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继庄章知组之后,汉语语音史又再度发生卷舌化运动:精组在洪音之前,见晓组在细音之前。前者一步完成,后者先经舌面化再变卷舌。这种鲁规律零星见于汉语方言,但是条件明确,允为汉语方言音韵学的一面奇丽景观。

  • 标签: 精组 见晓组 卷舌化 条件音变
  • 简介:"头敌"是一个近代汉语词语,检索现有资料,最早出现在元曲中,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第二折:"见那厮手慌脚乱紧收拾,被我先藏在香罗袖儿里。是好哥哥和我做头敌,咱两个官司商议。休提!休提!哥哥撇下的手帕是阿谁的?”

  • 标签: 前锋 汉语词语 关汉卿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语言理论建构和评价中的简约性问题,文章首先区分了五对不同的简约概念,以此为基础,对英语to和汉语“出版”的词类归属的讨论分别进行了“现象观察”“理论假设”和“理论评价”的演示和评论,认为汉语词类问题(包括“转类”问题)讨论中所谓“两个困境”只是操作困境而非理论困境,并结合数理语言学有关方法对相关讨论提出质疑。文章认为在“简约性”的标准应用上,“质的简约”、“逻辑的简约”、“真正的简约”、“理论的简约”和“体系的简约”应优先于“数的简约”、“语言的简约”、“表面的简约”、“现象的简约”及“就事论事的简约”。

  • 标签: 简约 词类 理论建构 理论评价
  • 简介:先秦汉语“NPVP”结构是一种“参照体一目标”结构,本质上和“NPNP”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其中“”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指示词的性质,其功能是提高指称目标的可及度。本文廓清“指别度”、“可及度”、“提高指别度”这些概念,并通过文本的细致分析和对照来说明“”的性质和功能。

  • 标签: 先秦汉语 NP之VP 指别度 可及度
  • 简介:从文献用例、引申原理和同步引申规律及同位关系等方面观察,“承”“听闻”义;“听闻”义由“承受”义引中;“听闻”为“承”的基义,“谦敬”、“已然”为其陪义;意义与句法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部分学者对“承”的意义的误释。

  • 标签: 听闻 引申 基义 陪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强调生活课程的主体体验,提倡建构和对话.为此,数学语言的简洁,数、形、图的优美及直观,会使学生吸引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增加他对数学的好感、兴趣.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把数学作为审美对象,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进而发展成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意识,树立审美理想,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将认识活动与审美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及健康心理的发展.

  • 标签: 审美体验 审美意识 学习之趣
  • 简介:摘要《梅雨夕》是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的代表作。描写了梅雨季节的上海一对青年男女在雨中偶遇后展开的故事。本文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马尔库塞的文学通过“新感性”完成人类解放为理论依据,对《梅雨夕》展开粗略的文学批评。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和”“允许”义探源“和”“允许”义,古书明训。《后汉书·方术列传》:“后登物故,炳东入章安,百姓未知也。炳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又尝临水求度,船人不和,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李贤注曰:“和犹许也。”今《汉语大字典》即据...

  • 标签: 《战国策》 《汉语大字典》 焦仲卿妻 用例 李贤注 后汉书
  • 简介:《集韵》“蹀,蹈也,逐也;或作殄、趁”乃是受到同形字的影响误将本来分属两个不同的词的含义混杂起来,表追逐、驱赶义的“趁”和“燃/蹀/捻/撵”是不同时期来源于方言的新词,二者之间只是历史同义词,没有词源意义上的联系。

  • 标签: 来源 《集韵》
  • 简介:符号理论在中国与西方都源远流长。在二十世纪之前,双方的互动不多,但我们仍然能够在两大独立传统之间找出关键的对应或差异及其对当下学术的影响。例如,在当今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唯物主义哲学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且还有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乃至柏拉图提出的符号三角。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学术整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西符号理论之间的直接互动成为可能,如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理论就可以借来研究中国文字,中国学者钱钟书的修辞学理论也可以运用于眼下正走红干西方的认知科学。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互动必将带来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

  • 标签: 符号理论 意义实在论 汉字分类 皮尔斯 认知理论 钱钟书
  • 简介:“择”既具有选取义,又具有去除、舍弃义,这种同词相反为训的现象,在古汉语中颇为常见。

  • 标签: 舍弃 选择
  • 简介:“随山濬川”的“随”本应为“隓”字,“随山濬川”亦应理解为“开山疏川”。

  • 标签: 大禹治水
  • 简介:1998年修订本(以下简称)问世后,有的读者认为其收录姓氏义的标准不一致,不够严谨.[1]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参考了目前通行的两部语文辞书--(1998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和(1998年,语文出版社),对收录的姓氏作了穷尽式的研究,统计出中包含汉族姓氏义的字头195个,计姓氏193个.[2]对这195个字的释义体例,我们大致归纳出三种类型.

  • 标签: 《新华字典》 姓氏 语文辞书 规范字 《现代汉语词典》 不一致
  • 简介:本文以词缀和助词的界定为切入点,从词缀和助词修饰的对象、有无意义、在词句中的作用以及发展历程等方面对比了两说的异同,认为上古汉语中的“”字不是传统所说的词缀,而是一个起补足音节、谐调韵律、整齐句式的音节助词。

  • 标签: 词缀 音节助词 “有”
  • 简介:摘要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这句话点明了读书的重要。长时间不读书,就会缺乏文学气质,言谈举止都很缺乏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不能够不读书的。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观点精准地道出了读书的种种好处。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用来探讨读书能够使教师的专业素养(理念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得以提升,也是很合适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个性风采的形成与读书实在是很大关系!

  • 标签: 读书 专业 素养 个性
  • 简介: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的形成较多地受到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视角、主观认识和情感的影响。为了探寻人类对条件结果关系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世界的条件与语言形式中的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全面地认识条件句系统,论文以现代汉语中表示条件关系的标记条件句为研究对象,从形式入手分析了条件句的形式和语义、功能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规律。从语言主观性出发,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理论,探求条件句语义的生成和表达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条件句系统做了层级和细类的划分。

  • 标签: 现代汉语 条件句 认知语言学 主观视角 认知过程 主观认识
  • 简介:摘要强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贯穿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语当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不得不注意的一个重点。本文旨在通过应用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分析带有标记词的强调句,并探讨其在对韩国学生的教学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而对韩国学生习得有标记强调句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建议。

  • 标签: 标记理论 有标记强调句 韩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