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由缅甸宣传部下属的印刷出版公司文学宫组织主办的“长篇小说报告会”在仰光举行。宣传部长吴曼山妙瑞亲自致开幕词。宣传部付部长昂泰上校、仰光专区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昂登上校、仰光专区人民委员会主席觉敏中校等出席了报告会。著名作家佐基(吴登汉)、岱梭(吴丹突)、内梭(吴谬敏)、曼丁(吴吞丁)、大学廷基(吴廷基)、德班梭拉(吴梭拉)、貌苏欣(吴缪丹)蒙育瓦温佩(吴温佩)、

  • 标签: 长篇小说 青少年文学 部长 缅甸 社会主义 人民委员会
  • 简介:<正>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但译过长篇小说,这就是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法捷耶夫的《毁灭》、雅各式来夫的《十月》、果戈理的《死魂灵》。其中《工人绥惠略夫》和《十月》或说是中篇,若从篇幅上看也可以算是长篇。四部小说都是俄国与苏联的作品,代表了鲁迅翻译的主流。它们在鲁迅译文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工人绥惠略夫》是鲁迅唯一重印的译文,《毁灭》对中国革命发生了很大的影

  • 标签: 革命者 鲁迅 苏联 游击队 长篇小说 性格
  • 简介:<正>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是一位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德语作家”,在其短短的创作生涯中,除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书信、随笔以外,还写了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三部小说均于卡夫卡死后才由其挚友和遗嘱执行人马克斯·勃洛德整理出版。这些小说的写作时间难以准确地断定,一则因为卡夫卡本人并没有对别人说过,这些作品写成于何时;二则作品手稿亦未注明日期。例如,马克斯·勃洛德认为,《审判》的主要创作时间是在1918至1919年;而卡·赫尔姆斯多夫和威廉·埃姆利希则认为,《审判》的创作时间是1914至1915年。可见说法不一。

  • 标签: 卡夫卡式 长篇小说 资本主义社会 创作时间 短篇小说 资本主义制度
  • 简介:废名的小说文本以边缘的姿态游走于城乡二元空间,长篇小说《桥》则通过诗化的创作立场来审视乡土中国,作者以形象性的文字方式进行着一种“精神还乡”,在唯美乡土的实景与虚景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 标签: 废名 《桥》乡土文学 文化心态 精神家园
  • 简介:<正>“优秀文学作品的产生,”女作家张洁说“就象一道佳肴一样:需要甜的和酸的,辣的和不辣的,需要盐、胡椒粉、蒜、姜……以及配量的鉴别力。”这种配量的鉴别力,正如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必不可少的配料一样,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当代文学来说,还不是理所当然的。在中国大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特别是在文化革命

  • 标签: 正常情况 长篇小说 女作家 工业部 张洁 优秀文学作品
  • 简介:<正>思想是禁锢不住的。甚至越禁锢,奔放的思想往往越会以更加迅猛之势迸发出来。印度尼西亚现代最负盛名的作家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恐怕就是这种类型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今年五十六岁,一生中将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过着囚禁生活。时间较长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47年至1949年期间,他被荷兰政府关押

  • 标签: 荷兰人 杜尔 杰出人物 殖民地 欧洲人 土著
  • 简介:“口述性”是由非洲本土学者提出的一个文学术语,用以描述当代非洲文学中突出的哲思表征和叙事特色。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是其具代表性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非洲文化传统中,对声音的亲近和推崇与群体性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阿契贝借助口述性将这种本土的经验与哲思在文学写作中进行了传达。本文以他的长篇小说为对象,借助民俗学表演理论,考察了口述性在文本中的叙事形态和功能,包括口述性表演框架所带入的群体性和新生性特征。口述性所携带的强大的本土文化基因和顺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需求的建构力,构成了阿契贝重新缔造非洲大陆文学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和灵感之源。

  • 标签: 阿契贝 口述性 表演
  • 简介:<正>《名妓》(原名《乌姆劳·江·阿达》是著名乌尔德语小说家米尔扎·鲁斯瓦发表于1899年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是十九世纪乌尔德语小说的一大成就。《名妓》描写了作为妓女的乌姆劳的悲惨遭遇。她出生于费斯巴德地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当她还是一个孩子时,邻居狄拉

  • 标签: 茶花女 李香君 典型性格 作品 人物性格 爱情
  • 简介:E.L.多克托罗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进军》问世不久就获得很多殊荣,被称为作者艺术创作的巅峰之作。作者以美国南北战争的史实和历史人物传记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与众不同的历史修撰风格,构建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战争历史小说

  • 标签: E.L.多克托罗 《进军》 元历史小说 新历史主义
  • 简介:<正>泰国的早期长篇小说大都是些爱情小说。人们说“爱情是小说的永恒主题。”然而,小说的主题——“永恒”,对读者说来却是一种灾难。于是,一些作家把眼光移向了异域,以国外为背景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它的开山祖师就是蒙昭·阿卡丹庚(1905—1932)。蒙昭·阿卡丹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期就对文学饶有兴趣,十八岁起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出生在一个皇族家庭,是一位亲王的儿子,因此有机会到英国和美国求学,学习法律。国外生活的体验,正好成了他日后创作的依据。

  • 标签: 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 爱情小说 作家 短篇小说 西方文学作品
  • 简介:路遥正是以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路遥在小说中悲剧人物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完成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行为,而是超越了自己反抗自己苦难的一种激情下的心血灌输,使得小说中的每一个悲剧人物都能得到生活的验证、时间的佐证,让人物形象丰满,对其的考量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都是完整的、统一的。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悲剧意识 悲剧精神 文学批评
  • 简介:小说《春尽江南》以当下中国的现实状况为切入点,描摹整个时代的轮廓,但又不止于此,小说也以女主人公身份的变迁,展现了女性个体在爱情、婚姻中的遭遇和选择。文本直接指向女性身份和生存的紧张状况。格非在书写庞家玉(李秀蓉)的追求与反抗中,探讨了社会变迁下的女性的精神与生存困境。

  • 标签: 李秀蓉 庞家玉 女性
  • 简介:<正>1988年墨西哥作家费尔南多·德尔·帕索以其长篇历史小说《帝国轶闻》轰动了西方文坛,一跃而成为举世瞩目的拉美文学最光辉的明星,并与早已闻名世界的巴尔加斯·略萨、奥克塔维奥·帕斯、卡洛斯·富恩特斯等拉美作家一起,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

  • 标签: 长篇历史小说 明星 墨西哥人 巴尔加斯·略萨 作品 法国
  • 简介:本刊选择了《美国》的第一章《司炉》和第五章《西方大旅社》。为便于读者了解全书内容,这里概述一下小说情节:十六岁的文科中学学生卡尔·罗斯曼,因受惑于女仆,且有了私生子。被父母视为罪逆,“象人们把一只描掷到门外一样”地逐出家门,浪迹美国。在赴美的轮船上,卡尔结识了一个司炉,在第一章里,卡尔为遭到不幸的司炉而仗义执言,可到头来他的好心变成恶意,司炉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卡尔,生活给了卡尔一记耳光,他颓丧之极。正在这时,轮船里出现了他的舅舅百万富翁雅可布参议员,他决定领养卡尔。卡尔在舅舅家受到款待。他舅舅远从波希米亚流落到美国,敛财有术,成了富翁,在纽约港有不少仓库、堆栈。卡尔在舅舅家里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经商,待人接物,英语,骑术,跟上层人物交往等等。但好景不长,两月后,这位舅舅就以卡尔行为不轨的罪名(实际上是卡尔跟舅舅一位朋友的女儿克拉拉的嬉戏)而把他撵走。卡尔在一家肮脏的客店里结识了两个流氓:德拉马什和罗宾逊。三人一起漫游美国。这两个流氓无耻地享用卡尔的东西,敲诈他身边的一点点零钱,卡尔对此并不在意;只是当他们偷走他父母的相片时,才感到忍无可忍,而愤然唾弃了他们。接着出现一个“好心人”——“西方大旅社”的女总厨师。她出于对卡尔的同情,给他找了个在饭店开电梯的差使(这便是本刊译载的第五章《西方大旅社》)。卡尔被迫离开旅社,又流落街头,他在市郊因拿不出证件,而被警察追捕,这时德拉马什突然出现,掩护了他。于是卡尔又落入这个流氓的手里,当了他和他姘妇的仆人。卡尔不堪忍受这种低残屈辱的生活,逃出了德拉马什的魔掌。在市郊看到了一张俄克拉何马自然剧团招生广告,卡尔便前去报考,起先被录用为演员,而后改为技工。在欢送大会上,卡尔

  • 标签: 母亲 旅社 办公室 招生广告 百万富翁 卡尔
  • 简介:郁达夫以独具一格的情绪叙事模式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哀婉而又凄迷的动人故事,形成了与传统相悖而又傲然独立于"五四"文坛的小说文体——情绪小说,郁达夫可谓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作家。

  • 标签: 郁达夫 情绪小说 叙事模式 情绪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契诃夫的一些作品,探讨了契诃夫叙述手法的若干特点,主要归结为两种独特的叙述模式:情境小说和生活流小说。情境小说的主要特点是非戏剧化和借助于情境实现叙述重心由外向内的转换,以及内在的色彩、节奏、音调起伏等因素对于叙述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活流小说的特点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和情境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叙述中较少使用高密度事件,多使用重复性场景,总体来看呈现出印象主义艺术的特征。

  • 标签: 契诃夫 情境小说 生活流小说 叙述模式
  • 简介:  欧姆真理教放毒杀人过去好些年了,阪神大地震也日益被淡忘,虽然经济仍不见景气,但人们惊魂已定,还有什么可恐怖的呢?原来恐怖的不是眼前的现实,而是小说和电影里虚构的.书店摆出一架书脊漆黑的小说,影院轮番上演海报阴森的电影,这些足以让那些胆小的人吓得不轻.……

  • 标签: 恐怖小说 漫谈恐怖
  • 简介:唐人传奇开创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鲁迅所谓“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是也。这以前,汉魏以降虽有大量的志人和志怪的叙事文学短章,但不仅故事仅具梗概没有人情委曲的描叙,而且只是札记性的谈片,创作主体并无蓄意创作小说的自觉,如《搜神记》作者干宝的创作目的,自称只在“证神鬼之不诬”,创作主体尚属于自在状态而非自为状态。因此,我称唐以前叙事艺术的历史为“小说前史”,是合于事实也合于小说发展的文体规律的。

  • 标签: 小说 创作主体 叙事文学 梗概 唐人传奇 志怪
  • 简介:<正>假如没有死亡问题,便谈不到什么“生存”问题。我们现在谈美国小说的生存,是否它面临着或面临过死亡问题呢?我们的回答是没有!然而从70年代早期便有评论家经常谈到小说的死亡问题。也有人说短篇小说死亡了。这不外乎是由于下面的原因:在电影、电视流行的时代,在后工业社会中,生活瞬息万变,生活中富有戏剧性的事物不会少于小说中所写的,因而小说普遍的娱乐价值

  • 标签: 短篇小说集 美国小说 小说家 约翰·厄普代克 舍伍德·安德森 美国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