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监测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为未来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随机把3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心监测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并比较分析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监测的患者中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检查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冠心病时,动态心监测比常规心电检查检出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脑双频指数(BIS)监测的护理,体会BIS在患者病情观察中的作用。方法将BIS监测的4个电极,分别放置于前额中心,鼻上(两内眦连线)5cm,太阳穴区(眼角和发线之间),一侧眉弓平行上部,连接电极传感器与BIS模块后,显示数值及波形。结果均顺利完成BIS监测。结论BIS可以作为麻醉镇静和深度的监测指标,也可作为监测脑代谢的指标,BIS使用人群广泛,操作简便,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直观性。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BIS) 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脑电图对癫痫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临床确诊的癫痫患者的A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EEG与EEG的异常率及痫样放电检出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AEEG对癫痫灶的定位,癫痫的分类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癫痫 动态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时心监测在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间72例通过左室造影确定给予堵闭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并在术前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基本正常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患者堵闭手术中以及手术后3至5天实时进行心监测,观察患者有没有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的心律失常,对此做出相应的治疗或者停止手术,并跟踪随访患者心情况一年。结果所有患者在堵闭术中及术后共16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2.22%。其中8例出现在股动静脉轨道建立的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2例患者出现完全性的左束支阻滞、1例患者出现三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评估堵闭术后患者发生较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可能性后选择是否放弃堵闭手术。另外8例中,6例手术中发生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在释放堵闭器后均无处理自行恢复正常;2例手术后发生不完全性的右束支阻滞,及时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后2至3天心律恢复正常。在随后的跟踪随访中未出现异常。结论堵闭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中,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利用实时心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在术后或术中有无发生心律失常,引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堵闭术 实时心电监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监测辅助下难治性枕叶癫痫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在颅内电极脑监测辅助下治疗难治性枕叶癫痫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颅内电极脑监测辅助在难治性枕叶癫痫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仅有1例患者视觉层受到轻微损伤,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术后随访1.5年,按照Engel评分,I级3例,II级1例。结论在颅内电极脑监测辅助下治疗难治性枕叶癫痫可准确定位致痫区,降低癫痫发作次数、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颅内电极脑电监测 辅助 难治性枕叶癫痫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电图动态监测在脑梗塞后偏瘫行刺激联合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100例脑梗塞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肌电图定位定量下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低频电脉冲联合康复治疗,治疗过程中均行肌电图仪持续监测,分析相应神经在刺激前后的电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桡神经的传导速度为(53.93±3.92)m/s,明显快于治疗前,并快于对照组(47.31±3.91)m/s,其组内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为(54.08±3.71)m/s,明显快于治疗前,并快于对照组(46.09±4.12)m/s,p<0.05;观察组尺神经的传导速度为(54.38±3.69)m/s,明显快于治疗前,并快于对照组(47.47±4.26)m/s;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大,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肌电图仪定位定量下刺激联合康复治疗脑梗塞后偏瘫患者,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肌电图 脑梗塞 偏瘫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远程心监测在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发展应用。方法随访200例经过康复训练后的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心监测管理的不同,分为远程管理组(100例)与一般管理组(100例),所有患者随访1年,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发生心肌梗死的四季季节构成比,讨论远程心监测在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及未来发展。结果远程管理组中,8例患者发病死亡,病死率为8.0%,一般管理组17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7.0%,远程心监测患者的病死率低于一般心管理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病季节多为冬季,且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程心监测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后的病死率。

  • 标签: 远程心电监测 心肌梗死 心脏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双频指数(BIS)在ICU住院患者行经皮气管切开的过程中对麻醉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入住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治疗并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4例患者由医师根据经验对手术过程中的麻醉进行调控,B组26例患者通过监测BIS值,并根据其数值变化调节麻醉剂输入。两组分别记录静脉麻醉前(T1),切皮时(T2),牛角扩皮时(T3),插入气切套管时(T4)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数值,术中丙泊酚使用的总剂量以及出现低血压、体动等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B组的MAP在T3时显著高于A组(P<0.05),T4时,B组的心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与T1相比较,A组及B组的MAP在T2、T3、T4均明显升高(P<0.05),A组及B组的HR在T3、T4显著升高(P<0.05),A组的丙泊酚剂量较B组多(P<0.05),且患者相关的不良事件较B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BIS指导下行经皮气管切开,较传统方式更加安全舒适,能减少麻醉剂用量及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 麻醉深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生理监测在桥小脑区手术的应用及心得体会,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桥小脑区肿瘤切除术、微血管减术中生理监测应用现状和进展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6例采用术中生理监测的桥小脑区肿瘤切除术、微血管减术的术中及预后情况,选取我科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总计16份手术病例,其中有听神经瘤切除术3例,面肌痉挛或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13例,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49.6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并成功完成,术后清醒存活,术中均应用颅神经生理监测。结果总结病例中,3例听瘤患者,有2例术中波形提示患侧听觉诱发电位降低,术后伴有听力下降,1例正常。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13例,面肌痉挛9例、三叉神经痛4例,术中监测提示的波形变化与术后症状恢复情况,均有正相关性。结论术中生理监测技术对于辅助术中手术操作,指导肿瘤切除并神经功能保护有确切作用,监测波形及数据变化对术后神经功能康复及评估预测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术中电生理 神经功能监测 桥小脑角区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监测老年患者ST-T改变并硝酸甘油预处理的优化麻醉技术。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收治的接受麻醉干预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心监测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取硝酸甘油预处理模式。结果观察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为10.0%、心肌缺血发生率为4.0%,对照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为26.0%、心肌缺血发生率为14.0%(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麻醉治疗中通过心电图监测患者的ST-T改变并采取硝酸甘油预处理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症状,提高麻醉用药安全性。

  • 标签: 麻醉技术 心电监测 硝酸甘油预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0例内镜下高频切大肠息肉的疗效。方法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热活检钳或圈套器钳或圈套住息肉根部,然后利用高频电流将接触到钳取或圈套住的组织产生高热人而被烧灼切断。结果70例患者术中顺利,无出血、无穿孔及其它并发症,治愈率100%。结论内镜下高频切大肠息肉是目前最理想、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内镜 高频 电凝 电切 大肠息肉 观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频刀在外科手术中的广泛使用加速了手术进程,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或避免手术中出血。因此它具有切口齐,止血彻底,节省时间等优点。由于刀频率高,有效面积小,电流量密度大,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引起意外损伤,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正确地掌握高频刀在手术中的安全应用对于提高手术质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高频电刀 安全使用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仿生刺激仪治疗头痛眩晕期间护理干预要点及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头痛眩晕患者1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4例);两组均给予脑仿生刺激仪治疗,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30%)、总满意度(97.8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能显著提升脑仿生刺激仪治疗头痛眩晕的疗效,且患者满意度极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 头痛眩晕 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结肠息肉患者采用肠镜下切除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4例结肠息肉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肠镜下高频切除术,对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频切术的相关护理,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实施术前准备、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所有患者治疗结肠息肉的优良率达到93.1%,治疗效果较优。结论高频切除术对结肠息肉治疗效果较好,再配以合理的手术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结肠息肉 肠镜 电凝电切除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结肠息肉患者实施内镜下高频切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诊疗的76例结肠息肉病例,依照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选择传统开腹术切除息肉,观察组38例于内镜下行高频切术治疗,对比两组的围术期出血、术后卧床时间及手术安全等情况。结果两组的息肉均经手术顺利切除。手术操作时间的对比,观察组的平均用时相比对照组明显更短,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指标上,观察组的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日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短,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可见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总发生率是10.53%,相比对照组的31.58%明显更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内镜下对结肠息肉患者行高频切术治疗具有较理想的疗效,且手术安全性好,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普及使用。

  • 标签: 结肠息肉 内镜 高频电凝电切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镜下大肠息肉高频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采用肠镜下高频切术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将这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手术过程及术后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进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及术后1h的腹痛、腹胀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内镜下高频凝切除结肠巨大息肉术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观察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且疗效高、创伤小。

  • 标签: 大肠息肉 高频电凝电切术 术中配合 护理