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我与巴达见面时,她立刻澄清了《艺术世界》对她的几个常见误解。她常被称作“摩洛哥本土艺术家”,但在她的解释中,这是个误导性的描述。虽然她父母是摩洛哥人,她在丹吉尔(摩洛哥北部港口城市)成长,但是她出生在巴黎,现在已经在纽约生活了五年。还有一个误会她说她经常被描述成一个“摄影家和电影制作人”。

  • 标签: 电影制作人 摩洛哥 艺术世界 港口城市 艺术家 误导性
  • 简介:瑞士艺术家汉斯·阿里曼的公共雕塑以金属、沥青等工业材料为媒介,作品往往给人以冷峻、理性的感受。抽象的几何体块通过“依靠”“拥抱”等感性形式组合,并配以音乐般的节奏感。不管是作为雕塑家还是工程师,他对于公共空间的理解和实践总是着眼于城市与人的关系,身份的特殊性也使他有别于学院雕塑家的创作气质。

  • 标签: 工业材料 抽象雕塑 公益
  • 简介:这篇文章是皮耶兰·卡瓦尔基尼对路易莎·比亚进行的一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比亚的创作理念。比亚视绘画为一种书写的方式、一种思想发展的记录,记录那些特殊的时刻以及时间的流逝,她希望通过绘画来探察人类之间的多重联系。比亚虽身为移民,但她并没有以移民的立场,而是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旅行中的人,并从新的视角看待变化中的景观和文化。对她来说,景观是人类状况和精神的一种隐喻。在拉比亚的画作里,既有她自己对生命的想象,又表达了通过其他人的眼睛所看到的生命和视觉景观,她的创作试图将自己的旅行融进其他人的旅行之中。可以将比亚的作品看作是对生命、死亡、孤独、时间等的一种思考,也可以将其解读为比亚试图进入自己以及进入他人内心的一种旅行。

  • 标签: 旅行 移民 生命 时间 空间 景观
  • 简介:·瑞贝(HillaRebay,1890—1967)——一位德裔女画家,"非客观"绘画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前身)首任馆长,古根海姆美术馆创建人之一,1928年开始协助所罗门·古根海姆(SolomonR.Guggenheim)汇集了大批可观的艺术藏品,并成为他的首席艺术顾问。她提出了"非客观"艺术(Non-objective)的概念,,并为这门新兴艺术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瑞贝是个画家,更是位成功的美术馆经营者,在她77年的生涯中,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热爱的事业,促进了"非客观"艺术的发展,致力于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建立。古根海姆美术馆(SolomonR.GuggenheimMuseum)是纽约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是美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法兰克·洛伊·莱特(FrankLloydWright)晚年的杰作。自1959年建成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以至于其它博物馆的设计都无法与之相媲美。

  • 标签: 古根海姆美术馆 希拉·瑞贝古根海姆 艺术希拉·瑞贝
  • 简介:张晓,1955年生于武汉,197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并留校任教。1997-1981年随蔡里安先生,潘鹤先生进修。

  • 标签: 雕塑专业 美术学院 先生 潘鹤
  • 简介:纤维艺术,源于编织艺术,因人类社会早期“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使编织艺术更容易与女性联系在一起。被誉为“中国第一代现代纤维艺术家”的施慧,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纤维独特的质感和美,充满了朴素与诗意。而作品中时而流露出的女性气质也让施慧的作品增添了不同的气质。本期《当代美术家》,就施慧个人的艺术与中国女性艺术生态,展开了讨论。

  • 标签: 纤维艺术 当代艺术 编织 女性艺术
  • 简介:2009年是当代中国书画大家、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从艺82周年,也是其90寿辰。近日,《国画家》编辑部采访了孙其峰先生,孙老就当代中国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花鸟画的推陈出新、写意与工笔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今将采访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 标签: 孙其峰 访谈录 采访内容 美术教育家 《国画家》 中国画教育
  • 简介:李庆绿1973年9月生于广东揭西,广东华人书法院秘书长。系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等。

  • 标签: 硬笔书法 书法教育 作品 协会 广州 钢笔书法
  • 简介:张秀,女,1962年7月生于武汉。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理事,中国硬协理事,湖北省妇女书协副会长。1985年荣获“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随后七次荣获“银河杯”和“青藤杯”等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18岁起即为黄鹤楼、武当山和东湖等名胜古迹书写碑文。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曾侯乙墓编钟铭文》皆由其从出土编钟上精心临写下来;出版作品有国家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本”——《写字》等毛笔、钢笔书法字帖和教材70余种:在《中国书法》等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1989年入选《当代中国硬笔书法21家》,被载入《当代中国书画家辞典》。学者张中行先生在《负暄三话》之“闺秀小楷”中评价张秀小楷“十足明清闺秀风格,秀丽柔婉之外又加一些刚劲明快;兼收一些隶意;还有一些唐人写经。总之很美。”作家董桥先生著文《张秀那一手闺秀小楷》,赞叹张秀作品“一笔不苟,散发着明清闺秀小楷的流风遗韵。”书法家黄绮先生评论张秀的字“运转自如,不坠轻巧;既娟秀舒展,又能去媚柔”。

  • 标签: 书协 张秀 临写 出版作品 一笔不苟 湖北省博物馆
  • 简介:作品中的脉络杜曦云(以下简称杜):你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创作了大量水墨画,与现在的作品相对比,我感觉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从个人对宇宙、生命等的宏大冥思转变为在现场中的一种微观研究及批判。对我的概括你是否认可?

  • 标签: 现场 朴素 后期创作 80年代 微观研究 水墨画
  • 简介:三宅一生(以下简称三宅):“造物”不正是20世纪的象征吗?不局限于服装设计领域,包括摄影在内一些19世纪末至20世纪出现的许多表现艺术领域,不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过于商业化了吗?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影响已深入到建筑及其他所有的艺术领域,其原有的表现形式已逐渐变质。抛开所有的形式,造物的价值回复到其行

  • 标签: 三宅一生 时装设计 人物访谈 主题思想 创作手法 艺术展览
  • 简介:美文:从您的架上绘画中感受到的一种油画语言价值的魅力,丰富了,存在着,震撼着,因为现在这种本体语言在年轻一代画家身上逐渐减少了。您文革时期的作品《永不休战》、《女委员》、《虎门民兵》都是为人知晓的,除了大家公认是“红”、“光”、“亮”及政治的工具特点之外,

  • 标签: 油画创作 语言价值 架上绘画 本体语言 文革时期 “红”
  • 简介:  郑志刚:我想,我们之间的这次对话,或许应该并能够跳出那种看上去很是程式化的访谈模式.我们力求把话说得轻松点儿、口语化些,努力开掘心灵的真实与深度.事实上,在我看来,眼下某些媒介对访问对象的纸面表达,已经陷入了一种双方不对等的沟通状态.这种状态的通常临床表现是,把访问对象捧到一种不真实的高度,同时把访问对象之外的个人或群体主观挤压八一种不真实的凹地.很多读者已经对此颇有微词.……

  • 标签: 叶培 培贵 贵访谈
  • 简介:邱明强,1961年9月生于福建仙游。著名硬笔书法家、福建省硬笔书法学会副会长。1984年首届中国钢笔书法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多年来出版一系列字帖、专著,积极倡导、推动硬笔书法。

  • 标签: 硬笔书法 创作心态 毛笔书法 作品 字帖 钢笔书法
  • 简介:田金铎1947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文化工作,1955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1963年毕业后回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历任雕塑系副主任,主任。1989年获国际奥委会《体育与艺术》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特殊贡献津贴:1997年鲁迅美术学院授予荣誉终身教授:2009年获辽宁文艺终身成就奖;

  • 标签: 田金铎 雕塑系 鲁迅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终身教授 文化工作
  • 简介:托尼·麦特里(TonYMatelli)的缺陷性人体雕塑和恐怖的自我肖像被视为一种超级写实主义者焦虑的表达。在过去的15年里,他运用诙谐恐怖的手法重新诠释了人类现状,这种策略在作品《完全麻木,异常萎靡》中得到绝佳阐释。这个呈现斜倚的人体这一经典动作的人风格奇异、模仿拙劣。一个畸形的裸体男人压在自己大吃大喝后的残渣上微笑地看着观众——借用了翠西·艾敏的代表作“我的床”、撒得满地的垃圾及相关问题。

  • 标签: 托尼 回声 人性 写实主义 缺陷性 代表作
  • 简介:近日,本刊记者对“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书法导师、“香港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钱开文先生做了采访,钱先生是胡问遂先生高足,现在香港从事书法教学工作,我们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海外书法家的发展情况。

  • 标签: 开文 先生 书法 采访 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