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肺结核患者血清β-CAR、IL-17及CD4^+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住院收治的68例初治PTB,并随机分成2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标准2S(E)HRZ/4HR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2组均接受24周治疗。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炎性反应因子以及免疫功能,评价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丙二醛(MDA)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β-胡萝卜素(β-CAR)降低(P〈0.05),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降低(P〈0.05),干扰素γ(IFN-γ)升高(P〈0.05),CD3^+、CD4^+、CD4^+/CD8^+升高(P〈0.01),CD8^+降低(P〈0.01),咳嗽、潮热、盗汗、消瘦症候评分降低(P〈0.01);与治疗后比较,观察组MDA较高(P〈0.05),SOD、β-CAR较低(P〈0.05),IL-10、IL-17较低(P〈0.05),IFN-γ较高(P〈0.05),CD3^+、CD4^+、CD4^+/CD8^+较高(P〈0.01),CD8^+较低(P〈0.01),咳嗽、潮热、盗汗、消瘦症候评分较低(P〈0.01),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PTB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肺结核 参麦注射液 β-CAR IL-17 CD4^+
  • 简介:目的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表达水平,探讨IL-17的变化在宫颈癌临床监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1例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IL-17表达。结果宫颈癌患者外周血IL-17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宫颈癌浸润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L-17明显升高(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浆IL-17明显升高,提示Th17细胞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宫颈癌 IL-17 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蛇葡萄素对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IL-17A、IL-21、IL-23含量和结肠IL-17A、IL-21、IL-2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美沙拉嗪对照组、蛇葡萄素低剂量组、蛇葡萄素中剂量组、蛇葡萄素高剂量组6组。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制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各组分别灌胃给药7d,测定大鼠结肠湿重及长度、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血清和结肠中IL-17A、IL-21、IL-23含量和结肠IL-17A、IL-21、IL-23mRNA表达。结果中、高剂量蛇葡萄素组和美沙拉秦组大鼠结肠湿重指数、结肠MPO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蛇葡萄素组和美沙拉秦组大鼠血清和结肠中IL-17A、IL-21、IL-23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蛇葡萄素组和美沙拉秦组大鼠结肠中IL-17A、IL-21、IL-23mRNA表达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蛇葡萄素组和美沙拉秦组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蛇葡萄素可下调血清和结肠中升高的IL-17A、IL-21、IL-23含量,下调结肠中升高的IL-17A、IL-21、IL-23mRNA表达,调节IL-23/IL-17炎性轴功能失衡可能是其减轻结肠炎性损伤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实验性结肠炎 蛇葡萄素 白细胞介素23/白细胞介素17炎性轴 白细胞介素17A 白细胞介素21 白细胞介素2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血清中TNF-α、IL-18和IL-10的含量,探讨TNF-α、IL-18和IL-10在UC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0例UC患者血清标本,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TNF-α和IL-18的含量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加,中、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UC患者中IL-10含量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中、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患者的血清中IL-10含量明显降低,TNF-α和IL-18含量明显增加,促炎因子TNF-α和IL-18和抗炎因子IL-10水平与UC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白介素-18 白介素-10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对大鼠胶元诱导型关节炎(CIA)模型血清IL-1β、TNF-α表达及其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探讨其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来氟米特组、穴位埋线治疗组、来氟米特+穴位埋线治疗组。ELISA法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含量变化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滑膜组织MVD计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IL-1β、TNF-α及滑膜组织MVD均明显下降(P〈0.01),且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能通过降低大鼠血清IL-1β、TNF-α表达而发挥抑制关节滑膜血管新生作用,这可能是姜黄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穴位埋线 细胞因子 微血管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前疾病不同中医证型中IL-1、IL-8、IL-10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方法:招募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胃息肉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作为检测样本,采用等位基因专一性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IL-1B-31C/T及IL-1B-511T/C、IL-8-251T/A、IL-10-592C/A及IL-10-1082A/G基因位点SNP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分型在不同中医证型及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并评价各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IL-1B-31TT基因型和IL-10-1082AG基因型在脾胃湿热组中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IL-8-251AA基因型在肝胃不和证和脾胃虚弱证中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IL-1B-511T/C、IL-10-592C/A各基因型在各组及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胃癌前疾病中医证型IL-1、IL-8、IL-10基因型分布不尽相同,提示不同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性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携带有IL-1B-31TT和(或)IL-10-1082AG型基因的脾胃湿热证,或携带有IL-8-25AA型基因的肝胃不和及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疾病患者可能患胃癌的风险增大。

  • 标签: 胃癌前疾病 中医证型 IL-1 IL-8 IL-10 基因多态性
  • 简介:ClinicalDataInthisgroup,totally17caseswereobserved,including10malesand7females,withtheagerangingfrom18to67yearsoldandwiththedurationfrom2daysto1year.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血清IL-4、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相关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由于治疗的药物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巴柳氮钠进行治疗,实验组则应用乌梅丸进行加减治疗,对比各组间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IL-4、IL-8水平的变化。结果经不同的药物治疗后,各组间的效果不同,其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治疗前比较血清IL-4水平升高,IL-8水平降低,各组间的数据统计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溃疡性结肠炎采用乌梅丸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患者信赖和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乌梅丸 溃疡性结肠炎 效果 血清IL-4水平 血清IL-8水平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20μg/mL、35μg/mL、50μg/mL)臭氧关节腔注射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临床应用的最佳浓度,为膝骨性关节炎提供更加经济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9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20μg/mL、35μg/mL和50μg/mL浓度臭氧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每周1次,总疗程为5周。结果35μg/mL浓度臭氧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35μg/mL和50μg/mL浓度臭氧关节腔注射后的KOA患者关节腔滑液中IL-1和IL-6含量明显低于20μg/mL浓度臭氧注射组(P〈0.05),且35μg/mL较50μg/mL的降低幅度更大;不同浓度臭氧关节腔注射后,KOA患者血清IL-1和IL-6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结果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臭氧关节腔注射对膝骨性关节炎均具有治疗作用,但35μg/mL在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方面的作用更佳,且安全性较高,适合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膝骨关节炎 不同浓度 臭氧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肝郁脾虚型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治疗FD的另一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逍遥散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正常饲养,其余4组均采用复合病因法(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夹尾+摇晃)进行造模,造模21d后按被试因素分组治疗14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6、IL-1β及TNF-α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大鼠血清IL-6、IL-1β及TNF-α含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逍遥散组大鼠血清IL-6、IL-1β及TNF-α均下降(P〈0.01),且隔药饼灸组效果优于艾炷灸组、逍遥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艾炷灸组比较,隔药饼灸组、逍遥散组大鼠血清IL-6、IL-1β及TNF-α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隔药饼灸可能是通过下调促炎因子,纠正IL-6、IL-1β及TNF-α的失衡,促进胃肠动力恢复,从而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

  • 标签: 隔药饼灸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郁脾虚模型 IL-6 IL-1Β TNF-Α
  • 简介:目的:探讨藏方猫乳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猫乳散组、吲哚美辛组4组,每组10只。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猫乳散组、吲哚美辛组分剐灌服猫乳散和吲哚美辛溶液,共给药5d。于给药第3d将0.2mL尿酸钠溶液注入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右侧踝关节腔造模,于给药第5d处死大鼠,分离右踝关节周围软组织并制成匀浆,取上清液检测TNF—α、IL-1、IL-6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局部组织中TNF-α、IL-1、IL-6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猫乳散组和吲哚美辛组TNF-α、IL-1、IL-6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藏方猫乳散抗痛风作用机理与其能够降低局部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含量有关。

  • 标签: 藏方猫乳散 痛风性关节炎 炎性细胞因子 TNF-Α IL-1 IL-6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81102482)摘要目的构建人钙联蛋白S100A8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蛋白表达及纯化,以便进一步研究。方法从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中提取总RNA,逆转录后进行PCR,得到目的基因,与TA克隆载体pMD-T进行连接,得到pMD-S100A8质粒,经BamHⅠ和XhoI双酶切产物或者PCR产物双酶切后,与大肠杆菌pGEX-6P-1表达载体进行连接,得到pGEX-S100A8重组质粒。重组质粒转入E.coliBL21(DE3)表达菌进行蛋白表达。融合GST蛋白用GST柱纯化,冷冻干燥,进行下一步研究。结果成功构建了TA克隆质粒pMD-S100A8及阳性pGEX-S100A8重组质粒,成功诱导蛋白的原核表达。结论纯化得到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S100A8钙联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参考。

  • 标签: 钙联蛋白 S100A8 质粒构建 表达 纯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通督胶囊对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A(IL-17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IL-10的影响。方法:入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补肾通督胶囊,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均服药12周,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血清IL-17A、TGF-β1、IL-10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与各自治疗前相比,Th17及Th17/Treg显著降低(P<0.01),Treg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与各自组治疗前相比,IL-17A显著降低(P<0.01),TGF-β1、IL-10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TGF-β1与IL-10升高更加明显(P<0.01),IL-17A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通督胶囊可以明显降低肾虚寒凝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水平,降低血清IL-17A含量,而使血清TGF-β1、IL-10含量升高。

  • 标签: 补肾通督胶囊 类风湿性关节炎 TGF-Β1 IL-10 TGF-Β1 IL-10
  • 简介:目的探讨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09年11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确诊的17例甲流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17例患者既往没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有流感患者接触史者有4例,占23.5%,既往健康者有14例,占82.35%。甲型H1N1流感重症年龄多发生于2岁到12岁少年儿童,占本组病例64.71%。临床症状高热有16例,占94.11%,首发症状高热为主体温39℃以上10例,占本组病例58.82%,其中高热和咳嗽同时出现5例(29.4%),其次咳嗽有7例(49.4%)。合并症主要是肺炎,有15例(88.2%),多脏器功能不全4例(23.5%),有基础性疾病4例(23.5%)。动态血生化检测及其他检查中肝功能异常者9例(52.9%),心肌酶谱异常者7例(41.2%),心电图异常者9例(52.9%)。在出现症状到病毒阴转时间上,多数在2到7天,平均(4.2±1.67)天;在给予治疗到病毒阴转时间上,多数在1到4天,平均(1.88±1.78)天。治疗方面使用中药加奥司他韦7例(49.4%),中药治疗5例(29.4%),未用中药或奥司他韦3例,奥司他韦治疗2例(11.8%)。治疗痊愈出院16例(94.1%),死亡1例。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发病年龄少年儿童多见,首发症状高热、咳嗽,肺炎是主要合并症。及时给予治疗,绝大多数均能获得痊愈,预后良好。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 流感重症患者 临床病例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