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关于古代汉语用于形容词前的"其"的词性、意义和作用,语法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作者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对"其"的训释中得到启示,对中"静女其姝"类句子里的"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联系先秦及后代的同类语言现象加以论证,从而得出结论:此类"其"字仍是指示代词,在句中以指示代词的形式修饰形容词,指示其性状之极,充当程度指代词.

  • 标签: 《诗经》 “其” 指示代词 程度指代词 状语 补语
  • 简介:<正>古汉语指示代词的转化,是词类转变的现象之一,许多人对此已有所认识,但没有系统的、全面的讨论。本文拟就有关的问题作浅近的述说。一古汉语指示代词可以转化为其它代词和非代词。指示代词可以转化为人称代词。“之”、“其”原本都是指示代词,后来转化作人

  • 标签: 指示代词 古汉语 转化 经传释词 连词 人称代词
  • 简介:指示代词语音象似动因主要有两个:语音音响度象似动因和复杂性象似动因。元音、辅音和声调的象似主要由音响度象似动因驱动,拉长声音或重音、复杂音节结构和重叠表远指主要由复杂性象似动因驱动。音响度象似与复杂性象似趋于一致,就会增强指示代词的象似性,音响度象似与复杂性象似产生竞争,就会减损指示代词的象似性。

  • 标签: 指示代词 语音象似 音响度 动因竞争
  • 简介:从语用移情角度分析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中的人称指示语,探讨说话人选择不同的人称指示语的原因及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对语境的依赖性,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语用认知理据。

  • 标签: 人称指示语 指示映射 语用移情
  • 简介:《祖堂集》中“这(者)”“那”不能单独使用,必须有连带成分。它们具有表指示的语义功能,表区别和连接的语用功能。《祖堂集》中“这(者)”“那”最基本的语法意义是指示,还出现了从指示义虚化而来的语法义。“这(者)”“那”的虚化一方面是它们自身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其”的类推作用分不开。

  • 标签: 《祖堂集》 这(者) 指示功能 虚化轨迹 类推作用
  • 简介:上古汉语的“之”既可以作为‘往’义动词,也町以用作指示代词,两种用法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考察显示,甲骨文中的“之”经历了“‘往’义动词〉过去的(时间)〉远指代词”这一语法化过程。这一削断得到甲骨卜辞语言内部、汉语史上“往、去”的平行演变、香港粤语“今”以及非洲乍得语的一些证据的支持。

  • 标签: '往’义动词 远指代词 语法化 语义演变
  • 简介:1.1连语,或作謰语,亦作联语,即连缕不绝之语。朱星先生说:“连语意即二字相连,不可分释。”今人多谓连语即联绵字,或作连绵字。联绵者,亦言绵绵不可分也。魏建功先生《古音系研究》始改称连绵词,“以明其都具有文法上的独立成意的词类作用。”考诸历史。前人所谓“连语”、“联绵字”,其实无别。如宋·张有《复古编·联绵字》、元·曹本《续复古编·联绵》及明·方以智《通雅·謰语》、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连语》等篇,其所胪列,往往重复。

  • 标签: 语素构成 续复古编 读书杂志 王念 联语 朱星
  • 简介:关于''字的构造原理,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除去四个'口',剩余的部分是指'血脉',另一种认为剩余的部分是指'犬'。笔者通过查阅《常用源流字典》《说文解字》《图解说文解字》等资料,梳理分析各种观点,得出如下结论:''是象形字,其本义为'内脏'、再引申出'器具''器量''大器晚成''器重'等词中的相关语素义。

  • 标签: 字形 字义
  • 简介:本文以汉语、韩语、日语为主要样例,考察了指示词的复杂度、指称意义和句法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差异。汉语句法位置的句法属性和语用属性的标记性差异直接影响指示形式的选择。而韩语和日语光杆指示词已失去自足性,因此主宾语位置一律采用复杂指示形式,但在定语位置上呈现差异。这种差别主要因指示词的功能分化程度不同所致。指示形式的复杂化手段的差异,导致指称形式的类型差异和功能负荷量的差异。

  • 标签: 指示词 句法位置 功能分化 量词语言 不对称
  • 简介:随着接受美学理论的发展,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伊瑟尔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的概念。他认为对本文来说,读者不是外加的,而是隐含的,是本文的形式,结构中就有的。这种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但却是潜能的。因此他将之定义为:

  • 标签: 写作状态 “失真” 接受美学理论 日记 读者 伊瑟尔
  • 简介:和许多老师一样,我喜欢听公开课。因为公开课是集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学科智慧的课。与一般老师不同的是,我喜欢关注公开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琢磨公开课上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关注多了,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对公开课上大多数学生真实的“生存状态”忧心忡忡。

  • 标签: 公开课 学生 状态 思维活动 语文教师 老师
  • 简介: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在内容上依然秉承着作家一贯关注的对象——人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的生存状态,但与先锋时期对这两个方面从抽象的人性和哲学层面关注不同,它出现了具体的时代特征,有了现实的生活场景;同时在叙事上也放弃了九十年代历史生存写作时的精美与优雅,采取了不回避的正面小说的叙述方式,这些既是作家以前思想积累和写作技巧的凸现,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探索的尝试。以下从三个方面对其主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兄弟》 个体生存 现实生活 主题 余华 状态
  • 简介: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考察了汉语状态动词"死"与其对应越译动词"chêt"各自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上的特点,从而找出两者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上的异同之处,并找出异同之处的原因。

  • 标签: 现代汉语 状态动词 chêt 对比
  • 简介:教师紧紧抓住记叙散文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即兴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进入文本的情境中,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启动学生思维,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即兴表演带有随机性,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惊奇的感受,教师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展开相关设计,势必能够形成有效的教学手段。

  • 标签: 即兴表演 引导 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