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关于当代文学发展进程的学术会议纪要陈静编译1996年12月在莫大哲学系召开了题为“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发展道路及诗学问题”的学术会议。50多名俄罗斯学者参加了会议。全会的主要议题是20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文学博士C科尔米洛夫...

  • 标签: 当代文学 发展进程 学术会议纪要 俄罗斯文学 当代俄罗斯 现代主义
  • 简介:在1963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语言,提出了他著名的复调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对话思想。他说,“复调小说整个渗透着对话性。”本期刊出三篇文章,分析审美活动中的对话性。

  • 标签: 审美活动 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学问题 小说语言 复调理论
  • 简介:<正>世界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协会组织的"第七届世界俄语杂志编辑会议"经国家教委批准于十月下旬在北京外院召开,历时一周.苏、美、波、保、捷、蒙等外国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主办单位是我国北京外院的《俄语学习》和《当代苏联文学》、

  • 标签: 俄语学习 国家教委 外国 杂志编辑 苏联文学 主办单位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非平等、“非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非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
  • 简介:2016年11月25-28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集美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新世纪文论话语实践回顾与反思: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在厦门隆重召开。会议以“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为指向,

  • 标签: 回顾与反思 第九届年会 学术研讨会 外国文学 诗学研究 话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