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展柜中的坭兴陶表面的霉菌污染会影响坭兴陶的展示。对坭兴陶污染的霉菌进行分离及鉴定,有助于提高文物霉菌病害的针对性,进而提高防治效果。本研究取坭兴陶表面及所处的展柜空气中的霉菌,坭兴陶表面获得8株霉菌,展柜空气中获得18株霉菌,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转录间隔序列ITS(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坭兴陶表面分离到的8株霉菌为青霉(Penicil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和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展柜中的空气分离到的18株霉菌则分属于青霉(Penicillium),枝孢霉属(Cladosporium),曲霉(Aspergillus),棒孢属(Corynespora)等12个属。结果进一步表明,坭兴陶表面污染的霉菌来自空气中。

  • 标签: 坭兴陶 霉菌 分离与鉴定
  • 简介:计算机与考古学[英]霍立治前言:1991年,中国最早搞计算机考古的李科威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开展计算机考古的几点具体设想。与此同时,由俞伟超馆长领队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班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综合发掘和研究"项目开始。在项目的设计中我们打算进行考古资料计算...

  • 标签: 计算机 数据库管理系统 考古学家 表格化 考古遗址 文字处理
  • 简介: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市的窗口单位,应该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不仅保护公众健康,而且有利于文物保存,因此对博物馆内空气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对首都博物馆内空气中微生物进行采样,分离鉴定优势细菌28株,由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结合鉴定。前两项确定细菌的基本形貌和特征,分子生物学方法得到28株细菌的16SrDNA序列与Genbank中标准序列对比进一步确定种属,鉴定出所有菌与已知菌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且均为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条件下不能够导致传染类疾病的发生,对观众和工作人员安全。在鉴定细菌种类的同时,根据其固体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点,从现象到机理本质分析了细菌可能对文物造成的危害。以上工作为博物馆空气质量监测、文物保护保存环境提供参考。

  • 标签: 空气 细菌 鉴定 文物
  • 简介:文物存放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部分长期存放的文物局部表面出现物理污损、颜色变化或漆皮及彩绘起翘。因此,为了尽可能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需对其环境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以便制定科学的环境控制措施。为此,通过冬(2008年1月30日至3月3日)夏(2008年7月28日至8月22日)两季在秦俑博物馆陶器库开展室内空气质量调查研究工作,获得了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碳组分、S02和NH3的质量浓度特征,同步进行了室内微气候的测定。结果显示,冬季PM。的平均质量浓度及所含主要水溶性离子浓度均高于夏季,并且同一时期室外均高于室内,但其中个别成分如C1-及碳组分OC有机碳在夏季的库内浓度明显高于室外。此外有害气体NH3受高温及排放源影响其浓度表现出夏季库内高于库外,夏季高于冬季的现象。研究表明,库内微气候和污染物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污染物的浓度及来源略有差异。部分污染物浓度偏高,可能会对库内存放的脆弱文物产生一定影响,需要采取一些防控措施。

  • 标签: 秦兵马俑 PM2 5 水溶性离子 污染型气体
  • 简介:为了对108窟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压力进行监测,设置了12个点的传感器。监测结果表明,窟内温度存在着显著的昼夜和长期的变化,其中上层空气的温度变化尤其明显,而下层空气的温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在夏天,窟内的上层空气温度高于下层空气的温度。窟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受外部环境严重影响,存在近似昼夜的变化。在分布上,窟内空气湿度在上层和前部高,而在下层和后部则较小。窟内存在着净的水汽输入过程,但水汽不是从洞窟的入口进入的。同样,窟内的空气压力也存在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升高或下降,窟内东侧的空气压力大于西侧的空气压力。这些结果一致说明,在108窟的东侧上层存在着水汽和热量的来源。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的盐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空气温度 空气绝对湿度 空气压力 水汽和热源
  • 简介:目前,对于国内的中小型博物馆而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一般还停留在单机应用的水平上,应用软件也只是办公软件和简单的数据库应用。随着博物馆的改革深入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应用网络技术建设博物馆局域网系统,是当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 标签: 博物馆 计算机局域网 拓扑结构 服务器 网络设备
  • 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当今社会已进入到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网络技术等已不再是新的名词.……

  • 标签: 中的作用 文物藏品 档案中的
  • 简介:博物馆的职能是宣传、教育、传播文化,而执行以上职能的载体是博物馆中的各类藏品。本文旨在论述计算机在藏品管理中的作用和应考虑的硬件及软件问题,使藏品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能得到更全面广泛的展现,更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各项业务职能,以方便人们参观、查阅,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标签: 计算机 藏品管理 信息收集 博物馆
  • 简介:本文介绍了在国际文物保护领域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总结了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成果。计算机是近代重大科技成就之一,具有速度快、容量大、精度高和通用性等特点,它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更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手段。

  • 标签: 计算机技术 文物保护
  • 简介: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年代较长,一般已超过正常使用年限,有不同程度的耐久性问题。为了科学规范地保护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通过对6个典型案例的现场检测分析,对这类建筑的耐久性问题和寿命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得出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规律,并提出了针对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碳化寿命计算公式,建议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使用寿命取锈涨开裂寿命,最后结合案例对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剩余寿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剩余寿命基本在10年以内。因此,迫切需要对这类建筑进行加固修缮。

  • 标签: 民国 钢筋混凝土结构 碳化寿命 锈涨开裂寿命 使用寿命
  • 简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有12000余种、16000余套、共计22000余册的图书文献资料。前数十年中,采用老式的方法,用手工书写帐簿、卡片,在每本书上编写流水号。这种管理方法不仅费时、效率低下、差错率高,图书分类和上架也几乎失去了章法,管理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不仅读者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而且图书采购时盲目性很大,要么漏购、要么重购;还有就是图书资料的统计工作更是“难于上青天”,交出的数据被戏称为“神仙”数字。

  • 标签: 计算机管理 图书资料 图书文献资料 成都武侯祠 图书分类 管理效果
  • 简介: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大大方便了藏品档案的查询、复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资源共享"的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可以取代藏品档案,相反地,却增加了藏品档案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

  • 标签: 藏品管理 档案 博物馆 数字化建设 不可替代性 资源共享
  • 简介:文物领域利用数字化文物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文物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文物交流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利用采集的文物数字化档案,发挥数字文物的作用是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最终目的。为此,针对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各种病害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缺损状况,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计算机自动虚拟修复研究。研究表明,Criminisi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可利用图像小波域的小波系数优化因子,保证算法对不同纹理程度的图像采用适当的优化因子值以实现修复策略的调整,其采样的"素材"同实际壁画修复一样来自于画面已知区域,在观音寺壁画数字图像上有较好的虚拟修复效果。

  • 标签: 观音寺 壁画 虚拟修复
  • 简介:为重建馆藏青铜器香薰三维模型和研究其制造工艺,利用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进行数字成像(DR)和锥束扫描(CT)两种方式扫描香熏,获得其灰度图像,经过图形图像处理,获取表面轮廓三维数据。表面定义和提取后,将数据输入逆向工程软件系统,重建香熏的三维CAD模型。结果表明,获得的点云数据密集均匀,未见扫描盲区;发现香熏存在焊孔和变形;逆向三维重建的香熏CAD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研究提示,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空间分辨率高,精确度高,可以作为一种获取青铜器三维数据的可靠方法。

  • 标签: 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 无损分析 三维重建
  • 简介:2005年,有一批精美的瓷器在北京毛家湾出土,其中有一件烧制年代有争议的破损的龙泉青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人员为了给出其确定的烧制朝代,利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测量瓷片的化学元素组成,并结合基于微机统计软件的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与已知朝代的瓷片样本的测试数据进行比较与归类,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该破损瓷器的所有碎片都被归类为明代龙泉青瓷,这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专家基于将该青瓷与其他确定烧制朝代的龙泉青瓷相比较得出的结论一致。

  • 标签: 中子活化分析 中国科学院 龙泉青瓷 计算机统计 模式识别 利用
  • 简介:西汉时期平板范竖式浇注铸钱工艺中有不同的钱币型腔设置和内浇道的形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的流动模拟和凝固模拟技术,研究了钱币型腔和内浇道对充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埘允型时间影响不大。2)钱币型腔的不同设置对充型过程产生影响,内郭正置的型腔产生气孔等铸造缺陷的可能性增大。3)内浇道的形状对钱币型腔的液流充型时间和液流在型腔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对凝周特征虽略有影响,但远小于钱币本身几何特征对凝固特征的影响。西汉中期起至晚期已基本采用内郭斜置的型腔设置,表明古代工匠在西汉中期始已明了钱币型腔的设置对充型过程将产生影响,已能通过选择更好的钱币型腔的设置来提高钱币的铸造质量。铸钱时,对缩短充型时间的要求高于对充型状态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多采用缩短充型时间的内浇道形状以提高平板范竖式浇铸工艺的充满率,从而提高成品率。

  • 标签: 西汉 铸钱工艺 竖式浇铸 内浇道 计算机模拟
  • 简介:开展中世纪早期剑的研究,对中世纪早期考古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X-CT)是一种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重建的图像分辨率高。本研究中的剑均出土于德国西南部劳斯海姆(Lauchheim)的中世纪早期墓地。应用锥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检测剑的内部结构,不会对腐蚀层造成再次损坏。

  • 标签: 西南部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