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注气法是工程师用来提高采收率的最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使用最近已经得到了改进。这种方法的大部分新的扩大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是利用非烃气、氮和CO2。由于在20世纪80

  • 标签: 二氧化碳驱油 注气法 采收率 采油技术
  • 简介:研究了气相色谱法热导检测器测定碳的仪器工作条件,优化了分离及测定条件。该方法测定碳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快速,适用于岩石矿物中以不同方式存在的碳的测定。

  • 标签: 气相色谱法 二氧化碳 热导检测器 分离
  • 简介:从80年代早期北美就开始采用以液态碳为基础的压裂液系统泵入油藏进行储层改造,1994年开始采用以液态碳\氮气为基础的压裂液系统进行压裂。此压裂液已广泛应用于渗透率值在0.1—10达西之间的各种地层中,在1000多口井中进行了应用,其井深超过3000米,井底温度在10°~110°之间。此压裂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非常有吸引力。以前我们曾做了一些增加液态碳粘度的尝试,可都没有成功。本文描述了一种即能增加粘度又能保持液态碳非破坏性的新型压裂液,此压裂液是在液态碳中形成氮的泡沫。该压裂液使用的是一种不损坏地层的可溶性碳发泡剂,可以释放在大气中而不会污染环境。此压裂液不包括其它压裂液,如水、乙醇或碳氢化合物。泡沫的形成遵循常规的发泡物理原理。由于只使用数量有限的液态碳(对于内部质量为75%-80%的泡沫大约占20%-25%的体积),大多数工作能在一天内处理,使该系统比典型液态碳压裂系统成本效率更高。本文叙述了液态碳非常规发泡技术在加拿大浅层油气藏应用的实例总结。

  • 标签: 非常规发泡技术 油田 二氧化碳 压裂技术 压裂液 发泡剂
  • 简介:以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方法为基础,结合Aspenplus对考虑积碳情形下的甲烷碳重整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平衡分析。对CO2/CH4比(0.5~3)、反应温度(573~1473K)和压力(1~25个大气压)对平衡转化率、产物组分和积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费托合成中生产合成气最适宜的操作条件为温度高于1173K、CO2/CH4比为1,此时2摩尔的反应物可以生成约4摩尔的合成气(H2/CO=1),且仅生成极少量的碳,可以忽略不计。尽管高于973K的温度可以抑制积碳形成,但此时生成水的量也增加了,当CO2/CH4比较高(2或3)时更是如此。生成的水量增多可能是由RWGS反应引起的,CO摩尔数增加、H2摩尔数减少以及CO2转化率逐渐增大就是最好的证据。为了找到甲烷CO2重整的真实情况与热力学平衡状态间的区别,本文将模拟的反应物转化率和产物分布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要使乙烯、乙烷、甲醇和甲醚的产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就必须向反应系统中加入有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刑。受甲烷分解和CO歧化反应的影响,较高的压力减轻了温度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增加了积碳量,并减少了CO和H2产率。对利用等量CH4和CO2进行的甲烷加氧碳重整的分析结果表明,要想使反应物转化率和合成气产率都在90%以上,需要的操作温度和进料比分别为1073K和CO2:CH4:O2=1:1:0.1。H2/CO比值始终保持为1,同时产水产率最大限低地减少且不会形成积碳。

  • 标签: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 热力学分析 积碳 CO2转化率 平衡转化率 H2/CO
  • 简介:本文阐述了通过使用一种很好发泡剂,配合一种比较差的便宜的助表面活性剂系统,使之发生协同效应从而降低化学剂成本的方法。所需要的好发泡剂的用量至少降低了75%。而且与以前使用表面活性剂系统相比,通过使用助表面活性剂系统可使其对注入率的影响降低50%。与以前所报道的系统相比,当注入碳进行流度控制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时,通过使用助表面活性剂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表面活性剂与气体交替注入(SAG)的化学剂成本,从而提高注碳项目的经济效益。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二氧化碳泡沫 注入率 磺化木质素 发泡剂 协同效应
  • 简介:对储层条件下无定形和结晶硅纳米颗粒助稳的超,临界碳泡沫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碳泡沫驱提高采收率。采用三种硅纳米颗粒研究了颗粒结构及润湿性对生成超临界碳泡沫的作用,这三种颗粒具有晶体结构或无定形结构,润湿性各异。在不同的相比和总流量下,研究了硅纳米颗粒结构和及其疏水性对超临界碳泡沫特性的影响,如泡沫形态、泡沫阻力系数和流度等。研究结果表明,结晶硅和无定形硅助稳的碳泡沫具有相似的流动特性。纳米硅的疏水性对生成碳泡沫作用最大,碳气泡的尺寸随硅纳米颗粒疏水性的增强而大大减小。在比较大的相比及总流量分布范围内,疏水性最强的硅纳米颗粒所造成的泡沫流度降低幅度都是最大的。

  • 标签: 二氧化碳泡沫 硅纳米颗粒 颗粒结构 流动特性 疏水性 多孔介质
  • 简介:与油的混相性是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超临界碳驱扫孔隙内石油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储层规模上,注入超临界碳泡沫还可提高波及效率。但是,尽管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个先导试验项目中都曾考虑采用混相超临界碳泡沫,但只有很少几个实验室研究项目真正以热力学状态下碳形成的泡沫为研究对象。确实,超临界碳的溶解性质和粘度高于普通气体,这对多孔介质中其泡沫品质有影响,如流度降低因子(MRF)和有油存在时的特性。我们提供的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发泡剂不能有效提高对超临界碳流度的控制能力,但配置得当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MRF。基于这些发现,我们研究了泡沫对岩心驱替试验中混相驱效率的影响。反过来,我们也评估了碳与油的混相性对泡沫MRF的影响。我们的方法基于不同配方不同含油饱和度的多岩心驱替试验。另外,我们还在油藏条件下(温度和压力)进行了物理一化学测量,如表面张力测算和泡沫稳定性监测。这一组试验表明,多孔介质的成功驱扫需在MRF最大化和乳化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找平衡。本文基于碳相的热力学性质,为碳泡沫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为读者分析超临界碳泡沫岩心驱替的结果时必须考虑气体性质提供了依据。这有助于理解各种文献中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MRF值随压力的变化和油存在时的变化。

  • 标签: 超临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泡沫 表面活性剂溶液 含油饱和度 多孔介质 岩心驱替试验
  • 简介:根据台兴油田阜宁组三段储层油藏特征和开发现状,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对长岩心注碳驱油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得到了阜三段油藏流体在水驱后三个注CO2气驱压力点下的采收率和相态变化的重要参数,为下一步确立台兴油田合理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图6参3

  • 标签: 长岩心 注气驱油 模拟实验
  • 简介:在回顾油气田钻井废水的来源、污染、处理状况的基础上,探索了钻井废水的处理工艺。研究表明,通过化学混凝法复合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钻井废水,CODcr为13200mg/L的钻井废液水经处理后,其CODcr值降为69.3mg/L,处理水质指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从设计工艺过程可以看出,利用化学混凝复合催化氧化技术对油气井钻井废水进行深度达标处理,工艺简单,切实可行,能够实现零排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油气井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所研制HNJ-1混凝剂及ASNG、HNZJ-1助凝剂、复合氧化剂YHJ-1对钻井废水进行处理效果好。图1表6参5

  • 标签: 钻井废水 化学混凝 机械分离 催化氧化 深度处理
  • 简介: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中国经济更加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特别是一些稀有金属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金属元素。铌(Nb)、钽(Ta)、(Zr)、铪(Hf)金属元素就属此类,它们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核电等高科技领域。目前在国内外矿产市场上是非常紧俏的矿产资源。而铌、钽、、铪金属元素与放射性元素铀(U)、钍(Th)、钾(K)密切相关,这就为核工业地质系统的优势-放射性物化探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 标签: 放射性 铪矿床 铌矿床 钽矿床 锆矿床 岩浆作用
  • 简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只与特定背景条件下形成的部分层间氧化带有关,铀元素沉淀富集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其附近,该区域是地球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氧化与还原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铀成矿作用来说,氧化作用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采集目的层相同岩性在正常氧化带和正常原生带的样品,分析其铀含量比值,间接反映氧化作用使铀从围岩中带出的能力;铀是否成矿主要取决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还原障的还原能力。参照岩石原生地球化学类型划分原则,岩石还原能力可划分为:强还原能力C有机>0.3%;中等还原能力C有机=0.05%~0.3%;弱还原能力C有机<0.05%三个等级。以反映岩石还原能力的有机质含量为横坐标,以0.05%、0.3%分别作为划分弱中、中强还原能力的分界线;以反映氧化作用效果的U氧化/U原生为纵坐标,以0.5、1分别作为氧化作用效果好与较好、较好与差的分界点;划分层间氧化带边界类型为9类;根据不同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边界类型的成矿潜力差异,可作为对目标区进行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潜力评价的依据。

  • 标签: 层间氧化带 铀矿 成矿潜力 边界类型 评价依据
  • 简介:美国叠盆地继续成为钻井作业的温床,刷新北美产量创纪录水平。创造更大的利润促使经营公司想方设法地在增加气井数量的同时仍要缩减成本。而这其中的解决方案当属提升井下工具和技术。美国国民油井华高公司(NOV)制造的搅拌器系统在叠盆地开发中上万次地被下入井中。定向钻井中采用这种井下工具,可提高机械钻速,改进重心转移,降低井下摩擦的同时减少卡钻和卡瓦。ERT电力部门也大力提升电机钻速。VectorSeries50钻井电机能完成高质量的定向钻井,一次性下入井中完成曲线和横向井段的钻进。

  • 标签: 井下工具 二叠盆地 美国 开发 技术 钻井作业
  • 简介:砂岩型铀矿床中有关稀土元素的研究较少,在国内仅有对物源的示踪和其配分形式特征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吐哈盆地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带各地球化学作用带中赋存特征的研究,探讨了稀土元素在层间氧化作用中可能有的迁移特点,并对稀土元素的总量、轻重稀土元素的比值和δEu和δCe值等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以上参数变化与层间氧化带分带的关系,以及对铀矿化的指示意义。

  • 标签: 砂岩型铀矿 层间氧化带 稀土元素 迁移特征
  • 简介:在过去的十年中,传统的波形反演(FWI)已广泛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生产和研究中。虽然基础理论已确立,并通过将地震资料和精确求解波动方程得到的模拟地震波曲线之间的失配最小化产生高分辨率的地下模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更新模型参数来讲它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反演法。尽管可以用局部优化法解决最小化问题,但是由于问题的不适定性和非线性,会不可避免地朝着局部极小值进行收敛,如由于在记录的资料或不准确的初始模型中缺少低频FWI可能会收敛到局部最小。提出了一种用重构波场进行时间域波形反演新方法(RFWI)。RFWI减小了正演模型数据精确求解波动方程作为常规FWI的约束,代之以使用一个l2近似解。通过最小化的目标函数(包括对数据失配和波动方程误差的惩罚),RFWI对地球模型进行估算并共同重建正演波场。通过扩大搜索空间,RFWI具有避免跳周期和克服一些与局部极小值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时域RFWI理论和实现情况,讨论了常规FWI和RFWI之间的异同;然后用2D合成实例证明了超越传统FWI的RFWI所具有的优点;最后在刚果海上2D拖缆数据集和墨西哥湾3D海底地震数据集上对RFWI在野外资料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证明。

  • 标签: 全波形反演 波场 时间域 RFWI 正演模型 数据集
  • 简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使用电流从含油地层中增加原油产出的改进方法。电流通过安装在地层中的井眼电极导入。在仅使用两个井眼的体系中,在地层附近提供第一个井眼和第个井跟。井眼位于该地层或地层附近分开的位置上。第一个电极置于第一个井眼中,第个电极置于第个井眼中。将电压源连接到第一和第个电极上。第个井眼可以穿过地层中的油层,或者位于油层之外,只要部分或全部油层位于第个井眼和第一个电极之间。第一个井眼和第个井眼可以穿过待采出的油层,或者穿过油层之外或附近的某一点。

  • 标签: 提高原油采收率 电化学工艺 氧化还原 改进方法 含油地层 井眼
  • 简介:本文综合动用地质、物探、水文的研究成果,分析了511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机制,认为矿床受层间氧化带控制。局部隆起的产生民含铀含氧地下水的径流速度,形成一个氧化一还原过渡区与隆凹过渡区的交叉区域,从而形成了矿床的定位场所。

  • 标签: 层间氧化带 伊犁盆地 砂岩型铀矿床
  • 简介:本文主要利用砂岩样品(主要为岩芯样)的鉴定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区内层问氧化带岩石化学特征作初步研究。根据砂岩的物质组分,碎屑分选性、磨圆度等结构特征并对比蚀源区岩石,认为区内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的南湖隆起、其次为南部的觉罗塔格山。通过对砂岩结构构造及填隙物含量、胶结类型的研究发现,砂岩的孔隙度、渗透率与体重关系密切,且与胶结物中碳酸盐含量高低及次生矿物种类、含量有关。统计与水成铀成矿关系密切的C有、CO2、Fe、S、U、Th及伴生元素的含量,发现区氧化带砂岩中上述元素含量比还原带低,而Fe^3+/Fe^2+氧化带比还原带高的特点。根据地浸砂岩铀矿的成矿条件,区内有机质含量较高,碳酸盐含量中等,部分地段或层位碳酸盐含量较低,Fe、S、U、Th及伴生元素的氧化、溶解、迁移、沉淀和富集符合水成铀矿的变化规律。

  • 标签: 岩石化学特征 层间氧化带 西山窑组 南湖 碳酸盐含量 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