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正>人口迁移决不是新近出现的现象,但目前我们所处的无疑是人类迁移的黄金时代。人们总是表现出这样一种自然习性:偏爱具有更多财富、更舒适、更富有、更文明的地方,而不喜欢定居于他们的出生地。迁移只是在二十世纪才具有一种普遍的、大规模的性质。陆路、海路、横跨大陆的铁路线,尤其是速度日益加快的航空工具的出现,使更多的人可以简便而从容地去旅行,其费用却越来越低,因而,当今的每时每刻都有许多

  • 标签: 国际迁移 人口迁移 少数民族 发展中国家 移民 移居国外
  • 简介: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的晋制与晋礼的制定关系密切,晋礼制定、施行的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的变迁。洛阳是西晋的都城,都城洛阳晋墓中的洛阳因素代表的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的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的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的晋制。东晋时期在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两晋时期墓葬制度的主要文化内涵。

  • 标签: 晋制 晋礼 洛阳因素 建康因素 汉晋变迁
  • 简介:<正>迄今为止,我们对于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在运用外国的氏族社会理论考察中国母系氏族时,往往有许多窒碍不通的地方。最突出的是不能揭示中国氏族姓氏的奥秘,而姓氏恰恰是研究中国氏族社会的最重要的线索。由姓氏入手,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对氏族社会婚烟制度的一般认识,而且根据姓氏的演变,我们还可以考察传说帝王的婚配、继承关系以及世系变迁的历史。

  • 标签: 姓氏 母系氏族社会 世系 婚配 继承关系 氏族首领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巨大,包括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引发诸多研究。《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一书便是其中的杰作。全书共九章:第一章对中国社会整体变迁进行描述;第二章讨论作为改革起点的农村社会变迂;第三章就农村与城市互动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第四、五两章分析城市社会生活和管理制度的变化。

  • 标签: 中国社会 社会变迁 佳作赏析 城市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 农村社会
  • 简介:阿尼玛卿山的虫草经济经历了三个不同形态和阶段。在"散挖-行商"阶段,高海拔草原成为季节性人口争相涌入和采挖虫草的公共资源。虫草商人处于行商阶段,市场体系尚未成型;在限采·禁采阶段,草原承包制在公有制语境下有名无实,各级政府介入分肥,限制和禁止的高压行政管理未能减缓外来人口的压力。随着政府角色从利益相关者转变为社会服务者,虫草经济开始对生态移民政策发挥积极作用,虫草商人也从行商中分离出来;在契约-电商的新阶段,草原承包制全面推行,牧民获得草原收益和管护的权利。市场体系建立后,契约交易发展迅速。虫草电商的崛起加剧了虫草资源的竞争和垄断。虫草给牧民带来生计机会和草原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草原生态带来巨大压力和可持续性问题,以及藏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政策设计应着重维系人类、文化和自然的连续体以促进草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虫草 文化变迁 市场 契约 经济人类学
  • 简介:当代社会,传统民俗日趋衰微,许多民俗的传承途径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迁。伴随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媒体日益深刻地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民俗传承母体渐渐消失。与此同时,多种新的传承媒介替代了传统的传承模式,民俗不再是无意识的传承,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生产过程。这导致民俗朝向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方向发展,民俗学研究对象因此也面临转型。

  • 标签: 民俗 传承机制 传承途径 民俗学 变迁
  • 简介:<正>历史上的越窑分布在山阴、会稽(山阴、会稽今名绍兴市)、上虞、余姚等地,而上虞县生产的瓷器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质量最优,窑址之多全国居首,瓷器产品可谓风靡国内外.但把这些地方生产的瓷器统称为“越窑”器是否适合,本文试谈一点新的看法.一、我们1979年7月征集到一件青瓷粮罂瓶,高26、口径11.5、底径9厘米,盘口,筒颈、圆肩,口沿下至上腹粘接四鋬,矮圈

  • 标签: 越窑 青瓷 会稽 瓷器 元康 越州
  • 简介:一同是"感于哀乐,有感而发"①的民歌,因地域的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如陕北民歌,其粗犷豪放,恰似西北汉子;而江苏民歌,清醇委婉,犹如浣纱女子;两相比较,地方特色甚是鲜明.并且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试比较下面两首古代民歌:

  • 标签: 民歌 方言 语言音调 民俗文化
  • 简介:先秦至明清及今,官方祭灶(国家祀典)的时间由每年的夏季、冬季逐渐演变为冬季(腊月二十三),每年祭灶的次数由多次减为一次,最终不见记载。民间祭灶行为则表现为:汉晋以前,祭灶时间很随意,祭灶次数有多次,晋以后逐渐确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本文考察了中国(以古代为主)祭灶时间的历时性过程,展现了国家祀典与民间祭灶的区别与联系,揭示出灶神功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化:由主饮食之神到无所不能的全神再到居家司察人间功过、上报天庭的小神,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灶神信仰文化的内涵变迁

  • 标签: 祭灶 灶神 信仰文化
  • 简介: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纪年体系受到了很大冲击,知识分子提出了各种革新纪年的方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重审"废止旧历,普用国历"。由于"耶稣纪年"本身所具有的"洋历"和"宗教"色彩,影响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因而消解"耶稣纪年"的宗教色彩和"西方"局限,重构其"普遍性"则成为时人的重要考虑。近代中国现代性追求中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政府政治权威的建构与民众习俗的改造,时间计量方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因素影响了纪年变革,最终促使"耶稣纪年"蜕变为"公元纪年",并确立了"公元纪年"在近代中国社会时间计量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标签: 西历 国历 公元纪年 纪年公理 近代中国
  • 简介:凌云地区的背陇瑶1949年以前实行重聘礼制度,重聘礼制度废除后,背陇瑶的婚姻自由度大大提高,日渐形成了早婚的习俗。

  • 标签: 聘礼 背陇瑶 旱婚
  • 简介:<正>下菰城在浙江湖州市南二十五华里的云巢乡,西北倚和尚山,北面靠金盖山,东南不远有一条宽约70余米的东苕溪,自南流来,经下菰城后继续向北流向湖州,注入太湖.背山面水,形势优越(见图一).现存城垣系黄土夯筑而成,分内外两重,外城略似圆角等边三角形,对边距离800—820米;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南处,形状与外城相似,而对边距离仅外城之半.内外两城,除南城垣外,保存都比较完好,一般高度在9米上下,内城北城垣残高在15米左右.

  • 标签: 春申君 湖州府志 吴兴 县治 湖州市 吴国
  • 简介:宋代是中国绘画山水题材发展并成为主流的关键时期,北宋南渡后,"南宋四家"所倡导的山水画风成为了当时画坛的主流。然而,在"南宋四家"画风之外还活跃着一些个人风格鲜明的"非主流"画家,如赵伯驹、赵伯骕、马和之、画僧法常等。他们不拘泥于主流时风,别开生面。正是因为这些非主流的画家以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努力维系、保持了山水画传统的连续性与持续性;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更加完整、更加丰富多彩。

  • 标签: 南宋 山水画 非主流画家
  • 简介:随着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日益边缘化,民俗博物馆作为社会小传统的载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增生了不同于传统主流博物馆的两大功能——物质文化景观功能和体验文化功能,因而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鉴于民俗博物馆还承担着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重任,无围墙式的民俗生态博物馆将是重要的发展形式之一;同时在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还要注意坚持民间主体性,在运行模式上可以更为民间化、私人化。

  • 标签: 小传统 物质文化景观 体验文化 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
  • 简介:群众业余文艺社团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建设幸福安康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抓好它的管理,是政府文化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本文对山区群众业余文艺社团的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加强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 标签: 业余文艺社团 管理工作
  • 简介:本文选取H市Y区作为样本点,以个案访谈的形式深入社区对“陪读”现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调查发现,“陪读”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就业竞争日渐加剧,“陪读”是社会成就观、择业观转变的附属物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性别角色分工革新和家庭重心转移的产物。

  • 标签: 社会变迁 陪读 透析
  • 简介:从传统与现代框架下解放出来的农村社会具有独特的运作逻辑,它包含一种强大的超越时间的力量,能够自我延续。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韧性,来自于农村社会主体农民的民俗,而后者就是让农村社会历经中国社会转型成为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的主导力量。民俗构成了农村社会最为核心的部分,农村社会的主体将珍视的生活策略包裹在其中,凭借其回应社会变迁。将农村民俗变迁嵌入到中国转型中去探讨,根植于农村民俗变迁来记录和认识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独特的历史进程,更能够深入而持久地洞悉在中国传统如何经过社会主义走到了现代。

  • 标签: 农村民俗 变迁 中国社会转型 生存策略 回应
  • 简介:<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俗学在全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在调查研究方面,专题研究方面、基础理论方面,应用民俗学方面等等都有显明的发展。今天,我国七届人大通过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提出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民俗学任务也更明确。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良好风俗,就是今天中国民俗学者面临的新课题。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民俗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生活的系统知识。因而有它特定的范围和内容,解决特定的矛盾。虽然它的基础学科有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历史

  • 标签: 民俗学研究 研究水平 中国民俗学 精神文明建设 调查研究方法 基础理论研究
  • 简介:<正>亚洲象又称印度象,目前野生的亚洲象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及我国云南南部地区.我国除云南西双版纳以外,其它地区野生的亚洲象已经灭绝了.可是在古代,南自两广、云贵,北至中原地区,亚洲象都有广泛的分布.随着社会的发展,气候和生态的变化,再加上人类的大量捕杀,野生的亚洲象逐步从繁盛到衰退,以至在大部分地区绝灭了,先后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退居到岭南地区.现代仅生活在西双版纳一隅.象的这种盛衰变迁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界中气候、生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象的盛衰过程,不但涉及到自然科学问题,也涉及到众多的社会科学问题;研究象的盛衰规律有助于探讨我国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古今气候、生态变迁等学术问题.故设此题目,试作论述.

  • 标签: 亚洲象 野象 历史气候 野生象 生态 犀角
  • 简介:德国在1897-1914年对青岛进行了为期17年的殖民统治,对青岛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民风民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殖民当局对胶澳区域内的西方人和华人实行"华洋分治",对华人的管制涉及社会生活的广泛层面。在法令规章和司法惩罚下,青岛区的中国人生活在限制与监视下,开始学习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尝试进行反抗,华人社会保留下了一些民俗传统、获得一定程度的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青岛华人社会在德国殖民统治下的改变和反抗,使得青岛华人社会呈现出不同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的德华生活方式合流的态势,也使得青岛在今天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中国城市的面貌。这种影响,既作用于德国统治的17年,也持续发挥影响于德国殖民统治结束后的各个历史时期。

  • 标签: 德国 殖民统治 青岛 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