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3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产生虽晚,但却后来居上,并雄霸明清文坛长达五百余年,成为代表一代文学成就的标志性文体,其贡献与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本文从宏观角度分别论述了它的贡献与影响。其贡献主要有:一、确立了通俗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促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变;二、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生活;三、记录并保存了当时的口头语言,丰富了祖国语言的艺术宝库,为规范现代汉语奠定了基础;四、丰富了文学样式,完备了体裁种类。其影响主要是:一、思想与艺术的影响;二、国内与国外的影响;三、积极与消积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通俗文学 三国演义 文学观念 世界文学 思想影响
  • 简介:莫言的长篇新作《蛙》选取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工作为题材,以计生工作者“姑姑”为主人公,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不同社会群体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在文体结构上用过于真实的书信和过于虚构的戏剧相夹杂来构筑小说,三种文体相混杂,亦真亦虚、亦诙亦谐地展示了社会裂变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命运,以及他们的社会观念变迁。整部作品是多声部的“合唱”,在“合唱”中呈现出众声喧哗和多重变奏。

  • 标签: 《蛙》 “国家意志” 民间伦理 文体结构
  • 简介: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 标签: 余华 实在的苦难 死亡 生存
  • 简介:重复是作家生命情结的体现,张洁的新作《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是一篇具有重复意味的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以往小说的种种影子。张洁晚年的小说已经不再以激烈和对抗打动读者,表现的是一种长者式的宁静智慧,《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正呈现了这一写作意义。

  • 标签: 张洁 重复 灵魂
  • 简介:文革时期出版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在叙事策略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它以完全可靠叙事、谕示“唯一解”的叙事导向、隐合作者和假想读者形泉之间的极度不对等关系、各叙述要素之间的高度一致性等手段达成了对释义的绝对控制,而这种绝对控制的目的则是以文本之神谕置换读者个体经验、思想和情感,从而把读者塑造成工具。

  • 标签: 可靠性 唯一解 神谕 塑造读者
  • 简介:本文对《磨尖掐尖》中几位教师进行了分析--语文教师费远钟胆小怕事,只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英语老师郑丽争强好胜,近乎工作狂,却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语文老师莫凡宗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却也无可奈何。指出在当今高考制度下一些尖子生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他们不堪重负走向疯狂,并进而得出结论:罗伟章的小说表达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体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真诚与良心。

  • 标签: 直面现实 关注 真诚
  • 简介:重庆作家谭长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八德谣》通过对巴渝大地上一场农民起义的叙写,体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对生命和对历史的深层思索以及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和讴歌。文中的起义领袖人物形象是作家历史观的总结和表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彰显现实精神、表明民间立场、寄托人文关怀、揭示历史规律、突出巴渝文化特色是该小说的主要特征和成功之处。

  • 标签: 农民起义 哀歌 挽歌 长篇小说 《八德谣》
  • 简介:《白雪乌鸦》是一部描写100年前哈尔滨鼠疫的文学作品,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底层民众的人物形象。在鼠疫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在这种苦难面前表现出了不同的困惑和裂变,从而表现出迥异的人性特征。通过对各色人物形象的剖析,展现出普通民众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光华。

  • 标签: 东北女性文学 迟子建 白雪乌鸦
  • 简介:长篇小说《一段心灵史》是王手在其创作深入过程中堪称"短暂性回归"的一部作品,其在人物形象刻画、言语叙事方式以及小说框架的整体构建方面都显示出特有的并渐趋稳定的艺术风格,而自我主导下的男性叙事、底层生活的常态书写则是这部小说最为突出的创作特点。

  • 标签: 王手 《一段心灵史》 自我叙事 底层写作
  • 简介:本文通过对新写实主义和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考察,提出了有别于现实主义和回归传统说的日常生活写作,认为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的日常生活写作是一种新的审美实践,具体体现在反现代性、农民立场、创伤体验、孤独主体、民间信仰及审美风格、崇高风格等。

  • 标签: 日常生活 现代性 长篇小说
  • 简介:《无碑》这部长篇小说通过打工者老鸟在南方的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当下的时代风貌。这是一部关于正义、善良、爱、青春与梦想、苦难与苦难中人性伟大之光的小说。通过评论这部小说,试图为这一代打工者竖立一座纸上的纪念碑。

  • 标签: 王十月 《无碑》打工者 纪念碑
  • 简介:吕政轩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他研究陕北文化多年,尤其是陕北民歌研究,成果显著.他的学术研究起步于对陕北民歌突然而来的兴趣,当然也和一句话的刺激分不开“一个陕北人不会唱陕北民歌这是陕北人的耻辱”,这句大学同学写在他毕业纪念册上的话在偶然读到《陕北民歌精选》《陕北民歌艺术初探》后,又重新在他耳边回响.自此,

  • 标签: 学术研究 文学创作 小说 陕北 民歌
  • 简介:本文以当代女性作家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为分析文本,从"公共视域"这一反传统的全新视角切入,重新解读陈染的女性观。本文旨在论证陈染的女性观是建立在"私人生活"与"公共领域"双重体验之上的社会性别意识,从而弥补此前对陈染的片面化解读所遗留的缺憾;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此前对陈染作品偏重"私人化"女性意识研究的深层原因,反思商业化、市场化背景下女性文学发展的困境与未来。

  • 标签: 私人生活 私人体验 公共领域 女性观
  • 简介:曹远超的长篇历史小说《孟浩然》是新世纪襄阳历史题材叙事文学创作的一大收获。该作品的亮点有三:一是克服了长篇小说的文体难度,显示出驾驭复杂历史题材的艺术才能以及可贵的史诗眼光与史诗意识;二是用求真的态度演绎历史,传达出了正确的历史观,且对历史成功地实现了审美转化;三是用挚爱酿造诗意,提升了历史小说的审美品格。

  • 标签: 《孟浩然》 史诗性 圆形人物 历史观
  • 简介:小尔雅義证十三卷补遗一卷(清)胡承珙撰胡承珙(1776—1833),字景孟,号丹溪生,又号墨庄,安徽泾县人,嘉庆进士,官至台湾兵备道,究心经学,尤专意于《毛诗》。归里后,键户著书,有《毛诗后笺》、《仪礼古今文疏義》、《尔雅古義》、《春秋三传文字异同考证》、《求是堂诗文集》等。书成于道光七年(1827),自序称因感于戴震对《小尔雅》'横施驳难',乃'援引古

  • 标签: 胡承珙 总目提要 春秋三传 文疏 诗文集 小尔雅
  • 简介:对比于冰心的《超人》与王统照的《湖畔儿语》,鲁迅《狂人日记》和《故乡》中的“他”指称不明、难以明确断定.这个身份不明的“他”是鲁迅文学世界多义而深刻的显在标志,一条永远无法弥补的裂缝.随“他”而来的是言说与理解的哲学性难题.

  • 标签: 鲁迅 《狂人日记》 《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