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正>问:当您为《最后的遗嘱》塑造人物时,您是否从您在当地小酒吧里所遇见的人中获取了灵感?答:不,我不这么认为。书中的人物确是虚构的,但我并不是那样直接地从他们中获得了灵感。我当然不会以我熟悉的人或所遇所见的人作为原型来塑造人物。诚然,小说中的人物会与你在酒吧里所见的人很相像。可我认为我的灵感并非直接来源于那儿。

  • 标签: 斯威夫特 英国小说 福克纳 当代作家 约克大学 塑造人物
  • 简介:互文关系一直是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研究中的焦点之一.本文重新审视了作者在作品中对当代历史文化多元语境的呼应,把研究的重点从与其他个体文本之间的渊源关系移至小说与整个历史文化发展的联系.本文指出既引入历史文本又对其进行质疑解构,是一个各种话语、声音、体裁相互争鸣的动态互文.

  • 标签: 互文关系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洼地》 文学评论 英国
  • 简介:澳大利亚诗人罗伯特·的诗歌以自然诗居多.其意象生动、具体,具有流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内异质的意象往往混杂并置.经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变换和组合,诗人力图精确地再现和诠释在常人眼里被忽略的自然界中事物的特质以及个人和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微妙关系.偏爱使用明喻,选词以名词和动词居多,描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很少.他还擅长使用拟人化的动词和兼有名词性的动词.的诗歌视角十分独特,具有强烈的听觉和视觉的直观性.此外,对东方的思想和诗歌情有独钟.他的诗歌中往往夹杂着许多东方的意象,并表现出一种浓厚的禅宗的思想.

  • 标签: 澳大利亚 罗伯特·格雷 诗集 《钢琴》 文学评论 写作风格
  • 简介:厄姆·斯维夫特是当代英国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他通过对小说人物命运的考察,思考关于历史、生命、爱情、婚姻、死亡等方面的问题,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代英国社会的人生百态和时代风貌。其复杂的叙述方式涉及到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之间的种种关系,揭示了小说通过想象和虚构表现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质。他的小说几乎都是英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面貌的写照。这里文本与历史语境相互交织、密切结合共同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

  • 标签: 斯维夫特 编史元小说 文本 意识
  • 简介:英国小说家厄姆·斯威夫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失败、痛苦、空虚甚至死亡。为了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慰藉、复苏和成长,他们都将目光投入家族和个人历史中,或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目的对过去的历史文本进行重新诠释,或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重构历史。本文解读了斯威夫特的三部小说,从中不难看出,作家对心灵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思考和探索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独特理解。他通过小说告诉读者:回归心灵是一切叙事的意义所在。

  • 标签: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历史叙事 心灵
  • 简介:意大利画家何塞·瓦拉(JoseGuevara)1926年生于西班牙韦尔瓦省普韦布洛德古茨曼,曾就读于韦尔瓦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结束后,由于不堪忍受佛朗哥政权的独裁统治和对当时西班牙文化的停滞状态不满,而同几名革新人士移居法国、美国和南美洲。瓦拉移居南美州时,

  • 标签: 格瓦拉 意大利 画家 专科学校 独裁统治 西班牙
  • 简介:马歇尔·斯(MartialRaysse)1936年2月12日生于高尔夫-如昂-瓦罗里斯,是一位接近波普艺术的新现实主义者.1954年就读于尼斯文学院,1955年发表了第一批诗歌.此后,他一直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但他最大的愿望是要成为一名造型艺术家.

  • 标签: 当代 诗歌创作 文学 愿望 新现实主义 发表
  • 简介:<正>他们老是问我,前不久,万灵节前一天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我要做出那种事?他们说,我自己一个人在家呆上几个钟头也不是一回两回丁,也该惯了。那天虽然是个阴天,可也没什么让人十分扫兴的事。吃的东西是现成的:烤土豆,外加一截香肠。只要一提起这个倒霉的日子——他们现在老是提到它——妈妈就念叨起那截香肠。每次

  • 标签: “家” 香肠 万灵 气球 土豆 前不久
  • 简介:<正>今年十一月一日,京城飞落初雪,大地一片银白。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让我忆起另一个落雪的日子,并为之勃然情动。——作者记得,远在1982年底,我刚刚从魏家胡同

  • 标签: 漫天飞舞 纸书 平民百姓 天会 苦尽甜来 告诉我
  • 简介:一天晚上,布瑞克在泰晤士河河堤上慢慢地走着。他骨头都软了,想找个软椅坐下来歇歇,也想仔细考虑一下自己今后的生活。他是从多巴哥岛来英国的,据说鲁滨逊

  • 标签: 克雷 布瑞 多巴哥岛 鲁滨逊 给你 度蜜月
  • 简介:自从巴赫金以狂欢化诗学理论研究拉伯以来,拉伯就与民间笑谑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巴赫金的一家之辞一直独霸文坛。本文将另辟视角,以精英和民间的关系来重新解读拉伯,以拉伯的个案研究来辨析民间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

  • 标签: 拉伯雷 精英 民间文化 话语权
  • 简介:艾萨克·巴什维斯·辛创作中的宗教思想已经引起国际文学批评界的关注.然而,大多数评论者主要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试图通过对辛创作文本和思想的分析,归纳出其创作中反映出的宗教思想的主旋律.本文则力图从辛创作和思想中反映出的宗教思想的不同侧面,来揭示其宗教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这些复杂思想形成的过程,努力展示一个充满自我矛盾,甚至常常自我否定的辛,一个既信奉上帝又怀疑上帝的辛.

  • 标签: 辛格 宗教思想 美国犹太文学
  • 简介:<正>晴朗的秋日,寒气逼人,有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杜塞尔多夫皇家花园的林荫道上缓步徜徉。有时候一时兴起,他孩子似地飞起双脚,把覆盖地面沙沙作响的落叶踢得四下纷飞,但有时又无比忧伤地抬头仰望只剩下黄叶几片的枯树。在仰望枯树残叶对,他想到了劳柯说的话:

  • 标签: 海涅 上帝 理性 思想 爱情 作家
  • 简介:本文借用叙事空间理论的观念,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结合记忆问题,对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赫索》的叙事方式、特点以及叙事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剖析。在由大量书信和记忆并置构成的文本空间中,贝娄展现了小说主人公在地志空间中的旅程,他在社会空间中的成长和体验,刻画了一位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反思美国社会和西方文明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

  • 标签: 索尔·贝娄 《赫索格》 书信 记忆 空间
  • 简介:亚伯特·魏斯贝尔(AlbertWeisgerber,1878-1915)1878年4月21日生于萨尔布吕肯附近的圣英戈伯特.早年进入凯泽斯腾县立建筑职业学校室内画和装饰画科学习.1894年转到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897年又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从师于法朗兹·施图克.1905年至1907年曾两度前往巴黎访问,并与马蒂斯相识.马蒂斯的作品使他倾倒,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1913年被选为"新慕尼黑分离派"第一任主席.1914年,魏斯贝尔自愿从军,1915年战死于伊喷附近的弗美乐.

  • 标签: 德国 画家 魏斯格贝尔 印象主义 油画 《圣英戈伯特的宗教行列》
  • 简介:平阳的乡愁诗歌创作为当代人的心灵和谐开辟了一条精神家园的归路,他以乡愁为核心的诗大致是沿着三个向度来创作的:一是对家乡草木的依恋,对亲情的依恋;二是对那片土地上人心苦难的观照;三是对即将消逝的原生态家乡的忧虑,这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的忧虑。

  • 标签: 雷平阳 乡愁 诗歌 和谐
  • 简介: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准备修建一座体育馆。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教授们的反对。校方迫于压力顺从了教授们的意愿,取消了计划。教授们为什么会反对呢7原因是校方选定的位置是在校园的华盛顿湖畔,体育馆一旦建成,恰好挡住了从教职工餐厅窗户可以欣赏到的美丽湖光。为什么校方又会如此尊重教授们的意见呢?原来,

  • 标签: “雷尼尔效应” 留人机制 华盛顿大学 体育馆 教授 西雅图
  • 简介:祖籍江西丰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宾州大学传播学硕士、博士,曾任美国国家广播网CC/ABC总公司副总裁,自传《带剑江湖——太平洋联网CEO倩的生涯路》。镜头前面的她智慧、犀利。记者眼中的她果敢、思辨。她是一位传奇女性,以惊人的胆识跨越人生数次挫折。

  • 标签: 姻缘 沙发 台湾大学 传播学 副总裁 广播网
  • 简介:<正>十年前,《当代外国文学》译载了金斯伯的《嚎叫》引起关注。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人物金斯伯等人均在诗坛上喧赫一时,后转消沉。但,1987年出版的诗集《金斯伯诗选:1947-1980》,837页;1988年,诗人出版又一诗集《白色尸衣》(WhiteShroud),名声复起,从“垮掉的一代”再次上升为当代美国诗坛的耀眼人物。

  • 标签: 精神境界 金斯伯格 惠特曼 重要人物 诗歌创作 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