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对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A)检测抗核抗体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中收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共 50例进行检测。分别用 IIFA和胶乳法进行检测, IIFA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胶乳法检测结果分为对照组。对两组结果的检测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 IIFA的检测准确率为 82%,超过胶乳法检测准确率 64%。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IIFA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准确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法 胶乳法 抗核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间接复位技术结合微创 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在我院治疗的 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肩功能评分以及临床护理效果等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肩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两组临床护理优良率分别为 68.42%、 89.47%,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疾病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收治的 5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采取石蜡病理诊断的方式。结果:女性 41例 (82.00%),男性 9例 (18.00%)。男女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 37例,占 74.00%。 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占 14.00;甲状腺滤泡癌 6例,占 12.00%,良恶性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我院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女性患者总数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最多,以良性为主。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接诊已经确诊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患者108例为临床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要同时接受MRI影像诊断,在此基础上,判断患者影像诊断结果以及患者病毒诊断结果之间的相似度,在此基础上,分析MRI在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方面的效果。结果:在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进行诊断的过程中,MRI诊断结果与小儿病理诊断结果的相似度整体较高,说明MRI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定的误诊概率。结论:MRI影像方法对小孩病毒性脑炎进行诊断有着较高的有效性,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由于患者之间的情况普遍存在差异,因此,实际诊断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 MRI影像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 CT影像诊断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时段: 2017.06-2020.05,选择我院接收的 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均实施 CT影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及诊断准确率。结果:在实施 CT诊断后,急性胰腺炎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为 99.00%,优势明显。分析诊断结果, A级占比 0.00%、 B级占比 29.00%、 C级占比 41.00%、 D级占比 17.00%、 E级占比 13.00%。结论:实施 CT影像诊断方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具有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效果,可明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临床诊治夯实基础,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CT影像诊断 急性胰腺炎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运用于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我院以往收诊的贫血病患中选取 97例患者(选取时间为 2017年 4月~ 2019年 11月)展开回顾性研究, 97例贫血患者均采用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以最终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 MCV联合 RDW诊断贫血类型的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结果 97例贫血疾病患者中, MCV联合 RDW诊断贫血的漏诊率 1.03%、误诊率 2.06%均较低,其诊断准确率 96.91%同最终病理结果 100.00%对比未表现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MCV、 RDW可作为贫血疾病鉴别诊断的依据,为贫血患者诊疗提供参考价值。

  • 标签: [ ] 血液检验 贫血 鉴别 诊断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宫腔镜联合 B 超的诊断价值。 方法:以我院 80 例 疑似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为患者实施宫腔镜联合 B 超诊断 。 结果: B 超 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 61.5 %、 82.1 %、 78.8 %; 宫腔镜 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 85.7 %、 96.6 %、 93.8 %; 宫腔镜联合 B 超 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 90.5 %、 98.3 %、 96.3 %( P< 0.05)。结论 :宫腔镜 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准确率高于 B 超,宫腔镜联合 B 超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临床价值更高。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 宫腔镜 B 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的是我院女性乳腺病变病人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探究,通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乳腺病变的具体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应用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此次的研究主要选取的是我院在 2019年 8月到 2020年 7月之间接受病理证实的 100名女性乳腺肿瘤疾病病变的病人,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病人的病理结果分析,将病人分为恶性组与良性组,对所有的病人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影象检测分析,同时对于超声诊断的准确性进行全面的研究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在疾病的形态是否规则、回声是否均匀以及后方回声是否衰减等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通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针对于女性乳腺病变的具体诊断结果以及病理结果相对比,符合病理结果的有 95人,占总人数的 95%。结果针对于女性乳腺病变等相关的疾病,通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能够有效的针对乳腺良性、恶性病变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后续的治疗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超声检查 女性乳腺病变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肝脾肿大是临床常见症状。肝脏与脾脏有一些共同的功能和血液循环上联系,可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增大,但单独存在者亦常见到。目的  讨论肝脾肿大儿科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  新生儿期多见巨细胞肝炎、单纯疱疹性全身感染、先天性紫质病。婴儿期多见高雪病、严重半乳糖血症、勒 - 雪病。年龄较长儿童多见韩 - 薛 - 柯综合征、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 班替综合征 ) 及类风湿病等。白细胞总数减少可见于沙门菌属感染、脾功能亢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见于化脓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严重感染、某些血液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血小板增多可能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结节病及某些癌肿等。 【关键词】肝脾肿大  儿科  诊断          肝脾肿大是临床常见症状。肝脏与脾脏有一些共同的功能和血液循环上联系,可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两者往往同时增大,但单独存在者亦常见到。          正常小儿肝脏容易触到,在右锁骨中线触诊, 1 岁内婴儿下缘可触及右肋下 2 ~ 3cm , 3 ~ 4 岁时 1cm , 7 ~ 8 岁以上不能触及。脾脏除新生儿期外不应触到。肝脾肿大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质地分为 I , II 、 III 级。         [ 病因 ]          小儿时期免疫力低,感染不易局限,全身症状较重,故感染时易引起肝脾肿大;另外小儿心肺功能代偿差,易充血发生心力衰弱而引起肝脾肿大。贮积性和肿瘤都可致肝脾肿大。         1 .肝脏肿大或肝大为主的疾病         (1) 感染性肝肿大         1) 病毒感染  甲型、乙型、丙型及其他类型传染性肝炎、巨细胞病毒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疱疹病毒肝炎等。         2) 细菌感染  胆囊炎、肝脓肿、败血症、肝结核、布氏杆菌病、伤寒。         3) 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肝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肝包虫病、弓形属病。         4) 霉菌感染  组织胞浆菌病、放线菌病。         5) 螺旋体感染  先天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2) 瘀血性肝肿大  心力衰竭、心包炎、肝静脉阻塞、婴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急性肾炎合并左心衰竭。         (3) 贮积性疾病  胆汁郁积症、铁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肝脂肪变性、脑病 (Reye 综合征 ) 、肝淀粉样变性、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 病 ) 、肝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         (4) 肝肿瘤和囊肿  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肝错构瘤、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癌。         (5) 其他  肝硬变、结缔组织病。         2 .脾肿大或以脾大为主的疾病         (1) 感染性脾肿大         1) 病毒和细菌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登革热、单纯疱疹全身性感染、伤寒、副伤寒、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脾脓肿、布氏杆菌病。         2) 螺旋体、寄生虫和霉菌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先天性梅毒、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弓形体病、组织胞浆菌病。         (2) 瘀血性脾肿大  班替综合征、肝硬化、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         (3) 血液病  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婴儿假性白血病贫血,反应性或恶性组织细胞病,骨石化及骨髓增殖性疾病。         (4) 代谢性疾病  高雪病、尼曼 - 匹克病、范可尼综合征、胱氨酸血症、承氏病。         (5) 肿瘤及囊肿  脾血管瘤、淋巴管瘤、脾转移瘤、脾脏囊肿、恶性淋巴瘤。         (6) 其他  营养不良、佝偻病、结缔组织病。         3 .肝脾同时增大         (1) 结缔组织病  如类风湿病、变应性亚败血症、全身性红斑狼疮等。         (2) 代谢性疾病  尼曼 - 匹克病、高雪病、黏多糖病 1 型等。         (3) 肿瘤  如恶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韩 - 薛 - 柯综合征等。         [ 诊断 ]         1 .临床表现         (1) 病史  询问肝炎接触史、输血史、有无化学药物接触及中毒史,有无肝肿大家族史。注意患儿是否来自于寄生虫病流行区;肝吸虫病有否食生鱼史;肺吸虫病有否食生螃蟹或刺蛄史;注意有无与牲口、家畜接触史。         (2) 年龄  新生儿期多见巨细胞肝炎、单纯疱疹性全身感染、先天性紫质病。婴儿期多见高雪病、严重半乳糖血症、勒 - 雪病。年龄较长儿童多见韩 - 薛 - 柯综合征、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 班替综合征 ) 及类风湿病等。         (3) 伴有症状         1) 发热  可能有感染存在,但某些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及肿瘤等亦可发热。疟疾、黑热病、回归热以及霍奇金病等常有特殊热型,能助诊断。         2) 腹痛  肝组织和肝包膜炎、肝细胞坏死常引起肝区疼痛;脾周围及脾血管栓塞可致脾区疼痛;溶血性贫血危象期肝、脾均能出现显著疼痛。         (4) 肝、脾增大程度         1) 肝脏增大  肝脏向上增大如阿米巴脓肿;向下轻度增大 ( 肝右肋下 <3cm) ,如传染性肝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脂肪肝、白血病及多种传染病;中度增大 ( 肝右肋下 >3cm 至脐水平 ) 如血吸虫病 ( 右叶大为主 ) 、肝癌、肝脓肿、黑热病及结缔组织病等;重度肝大超过脐水平,如糖原累积病、承瘤氏病、包虫病等。         2) 脾脏增大  脾脏轻度增大扪诊时刚可触及或在左肋缘下 <3cm ,如全身感染中毒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沙门菌属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慢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         (5) 肝、脾质地         1) 肝脏  质地较软者多见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全身感染性疾病、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早期阻塞性黄疸。质地硬者多见于肝硬化、肝肿瘤等。         2) 脾脏  与病情长短、病变性质有关。柔软者如急性感染性疾病 ( 如伤寒、黑热病等 ) 。质硬者如慢性疟疾、充血性脾肿大等。         2 .辅助检查         (1) 血细胞计数和分类检查  如白细胞总数减少可见于沙门菌属感染、脾功能亢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见于化脓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严重感染、某些血液病、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等。血小板增多可能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结节病及某些癌肿等。         (2) 外周血寻找异常细胞  如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弥漫性红斑狼疮、黏多糖病 I 型 ( 承瘤氏病 ) ;还可发现疟原虫、螺旋体 ( 回归热 ) 等病原体。         (3) 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  可确定某种病原体感染。         (4) 骨髓、肝、脾、淋巴结和皮肤病灶穿刺液及活组织检查能发现异常细胞及病原体。         (5) 血清免疫学检查  对某种细胞、立克次体、弓形属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类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助。         (6) 血生化检查  对肝功能的检查尤为重要。对一些代谢病需做特殊酶学检查。         (7) 组织活检、肝、脾、淋巴活检。         (8) 影像学检查  对肝、脾、腹腔及心脏的超声波检查;对肺、膈的 X 线检查及食管吞钡检查; CT 检查对确定肝、脾、肿物有一定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腹股沟肿块诊断中应用高频超声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院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1月接收的 60例腹股沟肿块患者展开研究,将手术或病理结果作为对照分析研究结果。结果 高频超声诊断出腹股沟疝、腹股沟型隐睾、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符合率分别为 58.33%、 8.33%、 11.67%、 21.67%。结论 针对腹股沟肿块进行诊断时可以选择高频超声,其可以为鉴别肿块类型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高频超声 腹股沟肿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超声影像诊断脾结核的基本特点,完善脾结核鉴别诊断。方法:随对我院在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间收治行超声诊断的 31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以超声诊断脾结核,分析脾脏超声声像特征。结果: 31例患者在经超声诊断后,其脾脏厚度显示在 39-0毫米之间。在经过抗结核治疗后的效果更加显著,脾脏厚度也恢复正常,控制在 39-42毫米之间,内部回声均匀。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异对比度大,统计学有对比价值 P< 0.05。结论:超声影像运用于脾结核的诊断中可以得到明确的影像学特征,如此可以提升对患者的早期诊断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超声影像 诊断 脾结核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