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化学发光原理,初步建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用化学发光在安图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依据 CLSI EP 文件对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干扰进行评估并与朗道免疫比浊试剂进行方法学比对。 结果: 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 5% ;在 1.87ng/ml ~ 146.47ng/ml 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方程为 y=0.9751x-0.4516, R 2 =0.9993 ;临床样本平均回收率为 95.2% ; 500mg/dL 血红蛋白、 500mg/dL 甘油三酯、 30mg/dL 胆红素对于 H-FABP 检测无干扰;与朗道免疫比浊试剂进行方法学比较,回归方程为: y=1.0018x-0.0863 , R 2 = 0.9881 ,两者相关性较好。 结论 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结果准确,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与进口朗道试剂相关性好,能够满足临床使用需求。

  • 标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化学发光法 方法学评价
  • 简介:摘要: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调查显示:从2013年末到2018年末艾滋病人数由3430万人增加到3790万人,携带者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我国的艾滋病例从2013年的80.9万人增至2018年末的125万人,截止到2019年末,全国报告存活的感染者有95.89万人。针对目前艾滋病的传播进行研究,主要表现为性传播,其他传播的途径已经基本阻断或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如何早期诊断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免疫印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的临床价值 。 方法 :将我院 76 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 70 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提供相同的化学检验操作,分析化学发光免疫的实际应用价值 。 结果 :在检查中,患者糖链抗原、癌胚抗原与甲胎蛋白检出率均较高,而且观察组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 :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查所得结果对患者恶性肿瘤病症确诊与治疗均有积极影响 。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恶性肿瘤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化学发光免疫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的运用效果。方法以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的 检验 效果 。 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患有乙肝患者 1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80 例。 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对乙肝病毒检验。观察组采用化学发光对乙肝病毒检验。对比两种方法乙肝病毒的检测结果。对比两种方法在不同浓度中的灵敏度。 结果: 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知观察组在不同浓度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对比,它的检验效果更佳,准确度更好,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效果对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临床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收治的乙肝患者共 84例,依托于数据表,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 42例患者。期间,参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分析( ELISA),实验组则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进而对两种检验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考量比对。结果 其中,实验组的检验准确率为 92.86%,参照组的准确率为 71.43%,实验组患者的检验准确率显著优于参照组,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乙肝患者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适时的引入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检测,可以显著提升乙肝检测的准确率,从而助力乙肝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可见,该种检测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很大的推广价值。

  • 标签: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发光试剂与酶联免疫试剂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检测患者 88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国外进口注册的抗 HCV 酶联免疫试剂和化学发光试剂检测丙型肝炎试剂,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 结果 两种试剂均可达到国家标准,酶联免疫试剂特异性较好,化学发光试剂灵敏度较

  • 标签: 发光试剂 酶联免疫试剂 丙型肝炎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ELISA 对比胶体金检测血液中 HIV 抗体的结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 2020 年 1 月在我院进行血液 HIV 抗体检查患者 84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胶体金检测和 LISA ,并通过免疫印迹确定,分析比较两组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结果 通过 ELISA 检测,本次实验 84 例患者中有 49 例呈现阳性, 假阳性 10 例, 其假阳性率为 11.90% 。经过胶体金检测,本组 84 例患者血清中有 39 例呈阳性, 7 例成假阳性,其假阳性率为 8.33% 。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ELISA 综合 准确性 相对较高,因此在临床血清 HIV 抗体检测中,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进而促使检验结果准确率的提升。

  • 标签: ELISA 法 胶体金法 HIV 抗体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肝胆外科手术感染预防工作中皮下引流与开放换药的效果。方法:择取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 180例肝胆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各包含 90例患者。分别对其实施皮下引流和开放性换药,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更少、瘢痕宽度更少, P< 0.05,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基本情况和治疗有效率、感染率可知,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基本情况更优,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感染率更低,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胆外科预防手术感染的工作中,运用皮下引流能够获得更理想的预防效果,在临床中可推广运用。

  • 标签: [ ]皮下引流 开放换药 肝胆外科手术感染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阴道炎患者阴道细菌检查中使用 PCR检查与细菌培养的效果差异。方法:从 2018年 09月 -2019年 09月期间在我院阴道炎患者中随机选取 92人,分别采集样本后分别进行 PCR检查与细菌培养检验菌株,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进而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细菌培养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棒状杆菌、戛纳杆菌、肠球菌分别有 16例、 35例、和 14例,分别占比 17.39%、 38.04%和 15.22%,检出率为 70.65%, PCR检查组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棒状杆菌、戛纳杆菌、肠球菌分别有 26例、 39例、和 19例,分别占比 28.26%、 42.39%和 20.65%,检出率为 91.30%,相比之下, PCR检查组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比细菌培养,对阴道炎患者阴道细菌检查中使用 PCR检查能有效提升菌株检出率,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阴道炎,细菌培养法, PCR检查法,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肠钡餐 X检查病人辅助系统的应用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 1月份 -6月份,接诊开展胃肠钡餐 X检查的患者 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胃肠钡餐 X检查,对照组按照常规检查流程及系统开展,研究组采用辅助系统;两组检查时间、患者满意度比较。 结果:对照组满意度评价86.25%,低于研究组满意度评价 9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检查时间( 16.17±5.63),研究组检查时间( 9.68±2.71),研究组显著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检查配合度( 73.28±3.27)、操作评分 (84.29±2.15),研究组检查配合度( 92.96±3.88)、操作评分 (95.98±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胃肠钡餐X检查病人辅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大大缩短临床检查时间,患者的体验满意度较好,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

  • 标签: 胃肠 钡餐 X光 辅助系统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头孢氨苄作为第一代口服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目前我国制药工业中生产头孢氨苄主要是化学合成法,合成过程步骤繁琐,对环境污染严重。与传统化学合成法相比,生物酶合成头孢氨苄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便、绿色环保、洁净安全等优点。对酶合成头孢羟氨苄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 7-氨基 -3-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7-ADCA为母核,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 D-HPGM为酰基供体,利用青霉素 G酰化酶 (PGA)在水相体系中酶促合成头孢羟氨苄。该实验以温度、 pH值、侧链与母核的摩尔比、投酶量因素对头孢羟氨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转化反应过程中按时取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母核进行定量分析,追踪母核 7-ADCA转化率,直至终止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 20℃、 pH6.5、摩尔比 1.2:1、投酶量 20g、母核浓度 13%、采用新 A4酶的工艺条件下,母核的转化率可达到 99.47%。

  • 标签: 青霉素 G酰化酶 头孢氨苄 7-ADCA
  • 简介:【摘要】: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命物质的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等内容。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涉及内容多,概念抽象,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解能力较差,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一套好的教学规划。

  • 标签: 生物化学 教学 课程 规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使用一次性根充与分次根充在急性牙髓炎治疗中的长期疗效结果。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8.1月 -2019.1月,总共收治的 80例患有急性牙髓炎问题的患者,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40例)和研究组( 40例),对照组使用分次根充,研究组使用一次性根充。 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从对急性牙髓炎治疗的长期疗效的角度看,一次性根充法治疗效果优于分次根充,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 药检工作对于维持药品市场的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新的药物不断出现,对其进行药检的难度也大大增加,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检验技术能力不足和药检标准陈旧。为了做好药物的质量控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重视对药检人员的技能培训,要定期对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本文对药品检验的质量控制以及措施进行研究。

  • 标签: 药品检测 质量标准 改进措施 规范化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X吞钡透视技术(VFSS) 进行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功能分析,研究探讨其对康复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于2018年10月-2020年9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6名,在接受规范康复治疗前,其中有31名患者征得知情同意,接受了动态X吞钡透视技术(VFSS)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如下:分别采用馒头沾稠钡剂(一口进行咀嚼测试)、稠钡剂(270%w/v)、稀钡(50%w/v) ,每次(一口量)所采用的钡剂剂量为10ml; 采用侧位、正位动态造影测试,依次观察双侧梨状窝、咽隐窝对称情况、口期时长、咽期时长、咽期启动时间、误吸、残留及其时间、剂量等;结果:31例患者经VFSS检查,其中10例为口咽期吞咽障碍,其中4例不伴误吸,治疗重点侧重于咽反射启动时间、口咽部感、知觉训练,以及口唇部肌肉运动治疗等;6例伴有明显误吸,其中2例为隐匿性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前误吸(治疗侧重于舌的控制训练、感知觉训练);3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因咽隐窝滞留引起,治疗侧重于咽喉的运动、感知觉训练);其中9例为口期吞咽障碍,治疗重点侧重于口唇部肌肉运动、感觉刺激康复治疗:12例为咽期吞咽障碍,显示存在有咽期启动迟缓,并且有4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治疗重点在增加吞咽前的口咽部粘膜感知觉,如酸、冰刺激等;本研究10例误吸患者中,有4例存在钡剂30%以上的重度误吸,6例存在6%的轻度误吸,对于重度误吸患者治疗建议鼻饲营养 4周,同时配合吞咽康复治疗;结论:动态X吞钡透视技术(VFSS)的检测结果为不同的吞咽障碍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达到精准康复的目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卒中后吞咽障碍,动态X光吞钡透视,吞咽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包含胶体金免疫渗滤斑点法、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吸附在内的检验方法,在血吸虫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 2019年 5月到 12月,在我院诊疗的血吸虫病患者 4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随机抽取这些血吸虫病患者应用不同检验,观察采用不一样的检验方法后的效果与特点。 结果 :采用 DIGFA检验 血吸虫病患者有 96.75%的阳性率,应用 F-ELISA检验有 98.75%的阳性率,而 LPS-PHA有 89.75%的阳性率,说明了不同检验阳性率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诊断血吸虫病患者的检验中,应用 DIGFA与 F-ELISA的效果差异很小,但是 DIGFA操作起来比 F-ELISA要便捷些,是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的。

  • 标签: 血吸虫诊断 不同检验方法 阳性率 效果与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治。方法:选取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 80例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 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疗效以及视力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症状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 8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视力总有效率为 95.00%,对照组为 87.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使用活络散结汤对渗出性年龄相关性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视力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 黄斑变性 中医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