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颗明珠,是诗歌艺术中的一座迷宫。它既古老又神秘,既摇曳多姿又变幻莫测。它的内涵是什么?它与物象、意境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关系如何?本文试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 标签: 意象表现 诗歌艺术 意境说 摇曳多姿 文学作品 哲学观念
  • 简介:意象诗”并不是“今天派”及其所引发的包括“朦胧诗”在内的、20世纪70年代末“新诗潮”诗歌运动中唯一的诗歌美学与技法,却无疑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内地诗歌所涌现的第一支具有纯正、显性气质的诗歌美学;同时,它大约也是迄今为止,影响力最为持久、辐射面最广的诗歌创作理念。“意象诗”在当代汉语的诗写里存在了30年以上!

  • 标签: 当代汉语 意象诗 20世纪70年代 诗歌美学 生命 “文革”
  • 简介:过年了,家家窗户亮着灯,把窗花映在雪地上。然而,一张脸皱着眉头,掉到深井里。一张人的口与一座井的口,重合着两个世界的愿望。外面铁窗子把守,就像电脑里的各色人等被那方形的屏幕团团围住。过去我们看到过高墙,有通红的铁丝缠绕。一群有各种愿望的人,就在里面把脸与上空的井口重合,喊话或对吻。

  • 标签: 意象 汉字 愿望 重合 铁丝
  • 简介:冬日的风踮着脚,贴着封冻的泥土踅过,黄昏寂无声息。感觉的触手伸出,我没掬一缕寒烟,坐在古老的河床边,看昏睡的太阳在高天里寂寞运行。河水很浅,裸露的河床记忆澎湃,在石罅里时断时续。夕阳正瘦。早已没有一束花能用来装饰梦境。风的鞭子便如思想般抽人骨髓,一切的感觉都赤裸着,敏锐

  • 标签: 高原 河床 太阳 骨髓 感觉 记忆
  • 简介:落叶对于我们这些拥有两个故乡之人而言,似乎喜欢对一切进行比较,并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慢慢学会了比较,用伊犁与我另外那个遥远的故乡相比,甚至于我所到过的任何一个城市相比,每一个城市因为它的人文、地理、风水、土地,有太多的差异和近似,然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城市所居住的人们的不同而不同,而对这个城市的一些普通、随处可及的东西更有所念想,

  • 标签: 城市 落叶 故乡 院子 小城 季节
  • 简介:旧时月色捧起一本宋词,就如掬起一片月光。那月光,柔和温润如母亲的手,幽怨迷离如情人的眼。它还如你翻开的一本久未打开的书,赫然,一枚树叶映入眼帘,岁月的沉淀洗尽了它的铅华,而薄如蝉翼的透明却让它更加脉络清晰,历久弥香。月是属于古人的。在古诗词里寻寻觅觅,你会发现,这

  • 标签: 三章 一轮明月 晓风残月 江楼月 凌波微步 举头望明月
  • 简介:狗狗是我们人类的好伙伴。如何让它们变得更健康,更漂亮呢?这就是犬类造型师的工作。理发师VS犬类造型师和人类的理发师一样,犬类造型师专门为狗狗梳理毛发,打造各式各样的外貌造型。根据顾客的头型理发。

  • 标签: 犬造型师
  • 简介:灯下夜读,姚郭梅的马吉走进了我的视野。《马吉》(见1999年第6期《大家》)不是作者那种写实性摹拟想象的文本,倒好像是一篇充满着虚拟想象的神话。虚拟性或曰假定性本来是小说文体的特征.只不过姚鄂梅的这篇小说其虚拟性有极大的思维跨度.在给主要人物赋予文化内蕴方面具有极大的理想成份。把天边的月亮拉过来给幽暗的石屋照明。

  • 标签: 姚郭梅 《马吉》 小说 文学评论
  • 简介:《老生》整体结构独特,内部采用多声部配合的结构方式,运用巧妙的衔接来完成叙事结构上的转换,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实现了小说中国的初衷。《山海经》的诵读讲解与老唱师百年世事的讲述思考共同将小说的重心立于远古中国的历史与百年中国历史空间之中,实现了对百年中国人命运的关注。老唱师和讲《山海经》的饱学之人共同构成了贾平凹复杂的精神投影,他们与作者一道讲述中国故事。同时,《老生》中设置了梦和其他一些独特的意象,它们共同推进小说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看,百年的秦岭故事就是老生的一场大梦。

  • 标签: 贾平凹 《老生》 结构 历史 意象
  • 简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去宝溪,住曾轶星家。宝溪是个乡,地处龙泉西南部,距市区六十来公里,山清水秀。宝溪的山叫披云山,又名天师山,用曾轶星的话来说,是三江发源地,实际上是个分水岭,从这里形成的宝溪、住溪和八都溪,分属闽江、钱塘江及瓯江三个水系,资源之丰沛、水质之得天独厚可想而知。曾家左侧就是一条水清

  • 标签: 意象水碓 水碓龙窑 青瓷意象
  • 简介:台湾五六十年代的诗坛对诗歌意象十分重视,痖弦也不例外.他"完美而独特"的诗歌意象受到了众多论者的好评.本文试就痖弦诗歌的意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对痖弦诗歌作一整体性的观照.

  • 标签: 弦诗歌 痖弦 诗歌意象
  • 简介:贾平凹在《怀念狼》后记中说道:“我热衷于意象,总想使小说有多义性,或者说使现实生活进入诗意,或者说如火对于焰,如珠玉对于宝气的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怀念狼》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意象的多义性的追求,具有数象层面的主题蕴含和义理层面的主题旨归的多重意趣。一数象层面的主题蕴含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置上。笔者在《论〈怀念狼〉情节的神秘数象》中,已阐述了贾平凹以“三”数的灾变性所蕴含的种瓜得豆的怪诞性情节主题,流溢出作者浓重的宿命观。而从人物形象的设置和人物类象的蕴含上看,《怀念狼》折射出了转型社会人类理性与情感的双重焦虑和内在冲突。《怀念狼》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以

  • 标签: 《怀念狼》 文学评论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写作手法 贾平凹
  • 简介:生命的符码印记了空间本身的建构意义,以此为切点关注经典动画的研究成为文艺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影视动画作品以图像诠释主题,其对空间意象的建构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维度";本文以"现世""思维""转换""通连""异域"为观照层面,以"惯常的生活""奇异的想象""符号的传递""黑暗的预设"与"现实的超越"为论域,对经典动画的空间意象进行阐释分析,实现了对生命存生状态的关注与生命意义的追索。

  • 标签: 动画电影 成长主题 生命 空间意象
  • 简介:<正>一、文化意象的来源我国古代艺术理论以及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意象。比如在《周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的文学就十分注重意象。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意象也有类似的论述:"独照之匠……此盖驭文之首术……"在刘勰之后的文学大叔王昌龄、

  • 标签: 文化意象 文学作品 译入语读者 尽意 独照之匠 意译法
  • 简介: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所处的年代正是东晋战乱频仍的时代,这一时期政局动荡,给百姓带来了不安,同时也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生命。当时的大环境下,玄言诗的地位较为稳固,文学创作较为平淡,而陶渊明的创作却打破了这种寂静,打开了中国诗歌走向繁荣的大门,无论是其创作风格上还是审美观念上,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中国诗歌 陶渊明 意象分析 文学创作 魏晋时期 优秀作品
  • 简介:柳永有一首写杭州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蛾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一位诗友切磋于我说:《望海潮》上片在“烟柳画桥”的一片承平气象中,插入“怒涛卷霜雪”,“怒”字会否破坏整个“清嘉”的氛围?诗友所提乃诗歌中不同性质的意象即异质意象之间的谐切问题。细按此词,上片起头为“提”,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挈出描写的两个重点:“东南形胜”和“都会繁华”。以下为“承”。“烟柳画桥”三句和“市列珠玑”三句写“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形胜”。这样写,突出了杭州的两个主要特色:地理上有钱塘江之天险,经济上得大都会之富足。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景象,也是诗人着意表述的亮点,统一于赞美杭州之主旨,并不矛盾。

  • 标签: 意象 异质 《望海潮》 “怒”字 东南 杭州
  • 简介:《圣经》故事中时常出现蛇的形象,最著名的自然是"原罪"中引诱人类始祖夏娃和亚当吃下善恶果的蛇(serpent)。本文从这个蛇的形象出发,进一步探讨在《圣经》中呈现出的蛇的形象及其所传递的意象,以及这样的意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形成始源及其影响。

  • 标签: 《圣经》 善恶 意象
  • 简介:诗的欣赏起兴于意象。自古以来“飞鸟”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典诗赋意象。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在诗歌中飞鸟不仅化作爱恨情仇的象征,还寄予着诗人迥异的心境与纷杂的世事。

  • 标签: 诗歌 飞鸟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