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民本”问题,是贾谊思想的核心。他的《过秦论》乃至《新书》及奏疏都以此为主的最大的问题。他以为,民无不为本,为政以此为为大,应当厚民、安民,切戒薄民、害民。他认为,秦亡于失民。他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警世的忠告。其论不仅是空前的,也是古代几千年历史上很突出的。

  • 标签: 贾谊 民本 《过秦论》 《新书》 大政
  • 简介:众所周知,传世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容貌,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自明朝以来即有种种猜测,如谈迁"疑像"说等。其实,为朱元璋"易容",其子成祖朱棣是主要推动者。因朱棣信奉相人术,相学不仅被他用来自证其篡夺具有天命,也成为永乐朝重新阐释"开国"历史的主要工具,朱元璋的历史活动被加进许多神异的元素。随着朱元璋传说的大量衍生,其容貌也被一些符合相理的奇异符号所改造,乃形成一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异像"。这也证明,相学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认知世界、解读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相士,如袁珙、袁忠彻父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为我们观察明代前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在当时的政治生态和话语环境下,相人术成为一种标准,在选官、用人、立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决策中,相术也发挥了特有的影响力。

  • 标签: 相人术 明代前期 袁忠彻 袁珙 朱棣 谈迁
  • 简介:1931年,因一连串的被捕事件,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中共中央工作几乎陷于瘫痪,这是中共在中国城市革命工作异常艰难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的6月15日,上海英法租界发生了轰动国内外的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牛兰夫妇被捕事件,严重影响了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联系。这一事件虽然发生在80多年前,但事件诸多细节依旧扑朔迷离,

  • 标签: 事件 政治 中共中央 共产国际 1931年
  • 简介:围绕着救国、强国的大议题,近代中国知识精英们参考世界上种种思想学说,加以研究、选择,认为其中比较适用的思想学说,拿来向国人宣传,并赢得一部分人的认可。于是互相推引,互相激励,更加发挥,演而成潮。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思想,我们看到两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一个是,中国社会的实际代谢过程(亦即社会转型过程)相对迟缓,而思想的代谢过程却来得格外神速。另一个是,在西方原是差不多三百年的历史中渐次出现的各种思想学说,集中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里狂泻而来,引介者、传播者、听闻者,都难免有些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很值得我们引为教训。

  • 标签: 中国 近代 思想 思潮
  • 简介:从现有材料来看,中国大陆对胡适的零星批判应追溯至1949年5月11日。是日,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与胡适有着几十年私谊的陈垣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给胡适之先生一封公开信》。这封信除了委婉地指责胡适在哲学思想上一直蒙蔽他.在政治见解上向他做错误的引导外,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劝胡适回到新社会。

  • 标签: 思想批判 胡适之 作者群体 《人民日报》 1949年 中国大陆
  • 简介:马一浮平生很少著书立说,除为尊长亲朋作铭志序跋、为门人问学作答疑解惑外,几无夫子自道之著述。盖以圣言之外,更无二谛,往哲先贤均已道尽,故诗乃马老平生直摅胸襟的自著之辞,尝日:“后世有欲知某之为人者,求之吾诗足矣。”

  • 标签: 诗学思想 马一浮 著书立说 著述
  • 简介:多数志书凡例的指导思想表述,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作为文献资料的地方志书,不应该强化它的政治色彩。志书指导思想的表述要保持长期稳定,能经受历史实践的检验。

  • 标签: 志书 凡例 指导思想
  • 简介:李兆洛(1769-1841),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属江苏常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改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

  • 标签: 李兆洛 学思 方志 清代学者 文学家 常州市
  • 简介:《人民日报》2012年7月18日刊登张洋的文章说,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对公共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对于这种要求而言,目前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依旧较弱。不少人认为,政治是国家的事,老百姓参不参与没有多大关系,最终对公共事务熟视无睹。这是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最直接、最普遍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民对公共精神滥用或者错用。由于社会上商业化浪潮的

  • 标签: 公共精神 精神缺失 张洋 政治生活 精神需要 网络谣言
  • 简介: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政治价值观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特别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以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最大化为目的的民生政治价值观便应运而生。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经济关系、社会分工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实现公共政策的民生价值转向是从经济政治向民生政治转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经济政治观 民生政治观 公平正义 民生幸福
  • 简介:宋元之际阿拉伯贸易对于南宋政权的兴亡具有加速或延缓作用,一方面阿拉伯贸易为南宋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提供巨额海关税收,另一方面以蒲寿庚为首的阿拉伯商人集团与福建左翼军形成了一种对蒙元和南宋政治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势力。在南宋与蒙元交战的最后时期,蒲寿庚叛宋投元加速了南宋的灭亡。因此,对蒲寿庚的功与过学界论说不一,本文认为蒲寿庚叛宋的间接原因是陈宜中等滥杀无辜,造成了福建左翼军与朝廷的相互不信任。当然,直接原因则是张世杰劫掠蒲氏的船舶和家赀。

  • 标签: 南宋 阿拉伯商人 蒲寿庚
  • 简介:本文通过对贵林之死的真正起因和具体过程的史实考辨,揭示“不曾流半滴血”的杭州光复过程中种种错综复杂的对立和各派势力之间的激烈竞逐、博弈和较量,以及这种种对立、竞逐、博弈和较量背后羼杂的辛壬之际中国种族与政治的复杂关系。这中间,有汉人对他者的敌视,并带来满人的身份恐惧;有革命与共和作为普遍价值的一往无前,也有固执的、忠义的王朝守节者;有革命与立宪的冲突,以及新晋的军人团体与耆老旧绅之间的宿怨;有除旧布新的朝气和欣悦,也有谣言、杀戮、抢掠的乱世景象。旗人贵林的死,在辛壬之际共和革命的整体进程中,不过是小小的一幕,但它所折射的内涵却极为深刻,任何严肃的历史叙事都不应忽略,更没有理由漠视。

  • 标签: 贵林 杭州驻防 满汉关系 共和革命
  • 简介:五四运动期间,曹、章、陆作为“卖国贼”被打倒,从表面看是全国民众自发的行为,是民心所向的结果。然而细究之下,他们被贴上“卖国”的标签,还与五四运动前夕的政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州军政府对政权合法性的争夺导致中国代表团的内讧,国民党人对研究系领袖梁启超的攻击揭开了声讨“卖国贼”的序幕,研究系对新交通系的外交问责,抓住了曹、章、陆的软肋。国民党与研究系在政治上虽是宿敌,但在打击段祺瑞势力上存在着共同需求。在两者的引导和夹攻之下,曹、章、陆便成为全国“合意”的“卖国贼”人选。

  • 标签: 五四运动 研究系 国民党 新交通系 “卖国贼”
  • 简介:学界对"诗佛"王维的研究多集中于山水诗、"诗中有画"特点、佛教思想对他的诗歌及思想的影响及名篇赏析等方面,而对于王维与道家思想的研究,则相对冷清。实际上,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则是道教最主要的思想来源,二者对王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王维诗歌、思想与道家思想关系的研究方面,已有所突破。但是,学者们的自觉意识不够,在深入系统方面也有待提高。

  • 标签: 王维 亦官亦隐 道家思想 隐逸诗歌 回顾
  • 简介:青海湖祭海会盟制度在清代正式形成并完善,清代的祭海会盟具有宗教与政治的双重效能,是追求神权统一与政权一统思想的产物。相比较来说,民国时期的祭海会盟制度晕得以保留,但其维护神权统一的作用已消失,其政治功能也分裂为两种,即青马集团把它作为地方割据的工具,中央利用它来增强青海少数族群的国家认同感。而祭海会盟制度在民国得以承袭的根本原因,仍是中央及青海当局,在青海蒙藏地区政治统治力量的薄弱。

  • 标签: 祭海会盟 功能 清代 民国
  • 简介:乾隆王朝的后三十多年,是百年康乾盛世的最鼎盛时期。此一时期,乾隆皇帝逐渐放弃了早年养民惠民的务实政治,转向一种以极权意识形态控制社会的政治取向。晚年的乾隆皇帝日益囿于自己营造的精神氛围之中,在他自己看来,他完成了以《四库全书》为标志的文治大业,建立了“十全武功”,最具有以帝王教化天下臣民的资格。所以,以道德说教裁判天下事,也日益成为乾隆皇帝后期理政的主政治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乾隆朝后期乃至整个乾嘉时期的政治文化生态。

  • 标签: 乾隆皇帝 《四库全书》 极权意识形态
  • 简介:1986年12月24日.胡乔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重要讲话。强调要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编写新方志,但不应有强烈的“宣传色彩”和不能“政治化”。讲话对编纂新方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第一轮修志的结果来看.不少志书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化”倾向,减弱了志书的真实性、严谨性、科学性。

  • 标签: 政治化 修志 地方志 胡乔木 严谨性 科学性
  • 简介: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与我国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客观要求相契合。现阶段,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进一步培育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进一步丰富协商民主的内涵和形式,是引导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 标签: 协商民主 民族地区新社会阶层 有序政治参与
  • 简介:太宗、高宗年间,唐代宗室任职多被排除於台、省等权力核心部门之外,同时频繁出任高品级地方官及部分中央事务性宫职,宗室主导朝政的合法渠道被切断。这就是《李嵩墓志》中所说的“国朝旧制”,它标志两晋以来宗王政治的终结。开元年间,唐玄宗一方面仍行“旧制”,将直接威胁到皇权的近支宗室完全隔离於日常政治之外;另一方面基於理性行政的考量,又严格依照官僚制下的价值尺度甄拔其余的宗亲羣体。宗室羣体自身也与时俱进,在“与异姓之臣杂而仕宦”中“自奋於功名”,政治面貌上呈现官僚化倾向。这就是本文所言“开元新制”。唐代宗室政治生活中的变化尤其是部分宗室政治面貌上的官僚化,深刻折射出中古社会末期统治核心层性质的嬗变。

  • 标签: 唐代 宗室 仕进 政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