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形成道德的基础。通过创设糖果分享、玩具分享和奖品分享3种情景,对农村3-5岁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幼儿的分享水平较低,分享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玩具分享上存在性别和是否独生的差异,不存在年龄差异;糖果分享和奖品分享上存在年龄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和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基于对农村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分析,进一步提出提高农村幼儿分享水平的建议。

  • 标签: 农村 3-5岁幼儿 分享行为 儿童心理学
  • 简介:3D打印②是以利用计算机对打印实物的3D模型进行“切片”、“分层”,然后使用能够快速黏合成形的材料将该实物逐层叠加打印出来的技术,其定制化、高精度、低能耗等特征使之被视为颠覆性革新技术,可预见其在不同产业的广泛应用,甚至实现个人或家庭普及化③[1]。但这种颠覆传统大规模集中化生产的制造方式,使得产品更容易被复制和扩散。盗版和侵权的风险可能令传统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规制假冒、侵权行为的现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带来挑战。

  • 标签: 使用行为 模型文件 侵权行为 制造方式 打印产品 个人使用
  • 简介: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原本就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变得更加多元化.大学生在此背景下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如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多元的思想,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也出现厌学、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等不良现象.通过分析信息社会下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及行为特征,文章提出如下建议:要优化社会环境,创建优良好社会风气;大学要切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庭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良家风建设.

  • 标签: 信息社会 大学生 德育
  • 简介:作为多元录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高校自主招生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其实施效果和反响亟需了解.本研究自编态度和行为问卷对厦门市三所不同教学水平的高中的不同年级师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师生、家长最认可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作用,且高中生对此的认同度高于家长和教师;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对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在学生个体背景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在个体背景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其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对其学习行为的改变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正面宣传,不断增加教师和家长对其认同度,科学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兼顾弱势群体的改革建议.

  • 标签: 高校自主招生 态度 行为改变
  • 简介:对于以提供服务为主的酒店业,激发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对提高员工绩效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桂林酒店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心理授权、组织公民行为、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组织支持感和心理授权正向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支持感,心理授权和组织公民行为正向影响员工绩效。

  • 标签: 组织公民行为 员工绩效 心理授权 组织支持
  • 简介:检察权运行的"双驱"机制,构成检察制度的中国表达。"双驱"呈现不同的运行特征。"双驱"偏轨,具有历史、制度、观念和技术4个方面的原因。在现有制度框架提供的运作空间下,修复"自控式"管控,强化"制约式"管控,完善"外力式"管控,才能达到法治的正向彼岸。

  • 标签: 检察权 检察长 检委会 决策 管控
  • 简介:近郊村落处于城市与乡村两大系统的交接地带,随着城市的空间扩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近郊村落呈现出一系列边缘化特征:社会政策的边缘性、社会结构的混杂性、村庄发展的过渡性、社会成员的异质性。处于城市化过程的近郊村落正面临着城乡两种社会因子的交集,形成了独特的“边缘效应”。既为近郊村提供了发展条件、机遇和自主行动的空间,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缓冲带,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正确认识近郊村落的“边缘化”现象,合理利用其“边缘效应”,妥善处理政府、市场与村庄的关系,实现城乡“融合”而非农村单向度地融入城市,走“乡土型城市化”道路,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一种新选择。

  • 标签: 边缘化 边缘效应 近郊村 城市化 城乡融合
  • 简介:文章基于一项2013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的问卷调查,对工科类应届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分析发现,尽管工科类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乐观,但大部分不愿意降低求职标准。对该群体的求职意向进行分析表明,工科类应届毕业生会考虑专业发展空间,但同样倾向于体制内工作,个人实际能力和社会关系是在求职过程中影响就业最重要的因素。

  • 标签: 工科类 应届毕业生 择业行为 求职意向
  • 简介:城市是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栽体,不同时空的城市居民必然存在着多样的行为与心理,文章对两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广场及步行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从艺术和理性结合的视角阐述对策研究。

  • 标签: 行为心理 城市公共空间 步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