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金代在黄河、滹沱河、卢沟河等河流上都架设过浮桥,尤以黄河上的蒲津渡浮桥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浮桥在金代的战争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金代 浮桥 黄河 蒲津渡 战争
  • 简介:本文对科学发掘的扁足鼎进行分析,指出其功能主要是作盛食之用,并在西周中期发展为温器。扁足鼎是商文化青铜器组合中的重要部分,使用者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等级。商文化的这种传统因素,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直至扁足鼎消亡。

  • 标签: 扁足鼎 功能 文化属性 社会等级
  • 简介:略论建筑考古学杨鸿勋考古学在它形成半个多世纪之后,七十年代以来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以田野发掘为基础的普通考古学,正在与多种学科相结合,不但勘测、发掘技术有新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面临各种古代遗迹、遗物对象,它已开始与多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结合,而开...

  • 标签: 建筑考古 建筑史学 考古学研究 遗址 中国古代 古代社会
  • 简介:汉晋时期是敦煌大族形成并发展到鼎盛的阶段,对此一时期的敦煌地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到汉末魏晋时期涌现出许多在全国都颇有影响的著名人物.本文经过研究认为:西汉后期,一些中原汉族家族如索、曹、张、氾、令狐等氏,由于犯罪、避祸或拓边、征战等原因,西徙敦煌并定居于此.东汉前期,他们通过立功西域等途径,出任官职,提升了家族的地位.东汉后期,他们从武力军功转而崇尚儒学文化,以经学传家,并以通经致仕,为官作宦,进而使其家族发展成为儒家世族.到魏及西晋,这些家族的人物精通经纬,驰名海内,其学术文化领先于全国水平.而宋、阴二氏大约也在此时通过武力崛起,侪身于敦煌大族之列.

  • 标签: 汉晋时期 敦煌 大族
  • 简介: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地区,重要的遗址有闽侯昙石山、庄边山、溪头、福清东张等,以昙石山遗址命名,这个命名已在学术界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是,对于昙石山文化的内涵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的把昙石山遗址上、中、下层都归入“昙石山文化”,有的提出昙石山中、下层才属于昙石山文化,指出昙石山上层是不同于中、下层的另一类文化遗存,后者巳获得考古界多数承认。最近有同志对昙石山下文化层性质又重新分析,认为昙石山下层“同中层内涵差别悬殊,下层主要陶系……同金门富国墩、车潭壳丘头、白沙溪头红陶阶段更相近,应放在一起考虑”,提出昙石山文化“以昙石山中层为代表”。对此,我尚有不同的意见,现就昙石山下层墓葬分期和中、下层类型内涵问题,谈些粗浅的看

  • 标签: 昙石山遗址 文化类型 丘头 考古界 白沙溪 闽江下游
  • 简介:由花东甲骨文和作册般鼋铭文的记载可知,射牲礼起源不晚于商代中晚期,最初其举行的地点通常在自然形成的河流沼泽等水边,射牲结束后多伴随有祭祀活动。之后射牲礼逐渐发展完善,由麦尊和伯唐父鼎等青铜器铭文记载可以推定,至晚到西周早期,天子在辟雍乘舟射牲的仪式已明显区别于习射及以“择士”为目的的大射,其不仅与祭祀相关,且已具有象征天子亲自射猎以“示亲杀”的特点。

  • 标签: 金文 射牲 祭祀 辟雍
  • 简介:一、居址小河沿文化发掘的居址数量较少,居址中有房址、窖穴和灰坑。在敖汉旗南台地遗址①发现了4座房址,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有单室和双室之分。F4为平面近圆形,在居住面东部上有一道隔墙,房屋形成东西两间,西室东西长3.1米,南北宽2.7米,面积约7平方米。居住面中部有圆形地

  • 标签: 文化聚落 河沿文化 聚落形态
  • 简介:我在《试论“华渭文化区”》一文中曾认为,从日益增多的考古资料来看,在距今8000年~距今4000年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不仅独自拥有明确的分布地域,而且具有极鲜明的文化个性特……

  • 标签: “郑洛文化区” 中国 考古资料 裴李岗文化 大河村文化 河南
  • 简介:历史认识是三级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史料是历史认识的唯一依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史料中文献史料是其主体,所以有必要对文献史料辨证性质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历史研究工作的开展。

  • 标签: 文献资料 史料 辨证性质 考证工作
  • 简介:通过对典型聚落或墓地的内部布局和空间结构分析,崧泽文化早期的社会处在由平等社会向不平等社会过渡的阶段。中晚期家族私有化进一步发展,聚落之间的分化呈现出不断向等级化发展的趋势。

  • 标签: 崧泽文化 聚落形态 典型遗址 个案分析
  • 简介:落阵营村属于山西省大同县杜庄乡管辖,距大同县城约24公里,杜庄乡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落阵营位于御河东岸,紧邻怀仁县(图一)。落阵营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现有建成区面积44.74公顷,其中老村部分11.56公顷,新村部分33.18公顷。现有住户574户,人口1824人。大同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 标签: 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态 民居 聚落 大同县 山西省
  • 简介:小河西文化聚落分布在近河的坡地上,经过发掘的聚落有白音长汗遗址一期1、查海遗址一期2、杨家洼遗址3,经过调查的聚落有马架子遗址4.白音长汗遗址一期有3座房址和2座窖穴,面积约400平方米.房址分布在遗址西南小山东南、东、东北坡上,坡度较大.3座房址方向不一,均呈顺山向,1座为东南向,2座为东向.2座窖穴(bh55、bh56)位于小山东坡上,打破bf42房址(图一).查海遗址一期聚落位于查海遗址西北部,面积约1000平方米.东西排列2排房址,2排房址中间为窖穴区.

  • 标签: 河西文化 聚落形态 culture 查海遗址 房址 山东
  • 简介:中国家具历史悠久、工艺清湛,至明代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明式”。当人们将探索家具史的触角再向前延伸到楚墓中出土的几千年前的精美漆几时,会惊奇地发现:这些沉睡墓底的楚文化艺术珍品,依然能激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层层波澜,本文仅就漆几的产生和用途、楚墓漆几所具有的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反映的社会意识、对后世家具的影响等等,做一探讨性的阐述。

  • 标签: 漆几 楚墓 明式 民族风格 向前延伸 造型特点
  • 简介:<正>敦煌赋集是敦煌文学内重要的文学样式。但是,在敦煌遗书的整理和研究中往往偏爱于通俗的赋体,即或涉及敦煌赋集的作品,也是零散的、孤立的。至于敦煌赋集的概况、选录标准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就上述两个方面对敦煌赋类作品进行初步探索。不当之处,敬希批评指正。

  • 标签: 敦煌写本 敦煌地区 思想倾向 敦煌文学 唐人 伯希和
  • 简介:楚系墓葬出土漆案略论聂菲中国家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至明代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当人们将探索家具史的触角再向前延伸到楚系墓葬中出土的精美家具时,会惊奇地表现;这些沉睡墓底2000多年的艺术珍品,不但品类齐全,而且年代较早,无疑是中国漆木家具体系主要源头,...

  • 标签: 曾侯乙墓 墓葬 拦水线 《艺文类聚》 河南信阳 春秋战国时期
  • 简介:199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在淅川县仓房乡陈庄村行政村东沟村的和尚岭上抢救发掘了二座楚墓。原简报作者曹桂岑同志认为两墓为春秋中期后段的楚箴尹克黄夫妇墓。主要依据为M1中所出“克黄之鼎”鼎及收缴的铜

  • 标签: 楚墓 发掘 春秋 和尚 简报 夫妇
  • 简介:中国古代玉币略论蔡运章实物货币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玉币便是其中之一,但是以往我国研究玉器的著作大部没有涉及玉器的货币职能,有的学者甚至否认我国古代有玉币的史实。因此,玉器是否为我国古代货币?这种货币的种类、年代、单位及购买力等问题,都是需要澄清...

  • 标签: 良渚文化 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 商品交换 实物货币 我国古代
  • 简介:略论郑州地区的龙山文化李友谋河南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存,早在30年代初就已发现。最初在河南发现的龙山文化属晚期遗存,是在安阳后岗发现的,故被称为“后岗期”龙山文化,后来又有人提出“后岗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之称。50年代中,在陕县庙底沟又发现“庙底...

  • 标签: 郑州地区 龙山 晚期文化 陶器 文化面貌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