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分析、考察了让转复句“XX,就是……”,结果表明:句间连接词为“就是”的让转复句,虽与“可是”“但是”类有共性:前后间均表示让转关系。但“可是”“但是”类后项也可以为意愿类;而用“就是”连接的让转复句,后项语义表征通常只能是非意愿类。“但是”类,前后转折义较重、较明显。与“可”类、“但”类比较,“就是”属“轻转”,基本语义表示“美中不足”。

  • 标签: 让转复句 语义表征 意愿类 非意愿类
  • 简介:X还在,Y没了"与"X没了,Y还在"两种构式经一定的修辞动因重塑,从可推导出的初始义生发出不可推导的修辞义,即从语法构式演变成为修辞构式。二者作为语法构式属同义句式,但作为修辞构式却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句式。尽管二者都是通过与X存现状态的对比来强调Y的失去或存在,但各自的语义和修辞效果却因强调内容及X、Y之间关系的不同产生明显的差异。在"X还在,Y没了"演变过程中还存在两种非典型的修辞构式,可视作处于典型的语法构式和典型的修辞构式之间的过渡类型。

  • 标签: X还在Y没了 X没了Y还在 构式 连续统 修辞动因
  • 简介:摘要词汇系统是现代汉语中最丰富的部分,并且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类固定短语则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处于单词和成语之间。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X巴巴”格式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使用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同时,语言随着社会共同变化,语言的发展反应人们的心理变化,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

  • 标签: X巴巴 句法功能 语义分析
  • 简介:文章从语法意义、句法分布和语义增值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有一X没一X”结构进行了讨论。从语法意义来看,该结构主要用于时、空域,表示动作的“断续无序”义或事物的“稀疏无序”义。从句法分布来看,该结构主要位于状位、谓位、定位和补位,而且在每一句位置,表示“断续无序”义的“有一X没一X”都要求其直接成分具有时间性或动态性,表示“稀疏无序”义的“有一X没一X”都要求其直接成分具有空间性或静态性。从语义增值来看,该结构在一定语境中衍伸出了“缺量”义、“过量”义和“随意”义。

  • 标签: "有一X没一X" 时空类型 语义增值
  • 简介:X人”致使结构是在古代汉语使动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构式,表示使人产生某种生理或心理感受。进入“X人”结构中的“X”具有非自主性,“人”具有无指性,二者结合紧密,为其词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X人”在词汇化过程中,韵律上倾向于重轻式;句法上与形容词谓语或定语的功能相当,并出现了加词尾或重叠等形态现象;语义上既能表达使感意义,也表达自感意义。

  • 标签: “X人”构式 致使范畴 词汇化
  • 简介:本文把愿动词分为可能A、必要、可能B、愿望、估价、许可等六个小类,考察各小类愿动词连用形成的各种格式:从线性序列上看,挨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愿结构的称为连续连用;被其他成分隔开而形成两个或更多能愿结构的称为间隔连用。证明根据语义场理论和分布特征给愿动词分出的小类的有序性,还说明各类组合对连用的愿动词的影响,制约愿动词的质(肯定、否定)的条件。

  • 标签: 能愿动词 邓小平 愿望动词 可能 有序性 动词连用形
  • 简介:摘要“没X没Y”构式倾向于出现在消极语境中,但这与它自身的褒贬感情色彩并不是一回事,需加以区分。

  • 标签: 消极语境 褒贬感情色彩
  • 简介:以动宾式“发+X”组合的认知语义考察为基础,分析了“发+X”式心理动词的认知语义基础。从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考察了“发+X”式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指出此类心理动词在构词上体现了一个量的变化过程,并从时间量与程度量两个方面考察了“发+X”式心理动词在量性特征上的无界性。

  • 标签: 发+X 心理动词 量性特征 无界性
  • 简介:摘要“X哭(爆)了”格式在网络上兴起并广泛流行于现实生活中。它是一种述程式结构。“X”作述语。“哭(爆)了”作程度补语。本文首先分析了“X哭(爆)了”与“X1哭(爆)了”格式的不同。再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探析“X哭(爆)了”格式流行起来的原因。

  • 标签: X哭(爆)了 流行机制
  • 简介:“被增长”之类的“被X”结构是2009年度热词。这类结构“被”字的标注性扭曲了表层形式与语义关系,实际上“被”字后隐含有施事及其行为,构成了二重语义结构关系。隐含的施事及其行为在语境中可以找到或是推知,因此“被X”的真实语义不难识解。“被X”结构具有一些语用特征,并反映出一些社会意义,可能会继续流行。

  • 标签: “被X” 语义结构 扭曲关系 社会意义
  • 简介:摘要可能补语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句式语意复杂,而且在句法和语用上受限较多,因此给外国学生的学习和掌握造成了很大困难。据调查,可能补语是很多外国学习者认为最难掌握和准确运用的汉语语法之一。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并着重分析可能补语的性意义。

  • 标签: 可能补语 现代汉语 语法 能性意义
  • 简介:慈利方言里“得”的语法功能很丰富,可用作助词、助动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得”字句可分为性和非性两类,文章只对慈利方言中以“得”为标记的性结构格式进行描写和分析,该方言谓词前的“得”可构成14种格式,谓词后的“得”可构成27种格式。

  • 标签: 慈利方言 能性结构 “得”字句
  • 简介:<正>曾经自信对语言操纵自如的人们,在现代语言学的反思浪潮中,似乎已有点把持不住了:在被语言划定了的世界中,我们如何言说才不只是重复?利奇早就指出过“语言中的反创造性趋向:‘行话化’”,“这类行话可能会使我们对那种人为的简单化和类别化习以为常”,“行话取代了独立的思考。”由此引出了“到底是我们在说语言还是语言在说我们”的争议,一些不想被语言所言说的人举起了“挣脱语法的桎梏”的大旗,有人甚至扬言要“扭断文法的脖子”,似乎非如此不足以解几千年被奴役之愤恨。此举到底能否成功呢?我们不妨从理论和事实上来讨论。先考察命题:挣脱语法的桎梏。其中包含了“语法=桎梏”的子命题,语法到底是桎梏,还是言语交流的坚实底座,只待我们仔细分析就能明白这个预设本身是个假命题。

  • 标签: 诗歌语言 行话 词类活用 合法句子 魔方 反语法
  • 简介:X那些/点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指称式、叙谈式、引介式、组合式、提示式、配合式等六种。表义功用包括精炼表达与集中概括、聚焦分析与联想阐发、约量评述与小量概括三个方面。从形成动因与构式化理据看,构式化过程经历了定型与产,中间经历了构式变体逐渐弱化、减少的过渡阶段;构式化的动因主要就是高频类推,其构式义"与X相关的那些有意思、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最终形成。

  • 标签: 当代汉语 那些/点事 构式 标题 表义功用 动因
  • 简介:文章把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分为四类:“古来”类、“从来”类、“后来”类、“想来”类。这四类“X来”内部结构不同,历史来源也不同。具体来说,“古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表时间的方位短语“自/从X以来”,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自/从X以来”缩略为“X来”;“从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具有名词功能的短语“所X来”,“X”和“来”本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由于经常相邻出现,逐渐跨层词汇化为双音词;“后来”类直接从动词性偏正短语“X来”词汇化而来,不像前两类“X来”经过了形式上的缩减过程;“想来”类来源于动趋式“X来”的泛化,“来”逐渐由趋向动词(作补语)虚化为类词缀。

  • 标签: 合成词 结构 差异 来源 词汇化 语法化“X来”
  • 简介:X比Y还W"是一种传递反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反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比Y还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X比Y还W"与"X比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反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 简介:在明清时期的吴语里,有“几化”几花V‘几哈'“几罅”、“几呵V‘几吪V‘几夥'“几货”等-系可概括为“几化(X)”的方言词,并且仍保留在现代吴语里.吴语“几化(X)”最初是问数词,来源于中古汉语出现的“几许”,与上古汉语以来的问数词“几何”没有源流关系.吴语“几化(X)”由询问数量变为表示多量,其中有句法、语用等多种变化诱因.表示多量的“几化(X)”又形成AABB重叠式,“几几化化”作定语往往有标记,作补语则是无标记的,性质上近似状态形容词.语言的主观性促动了“几化(X)”重叠式“几几化化”的形成,词汇重叠是语言象似性(iconicity)在汉语构词法上的体现.

  • 标签: “几化(X)” 词形变异 意义与功能变化 语源 明清吴语
  • 简介:本文立足于语言的本体研究,尝试从内部构成出发提出自动识别"V+N"结构类型的规则.

  • 标签: “V双+N双” 结构类型识别
  • 简介: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清晰展现了元末至清末五百余年间北方话口语中性表达方式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元末出现了句末附加语助词“有”的性述补结构,但这种结构很快消亡了。元明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V得/不得(O)”式结构到了清代前期逐渐衰退,而“V得/不C(O)”式结构则在竞争中逐渐发展起来。此外,清代以来,汉语教科书中还出现了性述补结构与性助动词叠加使用的语言创新形式。而除了以上历时特征之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共时差异。

  • 标签: 朝鲜时代 汉语教科书 能性述补结构 汉语历史语法
  • 简介:摘要“1+X群文阅读”是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1”教学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X”的教学。它是语文课堂教研的巩固与深化,它重视阅读材料的结构化,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课程体系,直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 标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1+X群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