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嘉鱼县HIV/AIDS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指导防治工作。方法对经过WB法确认的HIV/AID逐例进行个案调查,详细询问婚姻状况、婚外性行为史及性伴数、有偿供血史、受血史。对HIV确认阳性者的配偶、子女全部采血,免费检测HIV抗体。结果全县累计有HIV/AIDS52例,其中外地4例,本县47例。在47例感染者中,男24例女23例,最大年龄62岁,最小18岁,20—49岁占87.23%;已婚30人,占63.8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占65.95%;农民占72.34%;经性途径传播占78.72%、经血液途占19.15%、不详占2.13%。结论嘉鱼县HIV/AIDS的传播方式以性接触传播为主。传染源主要是外出打工者,他(她)在外地感染后,将HIV传给他(她)们的配偶和其他的性伴。目前尚未发现母婴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HBV父婴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严格控制来自母亲方面的HBV传播,共收集到111份父亲HBsAg阳性及其新生儿资料,其中新生儿HBV慢性感染者19例,未感染HBV者92例,对所有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母亲HBsAb、父亲HBVDNA对新生儿成为慢性HBV感染者有统计学意义;父亲HBeAg、父亲乙肝一级家族史、父亲年龄对新生儿成为慢性HBV感染者无统计学意义;孕妇的HBVDNA、新生儿免疫接种方法是影响新生儿慢性HBV感染方程的两个主要变量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父亲HBVDNA升高是高危新生儿慢性HBV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母亲HBsAb阳性是高危新生儿慢性HBV感染的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140例HBsAg阳性孕妇根据乙肝携带状态分为大三阳组及小三阳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酶联免疫法检测婴儿乙肝状态。结果乙肝大三阳孕妇体内HBV-DNA含量明显高于乙肝小三阳孕妇;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大三阳组孕妇(19.14%)明显高于小三阳组孕妇(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大三阳孕妇体内HBV-DNA含量>105copy/mL时新生儿感染率显著高于HBV-DNA<105copy/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乙肝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有关,孕妇血HBV-DNA含量越高,新生儿感染率越高。对这类孕妇应加强阻断HBV病毒宫内传播,减少新生儿乙肝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妊娠梅毒母婴传播干预后不良妊娠结局。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2012年8月在我院确诊的妊娠梅毒的女性孕妇患者13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妊娠梅毒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一系列的干预,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梅毒阳性率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结果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妊娠梅毒阳性率为4.92%,而对照组患者的妊娠梅毒阳性率为13.11%;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24.59%,而对照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42.62%;观察组患者在妊娠梅毒阳性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妊娠梅毒的女性孕妇患者针对性的干预能够降低妊娠梅毒阳性率,并且可以很大程度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阻断艾滋病传播的临床作用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某院诊断的154例艾滋病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随即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中患者有78例,对照组患者有76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诊断后转至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实验组中患者则在进行常规诊断后对患者进行1对1心理辅导,之后再转入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通过不同模式进行诊断,追踪调查后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治疗配合率、自杀率、隐瞒病情情况及死亡率。结果实验组中患者的治疗配合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患者自杀率、隐瞒病情情况及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常规诊断后进行1对1心理辅导在阻断艾滋病传播的临床作用效果显著,可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