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论述了塘坝子等地的"飞来峰"是由汶川搬运到彭州等地来的巨型冰川漂砾.同时分析了"飞来峰"石灰岩呈角砾状是由冰劈作用和厚层冰雪压碎作用,再经胶结的结果,提出冰冻灰岩这一词语.

  • 标签: 冰盖 固体流 冰川漂砾 冰冻灰岩 冰劈作用 石灰岩
  • 简介:在岩性构成复杂的岷江龙门山河段,河谷两侧龙门山山顶面主要坡折点与岩性界线基本对应,但河床剖面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与岩石抗蚀界限相对应的阶梯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线状剥蚀速率是面状剥蚀速率的2.1倍,河床表面因岩性差异形成的原始地貌陡坎被水流剥蚀殆尽,从而导致该区域河床剖面样式与山顶面剖面样式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岩性差异 剖面样式 岷江 龙门山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龙门隐伏碱性杂岩体呈岩墙、岩床或岩脉产出,侵入于延长组及以下地层,主要由霞石正长斑岩、角闪二长正长岩、霓辉二长斑岩、白榴正长斑岩、角闪二长闪长岩和碱性长石正长斑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为:Si02含量51.25%-63.87%,K20+Na20含量7.23%-12.55%,A1203含量17.74%-20.12%,YREE含量96.19×10^6~620.57×10^-6,(La/Yb)。比为8.68~251.42,6Eu为0.62—0.98。大离子亲石元素和放射性生热元素Th含量普遍较高,Ni,Co,Cr等地幔富集亲铁元素(相容元素)相对亏损。龙门隐伏碱性杂岩体主要为A1型及少量I型,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主量元素、稀土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物质来源可能为发生上涌底侵后熔融的亏损软流圈地幔,锆石U-Pb年龄为(241.6±1.9)Ma和(108±1)Ma。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西南缘早中三叠世存在局部拉张环境,早白垩世由于区域性拉张作用使地壳减薄,地幔岩浆上涌,早期形成的花岗岩部分熔融,I型花岗岩开始向A1型花岗岩转变,使得I型花岗岩具碱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碱性杂岩体 岩石类型 地球化学特征
  • 简介:龙门山造山带是中国大陆的主要造山带之一,通过对龙门山中段都江堰剖面的实测研究,描述了该剖面在宏观上的构造特征,并以都江堰剖面为例对龙门山中段前山构造变形期次及应力场做了探讨。认为区域主要应力有五期,第一期NE-SW向,第二期S—N向,第三期NW—SE向,第四期铅直方向,第五期S—N向,从燕山中晚期持续到喜山期。

  • 标签: 应力场 变形期次 都江堰剖面 龙门山中段
  • 简介:通过对川科一井、WFSD-1、WFSD-3井的岩芯资料以及露头标本的测试研究表明: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砂岩主要由陆源碎屑颗粒、自生非黏土矿物及黏土矿物构成。通过对其孔隙度的大小计算,以及孔隙度与砂岩骨架成分的相关性研究,本文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为陆相盆地,空间展布面积较小、物源区距离较近,沉积相迅速变化导致了研究区砂岩特殊的内部组成、成分与孔隙度的特殊关系。因而指出:研究区致密砂岩成分配比适合孔隙发育,孔隙度随成分线性变化,是天然气藏潜在的有利储层。

  • 标签: 岩石成分 孔隙度 储层 须家河组
  • 简介:通过沉积盆地地壳动力学分析及沉积体系的识别与划分,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龙门山中生代前陆盆地等时地层格架的充填生长模式。中生代盆地的发育、生长可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T33—J11)为大巴山-米仓山前陆盆地期,它是以北部大巴山、米仓山为物源区向南展布;第二个时期(J12—K1)为龙门山-大巴山叠合前陆盆地期。早侏罗世中、晚期龙门山完全升起成为陆源剥蚀区,此时大巴山、米仓山仍为物源区,这两个物源区为线状并呈钝角相交向东南展布。

  • 标签: 大巴山-米仓山 龙门山 前陆盆地 时间地层格架 盆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