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柯灵先生走得太急太快了一些。前两三个月,他还在写文章,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了《天上有颗巴金星》、《上海大梦》。文章仍然写得严谨漂亮、用字遣词仍然极为考究,全无力竭潦草之感。他是一位视工作、视写作为生命的人。不要说到外地开会,哪怕住医院,他都将未写完的文章带去,继续工作。到了九十岁的高龄,还能够坚持写作,周围的朋友都羡慕他。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才放下了手中

  • 标签: 良知勇气 见识良知
  • 简介:当代新儒家认定儒学传统当以孔孟陆王的心性论为宗,最具论理者以牟宗三为代表。故本文论述王阳明的'良知'说与牟宗三的'道德心',并尝试比较二者的异同。从王阳明对'良知'的理解,比较强调由功夫而本体的路径,通过克治省察、事上磨炼以回复良知,因此特别强调'知是知非'义;无涉及外在的客观知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教,明显结合了《孟子》'良知'与《大学》'致知',融会后重新做出的诠释。牟宗三以辩证法方式标举出'形而上的绝对真实',也就是'道德心',以之解释'良知',称此为'道德的形上学'。绝对真实的'道德心'通过'良知自我坎陷''逆觉体证'得以融摄道德主体与外在知识于一体,故能开出知识。牟宗三'道德心'的立论,融会了康德'道德底形上学'、黑格尔辩证法以及传统儒家心性论一脉,融会后重新做出创发。由之对比二者异同。二者揭示了主体性意义颇具'现代性'的特色,但此价值理性又与现代性的工具理性有别。但王阳明活泼泼的'良知'并不等同于牟宗三所诠释的'道德心',因为'良知'与具体客观知识无涉,'道德心'则能开出外在知识。

  • 标签: 王阳明 良知 牟宗三 道德心 孟子
  • 简介:朱熹的"良知"说是由其"格物致知"论生发开来的。就朱熹的"良知"说来看,"良知"乃"出于天",是一种"不待学"而能的灵明昭觉之知。而朱熹的"致知"论就是在穷极事物之理的过程中,推极吾之本具之知识。而"格物"与"致知"在朱熹看来是同一个过程,"格物致知"即是知觉之知与物之理的映照、对应。同时,朱熹又从心性论以及人道与天道相贯通的角度来阐发其"良知"说以及"致知"说的思想理境。正是朱熹"良知"说以及"致知"论的如上理论内涵与思想特色,使得其"良知"说与王阳明的"良知"说在思想上、理论上有着鲜明的差异。

  • 标签: 朱熹 王阳明 良知说 致知论
  • 简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乾坤万有基'、是'造化的精灵'等提法,引发了良知的创生性这一议题。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曾经对这一议题进行了阐释,但他的阐释由于'紧扣道德'立论,并将良知仅仅看作人内在的道德本体,而存在其自身的理论限度。而其他的相关阐释也由于没有对阳明学中的气论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未能很好地对这一议题给出恰当的理解。实际上,在阳明那里,气在存在论上具有更为本源的地位,而天地万物从根本上说,都是气化的产物。但气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质料,它内在地具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阳明那里被称为生理或良知。由于气内在地具有良知,固可以生生不息、化生万物。虽然气是化生万物的真正主体,但良知却是气化生物的根本动力。良知是'乾坤万有基'、是'造化的精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 标签: 阳明 良知 创生性
  • 简介:孟子虽然论及'是非之心'和'良知',但二者在其思想体系中并不重要。阳明首次赋予这两个概念举足轻重的意义。阳明以良知涵摄孟子四端,并把它归约为是非之心,然后又把是非(善恶)的根源追溯至好恶之情,认为只好恶便尽了是非。这种道德思考具有明显的情感主义特征。这其实也是源自孟子。孟子所谓羞恶即好恶之恶的一面,其所谓理义之悦我心即好恶之好的一面。当然,由好恶来界定是非善恶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好恶似乎总是带有个体性的一面而表现为私的特征。如何做到'公是非、同好恶',阳明早晚年分别提出'诚意'和'致良知'的工夫论,初时要着实用意好善恶恶,然着实用意好善恶恶又不是作好作恶。孟子和阳明的这些思考涉及道德起源、道德判断和道德动力等诸多道德哲学问题,值得仔细分疏和阐释。

  • 标签: 是非之心 良知 好恶 四端 王阳明 孟子
  • 简介:良知史观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良知作为意所构建的形器世界的法则,是实有而非虚无,万事万物及人类历史均在其发用流行之中呈显;王道理想的根本精神在于良知而非外在制度和言行,良知依托于圣贤君子这一人文力量,最终决定着人类历史的治乱兴衰;良知是历史意识构建的标准,应该以良知为准衡,删隐恶迹,减少习染对人类心灵的遮蔽。总体来看,王阳明的良知史观对虚无主义、功利主义做了批判,深刻和充分地表现了人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意义。

  • 标签: 王阳明 历史观 良知
  • 简介:对于近些年出现的'生态良知'这一概念,有必要置放在阳明心学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对一些基本问题展开探讨。首先是概念提出的必要性。从阳明的一些观点看,'生态良知'并无提出的必要,但阳明是从境界、本体的角度来立论的,如从工夫、践履的角度和当前时代的需求看,仍有提出的必要性;其次是生态良知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一体之仁、取用之智;再次是'致'生态良知的方法。应以激发'一体之仁'为根本,而其核心工夫是去私欲,同时也要善加利用外在见闻。'取用之智'则主要依赖理性也即精思来获致。生态良知被激发出之后,还需要加以存养、扩充,以使其长久保有并遍及更多的对象。生态良知的具体呈现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致'此良知也应是一个持续不断、与生命相始终的过程。

  • 标签: 阳明心学 生态良知 一体之仁 取用之智
  • 简介:关于阳明之研究,至今已若汪洋大海,不可胜计。本文比较研究的方式,从如来藏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出发,以'他者'的眼光进入阳明的'良知学'。认为'良知'在'差异与圆融''信与尺度''行动中的时间观'等方面与如来藏思想的所面临的诘难相似,进而展示'良知'圆融之外的'裂隙'的一面。

  • 标签: 如来藏 良知 差异 尺度 时间
  • 简介:在王阳明看来,人皆有至善之良知本体,但良知在后天受到遮蔽,故未必尽能为善。障碍良知者主要为私欲与习染二者,本文以前者为主要讨论对象,探讨阳明哲学中私欲的定义、根源及其影响。

  • 标签: 王阳明 私欲 致良知
  • 简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阳明学传播到朝鲜朝被霞谷郑齐斗等学者继承和发展。在对'良知'的认识上王阳明和郑齐斗基本相同。二者都把'良知'理解为'心之本体''行为之纲领''致明的对象'。但是二者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不同,对'良知'的解释上存在一些差异。郑齐斗对'良知'的认识从王明明的'良知与宇宙'的高度,转为'良知与人'的层面,更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意识活动。郑齐斗在解释'良知'时比王阳明更加注重了道德理性、人性本善的方面。而且以'生气''生理''生道'等范畴解释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命题。这是霞谷的相对于王阳明及中国的阳明学的不同特点,也是霞谷重视和强调'活理'的生态哲学特征。阳明学的'良知'精神内涵可以理解为道德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精神、力行实践精神。'良知'精神可以说是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良药。阳明学不是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精神的活生生的文化,应深层挖掘并继承发展。

  • 标签: 王阳明 郑霞谷 良知 相同性 差异性 现代意义
  • 简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虽然提出的时间相隔五年之久,二者提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二者的内涵并无实质的区别。知行合一与致良知都是要人们体认自己的本心,并按自己的本心做事。提出良知学说以后,王阳明较少谈知行合一,但从二者各自的针对性来看,致良知说并不能取代知行合一说。王阳明反对向外探求道德之理,更反对道德空谈,知行合一说仍然极具价值。

  • 标签: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关系
  • 简介:清初理学家李二曲对阳明"良知论"之得失做了精到的评判与深刻的融贯,围绕"良知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本体论、体用论、教化论。一是将阳明的"良知本体论"涵括到其"虚明寂定"的界定中;二是将阳明的"良知体用论"熔炼为兼顾体用的"明体适用";三是将阳明的"良知教化论"提炼为"明学术""醒人心"的经世智慧。

  • 标签: 李二曲 王阳明 虚明寂定 明体适用 经世致用
  • 简介:"良知-致良知"是孟子至王阳明的重大哲学问题论述。孟子以"良知"为人之主观品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涵示人的良知,前三项可以看作"良知"的德性,第四项是"良知"的知性,意示禀赋的普遍性与现成性。王阳明也以"良知"为人涵天理,但发见到"过度人欲"对"天理良知"的障蔽窒塞,所以主张以"修致与推极"施以发明。"良知-致良知"涵摄禀赋与现成,是可通义天理的人具理性,是人的主观精神的恒常品资。

  • 标签: 良知 致良知 禀赋 主观精神 恒常品资
  • 简介:王阳明在建立自己的学说之前,曾对道教的内丹修炼有过深入实践。返归儒家后,又曾以良知说对丹道做出解读和解构,然而这种批评却意外地解决了道教理论中的某些问题,给道教内丹说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刘一明为代表的道教人士吸纳良知说,推动了清代道教思想的发展。

  • 标签: 内丹 良知 王阳明 刘一明
  • 简介:作为心学的完成,阳明对孟子道德哲学中的几个基本论题做出了深化。(1)将致良知与必有事焉统一起来,突出了具体行事活动本身是道德生存之基;(2)通过见性与说性的区分,在心学立场上肯定了"生之谓性"作为见性的真义;(3)以整体性的至善融摄彼此二分的善恶。通过分析阐释阳明对孟子道德哲学的发展,可以避免对心学道德哲学的许多误解。

  • 标签: 致良知 必有事焉 具体行事活动 见性 说性 至善
  • 简介:孟子提出的'四端'和良知、良能以明性善,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经典文献重要依据,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不仅是理学、心学、气学等学派之分野,而且还是各学派内部思想深化发展的重要机缘。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良知'解'四端',并以良知学说确立其心学思想的主干。刘宗周以'良能'解'四端',打通了心学和气学。从王阳明到刘宗周,从以良知到以良能以诠释'四端',不仅在哲学上逐步精密地解决了道德情感、实践理想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对中晚明士人坐而论道风气和心学狂禅末流具有纠偏补弊和实践指导作用。

  • 标签: 王阳明 刘宗周 四端 良知 良能
  • 简介:菩提心与良知都具有扩展性的特点,一个普度众生,一个万物一体;发菩提心与致良知是佛家大乘与儒家成圣的关键;菩提心与良知均有可操作性的生成途径,且人人具有成功的可能;在具体修行上,宗喀巴与王阳明均反对一蹴而就。在以上诸多相似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藏传佛教(宗喀巴)与儒家(王阳明)虽然体系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与归旨却有相同的指向,即寻找永恒的价值存在。

  • 标签: 宗喀巴 王阳明 菩提心 良知 相似性
  • 简介: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龙场悟道为时间坐标,前期主要是从方法进入本体,自己如何证道悟道;后期则是从本体开出方法,旁助他人证道悟道。"良知说"学说作为晚年的思想总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本体与工夫打成一片。具体分析,约有四个层面:(一)"良知"(良知本体);(二)"致良知"(良知实践);(三)"良知教"(良知教育);(四)良知学说(良知理论)。四个方面上下贯通,内外一体,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在阳明的思想系统中,"良知"既是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道德活泉,也是天道流行发用意义上的宇宙本体,是一切价值产生最深层、最根本的源泉。"致良知"则是道德实践场域的开显与实现,一方面要即用见体,不断化除私欲造成的良知昏蔽现象,彻底证入良知本体,一方面又要依体起用,将良知本体之用扩而充之,使天下万事万物均呈显出价值与意义,最终将良知之知转化为良知之行。至于"良知教"显然是人间道德拯救活动的展开与落实,是"下学上达"的生命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根本的原则当为本体与工夫的一致、形上与形下的统一,从而重返生命存在的固有真实。人类的社会实践及其价值的真实到场当然需要理论形态的总结与升华,因而"良知说"既要强调良知的本体论意义,以确保人类道德实践活动形上根源的永不枯竭,也要重视良知的实践论价值,以防止形上本体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区隔,亦即无论本体论与工夫论,心性论与实践论,都必须上下、内外一起打通,同时纳入诚意、正心、致知、格物等一系列工夫系统,形成一个有体有用圆融究竟的理论系统,统合为足以安顿人的精神生命的广袤实践场域。

  • 标签: 王阳明 良知本体 致良知 良知教 良知说 四重结构
  • 简介:一个多月前,我给远在澳洲的倪蕊琴教授打了个电话,约她为即将举行的“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写份发言稿。倪老师答应了,并说她最近也想为托尔斯泰的这个纪念日写点东西。稿子很快就发到了我的邮箱,名为《重读(给一个中国人的信)》。打开一看,还是倪老师的风格,感情充沛,思维活跃,文章从托尔斯泰的东方情结谈到了托尔斯泰思想在当下的意义,发人深思。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教授 托尔斯泰 学问 良知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