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运用象征的手法,借用大刀、三脚凳圆球的形象阐释了"幸福"、"幸运"、"正义"的含义,成功缔造了大刀、三脚凳圆球的文化意象。本文认为这种文化意象具有互文性特征,与遥远的希腊文化存在一定联系。这种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经两位译者之手,在英语文本中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 标签: 《福乐智慧》 文化意象 互文性 英译比较
  • 简介: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忍耐力的民族,其他国家可以忍耐几十年,他们则可以忍耐几百年。中国是不会被毁灭的,因此它经得起忍耐。"揆诸史实,罗素先生所论洵然洞达。

  • 标签: 中国 文化 古代 智慧 美德 中华民族
  • 简介:虽然利奥塔在《话语,图形》(1971)一书中的语图(语言和绘画)观与梅洛一庞蒂有冲突,但该书发表15年后利奥塔仍强调自己在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方面是“梅洛一庞蒂的追随者”。大卫·卡罗尔指出:“自梅洛一庞蒂以来,可能没有哲学家像利奥塔那样用艺术提供对一般话语的批判性视角的方式关注绘画批判性话语的联系\或非一联系问题。”

  • 标签: 利奥塔 梅洛-庞蒂 对话 视域 批判性 理性主义
  • 简介:"和谐美"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孔子对和谐美的追求更明显,他们都把和谐美作为一种审美理想为之追求。但他们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差异,这着重表现在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上。毕达哥拉斯音乐美学思想以数本源为基础,音乐的和谐美是由数的和谐原则规范的,同时,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以礼乐为实践途径的和谐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数的和谐 仁的和谐 音乐和谐美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讲话》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穿透着历史的足迹,贯穿着时代的强音,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实事求是 文艺观 新时期 反思 《讲话》
  • 简介:在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研究中,杨周翰堪称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早年领衔主编《欧洲文学史》,对现代主义以前的欧洲文学有着总体的把握精当的描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他步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并开始发表中西比较文学方面的论文。但他的研究并没有受到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而是强调作为中国学者研究比较文学,一定要有中国人的灵魂,也即从中国学者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文学;此外,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诗学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在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他也能自觉地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世界文学语境中考察研究。即使在对国别文学——英国文学的研究中,他也始终贯穿着一种比较的视野中国的理论视角。这些都是他能够赢得国际学界尊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纪念他并继承他留给我们的遗产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杨周翰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比较的视野 中国的视角
  • 简介:近年来,书籍的物质文化特性在西方学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书籍怎样被生产出来,是通过人工手抄还是机器印刷,又经过哪些流通环节,书商消费者在这些环节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读者以何种方式阅读它们,不同的书籍生产制作方式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阅读,这些问题催生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书籍史"。

  • 标签: 生产制作 宇文所安 诗歌写作 印刷文化 孙康宜 文学实践
  • 简介:实现全人类的普遍自由普遍平等,是反映全球化发展必然趋势的后现代文化哲学的核心价值诉求。这一价值观至少包含如下精神内容:(1)"特殊人性"向"普遍人性"转变的文化整合观;(2)"文化革命论"向"文化建设论"转变的文化发展观;(3)基于"地球家园意识""文化建设论"的文化研究的整体思维方式和和谐思维方式;(4)以后现代范畴的公有制民主制的普遍自由普遍平等为基本内涵的文化价值观;(5)以人人享有求知、有知、用知的当然权利为本质内容的普遍自由概念相应地以保障这种普遍自由得以落实而免遭侵害的公平机制为本质内容的普遍平等概念。

  • 标签: 全球化时代 后现代文化哲学 普遍自由 普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