群研究转变的趋向.在这一转变中,英国学者埃德蒙·R.利奇和美国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的研究促进了学界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这些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也冲击了中国的民族概念理论体系.中国学者面临一个怎样定义自己国家民族概念的问题——是被动适应国际话语体系还是主动参与体系的构造?在民族概念的国际话语体系中,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话语权.

  • 标签: 西方国家 东南亚研究 族群概念 人类学转向 话语权
  • 简介: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为主导,极少有社会学、人类、民俗学、民族学学科的参与.人类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参与式调查方法获取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第一手资料;遵循民族志的基本原则,以民族志调研报告的形式客观陈述农村环境卫生的真实状况;综合主位与客位的观点,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及“联户保洁”制度的主要经验和问题;在村民参与、多方对话与合作中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 标签: 人类学家 美丽乡村 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