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三十多年见证了文学理论盛极而衰发展历程。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之后会出现什么重要理论?何种理论将在21世纪异军突起?面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建构一种文化记忆批评理论。文化记忆理论因其跨学科和跨文化特性现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学研究中。哈布瓦赫、诺拉、扬和阿莱德·阿斯曼、埃尔等人记忆理论与文学批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文学书写和文化记忆都是对过去经验重构。进入21世纪,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如"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冷战、越战、"9·11"恐怖袭击等都要求我们回顾这些惨痛经验并重构文化记忆。对于书写这类历史题材文学文本,文化记忆批评可以发挥新颖而有效阐释效力。

  • 标签: 文化记忆批评 文学理论 21世纪
  • 简介: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今天,原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重要感官途径——"听"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各种"声音"在诸多文学文本中却又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本文从读图时代局限、剖析声音意义和重构"听"在文学研究中功能三个方面概括、评述国内学者在听觉领域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视觉过度运用严重限制了文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必须重拾"听觉"这一重要研究维度,而积极开展听觉研究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摆脱既有理论窠臼,则是推进乃至实现文学研究中"听觉转向"关键所在。

  • 标签: 文学研究 听觉转向 声音 文化建构
  • 简介:中国文化(人种)来源问题在清末民初是个广泛关注的话题,由法国人拉克伯里酋倡中国文化(人种)西来说具有相当影响,受到当时知识界普遍推崇。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危机中建构民族认同努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历史认识。

  • 标签: 中国民族溯源“西来说”拉克伯里
  • 简介:埃德温·根茨勒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兼翻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翻译理论、文学翻译以及后殖民理论,著有《美洲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新方向》(2007)、《当代翻译理论》(1993)等,曾与玛丽亚·铁木志科主编《翻译和权力》(2002),与苏珊·巴斯内特主编《翻译论丛》系列丛书。在本次访谈中,根茨勒教授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开始,对其中有关"操纵"、"意识形态"、"译者主体性"等关键问题做了深度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关系,以及文化视角翻译研究发展趋势。根茨勒教授认为,文化视角翻译研究有"宏观地域倾向"和"微观地域倾向",将会出现更广泛意义"多文化转向"。

  • 标签: 埃德温·根茨勒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多文化转向
  • 简介:叠音词使用是陕北方言最显著特点,不同语言结构安排,揭示着特殊文化心理。本文采用文化心理学、语言修辞学等方法,通过对大量语例剖析式分析,从而揭示语言背后深层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文化心理等特征。

  • 标签: 叠音词 显著特点 文化心理
  • 简介:英国19世纪后期作家乔治·吉辛小说《瑟尔萨》中男主人公似乎颇受批评家青睐,而作为小说标题女主人公瑟尔萨·特伦特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这似乎与吉辛以瑟尔萨作为小说题名初衷相悖。如果我们细考小说中多处出现瑟尔萨面貌描写,就可对作家初衷了然不惑。小说旨在以瑟尔萨容貌变化作为小说结构一条主线,充分展现其心智发展过程和生活状态,从而质疑工具理性主宰下现代生活。该主线与以男主人公为中心另一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从文化视角揭示生活必须关注心智培育,并且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美好生活愿景。

  • 标签: 乔治·吉辛 《瑟尔萨》 容貌 心智 生活
  • 简介:北宋诗人欧阳修咏鸟诗《画眉鸟》,情文并茂,名垂诗史,显示了一位思想先行者深邃思考与卓绝才情。而与他同时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安石咏鸟诗《见鹦鹉戏作句》,在思想高度和吟咏深邃方面,和欧阳修有惊人相似,息息相通,两首诗堪称宋代咏鸟诗双璧。不过,王安石之诗,重视者寥寥,因此很值得作一欣赏与探究。

  • 标签: 王安石 欣赏 鹦鹉 北宋诗人 寓意 《画眉鸟》
  • 简介:本文从“文化”概念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必要性所进行思考,探寻这些思考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互补和综合;展现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危机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
  • 简介:关于沈从文和湘西文化关系,几乎是不证自明。沈从文整个文学生命从此出发,并在此完成,两者如鬼神纠缠不可拆解。经由沈从文文学可以纵横观察神秘诡谲湘西文化,然后更能深一返观被湘西文化浸润沈从文文学。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文化 民族重造 两性表达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数字人文与媒介间性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论文集。该书所收录论文,在比较文化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概念,分析了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因其丰富内涵,成了翻译难点。本文以鲁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翻译为例,比较了两个鲁迅作品英译本,并尝试总结适合文学作品民俗文化翻译策略和方法。

  • 标签: 民俗文化 文化负载词 翻译
  • 简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孔子语录中最具争议也是最被人诟病一句,直到今天,在大多中国民众心中,它依然是孔子蔑视妇女“罪证”。对于此句,历代注解《论语》学者有不同说法,但也不排除为维护孔子圣人地位而做刻意回护和人为拔高。其实无论是刻意回护还是故意歪解,都远离了孔子本意。本文意在从断句及社会背景角度,对这个句子做出全新阐释。

  • 标签: 《论语》女子与小人 社会背景 阐释
  • 简介:村上春树创作于2003年《没有色彩多崎作和他巡礼之年》,讲述了三十六岁工程师多崎作解开了自己被"断绝交往"谜底,走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痛苦,从而获得了心灵成长故事。本文通过深入剖析这部作品最让人痴迷地方或者说它魅力所在,来解读它艺术魅力。

  • 标签: 成长 伤痛 文体 风格
  • 简介:由马根脑与林赛共同完成《物理学基础》一经问世,便在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了较为强烈反响,书中一些观点常常被物理学者拿来引证,反映出这本书在当时比较受到人们重视,同时该书也大大促进了唯心主义哲学普及和推广。但是随着自然科学不断发展,这本书原本一些观念也逐渐遭到质疑,很多科学家开始对其进行公开批评,认为书中存在大量谬论。本文结合自身理解,针对此书发表应有的看法。

  • 标签: 悬空 基础 《物理学的基础》 感想
  • 简介:汤显祖是一个唯情主义作家。他虽然经常性地陷入“情”与“理”相互冲突矛盾状态,直到晚年仍然为“情多想少,流入非类…‘绝想人间,澄情觉路”一类问题而焦虑,也试图在宗教意义上以“理”节“情”,但却终于未能忘情人间,仍旧是一个心性温柔多情诗人。

  • 标签: 唯情主义 童心 情理
  • 简介: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捕蜂器》里讲述了父亲克拉旱姆通过男性激素把女儿弗兰克"成功"地从女性变为男性,而被父亲违背伦理实验改变了身份弗兰克成了伦理身份混乱"兼性人"。弗兰克身份错位导致他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继而无法进入正确伦理选择过程,而缺乏伦理教诲让他无法产生正确伦理意识,无法建立善恶观。此外,弗兰克成长客观伦理环境让他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沟通。这几个因素最终造成弗兰克通过残害小动物和"弑童"来缓释"被阉割"给他带来创伤。小说表达了作者反对违反伦理道德行为,希望生活回归正常秩序强烈愿望。

  • 标签: 伦理选择 伦理教诲 伦理混乱 《捕蜂器》
  • 简介:本文讨论奥斯维辛之后重要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诗学发生之源。策兰回应历史事件主要方式,即是在作品中以被灾难标记并改变语言与形象,去颠倒、阻断、撤销纳粹意识形态所宣扬事态可直接表象性以及语言对事件在场召唤之权能。本文并不阐释具体策兰诗作,而仅仅保持为对策兰诗歌发生之基底勾勒,尝试去理解后奥斯维辛艺术与诗如何突破纳粹对世界过度表象,突破词与对象一一对应关系,从而走向先验统觉破裂之后表象自身间距。策兰对陌异者期许,暗示总体化灾难之后诗歌要求言说主体摒弃对灾难自然态度,从话语法则内在变更入手进行诗化创造。

  • 标签: 保罗·策兰 表象 灾难 奥斯维辛
  • 简介: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主要就伊恩·麦克尤恩"恐怖伊恩"时期作品《水泥花园》探究父权社会、母权社会发展演变,试图寻找一种理想社会架构,希望我们可以不断削弱性别歧视,最终实现男女平等,构建和谐社会。

  • 标签: 《水泥花园》 父权 伊恩·麦克尤恩 性别歧视
  • 简介:《巴尔塔萨一个奇特下午》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看似平淡,却颇具匠心。小说虽不魔幻,但仍然延续了马尔克斯一贯擅长象征、影射等创作手法,在看似非常常见做鸟笼、卖鸟笼日常生活背后,揭示出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冲突,彰显了普通人精神困境:人性割裂,内心孤独。

  • 标签: 象征 世俗 精神 割裂 孤独
  • 简介:宁可说,隔膜是一堵墙。凡人看墙,肉眼不能同一时同一地既看到这种墙,又看到那样墙。而宁可可以。他坐在办公室,即便暗夜里,也能看到各式各样墙,耸立在眼前,搅扰得他无法安宁。于是,他把眼前晃动各样墙态,融入到文字里,诞生了《墙》这篇小说,写尽了物质社会人与人之间,由浅入深逐内化重重隔膜。

  • 标签: 《墙》 隔膜 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