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邮票原先只是一种邮资凭证,在过去通信并不畅通的阶段因为邮票的存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随着邮票的样式与形式逐渐多样化,邮票逐渐成为了一种反映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特殊的缩影。纵观邮票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在什么时期,邮票都能够与时代特征融合展现出新的色彩。但是要想深究邮票的艺术性,还是应该从其历史内涵方面入手,找准邮票的发展演变过程,就能够让我们准确地把握其表达的内涵。下文根据笔者的经验,以福建泉州博物馆为视角,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 标签: 国民政府 孙中山 纪念邮票 “九一八”事变 南京国民政府 新时期
  • 简介:2013年12月26日,正值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人们以各种方式怀念和纪念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方寸天地——邮票这个特殊的领域展现一代伟人的风貌,以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也是一种方式。

  • 标签: 毛泽东 邮票 无产阶级革命家 缔造者 新中国 诞辰
  • 简介:鲁迅也有“广告学”.广告是商品的宣传方式,有商品的地方就有广告。书籍杂志既然要发售,当然也是一种商品,必然也要做广告。但广告有不同的做法。鲁迅曾讽刺那些商家做的书籍广告,说:“商家印好一种稿子后,倘那时封建得势,广告上就说作者是封建文豪,革命行时,便是革命文豪,于是封定了一批文豪们。别家的书也印出来了,另一种广告说那些作者并非真封建或真革命文豪,这边的才是真货色,于是又封定了一批文豪们。

  • 标签: 广告学 鲁迅 书籍广告 宣传方式 商品 封建
  • 简介:在外国和联合国发行的邮票上,有十多枚与贵州有关,为多彩贵州增加了亮丽的一笔。贵州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位置,最突出的是“遵义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取得了~系列胜利,其中娄山关大捷是红军开始长征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

  • 标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贵州 邮票 国外 遵义会议 中国革命史
  • 简介:据晋宁县“郑和研究”报2013年2月25日报道,2013年1月11日郑和世界航海邮票展馆落成并开始展览。该馆位于昆阳中和社区文化中心,展馆收藏了从1852年起至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8000多枚帆船航海为题材的邮票及世界各国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纪念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而发行的邮票,还展出了“郑和宝船”,英国胜利号、

  • 标签: 郑和研究 邮票 展馆 航海 世界 社区文化中心
  • 简介:抗战胜利之初,中国军队进驻台湾,军邮局所也随同中国军队抵达。但这时台湾省各地的邮局因尚未经中央政府接收,所以邮件上的邮票,乃暂时沿用加盖“中华民国台湾省”字样的日本邮票,惟有军邮局所收寄的邮件一概贴用中华民国邮票

  • 标签: 邮局 台湾省 中央政府 邮件 抗战胜利 中华
  • 简介:1927年12月21日下午2时许,阳光明媚,在国立暨南大学大礼堂讲台一边的一张小方桌旁,坐着一位眉清目秀20多岁的青年。他一边聆听着主席台上鲁迅先生的演讲,一边挥动着手中的笔在纸上奋力作着记录。这位记录者就是当年暨南大学的年轻教授曹聚仁。那年鲁迅从广州来上海不久,接受暨南大学的邀请,为广大师生作题为《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的演讲。鲁迅说:"我没有整篇的鸿论,也没有高明的见解,只能讲讲我近来所想到的。

  • 标签: 曹聚仁 鲁迅评传 暨南大学 “左联” 周木 革命文学论争
  • 简介:鲁迅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9月21日的《答文艺新闻社问》,直至1936年他逝世前的《半夏小集》《"立此存照"(七)》,历时五年多,贯穿于《二心集》的九一八事变以后部分和此后的《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七本文集中,即除《三闲集》之外的《鲁迅全集》第4卷、第5卷和第6卷。从《"友邦惊诧"论》《文章与题目》《"有名无实"的反驳》到部分内容涉及抗日的各类文章,总数不下60余篇。

  • 标签: 《鲁迅全集》 《南腔北调集》 九一八事变 抗战 《伪自由书》 抗日战争
  • 简介:鲁迅和孙中山,一为文学家,一为政治家,但他俩的经历、观点、情感生活却有着不少相近之处:同样留洋学医,接触西方文明;同样弃医转行,又遭当局迫害而四处飘泊:都主张推翻满族帝制,实行民主革命;都与共产党人亲近为友,并向往苏俄新政;都曾有过一段旧式包办婚姻,尔后自由恋爱、结成老夫少妻,相濡以沫地其度十年伉俪生涯:他俩在北京、南京、上海、广州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一样地病死异乡而没有落叶归根,安息在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身后又都受到世人的景仰……

  • 标签: 孙中山 鲁迅 情感生活 西方文明 民主革命 共产党人
  • 简介:这幅照片是沙飞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组照中的一幅(周海婴生前存),表现的是鲁迅逝世前十一天与青年木刻家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座谈的情景。1936年10月2日至8日,"上海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九楼举行。这次展览是江丰、陈烟桥、郑野夫、力群、曹

  • 标签: 八仙桥 女记者 鹿地亘 青年会 流动展览 郑振铎
  • 简介:民国时期新疆、云南、东北(吉黑)、四川、贵州、台湾等省曾发行过"限省贴用"邮票."限省贴用"邮票只能在所限省境内及该省发往他省的邮件上贴用,他省寄往该省的邮件上则只能贴用无加盖"限省贴用"字样的普通邮票或他省"限省贴用"邮票,如果使用限该省贴用邮票,此邮件则被视为欠资邮件.

  • 标签: 民国时期 限省贴用邮票 中国 使用范围
  • 简介: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生前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带给他的困顿,肩负着家庭的重担,长久地牺牲自我,这使鲁迅领略到了人生最大的哀痛。对一个具有鲜明现代意识的人来说,这种家庭的不幸本身,使鲁迅有了更深的悲剧色彩。

  • 标签: 周作人 鲁迅 八道湾 许广平 周氏兄弟 生活中
  • 简介:上海的“鲁迅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排式楼房,门上悬挂的“鲁迅故居”四字是郭沫若题写的。故居较完整地保持着鲁迅先生居住时的原貌,收集有400多件鲁迅生前用过和中外友人捐赠的珍贵藏品,由鲁迅夫人许广平生前捐献并亲自布展,真实而生动地映照了鲁迅当年在沪上艰辛工作和生活的情景。

  • 标签: 鲁迅 故居 上海 木结构 郭沫若 许广平
  • 简介:鲁迅、茅盾决意办《译文》在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翻译作品曾经有一阵被视为“洪水泛滥”。主要原因在于被一些不负责任者胡译、乱译、瞎译。读者不忍卒读,屡屡上当。翻译作品由此受到读者冷遇,翻译的“身价”也因之跌落,大有无法挽回之势。据称,当时书店老板一看到译稿即连连摇头。好多杂志社也都挂起了“不收译稿”的牌子。译稿无论好坏,一概被市场封杀,这是极不正常的。当时很多从事文化翻译工作的作家、著译者虽忿忿不平,然亦一筹莫展。对翻译作品情有独钟的鲁迅先生其时亦痛心疾首,他率先发出呐喊:“我要求中国有许多好的翻译家,倘不能,就支持着‘硬译’。理由还在中国有许多读者层,有的并不全是骗人的东西地许总有人多少会

  • 标签: 鲁迅 茅盾 译文 邹韬奋 内山书店 外国文学
  • 简介:我听老师说鲁迅[北京]李振生95岁高龄的高向夫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退休教师。70年前,高先生在北京师大国文系读书期间.曾亲聆过鲁迅先生授课。30年前.我在北京师大中文系就读期间,高先生虽未给我们开过课,但彼此还是认识的。前不久,我回母校访问古籍...

  • 标签: 鲁迅 女师大风潮 文学批评 《晨报副刊》 中国小说史 孙中山
  • 简介:鲁迅有个小叔父,年纪比他小一岁,又是“祖壁隔父”,即庶出的。在旧社会,像这样的小叔往往不被家族所重视,年龄又小,初回故乡时只有虚岁十二。这个小叔生性和易,行动洒脱,如果用鲁迅幽默的话来说,就是“旷达”与“福气”。

  • 标签: 鲁迅 伯升 生平 南京水师学堂
  • 简介:林语堂和鲁迅.同是20世纪中国的、世界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两位文化巨人之间有着许多的交集,也有过尖锐的分歧。然而,如林语堂在《悼鲁迅》一文中所说,“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于鲁迅有轩轾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尽管林语堂与鲁迅因思想、性格的不合有过误解.但是.这毕竟是两颗伟大心灵的碰撞和交流。他们的心是相知的。

  • 标签: 林语堂 鲁迅 交集 20世纪 文化巨人 文学家
  • 简介:鲁迅郭沫若的孔子观罗炯光一个孔子两幅像孔子(前551-前479)只有一个,但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并不相同,有董仲舒的孔子,也有王充的孔子;有嵇康的孔子,也有王阳明的孔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郭沫若曾不止一次地勾画过孔子的形象。在鲁迅...

  • 标签: 郭沫若 孔子 鲁迅 孔墨的批判 中国文化 孔夫子
  • 简介:一研究框架问题迄今为止,在有关鲁迅哲学思想的论述中,使用的主要有两类三种哲学思想的框架。一类是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一类是中国古代固有的哲学思想。在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中,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在从二十年代至今的鲁迅哲学思想研究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标准,...

  • 标签: 哲学思想 鲁迅思想 创造精神 西方文化 创造过程 物质欲望
  • 简介: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从事鲁迅资料搜集工作。因而结识不少鲁迅研究专家。他们的轶事趣闻,难以忘怀,现选择几位,简介如下,以飨读者。王瑶轶事王瑶先生是鲁迅专家,1982年秋,我曾经参加在杭州举办的鲁迅学术讨论会时,荣幸与他相识,以后还通过一次信。王瑶多年在大学任教,对人很诚恳,

  • 标签: 鲁迅研究 学术讨论会 鲁迅博物馆 五十年代 专家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