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不同性质的陈列和展览,都极力寻求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特征的展示方式,以期收到理想的社会宣传效果。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从审美上去理解现实,用艺术形象进行思维,我想结合民俗性陈列展览的特殊要求,陈述一下我对如何使观众“从审美上去理解现实,用艺术形象进行思维”的理解和想法。我认为摹拟

  • 标签: 民俗性 美学主张 艺术形象 演示法 展示方式 展示形式
  • 简介: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式演算的工具。它是用粗细、长短基本一致的小竹棍或小木棍(也有骨头、玉石、金属、象牙)制成的,又称为筹、策、算子等。算筹是古代中国独创的、最有效的计算工具,它不仅能进行数(整数和分数)的四则及开方运算,还能表示许多复杂的内容,用算筹进行的计算就叫筹算。

  • 标签: 新莽 泉布 算筹 记数法
  • 简介:敦煌莫高窟第85窟是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佛教教团都僧统翟荣营建的功德窟,成通三年开始修建,成通八年工程结束,《翟家碑》和翟荣的邈真赞都有记载。翟荣晋升都僧统的时间是大中七年前后,并没有立刻修建纪念他出任都僧统的功德窟,主要是因为当时收复河西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到成通二年收复凉州之后,归义军战事基本结束,开始文化建设。张议潮开凿了第156窟纪念收复河西一道和晋升司空,僧团首领翟荣紧随其后修建了纪念他晋升都僧统的第85窟。

  • 标签: 敦煌 翟法荣 第85窟 归义军
  • 简介: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其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货币流通制度亦相应变革。纵观朱元璋建明前铸行大中通宝和有明一代的货币制度演革过程.除明前期曾实施的纯纸币流通外.铜钱一直作为朝廷的法定货币之一.纸币、白银共同构成其时的流通货币结构。因此钱、钞白银制度同属明代货币流通制度的基本组成内容。在明货币经济史研究中.明钞银两一直是诸家潜心研究的课题.而对明钱法则尚未及作系统探讨。为此。试考其要。

  • 标签: 明代 商品货币 变迁 流通制度 纸币流通 社会经济史
  • 简介:在唐五代,流行着一种名为“五兆卜”的占卜术,其龟卜、易筮、式等同为当时官方认可的“卜筮正术”。从传统文献及敦煌文书的记载来看,五兆卜是以算子为卜具,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一种占卜术,其揲蓍基本上是模仿了《周易》筮法,即用36根算子经过六变而形成一卦,而每变又有五个演算步骤。五兆卜在唐五代时期得到普遍应用,大约进入宋代以后,这种占卜术渐趋没落而最终消亡。

  • 标签: 五兆卜法 揲蓍法 应用
  • 简介:近年来,中国许多风景名胜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正在迅速退化和消失。人们已经认识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管理。但恰恰在如何管理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例如曾经出现过的关于风景名胜资源上市问题的争论。

  • 标签: 中国 上市问题 风景名胜资源 经济分析 争论 风景名胜区管理
  • 简介:“二重证据”的提出推动了古史研究和考古学研究的发展,但是对此方法的滥用也招致了批评之声。对考古学学科特点和考古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可以证明“二重证据”应用于中国考古学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而有关西方考古学不使用历史文献以保持“纯洁性”的观点是一种误解。本文分析了考古学研究在使用“二重证据”过程中存在的“滥用”和“不用”现象,指出该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范畴和操作程序,认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采用包括“二重证据”在内的一切有效的方法,推进中国考古学的新发展。

  • 标签: “二重证据法” 考古学研究 反思
  • 简介:近年新发现的叶笙叶子旧藏《龙门百品》全拓,选本朝代混杂,含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及武周诸朝,且全是小件,但纸质、大小及捶拓手法一致,拓工精良,应为同一时期所拓。选本似在关百益选拓魏刻百品前后。其中隋大业六年黄暾及大业十年女弟子文造天尊像一龛两则造像题记拓本,表明龙门石窟有两品隋代天尊造像,黄暾一品也并非出自四川绵阳。它对龙门石窟这一佛教圣地的佛道之争,乃至"三教合一"趋势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该两品早年被盗凿或破坏,拟将之作为一个美术考古课题,寻找查对遗痕。

  • 标签: 道教 造像题记 黄法暾 女弟子文
  • 简介:敬造像碑是中国现存造像碑中十分罕见的隋代造像珍品,其名见于志书和一些专业文章,但仅是涉及部分信息,对造像题材和题记均未有完整详细的资料公布。该文对造像内容全面详细的介绍,并对其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初步研究。

  • 标签: 邴法敬造像碑 雕刻内容 造像题材 艺术风格
  • 简介:长子县史有八景,其中慈林晚照一景,至今依然光彩照人,蔚为大观.其所以然之故,盖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上有一座兴寺焉.兴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唐宋明清,历代皆有修葺.建国之后,因煤矿采空区危及寺庙安全,国家又拨巨资,将其原模原样从公路东面之山头,搬至公路西面之山头.

  • 标签: 法兴寺 佛教文化 宗教建筑 历史文化
  • 简介:本文首先对敦煌《华经变》中的《药王菩萨本事品》画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该品画面中“焚身”“燃臂”情节所反映的敦煌华信仰的供佛观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其着重表现了“真供养”的供佛观。

  • 标签: 敦煌 药王菩萨本事品 真法供养 供佛观
  • 简介:楚国有三种纪年方法,即序数纪年、岁星纪年和大事纪年。大事纪年较多见于楚简和铜器铭文,于是许多专家认为大事纪年始于楚人。但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资料,西周早期就有以大事纪年的方式,因此大事纪年并非始于楚人。齐国铜器铭文和陶文中也有不少大事纪年资料。楚国和齐国都继承了周人的大事纪年方法。

  • 标签: 大事纪年法 西周 楚国 齐国
  • 简介:荣是归义军时期继洪辩之后的第二任都僧统。依据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翟荣的二篇《邈真赞》的相关记述,我们可对翟荣的宗教信仰有大致的了解。其一,荣不仅本人重视戒、定、慧三学的修习,而且作为“三学教授”,他还督促指导其他佛家弟子修习三学。其二,荣不仅精通律学,还是一名兼信南北二宗的禅师。其三,荣的禅宗信仰渗入中观思想。

  • 标签: 翟法荣 佛教 信仰
  • 简介:抄写于晚唐五代的敦煌本《推人九天宫/九天行年灾厄》,是中国古代较为简便实用的一类禄命书,主要通过九天(宫)年岁相对应以推人运命祸福,其底本很可能在南北朝、隋唐之际既已形成。敦煌本九天行年书写至少源出两个系统:一是来自本土的九天行年禄命书,一是改编自佛教文献《梵天火罗九曜》。当九天行年禄命书因其义理简单在晚唐五代中原地区失势时,却因同样的缘由而在边陲敦煌以不同来源、多种版本的方式广为流行,这种文化信仰非同步的背后,映现了唐宋之际敦煌中原社会区域文化差异的一面。

  • 标签: 敦煌禄命书 九天行年 区域社会
  • 简介:<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四川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已颁布实施八年了。八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依法行事,尽心尽职,在保护和利用文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同时,在实施“两”中,也还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为进一步保护好文物和完善文物,有提出来共同研究之必要。一前几年,川南一带,挖坟盗墓、文物走私的犯罪活动猖獗,据初步统计

  • 标签: 文物法 管理办法 文物保护法 文物古迹 各级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梁代大僧正法云的《华义记》对后世佛教,尤其是天台宗影响深远。而敦煌遗书中题名为《华(经)义记》的S.2733、S.4102、P.3308以及被《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误判为《华义记》卷三的S.37皆非法云《华义记》的抄本。在《大正藏》第85册所收《华义记》卷三中,题注说明此卷前部分依S.2733,自“安乐行品”以下部分据S.37,此处所谓的S.37使用的是已废弃的旧编号,实际指的S.4102。

  • 标签: 光宅法云 《法华义记》 敦煌遗书 新旧编号
  • 简介:评估室内金属文物腐蚀情况的方法有金属挂片、电量缩减法、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光学法、电阻测量(ER)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电阻测量的优点是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测量;可以进行实时测量;电阻的变化由于金属腐蚀产生的重量变化直接相关,不受其它因素干扰。

  • 标签: 博物馆环境 金属腐蚀 测量法 电阻 银器 铜器
  • 简介:<正>彰山位于潜山县城以北,南麓距合(肥)宿(松)公路及县城约500米,是一座红砂岩长条带缓丘,东西绵延10余公里,地势高出两边农田15——20米。1978年文物普查发现其南麓有密集的战国、汉唐宋墓群,1979年至今,县文管所为配合基建工程先后在此清理了残古墓18座,依顺序编号为M1—M18(图一),其中战国墓11座,唐墓5座,宋墓2座。9号墓是一座战国墓,1991年4月7日在县造纸厂基建工地发现的,由于施工取土,墓坑被挖毁1/3,为及时抢救文物,我们对该墓的残存部分进行了清理。现将9号墓的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 标签: 战国墓 安徽潜山 文物 长江中下游地区 普查 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