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综合(ACS)患者的发病与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17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患者,运用频数统计等方法对其症状及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8例患者共收集到症状25个,频次在20次以上的有9个,频次在50例次以上的有胸闷、胸痛、憋气、痛时汗出4个.1、2、4、8、10、11月气候变化较明显的月份,相应的发病数也居多.证候要素有12个,其中血瘀、气虚、痰浊占全部病例的比例分别是94.94%、66.85%、57.30%.结论ACS常见临床症状数量有限,发病与季节(气候)有关,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表现及病机方面具有相似性,邪实正虚是ACS的主要病机,而邪实矛盾更为突出,内热在AMI中更多.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辨证 证候特征 病例调查
  • 简介:急性综合(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包括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缺血性心源性猝死等,它们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松动、裂纹或破裂致暴露,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阻塞。因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预防ACS的最主要手段。中医学认为急性综合应属于胸痹、心痛范畴,以心脾肾三脏气虚为本,久病因虚致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内生为标,痰瘀互结,日久不化,甚则凝聚成毒,著于血脉,阻于脉络,形成斑块。目前中医药治疗ACS,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将近十五年中医药诊治急性综合的研究近况的几个主要问题分述如下。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治疗 中医药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用于急性综合中的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5月~2016年1月,我院接收的急性综合者,共计74例。按照奇偶数字法,分组74例患者分成A组与B组,每组37例。两组都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A组采取桡动脉路径,B组采取股动脉路径。观察两组术中出血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为(28.94±4.53)ml,B组为(36.01±6.04)ml。A组明显少于B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1%,B组为29.73%。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手术时间,A、B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桡动脉路径对急性综合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既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又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 简介:目的: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探讨斑块稳定性与急性综合(ACS)的关系。方法:选取79例冠心病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9例,ACS50例。比较SAP组和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的斑块类型,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与ACS发病的关系。结果:79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斑块147个,其中SAP组检出50个,ACS组检出97个。SAP组和ACS组患者的斑块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以硬斑块为主(占72.0%),ACS组以软斑块为主(占64.9%)。随访5个月,20例患者再发ACS,分析其随访之前的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ACS患者,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斑块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为软斑块。结论:64排螺旋CT可通过对不同密度斑块及相应层面对比剂CT值测量,从数值上区分硬斑块及软斑块,以判别斑块的稳定性,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急性冠脉综合征 斑块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