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正>《》是在中日甲午战后于天津创刊的日报,过去只知严复的重要论文在《》发表过,如今天津历史博物馆将馆藏《》影行出版,收录1895年1月20日至2月23日,2月25日至6月22日,6月24日至7月19日,7月22日至8月17日,8月20日至11月16日,11月18日至12月13日;1896年1月15日至2月8日,2月27日至3月11日,4月13日至7月9日,7月11日至8月8日,8月10日至9月5日,1897年7月19日至10月4日;1898年4月21日至5月18日,6月19日至7月18日,9月16日至10月4日;1899年1月18日至12月14日;1901年1月23日至2月15日;1904年2月24日至3月23日,分装二十六册,以戊戌变法前后留存较多,成为研究维新运动的一份珍贵资料。

  • 标签: 维新运动 官书局 甲午战后 严复 戊戌变法 强学会
  • 简介:在蒙古文报刊史上,清末吉林省出刊的《蒙话》(Mongγolüge-ünbodorol)因创刊早、出刊时间较长而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1986年,我在编著《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内蒙古图书馆印行,1987年)时曾为该刊写过约400字的提要。就目前所知,这大概是国内对该报的首次介绍。1999年12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蒙古文报刊简史》(Mongγolsoninsedkül-ünteükentoimo,蒙文),内中关于《蒙话》的篇幅达27页之多,而且利用了蒙古国学者德力克先生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该刊的了解。但同时,一些说法也使我产生了疑问。承特古斯朝克图先生热情帮助,

  • 标签: 内蒙古图书馆 吉林省 蒙古地区 蒙文名称 蒙古文 《全国蒙文古旧图书资料联合目录》
  • 简介:1923年,柳亚子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会同江苏吴江黎里区教育会、县立第四高等小学等9个团体,团结了64位倾向进步的知识分子成立了《新黎里》报社。柳亚子自任总编辑,毛啸岑任副总编辑。经过两个多月筹备,于4月1日正式发刊。《新黎里》四开四版,每月1号、16号发行。初期每刊600份,中期达1000份,最多达1120份。发行范围颇广,国内遍布所有省份,国外发到南洋和美国。创刊伊始,《新黎里》气势凌厉,连续推出旅大问题、婚姻问题、劳动纪念等特刊。在担任繁重的总编工作之余,柳亚子撰写了一篇篇泼辣锐进、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提倡新文化,宣传劳工问题。《新黎里》报以它崭新的面貌一登上舞台,就被家乡父老誉为“

  • 标签: 陆氏 中国国民党 蒋介石 先哲 吴江 地方人士
  • 简介:(他)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 标签: 苏报案 章士钊 革命党 蔡元培 吴稚晖 孙中山
  • 简介:《大同》是在国民党二大期间办起来的一张四开晚报。虽然办报不到一年,但它以泼辣、大胆、深刻、活泼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同》的开办是借助他人的办报登记证才正式出版的。开办当初,报纸以吹捧歌女、戏子为主,其他为黄色新闻,所以不为众人欢迎。为此,《大

  • 标签: 大同报 期间大同 民国期间
  • 简介:辛亥革命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在这次伟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宣传并身体力行妇女解放的巾帼英雄,秋瑾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

  • 标签: 秋瑾 辛亥革命 中国历史 社会变革 妇女解放 英雄
  • 简介:《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载有房德邻同志《维新派'围园'密谋--兼谈〈诡谋记〉的史料价值》一文,对《诡谋记》提出一些很好的看法,本文准备将《诡谋记》的来源及其史料价值,略抒己见.

  • 标签: 《诡谋直记》 史料价值 清朝后期 历史事件 中国
  • 简介:真光中学创办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间,足有130年的历史了。学校就建筑在芳村区白鹤洞的蛇岗上,绿瓦红墙,巍峨耸立,环境优美,是广州市有名的重点中学。学校人材辈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陈香梅女士了。她祖籍广东南海,是真光中学1941届(芸荒社)的毕业生。19岁毕业于岭南大

  • 标签: 直光中学 陈香梅 生平事迹 陈纳德
  • 简介:1941年9月18日,这是"九一八"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又一份政治色彩很浓的报纸--《光明》在香港正式创刊。这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称"民盟")在香港出版的机关

  • 标签: 梁漱溟 香港 周恩来 京津同盟会 何香凝 重庆文化
  • 简介:文章讨论司马迁《任安书》中的两个“不得已”与“曼辞以自饰”的意义以及与“从上雍”相关的结构分析问题。

  • 标签: 不得已 曼辞以自饰 从上雍
  • 简介:报纸是舆论斗争的重要工具.说起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所办的报纸,不能不提起的名字.创刊于1911年10月14日,是在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仅4天后面世的.这既是起义后革命党人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辛亥革命后国内的第一家革命报纸.

  • 标签: 大汉报 报革命
  • 简介:岳奎政同志退休前从事翻译工作45年,期间曾任“哈飞”翻译室主任近20年,参与我国引进法国“海豚”直升机生产专利全过程,亲历“-9”的诞生和发展,承担过“-5”“-9”和“EC-120”三个型号直升机的全程法文翻译任务。曾十多次去法国、多次去非洲执行翻译任务。2011年荣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称号。

  • 标签: 翻译工作 直升机 翻译家 法国
  • 简介:《清议》所载《国家论》,以往学者多认为是梁启超抄袭吾妻兵治《国家学》。笔者通过比对《清议》本《国家论》、吾妻兵治《国家学》以及平田东助与平塚定二郎所译日文本《国家论》,发现《清议》本《国家论》并非如以往学者所称的抄袭自吾妻本,而是以平田本为底本,参考吾妻本翻译而成。就《清议》本《国家论》的译者来说,笔者认为除梁启超外,罗普可能也扮演了一个指导者的角色。

  • 标签: 《国家论》 梁启超 伯伦知理 国家观
  • 简介:上海“孤岛”时期,以外商名义注册的“洋旗”,是“孤岛”抗日进步力量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利用英美在租界的特殊地位,为求生存而采取的一种办报策略。一“孤岛”初期,由于日寇强行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施新闻检查,并通过租界当局取缔抗日报刊,因此,自1937年11月下旬起,除《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刊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继续出版外,大批抗日报刊纷纷迁往内地和香港,或毅然停刊,以示决绝。据1937年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载称:“自11月华军退出上海后,出版物之停刊者,共30种。”上海“八一三”抗战后形成的强大的抗日报刊阵营遭到毁灭性摧残。为了能继续从事抗日活动,爱国的新闻工作者曾尝试创办纯翻译的抗

  • 标签: 孤岛 《文汇报》 中美日 新四军 新闻检查 《新闻报》
  • 简介:1966年的"五·一六通知",导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一些文化机关陆续受到冲击,大批文化人成为"革命"对象。就在此时,北京街头却出现了一份新创刊的报纸——《前进》。这是一份仅仅存活了103天(1966年9月15日至12月26日)的报纸,共出版45期,成为中国当代新闻史上一个罕见的夭儿。《前进》的创刊要从它的前身北京《大公报》的停刊说起。中央文革批准《大公报》易名《大公报》创办于1902年,曾有津版、沪版、汉版、港版、渝版、桂版,至今仍有港版出版发行,是一份有着

  • 标签: 大公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思想 中国当代 报纸 毛主席
  • 简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早年为宣传变法而创办了“一会三”,即强学会、《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其时,康有为十分看中报纸的特殊功效,他在上光绪皇帝书中,多次提到“设达聪”的建议。他以为欲变法,非开通民智不可,而欲开通民智,亦“非有报馆不可”。为此,他倾注极大精力开设报馆,倡言变法。在《万国公报》发行不久,康有为即称“开两月,舆论渐明”、“识议为之一变”、“渐知新法之意”,言辞间不无得意之神色。然而好景不长,康有为京城之举很快便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不满,而这股势力的总后台即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结局不言而喻,“一会三”尚未形成气候,即遭清廷查封。在京城一片萧瑟的气氛中,

  • 标签: 康有为 《知新报》 《时务报》 澳门 梁启超 孙中山
  • 简介:2016年3月16日,贺友老先生早晨起床后,自己动手下面条吃,然后接了一通电话。他在电话里说:“我有点儿累了,画不动了。”临近中午,突然在卫生间里休克了,事前毫无征兆。送到瑞金医院,经医治一度有好转,却在晚间开始吐血不止,终与世长辞。94岁高龄的中国连环画泰斗,转身就走了。

  • 标签: 贺友直 连环画 瑞金医院 卫生间 电话
  • 简介:<正>1920年皖战争皖系失败后,段祺瑞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积极活动,他暗中派出代表曾毓隽去沈阳,派张吉士去太原与张作霖、阎锡山勾结,图谋作卷土重来的准备。但是,他未曾料到,皖系中最有实力的倪嗣冲的安武军内部,此时正在勾心斗角。……马联甲向直系靠拢,他通过苏督齐燮元向曹锟告密,终于撵走了皖督张文生

  • 标签: 安徽 黎元洪 吴佩孚 旅长 国民军 直皖战争
  • 简介:“枢密学士”一职始设於五代後唐时期。从梁太祖朱温曾改枢密院为崇政院,设崇政使、副使,开平二年(908),置学士二员。从唐同光时復崇政院为枢密院,改崇政院学士为枢密学士,置枢密学士一人,

  • 标签: 学士 考论 宋代 枢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