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破译出千年前的《敦煌唐人大曲·琵琶谱》,并作了理论上的阐述,这是一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1981年12月3日,作者在济南山东音协召开的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过有关论文,这里发表的是其中部分内容的整理文稿。本刊下期将披载全套译谱25分曲。——编者

  • 标签: 敦煌曲谱 谱字 慢曲子 敦煌莫高窟 大曲 琵琶演奏
  • 简介:上世纪初,沉睡千年的敦煌石窟藏经洞意外地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于是在全世界形成一门显学——敦煌学。在为数众多的敦煌遗书中,人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份唐五代时期的乐谱,这份乐谱随着1938年日本学者林谦三氏与平出久雄的论文《琵琶古谱之研究》的发表,逐渐引起了全世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在这片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园地里,一大批学者孜孜不倦地耕耘探索着,皓首穷经,从青丝直至白发。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就是诸多从事敦煌乐谱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

  • 标签: 敦煌乐谱 陈应时 辨证 日本学者 上海音乐学院 唐五代时期
  • 简介:敦煌莫高窟与音乐有关的洞窟220个;西千佛洞7个;安西榆林窟20个;东千佛洞3个;水峡口1个;肃北五个庙2个。共计250多个,约占整个洞窟的一半。这么多与音乐有关的洞窟,充分表明了音乐在石窟艺术中的地位重要。佛教活动需要音乐,佛教石窟壁画也需要音乐,...

  • 标签: 敦煌壁画 八字形 观无量寿经变 复合式 排列形式 乐伎
  • 简介:敦煌壁画共有乐器图像6300多件.其中打击乐器1800多件.吹奏乐器2700多件,弹拨乐器1700多件,拉弦乐器5件.涉及不同乐器约70多种,形成了丰富、多样、灵活、古朴的组合特色。敦煌壁画乐器组合与敦煌壁画乐队排列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体现了乐工所持奏的乐器.后者体现了乐工所坐的位置。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器组合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具有较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 标签: 敦煌壁画 乐器组合 主要特征 艺术价值
  • 简介:对现今《敦煌乐谱》节拍解译的几种主要方式,加以研究分析,并指出其不确之处,同时,阐述笔者先前提出的"迟叠式"的节拍解译方式,以求和同仁们一起为进一步解开《敦煌乐谱》节拍之谜而努力。

  • 标签: 迟叠式 乐拍子 只拍子
  • 简介:敦煌乐谱的研究,涉及到诸如谱式、断代、定弦法、节奏、各种演奏符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定弦法与节奏的考证研究,是敦煌乐谱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是最有争论的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各执所据,莫衷一是,甚至有人认为敦煌乐谱定弦法推定的难题已被林谦三所解决.回顾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敦煌乐谱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其原貌是有差距的,敦煌乐谱的研究还需进行下去.

  • 标签: 敦煌乐谱 定弦法
  • 简介:<正>敦煌乐谱各曲中有诸多的"T"符号,[日]林谦三释此号为"停弹",他在《敦煌琵琶谱解读研究》一书中认为"正相当于休止符,有时也可作延长记号看"。在1955—1957年的译谱中,他对此号空缺不译,在1969年的译谱中以"’"号取代。叶栋和何昌林在译谱中将此号译作时值不固定的自由延长((?))。陈应时在《敦煌乐谱新解》一文中认为是"大住号","此号本身无音高,仅占一个字的时值。"而且认为"大住号只有增时而无休止符的意义"。因而他把"凡正常音高谱字带此号者,我均译作二分音符"。从上诸说可以看出,对

  • 标签: 八谱字拍 敦煌乐谱 六谱字拍 符号 均拍 休止符
  • 简介:集中阐述中国现已基本完成构建的敦煌舞蹈训练体系、伎乐天舞姿训练体系、汉唐舞蹈训练体系、唐乐舞身体训练体系四大支系,通过对比论证分析对它们的主要研究思路与操作实施方法进行了各具状貌的阐释,兼及论述在敦煌舞蹈复原与重建(中国派系)中最为凸显的主要特征与风格呈现。在此基础上,以“应物象形、得形尽意”“传移模写、随类赋彩”“盘古为活、得于象外”“气韵生动、宛若新生”为主要观点对我国目前敦煌舞蹈复原与重建的探索实践展开了初步的美学意义上的探讨。

  • 标签: 敦煌舞蹈 复原 重建
  • 简介: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藏五代时抄写的乐谱在本世纪初被发现后,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学者们在研究中称之为“敦煌乐谱”,并认为这是在唐代所形成的一种谱式。但在近来年的一些有关论著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种说法,即所谓“敦煌乐谱是近世工尺谱的前身”。由于这种说法一再被重复,似乎就成了一种定论而被广为引用,但事实上敦煌乐谱和工尺谱是分属于不同体系的两种谱式;前者属琵琶谱,后者属

  • 标签: 敦煌乐谱 谱字 琵琶谱 管色谱 九弦琴 韶乐
  • 简介:通过对《敦煌乐谱》中反复记号运用的研究,可以发现乐谱是以严格的六谱字、八谱字、四谱字拍式为基础的。这也和笔者对乐谱中的“T”符号、“小谱字”、“七夕”等等的解释是一致的。这样,分门别类地对乐谱中的各种符号加以研究,为全面解译《敦煌乐谱》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反复记号 六谱字拍 八谱字拍
  • 简介:<正>《音乐艺术》1990年第四期发表了饶宗颐教授的《敦煌琵琶谱写卷原本之考察》一文。文中以考察敦煌琵琶谱写卷原本的结果,对敦煌琵琶谱研究中一直有争议的两个问题作出了如下引人注目的结论:(1)敦煌琵琶谱的抄写年代不在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之后,而在此之前;(2)敦煌琵琶谱二十五曲并不是一套大曲。敦煌卷P.3808的一面抄有琵琶谱,另一面抄有《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由于琵

  • 标签: 敦煌乐谱 琵琶 抄写 考察 两个问题 大曲
  • 简介:本文作者根据其兄宋瑞桥先生对长期困扰音乐界的“祖孝孙音阶”确切涵义的揭示和被国内外音乐研究工作者视为“歌德巴赫猜想”式难题的唐代俗乐28调的被译为理论基础,根据祖孝孙音阶对敦煌曲谱进行了译解,从实践上证实了宋氏理论的成立,并为敦煌曲谱重上舞台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祖孝孙音阶 敦煌曲谱 译解 定弦
  • 简介:自1938年日本学者林谦三、平出久雄发表论文《琵琶古谱之研究,以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对P3808敦煌乐谱进行了研究(以下称敦煌乐谱)。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努力,敦煌乐谱再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音乐天书”、“音乐甲骨文”、“敦煌学的一大谜”了,学者

  • 标签: 敦煌乐谱 实证方法 陈应时 中国音乐 琵琶谱字 “几”
  • 简介:<正>敦煌,汉代为河西四郡之一,地处杨关大道的要隘,是丝绸之路上的吞吐口。千百年来,成为我国从内地经新疆到印度、波斯、(即今伊朗)希腊、罗马等国的枢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在敦煌县城东南二十五公里,座落在鸣沙山的峭壁上,面对三危山。它开凿于公元366年的东晋时代(前秦建元二年),一直修建到十四世纪(约在公元1370年前后),延续了一千年左右,到唐代武则天时期(685—704),莫高窟已经有一千多个洞窟,后经长期的自然与与人为的破坏,现仍保存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开凿的石窟492个,排列成南北向,上下蜿

  • 标签: 组合形式 观无量寿经变 敦煌壁画 中西文化交流 敦煌莫高窟 壁画艺术
  • 简介:本文探讨了古代女性红妆的起源、发展、材料等,列举了唐代敦煌壁画中女性红妆的分类,并分析了唐代红妆盛行的原因和时代背景。红妆作为女子特有的妆饰环节,是和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社会风气、多元文化相关联的。唐代敦煌壁画中女性形象的面部红妆其实是中原风格、敦煌本土元素、西域和外来风格的融合和嫁接,它从侧面体现了唐代敦煌女性的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 标签: 唐代 敦煌壁画 女性红妆
  • 简介:唐·贞观年间,太常卿祖孝孙奉命以正宫调,始创大唐雅乐,由此而产生了祖孝孙音阶及其旋宫体系。这一乐学上的举措不仅涵概了唐代所使用的雅乐全音阶,而且唐俗乐二十八调也被囊括其中,并统一用其它调个名法进行阐述。不仅如此,分析研究表明,解译"敦煌曲谱"的定弦,若采用祖氏音阶为依据,则更能贴近和反映唐代音乐的原貌。

  • 标签: 祖孝孙音阶 敦煌曲谱 琵琶定弦 旋宫体系侧商调里唱伊州 点■
  • 简介:敦煌莫高窟是佛教东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重要遗迹。其中的乐舞,主要渗透在各种佛教经变画像之中,是一种兼有奏乐、舞蹈的姿态。它在整个洞窟壁画中所占比例不仅大,而且亦比较突出。探讨敦煌乐舞与印度佛教乐舞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分析,试图寻找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异性特点,以及各自构成的舞蹈元素。

  • 标签: 敦煌乐舞 印度佛教乐舞 天宫伎乐 迦陵频伽 以舞娱神
  • 简介:对《敦煌乐谱》译解中的一些重要的问题.再此提出笔者看法。尤其希望从宏观的"口"与"、"的方面;微观的各种符号和文字以及错舛的方面,进一步和同仁们一起详细地、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

  • 标签: 迟叠式 掣拍说 琶音演奏 均拍 T符号
  • 简介:与任何其他学问一样,音乐学研究也是一种学术活动的展示过程。通常这一过程由这样几个主要阶段构成:1.选择学术方向——确定研究专题。2.收集、阅读与梳理研究资料。3.构思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4.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 标签: 音乐学 音乐文献 音乐词典 辞书类 音乐史 学术专著
  • 简介:敦煌莫高窟这片华丽、庄严而又神圣的土地,孕育了飞天艺术的诞生。而飞天中的琵琶艺术,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象征。研究贯穿于整个敦煌乐舞文化的中琵琶艺术,对我们更全面的认识琵琶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敦煌飞天 琵琶艺术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