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我刊今年第一刊登鲍·瓦西里耶夫《后来发生了战争》在我国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不久前,我们收到清华大学附中一位同学来信,信中说:"这篇作品,在班上引起了轰动,几乎一半的人都看过了.有几位住校同学是晚上熄灯后躲在水房里连夜读完……我们团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就连平时不爱说话同学也踊跃发表自己感想."我们还收到不少畅谈感想、评论作品来稿.本期以"《后来发生了战争》读后"一个总题,发表一短文.作者是大、中学生,研究生和中学教师.他们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感想.特别是中学生议论,很有意思.尽管观点不一定全面,但他们有热情,肯思考,说是心里话.我们欢迎更多青年读者参加"读者谈"活动.

  • 标签: 战争 作品 典型环境 三十年代 献身精神 评论
  • 简介:俄国文学在《伊戈尔远征记》辉煌之后蛰伏了500年,从彼得一世起开始对西欧文学进行模仿和追赶,到了普希金时代开始表现出独立意识,到了30年代完成了自立蜕变,其标志就是普希金司汤达在相近时间各自独立地完成了本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探索并创作出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品。

  • 标签: 俄国文学 普希金 现实主义 自立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作品对乱伦现象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浓厚兴趣深刻揭示。前者“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表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近来,国内外对斯大林不同看法又引起一阵不大不小波澜。因为观点、立场、信仰不同,对一个政治历史人物有不同看法和评价,本是正常。各种不同价值尺度和取向为人们崇拜任何类型历史人物或为之辩护提供了足够依据。可惜,大多数至今仍在歌颂斯大林的人没有这种勇气,不敢亮出自己价值尺度。1999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第4、5连载一篇文章《并不神秘斯大林——记者维·科热米亚科哲学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谈话之一、之二》,就是这类文章典型代表。

  • 标签: 列宁 斯大林 政治历史人物 价值尺度 共产党 历史现象
  • 简介:通告鲜花马·萨里玛夫杨衍春译塔吉·哈吉耶维奇上班经常迟到,准确地说是“办事”耽搁了。不过,当领导就应这样。瞧,今天塔吉·哈吉耶维奇又迟到了。他走进办公区,下属们往常一样站着迎接自己主任。塔吉·哈吉耶维奇和善地向大家点头致意,这时他发现拉利雅不在...

  • 标签: 部门主任 通告 哈吉 同志审判会 “办事” 严重警告
  • 简介:19世纪上半俄国人中国观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一时有多位来华俄国人在其行纪中就中国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社会与风俗运用了不同于18世纪负面评价套语。中国由18世纪令人艳羡文明国度沦落停滞、腐朽、落后代名词。欧洲社会进步、黑格尔等人历史哲学、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成员来华行纪深刻影响了来华俄国人关于中国书写倾向并与后者共同促成了19世纪上半俄国人中国观转向。

  • 标签: 俄国人 行纪 中国观转向
  • 简介:老子哲学构成了欧洲古典哲学最重要思想源流之一,其辉煌学术地位,足以同古希腊最伟大先哲柏拉图相提并论。林语堂在考察欧洲哲学史之后曾经指出:“在孔子名声远播之前,西方少数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据统

  • 标签: 老庄学说 托尔斯泰 哲学 俄罗斯 文学
  • 简介:苏珊·佩特瑞丽所著《表意理解》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详细介绍和评论了一位几乎被学界遗忘伟大英国学者,一位有着“符号学之母”之称表意学家——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该书堪称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其意义在于发现了维尔比女士,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这位表意学家,从而进一步促进符号学发展。维尔比巴赫金虽素未谋面,却持有诸多相似的学术观点。本文对此简要介绍,架起二者“对话”之桥,一方面在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逝世(1912年)lOO周年之际缅怀其重大学术贡献,另一方面巴赫金对话理论提供新渊源基础和学术背景。

  • 标签: 维尔比 巴赫金 表意学 超语言学 对话 佩特瑞丽
  • 简介:在俄罗斯语言哲学史上,巴赫金和施佩特是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们同为学术造诣登峰造板的人文学者,在多种学科领域卓有建树。人在符号学上成就对后来代表俄罗斯符号学最高成就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和其他学者符号观有着直接影响。而施佩特不少巴赫金相似相通观点甚至旱于巴赫金许多年就已提出并且影响了巴赫金。但巴赫金亦超越了施佩特,把符号学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施佩特 符号学 符号 意义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影子”。人由生命意识“虚空”转向精神状态“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文本世界中。以索罗金代表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京西外研社大厦里暖秋北京这个深秋,凉意似乎不比往年,于深秋在京西外国语大学别致外研社大厦中举行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20周年年会,也同样始终洋溢着热烈和温情。在为期四天(11月11-14日)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俄语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济济一堂,共同回...

  • 标签: 中国 俄罗斯 文学研究 1980-2000年 综述
  • 简介:我们在宇宙中生活着,宇宙无限宽广,充满了无穷奥秘。地球是生命存在之源,而人则是世界上最进步生命方式。马克思认为,人必须通过哲学进行自我解释。人类得以在这个神奇宇宙中生存和发展,是依靠了各种必要条件。比如,物质、能量和信息(语言)。许多学者认为组成宇宙需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但是人们认识这三个要素时间是有先有后。认识物质最早,因为它最容易认识。“物质”是指一种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占有一定空间、有重量实体。“能量”这一概念是人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才产生,后人们用之来形容宇宙所包含一切推动物质运动动力。“信息”概念产生得最晚,是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后才产生。但人们很早就利用信息来维持生存。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一旦听到虎狼吼声,就知道虎狼来了,便马上集合起来预防其攻击。在这里吼声是载体。信息是指各种事物存在或运动情况藉某种载体从发源处传达到另一个地方运动。信息发源处叫信源,信息接受者叫信宿,从信源到信宿空间叫信道。宇宙间有信息,才有了存在着和运动着物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信息不是能量本身,而是作为它们表征一些事物,因为信息是不能脱离具...

  • 标签: 文化关系 文字文化 试析语言
  • 简介:<正>作家坐在自己房间写字台后面。突然一位批评家走进来看他。“怎么回事!”他高声叫喊道,“自从我写了那些反对你东西以后,自从我在所有那些大块文章、短评和通信文字里,就象二二得四一样地证明了你不仅现在没有——而

  • 标签: 作家 文字 批评家 荷马史诗 写字台 五十年
  • 简介:文学“意义”往往是被赋予,就像一个作品之成为“经典”,当然有作品本身价值因素,但同时也可能是文化权力或意识形态化结果,“红色经典”命名流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此,与其讨论什么作品可以成为经典,经典非经典关系,经典标准是什么等等,不如去看看经典是如何成为经典,这背后有着什么样机制。就像福柯说真理,不一定要追究真理错、是非,更重要看看真理是如何成为真理,某种东西一旦成为“真理”,它又是如何把人置于它控制之下

  • 标签: “经典” “真理” “红色经典” 意识形态化 “意义” 文化权力
  • 简介:施佩特与巴赫金同为20世纪俄国著名符号学家、哲学家,他们对于语言符号思想构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施佩特首次提出“深层符号学”理论,并构建语词内部和外部动态模型;巴赫金首次阐释话语符号性特征,并提出以对话主义核心“超语言学”理论。本文对比了施佩特与巴赫金语言符号思想,发现他们虽然理论溯源和研究对象不同,但在对语言符号研究方法及理论构建上具有相通性:施佩特从微观层面阐释了语词不断变化特征,巴赫金从宏观层面解释了话语中对话也具有动态性,且都阐明了语言符号社会性本质。

  • 标签: 施佩特 巴赫金 语言符号学 动态 对话
  • 简介:本文尝试对施佩特和雅各布森学术渊源进行对比研究,从诗性功能思想、言语交际理论和形式论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人均强调艺术文本诗性功能主导,并对言语交际不同功能进行了区分。相对于雅各布森对形式论偏爱,施佩特尤为关注艺术文本中“作者声音”。人在诗性功能和言语交际上相似看法,体现了学术思想传承和共鸣。人在形式论上彼此相左,凸显了各自不同研究路径。

  • 标签: 施佩特 雅各布森 诗性功能 言语交际 形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