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近日。鸟巢版《图兰朵》赴台演出,不少台北、高雄的居民不辞辛苦.纷纷在演出当日赶到台中.只为一睹图兰朵公主的风采。当演出成功落幕,庞大的演出团队与繁重的设备仪器陆续运离台湾.而走在宝岛的街头巷角,却还总能听到谈论《图兰朵》的声音。

  • 标签: 《图兰朵》 台湾民众 演出 成功 称赞 设备仪器
  • 简介:美国华裔跨文化剧作者用英文创作的戏剧,对中国京剧在美国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国京剧元素在这些剧中的运用,不但给这些剧增加了多元文化戏剧的色彩,而且也使中国京剧元素产生了新的含义。本文通过研究黄哲伦的两个剧作对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探讨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以及京剧在成为国际戏剧资源时的演变和发展。

  • 标签: 中国京剧 美国华裔戏剧 黄哲伦 《新移民》 《蝴蝶君》
  • 简介:本文通过探讨《父亲》的戏剧风格、主题和深层文化蕴含等问题,来揭示现代戏剧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它代表着一种"未来的戏剧"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世界的观察角度和世界呈现方式的双向根本变化。

  • 标签: 斯特林堡 《父亲》 戏剧风格
  • 简介:戏曲艺术,是我国独特的戏剧形式,它是中华艺苑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世界剧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石。我国这种独特的戏剧——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即歌、舞、音乐、杂技和滑稽谐谑的表演,随着时代的演进,历经汉、晋、隋、唐,这些艺术因素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初步融合,到宋代,终于形成了以唱、念、做、打

  • 标签: 中国戏剧 戏剧史 艺术因素 讲唱文学 戏剧形式 戏曲艺术
  • 简介:在马拉美不多的文学创作中,三部戏剧作品《希罗底》、《牧神》与《依纪杜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马拉美戏剧创作的生命力在于他真诚地吸收了20世纪之前、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经典的戏剧创作—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又以自己的诗学为出发点,揉以形而上美学的思考,划出了一道以时代为背景、又超出时代维度的流星轨迹。这可以说是其戏剧观之现代性的一个体现。

  • 标签: 马拉美 戏剧 诗学 莎士比亚 张力
  • 简介:戏剧从祭祀活动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其具体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戏剧是情节和行动的统一;二、它是一门立体的、综合的、集体创造的艺术统一;三、它是观演交流且为一次性的艺术。

  • 标签: 戏剧艺术 整一性 综合性 一次性
  • 简介:在上个世纪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莎士比亚在战后英国戏剧中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再写"文学的出现:一方面,透过"再写",莎士比亚作为"大写"作者的身份被消解,其"圣经"般的文本成为众多互文溪流中的一脉;但另一方面,"再写"也是一种"活者与亡者"之间的对话,是莎剧在20世纪语境中一种独特的诗学存在,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文本修正和衍生。

  • 标签: 莎士比亚 战后戏剧 再写 颠覆 存在
  • 简介:穆旦1940年代的许多诗篇充满相互矛盾、冲突的情感、经验,这些"戏剧性"诗思是成就了穆旦作为中国杰出现代主义诗人的"丰富性",是诗人综合现实、自我、存在等多个层面的矛盾体验的结果,也是他对"尖锐"、"刺人"等审美效应的自觉追求使然。在他"反讽"的戏剧性表现方式中,有反话正说,有悖论修辞,也有结构性的异质并置情境图示。

  • 标签: 穆旦 “戏剧性” 反讽
  • 简介:泰戈尔(1861-1940)是印度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东方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者,也是近百年来少数几个在中国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但纵观我国近百年来的泰戈尔研究史,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泰戈尔戏剧在中国受到冷遇.所谓"冷遇"是指:A、泰戈尔的戏剧进入了中国,但反映不热烈,出现热情翻译与研究冷淡的反差;B、与泰戈尔其他类型的作品相比,其戏剧在中国的遭际尤其冷清;C、以戏剧在泰戈尔创作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对其戏剧研究的分量很不相称.

  • 标签: 泰戈尔 戏剧 印度 中国 文学研究
  • 简介:克里斯托弗·马洛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戏剧通过富于张力的戏剧氛围和雄壮有力的无韵诗行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的气魄以及人的无限欲望和追求。他对人的欲望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心理、社会、伦理和哲学的意义。从伦理的角度研究马洛的戏剧,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马洛的成就和局限。

  • 标签: 克里斯托弗·马洛 戏剧 欲望 伦理维度
  • 简介:<正>十三年来,魁北克的戏剧创作成绩斐然,数量大且品种多,使人难以理出各种新趋向和当前不同的探索。但经过粗略分析,可看到三种不同的流派:一是被相当多女性剧作家统治的新现实主义,她们作品反映的是女权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二是以戏剧形式为创作核心的青年派;三是八十年代形成的集体创作运

  • 标签: 后现代 魁北克 新现实主义 女权运动 戏剧创作 戏剧形式
  • 简介:王国维认为构成戏曲概念的规定性有四大要素,即歌、舞、演(代言体、扮演)、故事,四者缺一即不构成戏曲。而戏曲之兴,始于歌舞;歌舞之兴,始于古之巫。屈原《九歌》恰是巫觋祭神之作,其中多数作品有歌有舞,有明显的扮演,有鲜明的故事情节,而《湘君》《湘夫人》两篇作品除具备这些戏剧因素之外,还具有十分强烈的抒情性和表演性,其实已然存在了后世戏曲的萌芽了。

  • 标签: 《湘君》 《湘夫人》 戏剧因素 歌舞 扮演 故事性
  • 简介:19世纪中期(1830-1850)英国小说的繁荣,主要归因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人民大众异常活跃的精神面貌.但思想家J·S密尔(JohnStuartMill,1806-1873)对小说所持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尴尬处境."文人雅士普遍以诗为乐;而浅薄寡闻者则痴迷于小说"(Mill71).

  • 标签: 康拉德 小说艺术 英国 叙述形式 审美体认
  • 简介:<正>1927年夏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脱稿。1928年该剧在百老汇公演,随即在纽约,接着在全美引起轰动。《奇》剧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441场,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观众人次数以万计。两个巡回演出团连演三季,所到之处均打破该地的票房记录。剧本发表后立即成为全国畅销书。1932年被改编成电影。奥尼尔因此剧第三次荣获普利策奖。《奇》剧成为奥尼尔在世时上演的全部剧目中最成功的一部。它的魅力在于它的奇异,它的一些与众不同的

  • 标签: 戏剧特色 主题意义 百老汇 戈登 观众 表现手法
  • 简介:荣获2005年普利策戏剧奖的《怀疑:一则寓言》是新时代下对过去的一次回望。时代是变化的,作者尚利要揭露的问题却长久存在。本文针对该剧的主题思想、情节、主要角色、写作手法等展开进一步分析,力求从创作者角度还原作者写作思路,展现新世纪下美国戏剧的独特风格,并从人性与社会责任层面解读这出精彩戏剧的深刻内涵。

  • 标签: 怀疑 信仰 戏剧 人性
  • 简介:<正>跋娑(Bhāsa)是一个被埋没的作家。人们在其他梵语作家的作品里,知道有跋娑这样一个人,但他的作品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却不为人所知。约在公元四○○年的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Kālidāsa)在他的剧本《摩罗维迦和火友王》(Mālavikāgnimitra)的序幕中,曾提及他以前三位戏剧家的名字,跋娑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是索迷拉(Saumilla)和迦毗浦德罗(Kaviputra,意译“诗人之子”),并说跋娑是他所不能抗衡的诗人。

  • 标签: 戏剧家 作品 历史时期 作家 古典戏剧 公元
  • 简介:18世纪的英国戏剧集中思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戏剧伦理学,即重商主义的经济伦理、利己主义的生活伦理、感伤主义的自然伦理。这些颇具现代意识的伦理学向度,驱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车轮,同时整合了新时代的人际关系,通向了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

  • 标签: 18世纪 英国戏剧 伦理学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女剧作家温迪·瓦萨斯坦在戏剧创作中有意识地对女性主义问题进行了探讨。她通过戏剧充分展示了现代知识女性的梦想和追求,再现了她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的困境,反映了妇女运动的成败得失,激发了人们对妇女权利、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的广泛关注。她使剧院成为表现妇女形象、呼吁妇女权利的场所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美国女性戏剧创作。

  • 标签: 温迪·瓦萨斯坦 戏剧 女性主义
  • 简介:《西厢》自传世以来,版本最多,流传最广,尽管统治者一再将它列入禁毁书籍之列,但禁毁的结果是它百倍千倍地畅销。日本研究《西厢》的专家传田章著有《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其间详细介绍的明刻本就有六十六种之多。然而自金批本《西厢》一出,《西厢》的领地基本上就由金圣叹占据了。从清初一直到清末,虽然依旧是刻者无虑千百家,但再也不是元本《西厢》盛行书市,而是由金批《西厢》大行其道了。其版本之多足可以与明刻本抗衡,有清三

  • 标签: 金圣叹 西厢记 莺莺 人生观 爱情 明刻本
  • 简介:徐訏在青年时代表现出激进地改造、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企望的同时,又超越艰难时世倾心构建一个"爱"的乌托邦,而且这种浪漫主义的构建诉求一直延续到他晚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中国的阶级斗争、民族危机要求全部的文艺必须服从于紧迫的社会政治革命的情势下,徐訏逃离了主流的话剧思潮和运动,以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姿态,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爱与愤。

  • 标签: 愤与爱 无政府主义 国民性 婚恋观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