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黄伟林教授借助这一名言解读了以战神、以军事家著称的白崇禧的另一面,让人看到这位民国风云人物不只有武略,还有文韬,不只能征善战,还有文化藉蕴、理论思考和战略眼光,因而在与李宗仁等联合统一广西、拥护广东革命政府、打倒北洋军阀、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重大历史关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和醒目的贡献。但无论他如何用尽心力,最后仍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 标签: 广东革命政府 帝国主义侵略 风云人物 北洋军阀 白崇禧 军事家
  • 简介:《淮南子·时务篇》“赏有功”辨正傅亚庶《淮南子·时则篇》:“其令曰爵有德,赏有功,惠贤良、救饥渴,举力农、振贫穷,惠孤寡、忧罢疾……。”按:“赏有功”文殊不可通,“赏”当易为“禄”,“爵有德禄有功”相对为文。爵、禄原来是名词。爵指封建贵族的等级地位,...

  • 标签: 《淮南子》 郑玄注 《礼记·缁衣》 孔颖达 《礼记·月令》 师范大学
  • 简介:马尾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科技学校。船政学堂人才辈出,成就辉煌,为中国近代的造船、航海、航空、铁路、机械、天文、矿冶、思想文化等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船政学堂 毕业生 中国近代 马尾 左宗棠 近代历史
  • 简介:暨南学堂清末建于南京的暨南学堂,是一所专收侨生的中等学堂,是国内创办的第一所华侨学校。我国同胞移居海外已有千余年历史。早在秦汉之际即有人冒险出国,晋唐时代就多了起来.到明代,华侨势力已经很大。

  • 标签: 学堂 南京 历史 华侨学校 秦汉之际 侨生
  • 简介:段祺瑞的大名国人无人不知,但真正了解他从安徽来到威海并在武备学堂一炮走红内情的人,恐怕少之又少。世人只知刘公岛的水师学堂,而对于段祺瑞曾在此求学的北洋威海武备学堂却知之甚少。笔者近些年搜集到一些相关史料,整理成文,以此揭开北洋威海武备学堂神秘面纱以及段祺瑞与该学堂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标签: 学堂 威海 北洋 段祺瑞 刘公岛 历史
  • 简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有一个人不应被后世忘记——他早年饱读诗书、考取进士,通过科举制度参与封建王朝的官僚统治体系,而面对近代中国之变局,他又能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时势,编定“新学”教科书,为废除科举之后的中国新式教育发展和中国教育体制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就是晚清学务大臣唐景崇。

  • 标签: 教育体制改革 近代中国 书目 课本 学堂
  • 简介:清代光绪年间福建船政学堂毕业执照,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张船政学堂毕业执照,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本文拟从这张执照入手,介绍与毕业执照相关的史料、事件、人物等,以及该毕业执照的历史价值。

  • 标签: 福建船政学堂 执照 毕业 光绪年间 历史价值
  • 简介:作为贵州近代高等教育发端的贵州大学堂,诞生于中华民族觉醒的二十世纪之初。可以说是清末欧风东渐、兴学育才的产物。创办以后,便以“得黔中英才而育之”为己任,点燃了贵州近代教育和近代科技文明的火花。在其后的发展中步履艰难,几经沉浮,但它对贵州教育近代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与日俱增,尤其是它“实事求是,造就通才,兴学育人”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高等教育 贵州大学堂 教育改革思想 师范教育 国际意识
  • 简介:贵州桐梓海校是马尾船政学堂海军教育沿革的终点站。抗战胜利后,桐梓海校学生先转移到重庆,一边等待复员,一边继续学习。以后又迁到南京实习。最后将桐梓海校未毕业的航海11、12、13、14期和轮机6、7期学生并入青岛(中央)“海军军官学校”(今台湾“海军军官学校”).按美式新学制继续学习.改称为“海军军官学校”航海三十六年班、三十七年班、三十八年班、三十九年班和轮机三十六年班、三十七年班(先后于1947、1948、1949、1950年毕业于青岛、厦门、台湾)。

  • 标签: 海军军官学校 台湾地区 学堂 马尾 继续学习 抗战胜利后
  • 简介:李经方(1855--1934年),字伯行,号端甫,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同治元年(1862年)过继给李鸿章为嗣。一生跟随李鸿章从事洋务、外交等活动,深得李鸿章喜爱。甲午战争后,因随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谈判,并参与签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而遭国人唾骂。他既饱读经书,又习得英文,一生出使多国,深谙当时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是清末被外国列强熟知的中国少数外交家之一。

  • 标签: 办学思想 新式学堂 创办人 安徽 晚清 《马关条约》
  • 简介:“孔子学堂”将于2008年9月7日继续开讲。本次讲座由傅佩荣先生讲授,题为《儒家文化为什么重要》。

  • 标签: 中国儒学 学堂 孔子 儒家文化
  • 简介: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可追溯至强学会和官书局,康有为、梁启超与孙家鼐皆有表现。至戊戌变法期间,由于翁同龢被罢免,《大学堂章程》起草人不得不改变,梁启超成了实际起草人。《钦定大学堂章程》中含有康、梁的用意,即通过"功课书"的编纂来传播其思想;康有为一派也有意掌控京师大学堂。光绪帝命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孙由此而尽力排斥,消除康、梁的思想影响。本文叙述京师大学堂初建过程,集中反映康有为派与孙家鼐派在政治、学术思想层面之争,同时也试图说明戊戌变法的一些特点。

  • 标签: 京师大学堂 孙家 军机大臣 翁同龢 译书 湖南时务学堂
  • 简介:<正>2002年9月19日上午,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研究会联合在市政协二楼会议室举办了《贵州大学堂建立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议由市政协杜云峰副主席主持。省史学会会长龙志毅、近现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廖海波、会长章德华、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何子明,市政协常务副主席施建超、秘书长沈昭碧,部分市政协委员及省、市史学界人士共7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 标签: 《贵州大学堂建立100周年》 贵阳市 历史研究 高等教育 贵州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